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郡中学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长沙市长郡中学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学院街24号
邮政编码410002
外文名Changjun High School of Changsha[校 1]
原名
  • 长沙府中学堂
  • 湖南长郡联立中学校
  • 长郡公学
  • 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
  • 长沙市第一中学
  • 长沙市第二中学
类型公立学校
隶属长沙市教育局
建校日期光绪三十年(1904年)
创始人颜钟骥
校长翁光龙[校 2]
副校长黎彬、邓智刚、肖斌武[校 3]
党委书记杜慧[校 3]
年级三年级制
性别男女共学
班级数目74[校 4]
提供课程全日制课程
学期两学期制
修业制度学年制
学科普通科
校训朴实沉毅
校庆日每年四月的第三周周五[校 1]
电话号码+86 (0)731 8528 7900
学校网址www.changjun.com.cn

长沙市长郡中学,通称长郡中学,简称长郡,是一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普通高级中学。[注 1]该校在长沙具有很高声誉,是湖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之一,与当地其他三所高中[注 2]并有“四大名校”之称。[刊 1][刊 2][刊 3][杂 1][杂 2]

长郡中学前身为1904年创办的长沙府中学堂,发展过程中曾数易其名。1952年至1984年间,其以“长沙市第二中学”名称办学。2001年,长郡中学与民办学校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合作建立长郡教育集团,目前此集团成员学校已有三十余所。除本部以外,该校还开设国际部,向海外高校输送学生。[校 3]

学校以“朴实沉毅”为校训,其章程中确定的办学理念为“尊重个性,唤醒自我,激发潜能”,育人目标是“爱生活,善求知,忧天下,有作为”。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长郡中学委员会是政治核心,起保证监督作用。[校 1]自2021年10月以来,长郡中学校长为翁光龙,校党委书记为杜慧。

学校简史

1904年至1912年

历史沿革

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注 3]长沙知府颜钟骥依《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在府城内黄泥街开设中学,称“长沙府中学堂”,是为地区第一所官办中学,之后校址迁至宝南街,此时学校监督屡易、校舍无定。1908年,长沙府署拨白银三万六千余两,于南门口三府坪兴建校舍。次年校舍落成,规模初具,从此校址除抗日战争期间外几无变动。[校 5]1909年春,学校迁入三府坪校舍。但校舍于1910年的民变中遭到破坏,故长沙府署复拨官银二万五千两对其加以修复并稍事扩大。[校 6]:9-10[校 7]

校况概述

长沙府中学堂初按癸卯学制办学,学制五年。1909年清廷又颁布文实分科章程,文实各有侧重,学制仍为五年,当时府中学堂修缮校舍,在此章程颁布次年方予执行。清季之学制,儒家经典教育仍相当重要,文实分科后实科同样有“读经讲经”课程,而民国肇建,这一课程在新学制中得到废除。[刊 5]:989-991

学堂甫建,首任监督彭清藜仍固守旧式教育风格,严命学生行儒门故事,朝夕拜孔,引起学生不满。1905年夏,府中学堂学生向新任湖南巡抚端方控告监督所行,要求撤换,端方允诺,彭清藜不久离任,郭宗熙继之。此事为湖南史上第一次学潮。[刊 6]

府中学堂虽重视儒家教育,而当时局势板荡,列强环伺,其救国图存新风亦渐渐兴起。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爆发;同年湘人陈天华在日蹈海,次年姚宏业自沉黄浦,湖南学界及广大群众集会公葬二人,并发起示威,这些运动府中学堂学生均有参与。保路运动期间,府中学堂学生于1911年6月14日与长沙各学堂一致罢课,并牵头集合各学堂学生商议夺回干路,遭到弹压。其后全省运动渐趋猛烈,革命气氛更为昂扬。当时教育界人士彭国钧也已活跃参与其中,日后此人成为长郡联中第一任校长。[校 6]:11-14

然而自开办至清亡,府中学堂规模始终不显,辛亥革命时其仅有班级两个、学生六七十、教职工十人左右,教学质量及声誉难称卓著。[刊 7]:577

监督事略

长沙府中学堂历任监督中,第三任监督龙绂瑞贡献尤大。龙绂瑞系出名门,为龙湛霖之子,长沙多所名校初创时,其家都有出资。长沙府中学堂于1908年能得拨款建立校舍,其人之力请陈辞功不可没。另外首任监督彭清藜虽因病自行辞任,履职不长,其后则自愿回校任教,亦颇受敬重。[校 6]:6-9, 348第二任监督郭宗熙视事后改善学堂环境,聘请新学人才,惟日后仕于伪满洲国,晚名不彰。[刊 6]

1912年至1949年

联中初创

历史沿革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府制废除,在彭国钧等人努力下,原长沙府属十二州县驻省中学并入长沙府中学堂,[注 4]沿用原来校舍,命名为湖南长郡[注 5]公立中学校,简称“长郡公学”,由彭国钧担当首任校长。[刊 5]:988[杂 3]学校由十二州县合办,筹备时每州县各推二人成立了筹备会,后来校董会即在此基础上组建。郡校集合原各校产款以为校产,且规定各县按入学人数提供协款作长年经费;学生则承自各县驻省中学,编成五班,同时新招六班,合计十一班千人左右。[校 6]:16-17学校成立时面向长沙府各县广泛招生,[注 6]此传统一直保持到1950年代后期。[校 6]:137[校 8]:18

