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范围内可以使用的IC卡,以适应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系统联网的需要以及人员流动的需求。其发放的对象是政府有关部门实施社会保障的人群,可以涉及有关个人社会保障的各方面,包括社会保险以及就业服务。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管理需要,将更多的社会管理事务也放入其中。[1][2]

简介

社会保障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最初于1999年在上海发行。[1][2][3][4]其中,面向城镇从业人员、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发放的称为社会保障(个人)卡,面向用人单位发放的称为社会保障(用人单位)卡。由于社会保障(个人)卡是目前劳动保障部有关卡规划和规范的重点,各地实际发放的也多集中于这一种卡,所以通常所说的社会保障卡,就是指社会保障(个人)卡。[1][2]

社会保障卡卡面和卡内均记载持卡人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等基本信息,卡内标识了持卡人的个人状态(就业失业退休等),可以记录持卡人社会保险缴费情况、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信息、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信息、职业资格和技能、就业经历、工伤职业病伤残程度等[1][2]。自第二代社保卡起,绝大部分城市的社会保障卡还集成了银行金融账户功能(相当于一张借记卡),有需要的持卡人可以前往对应银行激活后使用。部分城市的社保卡还集成了公交卡功能,可以用于乘坐公共交通

社会保障卡是劳动者在劳动保障领域办事的电子凭证。持卡人可以凭卡就医,进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结算;可以凭卡办理养老保险事务;可以凭卡到相关部门办理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手续,申领失业保险金,申请参加就业培训;可以凭卡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和申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等。此外,持卡人可以凭借该卡上网查询信息,将来还可以在网上办理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1][2]社保卡亦带有银行活期账户,可作为银联借记卡,但需要到发卡银行激活才可使用,发卡行因发卡地区而异。

2017年起,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开始试点第三代社保卡[5]。新版社保卡第二代社保卡外观上比较相似,卡片上增加了“闪付”标志或EMV标志,部分地区还加注了“市民卡”或“一卡通”标志,实现“一卡多用,全国通用”,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政务、公共服务和金融领域[4][6]。同时,为更好适应加载金融功能社会保障卡跨省异地应用、异地服务等业务需求,全国各地开始逐步停用医保卡,统一使用社保卡进行就医结算,未来医保卡的地位将逐步被社保卡取代。同年5月25日,社保卡发行量突破10亿张[7]

地区的特殊规定

在中国部分地区,社会保障卡亦可作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乘车凭证,依各地方政府政策为准。例如在上海,70岁以上的上海户籍居民可以在非高峰时段凭“社会保障卡—敬老卡”免费乘车。随着新版上海市敬老卡的发放,自2016年6月26日起,社会保障卡—敬老卡免费乘坐地铁制度将停止实行,70岁以上长者需要另行购票或刷卡乘坐[8]

此外,在2007年至2012年间,上海市中小学生的社会保障卡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行,卡片为第一代社会保障卡,卡面正面标注为上海市电子学籍卡,背面样式和一般的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障卡样式相同,但使用了绿色为背景[9]。2012年后不再发行,原先发行的卡可继续用于社会保障业务,而该卡的学籍证明功能以新发行的上海市电子学生证代替[10]

2018年底人社部发表“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规范港澳台居住证领取者后续领取社会保障卡规定,五险中的养老和失业保险台胞只要出示在台湾对应“公保”“劳保”或“国民年金”等资格未断离放弃的证明,即可免交。工伤和生育保险均由大陆企业用人单位缴费,[11]而医保为企业和个人一同缴纳存于个人医疗账户中,若台胞有一天想要终止社会保障卡账户则可以领取账户内的余额。2020年1月1日起,在中国内地就业、居住及读书的港澳台居民可以参加社保,与内地居民一样享有社保待遇[12]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