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封体制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朝贡
中文名称
繁体朝贡
简体朝贡
注音符号ㄔㄠˊ ㄍㄨㄥˋ
汉语拼音cháo gòng
日文名称
日文汉字朝贡
假名ちょうこう
罗马字chōkō
韩文名称
谚文조공
韩文汉字朝贡
文观部式jo gong
马赖式cho kong
越南文名称 ()
国语字triều cống
汉喃文朝贡
琉球语名称
琉球汉字进贡
琉球国字头シンコウ ‧ チンクン
拉丁化sinkou ‧ cinkun
蒙古语名称
蒙古文ᠠᠯᠪᠠ
ᠪᠠᠷᠢᠺ
西里尔写法алба барих
拉丁转写alba barik
满语名称
满文ᠠᠯᠪᠠᠨ ᡩᡝ
ᠪᡝᠨᠵᡳᠮᡝ
ᠵᡳᡥᡝ
 ‧ 
ᠠᠯᠪᠠᠨ
ᠵᠠᡶᠠᠮᠪᡳ
 ‧ 
ᡩᠣᡵᠣ
ᠵᠠᡶᠠᠮᠪᡳ
穆麟德转写alban de benjime jihe ‧ alban jafambi ‧ doro jafambi
太清转写alban-de benjime jihe ‧ alban jafambi ‧ doro jafambi

册封体制、或中华朝贡体系,是一种亚洲的典型朝贡体系,自公元前3世纪起,到19世纪末期为止,普遍存在于东亚东南亚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中。东亚的朝贡体系以中国的中原王朝为核心,对周边国家呈现辐射状影响。在中国,统治全部或部分中原地区的国家们,受到当地汉族华夷秩序思维影响,以“天朝”自居,自封为世界的中心。这些统治中原地区的国家们,透过一种叫做“册封”的“关系设定仪式”,把周边比自己武力弱小的国家、政权、部落“设定”为比自己低等的属国,这些属国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被称为册封国、藩属国或者朝贡国,它们的名称各异。朝贡国们每隔几年,就需要对中国进行朝贡贸易,以彰显中国的宗主国地位,而中国则会对这些臣服它的国家提供武力保护以及贸易优惠(详见: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权列表),类似于有盟主结盟关系。和一般的朝贡体系不同,册封体制下的朝贡反而是宗主国给与藩属国的金钱较多,因为以“天朝赏赐藩属国”的名义进行,所以宗主国反而是在贸易上亏损的一方。在19世纪西方列强到来前,中国周围的国家大多以这种形式来进行对中贸易,并借此获得巨额的赏赐。

册封体制以中国的历代王朝国家为绝对的中心,而四周的朝贡国可私收自己的次级朝贡国、亦可同时向两个大国进贡,例如琉球王国就向清朝和日本萨摩藩同时进贡。在名义上,册封国或藩属国都是中国的臣下,受到中国的管理;但在实际上,中国几乎不会约束各个藩属国的内政和外交,这些藩属国只需要承认中国为其宗主国,并且在各种节庆礼仪上表现出对中国的敬仰和臣服即可。例如朝鲜王朝的各种国家级大典均会感恩其宗主国明朝清朝,甚至其新国王登基都需要中国的官方认可,但也只是在表面上走个形式而已,明清两朝不会真的去干涉朝鲜的王位争夺战,也不曾利用自己的宗主国力量去影响朝鲜内政。同时,中原王朝的力量较弱的时候,也会向其他强势的民族或国家进贡,例如宋朝就对辽朝金朝进贡。而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国王朝,在征服汉地之后,还会把中国的册封体制扩散到中亚和北亚地区去,例如哈萨克汗国在对清朝的朝贡。

历史

中国中心主义里的四夷示意图

雏形——畿服制度

朝贡体系的雏形是古代中国的畿服制度。早在中国商朝时期,统治者便已建立了“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的内外服制度,在这个制度当中,中国中原王朝的君主是内外服的共主。君主在王国中心地区(内服)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在直属地区之外外服,则由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地方统治者进行统治,内服和外服相互保卫。根据《尚书·大禹谟》的记载,九州之内的各地区,还负有进贡的责任。

商朝的畿服制度带有强烈的原始部落军事联盟色彩,而周朝由于确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思想,将这一制度系统化和理想化,试图作为已知世界的准则。但是,由于周朝采用分封制度,后期又陷入诸侯纷争,所以这一制度基本仅停留在纸面上。

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将这一制度细化,进一步发展出了五服六服九服的概念。特别是在《周礼·秋官·大行人》中,详细规定了各服的贡期和贡品的种类,还第一次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概念,试图将这一制度推广到更广阔的中原王朝尚未实际掌控的地区去。这时候,“有没有按时收到贡品”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衡量标准,齐桓公的借口之一,就是楚国没有按时向天子进贡祭祀用的包茅