1914年,学校更名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注 7]1917年,为解决长沙府合格小学师资匮乏问题,学校增设师范部,易名为长郡公学,免收师范生学费。师范部自始至终只办过一届共四班,然毕业者后多成为府内十二县小学教育骨干。[校 6]:24[校 7]另当年湖南省议会曾考虑将全省各联立中学改为省立,由于经费不继及各县反对等原因未竟全功。[刊 8]:400

1918年,张敬尧进军湖南,湘省教育横遭摧残,长郡等中学校舍为军队所据,一段时间后复课。[刊 11]次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波及湖南。当时长沙各校均组织“救国十人团”,宣传救国、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长郡亦不例外。运动高潮时学生群情激愤,学校的教学事务再受扰动。五四运动之后,湖南进而爆发大规模运动反抗张敬尧,是次运动以学界为主力,史称驱张运动。彭国钧并不赞同共产主义,视之为“过激派”,[刊 11]不过其在此时期数次运动中亦积极主持,更因支持并参与“驱张”而被迫去职,于1922年复任。[校 9]然而此时赵恒惕掌湖南政权,彭国钧又参与反对,再遭撤职,离开长沙。[校 6]:25, 51-55[刊 8]:564-567

校况概述
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足球队,摄于1915年

此段时期长校者为彭国钧。其强调爱国主义,主张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要。联中创立时彭国钧提高教师薪水,降低学生费用,所招学生中多有贫寒子弟,生活简朴,社会谑称“长郡叫化”。[校 6]:19[校 8]:6长郡之课程安排除重视自然科学外,为学习外国科技亦特别重视外语。中华民国元年教育部颁布新学制,外语以英语为主,保留日语,但长郡在此基础上又增加德语课程,当时中国有德语课程的中等学校包括郡校在内仅仅三所。[校 6]:22[刊 5]:991-992

彼时长郡亦以重视体育闻名。1913年,彭国钧奉命赴日本考察教育,他认为日本之强盛关键在重视教育,考得当年日本将身体锻炼和科学研究一视同仁的做法,有所赞赏,归来即加强郡校的体育教学,并于是年前后定下“朴实沉毅”校训,流传至今。[校 9]1913年,长郡中学举办校运会,在湖南中学界首开先河。又长郡足球在长沙各校连续称雄达十余年之久,先后有“八大球王”“八小球王”名噪一时。[校 6]:28-33[刊 11]

清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社会有推行“军国民教育”的风潮,湖南在其中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而言一为重视体育,一为重视军事化训练。长郡不仅以重视体育称,亦使用军事性方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着制服、打绑腿,严格按照士兵训练要求上操,在外界又有“长郡丘八”之称。另外,1917年湖南成立童子军组织湖南少年义勇团,长郡于中建有第八团。一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教育部不再推行军国民教育。[校 6]:28-33[刊 8]:472-473

新文化运动前后,长郡积极参与变革。毛泽东等人所办新民学会,正有一集会地点在长郡教师家中,郡校学生罗章龙亦为创始成员。校内而言,1913年,长郡学生取“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创办“辅仁学社”,其成员(包括毕业生)日后在五四运动和驱张运动中行动皆不少。辅社于创办当年又与另一校内组织“学术共进会”合办《长郡周刊》,1919年下半年开始公开对外发行。另一方面,自1919年起湘人积极参与留法勤工俭学等赴外国留学运动,长郡学生于内相当活跃。[校 6]:34-35, 39-44, 50

校长事略

彭国钧安化人,初为秀才,后弃科举而入明德学堂师范班,受到黄兴及明德创始人胡元倓影响。毕业后彭国钧曾任修业学堂监督,然其所倡各县驻省中学合校一事甫得响应,即辞去修业监督一职,专心郡校筹备工作。后来彭国钧成为长郡联中首任校长,极重教员,高薪礼聘名师,自身抱朴,长郡校歌、校训及重视体育等传统皆在此时奠定。其治校严格,不畏阻力,有“Tiger”之称,即“老虎校长”。[校 6]:20-23

治校期间彭国钧仍热心社会,重视实务。1914年,湘雅医学院开办,首届招生不足,开课后补招学生。彭国钧当时亦任湘雅董事,动员毕业生投考。时郡校学生张孝骞、彭治朴正在毕业班,初志在工业富国,彭国钧与二人谈心后,即均决定从医。彭国钧破例豁免此二人中学余下课业,允其即赴湘雅就学,但要求二人日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张孝骞日后成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彭治朴亦成医学名家。[校 6]:22-23此外,彭国钧认为中等学校当以职业教育为重,中学生毕业后应有就业能力。1915年其复兼任修业校长,后来于中创办农科。抗日战争期间修业西迁安化,彭国钧又在修业增设茶科,是为中国农业中专中最早开设茶科专业者。[论 1][杂 4]

