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诗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古体诗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与近体诗(绝句、律诗)相异的是,五言古诗不讲求对仗平仄句数

起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

咏史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

兴起原因

五言诗取代四言诗的地位,因四言字少,较难把意思表达得完美。钟嵘《诗品序》指出,四言诗“每苦文繁而意少”。五言诗比四言诗多一个字,较易容纳双音词以至三音词,能配合词汇的发展。古代歌、诗关系密切,乐曲日趋丰富繁复,五言诗的音节富于变化,亦较能与音乐配合。

发展

东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和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汉顺帝汉桓帝之时,黄门郎秦嘉所作《赠妇诗》或为最早的五言赠答爱情诗,且为“婉约诗”之祖[1]。东汉佚名《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五言诗到曹植笔下而扩大其范围,无所不写。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辞之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朝以后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历代伟大的诗人往往采用五古的体裁,作为立意最高的表现工具。李白说“七言不如五言”,元好问亦以五言为诗的正宗。明清时,诗人写“咏怀”、“寓感”、“读史”等题材时,多用五古,作品比同一诗人的其他诗歌,往往更具气势。[2]

注释

  1. 连振波. 咏萱草之喻 消两家之思——简评东汉"夫妻诗人"秦嘉、徐淑的文学成就. 甘肃高师学报. 2010, 15 (4): 17–21. 
  2. 林以亮:《林以亮诗话》(台北:洪范书店,1976),页12。

参考书目

  •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
  •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著,胡秋蕾等译:《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北京:三联书店,2012)。
  • 蔡宗齐:〈早期五言诗新探——节奏、句式、结构、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