挂甲禅寺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挂甲禅寺,通称挂甲寺,是位于中国天津河西区挂甲寺街道的一座寺庙

历史沿革

挂甲寺始建于隋末唐初,位于“大直沽迤南三里许”的大孙庄,原名“庆国寺”;后据说因唐太宗李世民(一说是尉迟恭征讨高句丽回程路过这里,在此解甲休息,得名“挂甲寺”。[1]

明万历年间,挂甲寺仅剩遗址。在万历朝鲜之役时,张良相带兵前往朝鲜,路过此地,听到挂甲寺相关传说,遂捐资重建挂甲寺,在附近百姓协助下,新挂甲寺两个月便宣告落成[2];后张良相在朝鲜得胜回国,再次路过此地时,将盔甲挂在这里以示还愿。[3]从此以后,寺院香火旺盛。

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于频临河沿,河堤坍塌,殃及挂甲寺,挂甲寺南迁重建,仅有菩萨殿。1890年,直隶四品候补守备周上达又集资建造了一座大殿,也就是后殿。[1]

1932年,当地村民集资改建了光绪时期修建的菩萨殿,使它与后殿在同一中轴线上,成为前后两座殿堂。1944年增建山门,以后又陆续补建寮房、围墙等,最终成为符合规制的寺院,占地两亩半。

1958年,挂甲寺仅剩遗址,其用地也用于建设工厂和宿舍;1994年,挂甲寺开始重修工程,于1997年完工。

主要建筑

目前,挂甲寺占地15亩,由庙前广场、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禅堂、千佛塔、东西配殿、钟鼓楼等组成。[4]

挂甲寺庆音法鼓

明朝末年, 崇祯皇帝的后妃曾因当地丰收,赐半副銮驾予挂甲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挂甲寺僧人凭借此銮驾,与佛教法鼓艺术结合,成立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嘉庆八年(1803年),銮驾曾遭盗被毁。道光九年(1829年)经村里的陶秀才、阎亮、孙国良、姚先生等人牵头,修复銮驾,其后又修整数次。[5]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再次整合法鼓技艺及曲套,由此相传至今。[6]

2008年,挂甲寺庆音法鼓以“津门法鼓(挂甲寺庆音法鼓)”名义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

参考资料

  1. 1.0 1.1 天津挂甲寺. 天津档案方志网. [2024-01-14]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2. 天津县志七 -重建挂甲寺碑记.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4-01-14] –通过https://ctext.org/zhs (中文). 
  3. 天津历史上的挂甲寺. www.tjdag.gov.cn. [2024-01-14] (英语). 
  4. 挂甲寺传奇. www.tjdag.gov.cn. [2024-01-14] (英语). 
  5. 天津市河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身边的活化石. 央视网(cctv.com). 2014-01-10 [2024-01-14]. 
  6. 刘晓玉; 郭晓莉.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传”下去 记津门挂甲寺庆音法鼓. 中国宗教: 72-73 –通过CNKI. 
  7. 津门法鼓(挂甲寺庆音法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