彭国钧自1912年起长期多次倡议成立湖南体育会,碍于种种原因,直到其离开长沙后的1924年才得偿夙愿。1917年彭国钧又与徐特立朱剑凡等人及长沙各中等以上学校校长参与“健学会”,提倡研究新思想、新问题。[校 6]:31-32, 37-38[校 8]:9, 11[刊 8]:557

1946年,彭国钧得评为湖南教育界五老之一。[杂 5]其人在北伐及马日事变前后曾参与反共,但1949年又有份于营救中共党员,1951年,彭国钧以反革命罪被捕,次年在押解途中落水而死,惟日后得到平反。[杂 3]

动荡时局

历史沿革

1919年彭国钧因反对张敬尧被迫去职走沪后,长郡校董会选举教导主任文启灥[注 8]为校长。文启灥继承彭国钧的治校理念,仍然支持学生运动。1922年彭国钧回长沙复任校长,文启灥调离。不到一年,彭国钧再次离开,彭运斌接任,因认为难以处理赵恒惕与学生革命之间的矛盾,于1924年辞职。从1923年新一届入学起,郡校开始执行新学制,专办新制初级中学,此前的四年制班级称为“旧制”。[校 6]:54-55[刊 12]

彭运斌辞职后,谢逸如继任长郡校长。1925年五·二八及五卅青沪惨案之后长郡师生积极参与“雪耻”运动,谢逸如参与过同盟会,亦同情学生,赵恒惕旋撤其职,随后强迫长郡校董会选赵的同乡张有晋为校长,停止长郡师范招生。张一度向学生妥协,之后方得以视事。然张有晋对赵政府奉命唯谨,上任后食言,引起学生反抗。当年底学生与校方的矛盾激化至与执政之赵恒惕政府的矛盾,乃至于全省大罢课。其后赵政府勉强让步,张有晋不久离校。次年三月,赵恒惕去职,离开长沙。[校 6]:59-61

1926年,张之后接任校长者是鲁子源。其为国民党左派,坚决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鲁子源支持学生会工作,学校各种社团活动也重获扶持,空前活跃。然而四月四一二事件爆发,五月许克祥等人即于21日发动事变,滥杀并通缉左翼人士,鲁子源避走武汉。此事之后,郡校与湖南全省其他公私中学并遭湖南政府强令停办。[校 6]:60-62

由此学校迫于时局停办半年,校舍重为军队所据。[校 7][刊 5]:988其时学校选举王季范继任校长,1928年学校复课,专办初中,由于已无师范,复名湖南第一联合县立中学。以兵乱等故,学校教师队伍流离,亟待重建。王季范不拘学历,多方礼聘贤能,长郡一时人才济济,所编部分教材行销数省。1930年,国共两党在长沙爆发战斗,郡校地邻警署,红五军攻占长沙之际再受军队冲击,损失甚巨,但学校经营勉强没有中断。当年学校更名为湖南长郡联立中学校,次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初、高每年各入学一班。此后王季范继续长校,期间长郡奉政府命扩招初中,遂以之为办学中心。1936年,王季范任满辞去。[校 6]:66-68[校 7]

校况概述

五四运动及驱张运动后到日军全面侵华前一段时间,湖南先有政局动荡于内,后有日寇窥伺在外。共产主义思想进入中国,在长郡也掀起波澜。1924年谢逸如长校后,校内政治气氛一度活跃。曾三宋希濂、杨孔万等学生在校内组织“雷声社”,而后发行《新雷声》杂志,影响广泛,而校内其他各学生组织同样发展,曾请萧三到校作政治报告。当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同年共青团在长郡建立支部,国民党区分部也在长郡组织起来;次年三四月间,共产党在郡校的支部亦得以成立。[校 6]:56-57五卅惨案后,长郡学生在外游行、参与“雪耻”运动,当时赵政府以期考为名令学生回校,谢逸如校方同情学生,并未阻止学生继续游行,而在考前划出重点,帮助学生通过。谢校长所行引起旁人告发,遂为当局调离。[刊 13]

左翼运动在张有晋治校期间曾受校长打压,惟其招致更大反抗,而运动仍然开展。谢逸如去职后长郡学生本属意共产党员熊亨瀚为校长,然而校方最后仍然选出张有晋。此事在当时引起学生强烈反弹,张与学生商议,承认组织学生会后才暂时平息风波,得以上任。然其上任后反禁止改组学生会,而试图以官办的“伙食会”代之。当年底以曾三为首的长郡学生起而自行组织学生会,张即开除甚至引警察逮捕多名学生。面对反抗,赵政府派军队进驻长郡校园,又扣押各校学生代表,如此种种激发长沙学生群起抗争,至于引发全省大罢课。慑于省内外各界压力,赵政府只得让步,撤走驻军并释放羁押的学生代表,试图平息学潮。一段时间后,先前被捕的郡校学生也得到释放。[校 6]:59-61[刊 13]

