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立交”的各地常用别名
中国内地立交桥(立体交叉桥)
中国台湾交流道
港澳交汇处
马来西亚交通枢纽(道路枢纽)
美国达拉斯市中心的一座五层立交

立交(英语:Interchange,常简写为IC)是封闭式道路与其他公路交汇之道路设计,利用立体交叉与数条匝道组成,引导车辆转换不同公路的交通设施。当两条高架道路交汇时的立交桥,则另称为系统立交Junction,简写作JCT)。

名词解释

立交名词示意图

下列名词以靠右行驶的道路设计为基础,与靠左行驶的道路设计,仅左右两边互换而已。

匝道(进口、出口匝道;上、下匝道)

一小段提供车辆进出主线(高速公路高架道路)等的陆桥/斜道/引线连接道。

匝字有环绕之意,Ramp指的是斜坡,早期台湾高速公路采土堤建筑,考量当时汽车性能与道路坡度,立交多半采用回转半径大的环道进出高速公路,故称为匝道。

直接式匝道(Directional ramp/road

将右转车道设于右方,以高速公路较为常见。

非直接式匝道(Non-directional ramp/road

将左转车道设于右方,设置环道(loop)衔接其他公路。

半直接式匝道(Semi-directional ramp/road

与非直接式匝道雷同,但舍去环道,改以路线较长、起伏较大的高架道路连接。

交织路段(Weaving

因汇流、分流或其他因素导致行车主线,短时间车流混乱的路段,称为交织路段。

辅路(Collector-distributor road

为解决交织路段的车流问题,部分立交加入辅路的设计,舒缓交织路段的交通。

型式(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

系统立交

泛指2条以上之封闭式道路的交会点,车辆走向自成一个系统,不干涉其交汇处以外的道路交通。

  • 依道路等级交汇有以下分类:
    • 2条高速公路交汇的立交。
    • 1条高速公路与1条快速公路交汇的立交。
    • 2条快速公路交汇的立交。
    • 1条快速公路与高架道路交汇的立交。
  • 单独系统
    • 高架道路与高架道路交叉
    • 高架道路与平面封闭式道路交叉
  • 服务型系统
    除了连接封闭式道路,还可以连络地方性道路与其它立交

四方向

苜蓿叶型

高速公路上的“苜蓿叶型”交汇处实景
苜蓿叶型

苜蓿叶型Cloverleaf,也称四叶型、幸运草型)是设置四个环形匝道,让左转车辆行驶约270度的环道后自右侧汇入高速公路。优点在于无平面交叉,匝道不互相干扰。缺点为占地面积大,且路线迂回较长,两环间的路段也容易形成交织路段(可施设辅路解决),直行车辆易受转向车辆干扰。

环状型

上海延安东路的环状型立交。
环状型

环状型Stack,也称为定向式)为设置全方向的高架半直接式匝道穿越两高速公路间,与对向右转匝道相互汇流后再汇入高速公路;其立交层数多,无苜蓿叶型容易产生车流交织的缺点,但造价较昂贵,也容易产生视觉上的景观冲击,一般多为三层。

环状苜蓿叶型

环状苜蓿叶型立交
环状苜蓿叶型

环状苜蓿叶型CloverStack)为苜蓿叶型立交和环状型立交的结合体。不但可以拥有环状型立交的优点,造价也相对便宜。

漩涡型

美国芝加哥漩涡型立交
漩涡型

漩涡型Turbine)为环状型立交的变形(也可称为风车型),比起前者可减少立交的层数和造价。通常使用于较少车流量或崎岖的地区,其匝道可顺应地形和用地限制改变其布设。

三方向

混合堆叠型Mixmasters)为环状型与喇叭型立交的结合体(也可称为意大利面条路口),复数路线之交汇点,利用多条高架匝道链接各路线,匝道有时平行主线,不一定是同方向,为某路线之起终点。

分叉式+篮网式

在相同方向上平行的三条高快速道路,行驶的车辆利用在两个行车道之间产生的高架桥或下坡道进行路线切换,汇合后从左右两边分出匝道,再合并为一条独立的道路。

喇叭型

渥太华的喇叭型立交实景
喇叭型A 喇叭型B

喇叭型Trumpet)是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与交叉,出入口皆位于同一处,因设置两条直接式匝道、一条半直接式匝道与一环道形似喇叭而得名,其中环道供车流量较小的一方进出。此型立交适合匝道收费之高速公路系统使用,是第二代的立交型式。

Y型

位于瑞士洛桑的Y型立交
Y型1 Y型2

Y型Directional-T)是喇叭型舍去环道,改以路线较长、起伏较大的半直接式匝道连接。适合车流量需求较高、实行匝道收费之高速公路系统使用,同样也是次世代之立交型式。缺点为造价需求较高,且容易造成视觉冲击。

