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七夕
别名乞巧节、七姐诞、七娘生、巧夕、七巧节
参与者汉字文化圈
其他世界各地东亚裔人士
意义乞巧、祈福
七夕
汉语名称
汉语七夕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Thất Tịch、Ngày Thất Tịch、Khất xảo tiết、Thất thư đản、Xảo tịch
儒字 七夕、乞巧节、七姐诞、巧夕
朝鲜语名称
谚文칠석
汉字七夕
日语名称
日语原文 七夕

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七娘生,发源于西周,最早可能追溯至东周春秋战国时期[1][2]。当时七夕为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因社会制度限制个人自由,故托言天上星宿以求慰藉。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织女星与两旁两颗较暗的星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在此东面可见牛郎星[3]

汉朝以后,七夕开始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正式成为属于适龄男女的节日[4][5]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代。

目前成为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日期被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主要的习俗是乞巧、祈愿、拜织女、吃巧果、染指甲、结扎巧姑等。流传到日本亦是来自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历史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织女星名称的由来可以从《诗经·豳风·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推敲得知,由于九月是气候较为凉爽的晚秋,也是穿着寒衣的时节。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七月当然就是织妇们织布的时间。牛郎星名为牵牛,则有着“牺牲”的意思。《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杀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时,正好是草木丰茂,用以贡献牧草给牲畜的时节;到八月则依据牲畜体格,观察哪些适合用以祭祀;九月则宰杀牲畜用以祭拜神明。

而《礼记·月令》称八月为“循行牺牲”,而此时织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则升上天顶,宛若在追逐织女星般。七夕时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背后应该有着配合时令与天文景象的源由。

地区习俗

中国大陆

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绘:牛郎织女鹊桥会
广东、港澳七夕的祭品,包括纸扎七姐盘及献给王母娘娘(左上)、牛郎(左下)、七姐及其六位姐姐的纸衣。
File:台南开隆宫七夕七娘妈寿诞祭祀供品.jpg
台湾台南开隆宫七夕祭品

古时,七夕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龙王爷“晒鳞日”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过往女子的针黹技术为生产力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对妻子的要求之一,每逢七夕就向织女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名为“乞巧”。其间结会彩楼,预备黄铜制成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6][7][8][9]渐渐七夕成为“女儿节”。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后才有七夕乞巧。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据明清至民国时期部分书籍所载,广州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来的巧艺,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绣花鞋、指甲大小的各式扇子,玲珑轻飘的小罗帐及特制的莲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洒杯大小,盆内描有两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难以区别。到了初七晚,继续如昨晚一样祀神,称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

不少地区年轻女子喜在七夕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这项习俗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在七夕沐发。

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有净水视影,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许多青年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 其他地区亦有汉族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

粤西部分乡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习俗。根据传统习俗,人们先拜庙里的“老爷”(菩萨),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贡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祭拜织女者主要是女性,制作巧果等各种食品和传统女红刺绣等,也会制作其他传统手工艺如中国结剪纸等,同时也作为祭拜织女的祭品。在中国大陆、的大城市中,七夕节被商家称作“中国情人节”,变成各种商业促销的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10]

中国台湾省民间信仰

台湾民间信仰在七夕当天,会在床上或床边摆设麻油鸡、油饭、七张刈金和婆姐衣等祭拜床母(婆姐)。另外,凡是给七娘妈作契子的孩童,七夕的下午须在门口设供桌准备麻油鸡、油饭、胭脂水粉、鲜花、寿金、刈金和婆姐衣等祭品,并以铜钱系上红丝线,挂在孩童颈部,称为“挂絭”,此后每年七夕都要祭拜七娘妈,并更换红丝线,直至十六岁为止。

日本

日本江户时代的七夕,1852,歌川广重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便把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七月七日庆祝。阴历的七月七日被日本人称为“旧七夕”。

琉球

琉球的习俗是扫墓、祭祖及晒书。

朝鲜半岛

文化

诗词

  • 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
  • 孟郊《古意》: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五代·后唐杨璞 《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 北宋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另看

参考文献

  1. 诗经·小雅·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2. 罗颀物源》:“楚怀王初置七夕。”
  3. 夏小正》: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
  4. 东汉应劭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
  5. 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6.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一种小蜘蛛
  7. 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8. 杜甫诗《牵牛织女》: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9. 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10. 商业包装“七夕节” 传统女儿节失落的背后[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