鲁子源上任后立即撤销前任的开除令,惟多数学生没有回归而转投他处。其治校时长郡曾组织开设“共产主义ABC”和“社会问题”两门课程,又在1926年12月由时任教师李维汉毛泽东到校作报告,题为《关于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反响热烈。四一二事件后,鲁子源曾在讨蒋反帝示威游行上讲话声讨,斥蒋叛变,长郡校园反蒋气氛日浓,然而马日事变随后爆发,长郡有多名师生死难。这一时期长郡颇有人留名于左翼革命运动史中。[校 6]:60-64

马日事变后王季范治校,期间多数时候主政湖南之人为何键,其人反共严厉。左翼运动既受打击,而日军侵略阴云渐重,此时期郡校在爱国反帝上有所表现。1928年4月长郡公学师生联席议决通过公约,以“实现三民主义”为教育求学之目的,而提倡严守“本党”(国民党)的纪律,于“革命的意志”下共同生活。[刊 14]不过曾于此时期就学长郡的学生中后来仍有人参与共产党事业,其内即有王季范的独子王德恒,被国民党杀害;又有《红旗》杂志前主编方克(莫立本),其奔赴延安也同王季范促成有关。[校 6]:72, 75, 79[校 10]九一八事变后长郡为抗日多方宣传,此外也组织军事训练。1931年10月,湖南学生成立铁血救国团,影响长沙学界;1933年6月,省城20余所高中以上学校二千余名学生参与军训总检阅,长郡学生在其中持枪操练。[刊 8]:885-887

根据此时期在长郡就读的校友锺武雄回忆,除省立第一师范免收费用以外,长郡中学之收费在长沙各中学中列为最低,一些家境贫寒的子弟得以进入长郡接受教育。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当时长郡不收制服费用,对外出学生也无着校服的要求,社会人士不知内里者多有微词。学校伙食由学生负责采购,价廉物美;校园内部有学生经营的合作社,可以购买糖果文具等等。[校 8]:139-143

西迁蓝田

历史沿革

1936年,地理教师、训育主任鲁立刚继任长郡校长。后日军全面进犯中国,长郡高中学生开始集中军训。时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于1938年组织学生下乡分担乡镇长的民训工作,郡校高中即于当年上期暂停,学生分至各县参与之。[刊 8]:895-899是年日军侵略愈紧,为避战祸,学校于当年夏西迁安化蓝田镇(今属涟源市),[注 9]冬,长沙校舍重创于文夕大火[校 11]在蓝田,学校教学工作继续,1945年4月蓝田亦告急,学校只得疏散进乡,暂厝民宅,于树荫下上课。当年上学期结束后蓝田威胁解除,下学期学校即回蓝田开学。其时日本已经投降,于开学同时,长郡准备迁回长沙。鉴于原校舍已毁于大火,学校遂原地重建。[杂 6]1946年3月,郡校在三府坪如期开学。[校 6]:82-84, 119

校况概述

童子军活动在长郡原先并不兴盛,日寇进逼之下也一跃而颇具气象:学生清早起床跑步,下午课后深入街巷为抗战服务宣传,晚间组织讲演、咏唱抗日歌曲。[刊 15]校门侧建有防空洞,学生仍在洞外坚持上课,闻空袭警报方避入洞中。后来战况不利,学校西迁。在蓝田,初中学生春秋分批组织“童子军野营”,高中学生则组织行军,长假期间还聘用留校教师并遴选学生于当地开“儿童组”兼办社会教育。[刊 12]

长郡联中本不甚宽裕,西迁蓝田则更加艰难,经济拮据、校舍小陋,多次使省教育当局认为需要补救。[刊 16]但鲁立刚校长等人四处筹款勉力维持,学生简朴求学勤于修业,如此郡校的教学工作仍得以进行甚至日见起色。学校用戏台改成理化生实验室,生物实验能满足“每人一台显微镜”的要求。校长甚至化西迁为机会,为学校招揽了一批不愿作亡国奴的南下人才。[校 12]:15-17当时长沙府属各县多半沦丧,许多学生亦经济窘迫,学校于1943年9月成立员工福利基金,年底又正式成立奖学会。此情况下,长郡学生除少数为招聘会所吸收之外无一辍学,成绩依旧,得到教育厅明令嘉奖。[校 6]:88, 95[校 13][校 14]日后奖学奖教金历经兴废,今成定制。[校 15][论 2]

蓝田地处乡里,学生于苦中尚能作乐。每年5月至10月,蓝田河适宜游泳,郡校学生课余即于此锻炼,皮肤黝黑,互相戏称“黑人牙膏”。1945年学校避祸疏散时教学住宿条件更加艰难,教室不敷使用,同时粮食不继。学生上课时挤在室内,遇雨即转到林中围坐周围石上,应对粮食问题则组织栽种草莓,并未有违反纪律情况出现。[校 6]:89-91

另外,“三青团”长郡分部于此时期创办《长郡青年》杂志,是这一时期的史料,后不知何时停刊。[校 16]