双方向

分叉转换式

篮网式basketweave)在台湾称为转接道。在相同方向上两条高快速道路,行驶的车辆使用在两个行车道之间产生的高架桥或下坡道进行路线切换,优点是不导致车辆交织。这些转换车道通常设在最右侧之车道出入口,但是可以被配置成在中间车道以避开最外侧车道之大型车辆。

分岔式

分岔式

分岔式Partial Y,另称半Y型)是Y型舍去一边的匝道而成。也可看做一条道路从左右两边分出匝道,再合并为一条独立的快速道路。但只能一边出去,一边进入。通常作为旧路壅塞而改线至外环道路(Bypass Routes)的方案。

双C型

双C型Double C Type)是由两个C型环状道组成,适合用于山区、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但只能一边出去,一边进入。

型式(高架道路与平面道路)

钻石型

美国俄亥俄州的钻石型立交实景
基本钻石型 简易钻石型

钻石型Diamond,也称菱形)动线单纯、用地较小,但交通量大时容易堵塞,常见于联络地区性道路的立交。

另有简易钻石型(亦称上下匝道),比起基本钻石型所需用地更少,但仅适合车流量稀少的道路使用。

完整钻石型

完整钻石型(全菱型),是大型的多层次立交,使用高架桥与下坡道来处理右转和左转车道。相较于环状型立交,视觉冲击较小,造价也较少,有些会结合平面道路。

三级钻石型 蓝色是匝道与辅路路

三级钻石型(three-level diamond),通过两个主要道路交通的分层(通常是平面道路)从辅路路传递交通路口。它的设计类似于三层堆叠立交,但使用交通号志管制交叉路口,并且可以将其视为融合在一起的两个简易钻石型立交。

在三层菱形立交中,两条主要道路位于不同的层上,而在第三层(通常在地面)中,存在匝道与辅路路链接的状况,交叉路口成为一个单向道路的方形。出口匝道靠右行驶时顺时针旋转,转向不同方位道路时逆时针旋转。在辅路的每个角上,是一条主要道路的出口匝道和另一条主要道路的入口匝道的终点。

从一条道路转移到另一条道路以进行总体右转的交通只能通过方型的一个拐角,然后在此处转右。进行整体左转的交汇必须直行经过遇到的第一个路口,在下一个路口左转,然后直行通过第三个路口进入另一条主要道路。

分割钻石型

分割钻石型(Split diamond diamond)具有其斜道“分割”两十字路口之间,辅路路与出口匝道/入口匝道链接每个十字路口,辅路路有的很长,并与一般道路平行。十字路口本身可以是单向或双向的,通常使用天桥(转向交通使用专用道)连接。

红色天桥 十字路口转向交通专用道

如果存在用于长途的HOV车道,则可以将菱形立交的坡道折叠到内部车道,而不是外部车道。在城市地区,这节省了一些空间,并且只需要一个交叉路口,而不是两个单向交叉路口,而在村或郊区,可以将其转换为单点交汇处。这反过来又减少了等待时间,但有红绿灯的小路上,这可能是一个交通繁忙瓶颈点。

部分苜蓿叶型

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部分苜蓿叶A-4型立交

部分苜蓿叶A2型、B2型

部分苜蓿叶A2型 部分苜蓿叶B2型

部分苜蓿叶型Parclo,为Partial Cloverleaf的简称)是钻石型混合一到三条非直接式匝道(环道)而成。与苜蓿叶型相比,在取得土地兴建的弹性更大。缺点为环道设计容易造成车流回堵。

A2型B2型不同的地方于A型的匝道位于二、四象限,B型匝道的则位于一、三象限。

部分苜蓿叶A4型、B4型

部分苜蓿叶A4型 部分苜蓿叶B4型

B4型、A4型与 A2型、B2型 不同的地方在于原有空白的象限上多了条直接式匝道。例如:台湾国道1号杨梅立交(部分苜蓿叶A4型)。

部分苜蓿叶AB型

部分苜蓿叶AB型

AB型的部分苜蓿叶立交亦称为折叠式钻石型Folded diamond)立交,此型立交通常设置于和铁路平行且靠近的公路上。

单点钻石型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单点钻石型立交
单点钻石型 交通动线

单点钻石型Single-point,简称SPUI,也称为水字型),由钻石型改良而成,将四处左/右转匝道集中于一点,并仅需设置一处号志。结合了钻石型动线单纯及环状型能负荷大交通量的优点。缺点为唯一的号志损坏时容易造成交通的混乱。例如:台湾“国道1号”的新竹立交公道五路匝道、铜锣立交、“国道3号”的南云立交。

环岛型

参见:环岛
环岛型

环岛型Roundabout),主线由高架形式通过,相交处由环岛来疏导车流。也有主线为平面道路,以环岛高架桥来引导车流进出,

出口匝道

在双向的其中一向或两向仅设置出口方向,无法进入高速公路或快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