二次内战

历史沿革

1946年,长郡中学回迁三府坪。不久后解放战争全面爆发,郡校在此数年中其发展也与内战形势紧密联系。1949年4月4日,在“长郡民歌社”及社团联谊会等基础上长郡学生组建了第一届学生自治会。当月长郡学生在中共领导下开办工人夜校,后来又开民众识字班。5月,校长鲁立刚离校赴台,训导主任刘琳森留在大陆,代理校长。[校 6]:119, 120-128, 352

不久后长沙即将易帜,白崇禧意图炸毁长沙重要设施。在中共地下组织布置下,6月中共地下党员李人琢、戴超伦等人组织护校委员会。7月下旬,长沙局势渐趋明朗,市中成立“学生迎接解放联合会”,长郡负责联络部,从此郡校的护校委员会更名为迎解委员会,8月6日晚,解放军进入长沙城。1949年秋,长郡中学由新成立的长沙市人民政府接管。全校教师选举黄世知为校长,任职半年。[校 6]:119, 128-130[校 8]:17[校 17][刊 17]

校况概述

为防止赤化,这一时期的长郡被国民政府列为重点控制学校。但长郡学生倾向革命的趋势仍然日渐明显。先有个人与外界革命组织联系,之后大量倾向革命的社团在长郡组织起来。在中共地下组织的串联下,这些社团联合成立“长郡民歌社”。通过这一组织,中共地下党得以将一些大规模运动传递到各社团、各班级中。后来长沙市民争取和平的游行受挫,克强学院学生高继青遇害,长郡社联根据形势改组为学生自治会。五四运动三十周年之际,长郡学生自治会联合南区其他中学开展巡回演出,其中长郡民歌社的节目是主要内容。演出之后,[注 10]南区学联成立,长郡在内负责学习股。[校 8]:17[刊 17]

当时长郡的地下党员有教师李人琢、学生戴超伦二人,均直接与上级联络,并无横向关系。过去长郡的教育理念素有“读死书”之诟病,[校 18]:83, 86, 92且紧跟国民党方针,到此时也渐渐引发学生不满。1948年,戴超伦等学生在校内出版壁报,引发校方训斥;然而次年初长郡各类倾向革命的社团及其活动已多到校方无法压制的程度。“长郡民歌社”是各社团骨干经过研究,决定从民歌入手团结教育同学的产物,确实聘请了音乐教师作为辅导,成立后成为长郡最大的社团组织。之后从民歌社和各社团联合的基础上,社团联谊会也得到成立。4月4日,学生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一届学生自治会。三天后,长郡学生第一次走上街头参加游行,其时教务主任把守门口,但最终无法阻挡学生冲出校门。之后长郡还组织了民歌晚会,但中途被三青团打断。[刊 17]

学生会成立后,与校方展开周旋斗争。此时长郡学生食堂价高质次,菜有苍蝇,米饭甚至发霉。各班组织清算委员会,查出校方劣迹,由学生会带头迫使校方让步,退还了多收款项。[刊 17]

6月学校组建护校委员会,留校护校者百余人,集中到高中三个大教室住,并订立制度,白天学习,夜间巡逻。[刊 17]此前4月长郡学生在中共领导下开办工人夜校,之后又办民众识字班、成人识字班,民众识字班后来还搬入长郡校内。这些民校的教师都是郡校学生,义务教学,不收费用。此举得到了工友的支持,在护校斗争中,工友成为主力。[刊 17]

1949年至今

更名二中

历史沿革

1950年,学校改为公立,校产上交政府,校董会解散,更名为长沙市第一中学,开始招收女生,当年冬季中共党组织公开,成立党支部。两年后实践中学并入,又更名长沙市第二中学。1953年,学校在校舍附近上黎家坡兴建校舍两栋,移入高中部,次年又吸收一所私立学校,于较远的肇嘉坪设立第二分部,在校生一时达三千人之多。1956年高中部又迁进三府坪本部,肇嘉坪校舍独立为第十六中学,黎家坡则作初中部校舍。1957年开始,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反右扩大化的干扰,直到1962年方得恢复。[校 6]:137-155[校 8]:19[校 17]1965年,学校在长沙县路口区创办学农分校,但一年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分校只留少部分教职工驻守。[校 8]:19-20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年底长沙市二中改为长沙市汽修厂五·七中学,学制由三·三制[注 11]变为二·二制,校内“红卫兵”组织活跃。1969年,通过驻校军宣队,长沙床单厂以代学校在三府坪兴建教学楼为条件占去学校黎家坡校区二千余平方米。1971年学校党组织恢复活动,召开平反大会,兴建南栋教学楼,着手恢复教学秩序。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次年学制改为三·二制,同年恢复学科教研组、学校工会。1983年,长沙市二中完全恢复三·三制学制[校 6]:162-176, 181[校 8]:20-21

校况概述

文化大革命开始前,长沙二中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方式为参军、参干、抗美援朝、宣传“三反五反”等。1951年学校两期参军参干的人数达到164人之多。当时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其团体纷纷以共产主义革命史上的英雄人物命名。1952年,学校遵照中共的教育方针,面向工农开展大规模的劝学运动,增加助学金,工农子弟入学人数大增。当时学校资源一时不济,市教育局从小学抽调师资培训,并将部分课程错开到礼堂、食堂进行,使得学生能全日在校学习,称“两室三班制”;同时按街道还组织有家庭学习小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1961年,学校曾与顺星桥小学、幼儿园建立“一条龙”试验。1962年开始,学校开始恢复教学常规、建立教学秩序,一年后王海洲接任支书,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后来又开展活动为教职工评功摆好,激发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校 8]:18-19

除教学外,学校也重视课外活动与生产实践。学生按各学科特点开展实践,如数学组制作几何模型、实地测量等;又筹办工厂、开辟农场,学生在农场按511制轮流劳动,后来农场停办。[校 8]:18-19学校在1965年建立的路口分校虽一年后就因“回学校闹革命”等政治原因几于清空,但也有少数师生留守,后来也接受学生在此短暂学习。[校 19]:159, 167, 170

1950年夏季前后,学校建立体操队,建立之初曾受邀在长沙市中学生运动会上表演。[校 18]:122这支队伍成为如今长郡中学历史最久的运动队,后来演变为健美操队。[校 20]

肇嘉坪的第二分部,师资来自二中,但校舍条件不如本部。据当时学生回忆,分部学生周末可以参加本部活动,其他时间如同排斥于本部门外。分部八个班仅六间教室,班级轮流上课;改制为十六中时,曾受到学生抵制。[校 19]:117-119

文革后期学校的教学秩序逐渐恢复,但学校受到的破坏非一朝所能清除。1982年,二中高中毕业考试的合格率仅为33%,视力减退的比例却在60%左右。时任校长撰文提倡迅速大力改革,主张推行“校长负责制”,不支持党支部领导学校行政工作。[刊 18]

复名长郡

历史沿革

1984年3月28日,长沙市第二中学复名为长郡中学,赵朴初为学校题写校名,此后又重新编订了班号。当年适逢学校建校80周年,4月学校举办了隆重的庆典。1985年,长郡中学复名后颁发第一届奖学金。[校 6]:186[校 8]:21-22[校 21]

八十年代时,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1985年,学校改教导处为教务处,另设教育处。1989年,学校兴建科学馆,次年胡立继任校长。1994年,长郡中学挂牌“湖南省重点中学”。[校 1][校 8]:22-24

2001年12月,长郡中学和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合并组建长郡教育集团。[校 22]

校园环境

长郡中学校门

长郡中学校园通称“郡园”,深处长沙老城区闹市中,临近地铁南门口站,东侧紧邻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西侧深入旧城街巷。[杂 7]同时校址所在位于清代湖南学政衙门旧址附近,距离天心阁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旧址等史迹均不远。

学校所在学院街街道,尤其是紧邻的西文庙坪片区在长沙街区中历史遗存较为丰富。[注 12]从2018年起这一片地区开始有机更新改造工作,到2020年已颇有改变,其后渐向长沙的旅游热门地点发展。[杂 8][杂 9][杂 10]

全校四周环绕围墙,面积仅约58亩(39,000平方米),[刊 6]由于此等限制,学校规划布局相对局促。校园中田径场跑道只有三百米,而建筑就学校建筑而言也较显高耸。[注 13]自2017年来,长郡中学开始着手尝试扩建校园;2022年,有关征地工作启动。[校 23][杂 11]校园内有四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抱朴”“笃实”“沉勇”“弘毅”,科学馆名“求真”,体育馆名“图强”。[校 24]在校园西侧四教学楼和科技馆之间有韩玄衣冠冢,[刊 19]:650-652[杂 12]其附近校园围墙内部有一小段为清代湖南提督学院[注 14]遗物,此二者皆为长沙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杂 13]但韩玄墓旧物已毁,其处今为操场,现存为后来重建者。[刊 20]

学校有池塘名为“澄池”,在韩玄墓旁。1935年前后,当时校舍中建成名为“澄池”的院落,按校友回忆王季范的说法,此名意在告诫学生当有澄清天下之大志。[校 8]:139-143[校 18]:12长郡澄池文学社以此为名,自1990年代迄今。[校 25]2014年长郡改造校园,澄池得到扩建,其东前坪树起“长沙府中学堂”门,其池畔加建凉亭,其西韩玄墓也有整葺,重新粉刷,后立照壁。[校 24]长郡集团旗下学校中但凡池塘多有名以“澄池”者,集团内部一些竞赛也称为“澄池杯”。[校 26][杂 14]

注释

  1. 长郡中学在历史上曾开办旧制中学、初中、高中和师范班,如今只有高中,详见后文。
  2. 分别是长沙市第一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雅礼中学
  3. 一作光绪二十八年。[刊 4]
  4. 实际上十二州县驻省中学并未全数并入府中学堂,如宁乡、湘潭、湘乡等地驻省中学即有回迁。[刊 8]
  5. “长郡”即长沙府,明清时北京有“长郡会馆”。[刊 9]
  6. 事实上1949年前郡校只面向长沙府各县招生,仅有的例外是王季范治校时入学的邵阳李薰李苾兄弟。[校 6]:77
  7. 当年湖南省共有十三所“联合县立中学”,前身大多为各府州官立中学堂改制而来的联立中学,“联立”不同于私立,各校之早期沿革与长郡中学大抵类似,惟湖南第十一联合县立中学当时早已停办,仍然保留编号。[刊 8]:399“联合县立”亦为学校组织方式,根据1930年政府批文可认为是市县立学校的一种。[刊 10]
  8. xún,音寻。《郡园春秋》等处作“文启泉”,但《长郡沿革》等多处历史文献中皆作“文启灥”,[校 7][刊 12]从之。
  9. 此前校方已于1937年底迁移贵重图书仪器至乡间,并多方择地,考虑战况后确定将学校迁到蓝田。
  10. 一说四五月间。[刊 17]
  11. 前一个数字指初中学习年限,后一个数字指高中学习年限。
  12. 此处的“西文庙”实为长沙府学宫。古代实行所谓“左庙右学”制度,学宫和文庙结合,故也称“文庙”。[杂 7]
  13. 2010年公布的《中小学设计规范》正文第4章第3节第2条说明“各类中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应设在五层以上”,[论 3]但长郡的四栋教学楼都至少有六层,惟国标在此条并不作强制要求。
  14. “学院”在此为“提督学政”之通称,属于教育主管机构,和武官职位“提督”同教育学习机构“学院”没有必然联系。提督学政是清代学官称呼,其官员有翰林官之衔,对应“提道学政”。[论 4]另外,提督学院署所在处也曾为长沙府治遗址[刊 19]:83

参考文献

长郡集团自身资料
  1. 1.0 1.1 1.2 1.3 长郡中学章程. 长郡中学. 2016-09-23 [2021-06-05]. 
  2. 乔梦平; 范嘉树. 王剑 , 编. 翁光龙同志任长郡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长郡中学. 2021-10-15 [2021-10-16]. [失效链接]
  3. 3.0 3.1 3.2 学校简介. 长郡中学. [2021-01-24]. 
  4. 网站首页. 长郡中学. [2021-06-05]. 
  5. 长郡校友会. 历史足迹 (1904-1949). 长郡中学. 2016-12-06 [2020-01-04]. 
  6.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郡园春秋》编委会 (编). 郡园春秋:长郡中学校史(1904-2014). 由卢鸿鸣主编.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 
  7. 7.0 7.1 7.2 7.3 7.4 杨世昌. 長郡沿革. 长郡青年. 1943, 2 (1): 89–90 [2021-11-03]. 
  8.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长郡中学校友会 (编). 长郡九十年. 由郭湘主编. 1994. 
  9. 9.0 9.1 联合发展(1912一1927). 长郡中学校庆网. 2014-03-07 [2020-01-04]. 
  10. 1904-1931年初、高中学生名册(当年更名为湖南长郡联立中学校). 长沙市长郡中学. 2018-10-14 [2022-04-09]. 
  11. 長郡七年來大事紀畧. 长郡青年. 1943, 2 (1): 76–77 [2021-11-03]. 
  12. 唐飞霄 (编). 魯立剛校長誕辰一百週年紀念專輯. 1998. 
  13. 周大立. 本校近況. 长郡青年. 1944, 2 (2): 91–93 [2021-11-03]. 
  14. 本校獎學會組織章程. 长郡青年. 1944, 2 (2): 101 [2021-11-03]. 
  15. 长郡校友会. 长郡中学奖学奖教金—牢记朴实沉毅校训,争做全面发展新人. 长郡中学. 2016-11-25 [2020-10-12]. [失效链接]
  16. 編後. 长郡青年. 1943, 2 (1): 94 [2021-11-03]. 
  17. 17.0 17.1 长郡校友会. 历史足迹 (1949-1966). 长郡中学. 2016-12-06 [2020-01-04]. 
  18. 18.0 18.1 18.2 长郡中学校友会 (编). 长郡情(1904——2004). 2004. 
  19. 19.0 19.1 流年碎影:长郡中学校友回忆录. 由杜慧主编.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 
  20. 长郡中学新闻中心. 郡园特写|长郡健美操队:疼痛让力与美相拥绽放. 长郡中学. 2019-01-09 [2023-02-09]. 
  21. 长郡校友会. 历史足迹 (1966-1989). 长郡中学. 2016-12-06 [2020-01-04]. 
  22. 长郡校友会. 历史足迹 (1990-2014). 长郡中学. 2016-12-06 [2020-01-04]. 
  23. 长郡中学办公室 (编). 天心区区长谢进一行来校调研. 长郡中学. 2017-02-23 [2022-12-22]. 
  24. 24.0 24.1 长郡中学办公室. “长郡中学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件大事”评选候选大事. 长郡中学. 2015-01-26 [2022-05-11]. 
  25. 朱亮. 【澄池记忆】朱亮:我与《澄池》20年. 长郡中学. 2017-11-27 [2022-05-11]. 
  26. 长郡中学首届“澄池杯”历史写作大赛圆满结束. 长郡中学. 2020-07-02. 
书籍与历史文献
  1. 何林衡主编;赫学颖策划. 大学城 属于18岁的18座大学之城.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6-05: 137. ISBN 978-7-229-09278-8. 
  2. 长沙市图书馆. 长沙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长沙市图书馆. 2013-03: 48. 
  3. 李斌. 把学校交出来 一个青年记者笔下的中国教育.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06: 72. ISBN 978-7-5041-7748-3. 
  4. 旷璧城. 清末民初的湖南中学教育述略(1900~1916年). 教育科学研究. 1983, (2): 2. 
  5. 5.0 5.1 5.2 5.3 湖南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 (编). 湖南近现代名校史料(二).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03-01. 
  6. 6.0 6.1 6.2 龚军辉. 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 , 编. 点墨长沙 . 长沙: 岳麓书社. 2019. 
  7. 长沙通史(近代卷). 由谭仲池主编.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8.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冯象钦; 刘钦森 (编). 湖南教育史(二). 长沙: 岳麓书社. 2008. 
  9. 曾主陶. 湖南会馆往事. 长沙: 岳麓书社. 2015-04: 89. 
  10. 黄士衡. 指令第一聯合縣立中學校呈請解釋該校可否按照中學暫行條例第五條第一項之規定稱爲市縣設立之中學校由. 湖南教育行政丛刊 (湖南省教育厅). 1930, (5): 130-131. 
  11. 11.0 11.1 11.2 肖劲光. 肖劲光回忆录.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10: 002–005. 
  12. 12.0 12.1 12.2 鲁立刚. 報告:湖南長郡聯立中學槪况(三十年二月二十日起至同年七月三十一日止). 湖南教育月刊. 1941-11-15, (23): 28-31. 
  13. 13.0 13.1 赖世鹤; 田真. 曾三传.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 
  14. 湖南長郡公學公約. 湖南教育. 1929, (5): 7-9. 
  15. 巴邨. 怒吼了的長郡童子軍. 战时童子军. 1938-05-28, (24): 13-14. 
  16. 翼军. 長郡學生的「窮」與「勤」 1 (12). 国力月刊: 24-25. 1941. 
  17.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戴超伦. 解放前夕长郡中学的学生运动. 第二条战线——解放战争时期湖南学生运动. 由张海蒲主编. 长沙: 岳麓书社. 1997: 227-234. 
  18. 封玄武. 浅议中学几个问题的改革. 教育科学研究. 1983, (3): 9-17. 
  19. 19.0 19.1 陈运溶. 湘城访古录. 中国方志丛书. 台北: 成文出版社. 2017-12. 
  20. 长沙通史(古代卷). 由谭仲池主编.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论文与国家标准
  1. 仇文农. 彭国钧办学简述. 益阳师专学报. 1995, 16 (1): 64. 
  2. 孙琦. 孙海林. 鲁立刚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4, 4 (1): 7-10. 
  3. GB 50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2010年10月24日公布,2012年1月1日实施.
  4. 王庆成:清代学政官制之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2009-03-16 [2020-04-05]. 
新闻与其它资料
  1. 长沙四大名校08高考51人保送北大清华. 人民网. 2008-02-21 [2017-12-22]. 
  2. 李柯夫. 湖南33名学生拟保送清华北大. 潇湘晨报 (长沙). 2018-05-30 [2020-01-06]. 
  3. 3.0 3.1 长沙名人——彭国钧. [2020-01-03]. 
  4. 王强山. 教育家彭国钧. 书屋. 2019, (01): 24-27. 
  5. 朱茂怡. 彭国钧办学事略. 长沙文史资料 (天下湖南(转载)). 1987, (5) [2022-04-03]. 
  6. 陈先枢. 长郡中学-长沙百年名校. 长沙文史网. 2010-10-25 [2020-01-04]. 
  7. 7.0 7.1 今后到西文庙坪感受老街气韵. 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19-08-21 [2020-11-06]. [失效链接]
  8. 黎棠; 杨旭. 马丽红 , 编. 长沙西文庙坪老巷换新颜. 红网. 2019-11-07 [2020-11-06]. 
  9. 王斌; 黄艳枫 (编). 西文庙坪:千年老街“逆生长”. 长沙晚报. 2020-08-12: A03 [2022-12-22]. 
  10. 王斌 (编). 打造新网红打卡地,西文庙坪343亩热土焕新颜.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2021-02-04 [2022-12-22]. 
  11. 天心区征收办 (编). 关于长郡中学扩建工程项目房屋征收范围公告. 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政府. 2022-03-04 [2022-12-22]. 
  12. 任大猛 (编). 不止雅礼!长沙这些学校的孩纸也是“古墓派”. 长沙晚报网 (长沙). 2016-05-22 [2022-05-11]. 
  13. 汤红辉; 吴文峰; 刘玲; 谢娟. 长沙新发现文物点1995处. 长沙文史网. 2010-06-09 [2020-01-04]. 
  14. 2019长沙:澄池复赛入选名单公布,复赛将于19日进行. 新东方. 2019-09-04 [2022-05-1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