确立——册封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原地区之后,建立起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帝国。当时在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除匈奴外,并不存在可以与秦以及其后继的汉朝政权全面抗衡的政权。因此,除了以“敌国”身份对待匈奴之外,中原帝国便开始将先秦时期的畿服体系推广至已知的世界中去。

汉委奴国王印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与匈奴人长年的争斗后,击败匈奴,版图延伸到西域一带,由于在已知世界中不存在可以抗衡的对手,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正式得以确立。在这时期的朝贡体系中,中原政权和其他诸国以“册封”关系为主。即各外国需要主动承认中原政权的共主地位,并凭借中央政权的册封取得统治的合法性。使得西域诸国陆续向西汉遣使纳贡,贡品包含胡桃葡萄汗血马等,而西域诸国首领也借此获得西汉朝廷的承认与稳定的邦谊,中央政权对各地方政权往往直接封为“**国王”,如“汉倭奴国王”、“南越武王”(即赵陀)、“闽越王”(即驺无诸)、“疏勒国王”等。各受封国对中原政权按照不同的要求负有进贡和提供军队等义务。十六国时期,前凉君主张骏率军征伐西域,鄯善王献上美女,张骏立宾遐观以处之。焉耆王、于阗王亦向前凉进贡本国物产。

值得注意的是,汉朝仅仅册封其有能力控制或者自行前来投附的地方政权,政策相当务实。对于其认为在可以控制范围内的政权,如若敢于挑战汉朝的共主地位,就会遭到军事打击,汉武帝就因此先后击灭南越南粤)、闽越朝鲜,并远征大宛。而在其控制范围之外的国家,如安息大秦等,汉朝都承认其独立地位,并不试图进行册封。

重组——羁縻制度

《职贡图》,6世纪梁朝。由右到左:滑/嚈哒波斯百济龟兹(日本),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蜜丹白题且末国

公元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其后中原王朝崩溃,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进入华夏民族的中枢地带,原有的册封体系随之崩溃。直至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之后,朝贡体系方得到恢复。但是,随着唐朝的崩溃,五代十国等王朝相继而起,整个朝贡体系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在这一时期内,往往同时有多个政权均声称自己是天下之主,要求周边诸国朝贡,各小国往往也同时向多个大国朝贡,更有一些国家一边接受朝贡,一边又向更大的政权朝贡。这都使得这一时期的朝贡体系呈现出多元的网状特征。即便是在唐朝国力鼎盛之时,日本渤海等国也力图成为次级的朝贡中心,甚至互称对方的使节是“贡使”。

同时,这段时间内中原政权往往采取“羁縻”政策取代原有的册封制度,最主要的特点是,封赐的不再仅仅是王号,而是和直属官员相同的官职,比如南朝宋顺帝就曾封百济国王为“镇东大将军”,封日本为“安东大将军”。唐太宗时开始,更普遍封赐各内属的地方首领官职,设立羁縻州、县,以体现其“华夷一家”的思想。如渤海被封为“忽汗州大都督”、疏勒被封为“疏勒都督”等等。盛唐时期,对亚洲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除了西域诸国外,邻近的吐蕃回纥日本新罗陆续派遣“遣唐使”并展开双边贸易。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羁縻制度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是负有一些责任,如忠于中原政府、不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一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着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一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宋朝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第一种情况的羁縻州、县的控制,在部族首领之外,加派中原政府任命的监管官员,到元朝逐渐演化成土司制度,实际上将其纳入了中原政权的领土之中。在北宋时期,北方边境受到西夏契丹金国蒙古帝国的侵扰,加上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以至于国防空虚,兵败如山倒;最后北宋仍向敌方签订“岁币”形式的“澶渊之盟”等一连串条约。但宋朝仍发展了蓬勃的海上贸易,主要贸易对象为高丽、日本等周边国家。北宋末年,宋徽宗从朱勔之议,设立苏杭应奉局,命两浙百姓岁贡奇花异木和太湖石供自己玩赏,称为“花石纲”。不堪花石纲盘剥的浙江民众在方腊的领导下举行了起义,被童贯镇压。宋钦宗即位,罢花石纲,诛杀朱勔以平民愤。

元朝时高丽国王被短期册封为“征东行省丞相”。此外,元朝(蒙古语称为大元大蒙古国)皇帝自称是西方蒙古汗国的宗主,但是受到各汗国的一致反对,只有伊儿汗国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世的几十年中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后逐渐采用传统上的朝贡体系,例如忽必烈和元成宗先后颁发给伊儿汗国刻有汉字“王府定国理民之宝”、“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的方印等。

进贡不等于册封,天下可分为:一、有贡有封,如朝鲜三国。二、有贡无封,如日本。三、无贡无封,沙钵略以前的突厥

鼎盛——朝贡制度

1368年,明朝建立,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实际上确立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范围。他并且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由此最后确立了朝贡体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中国中原政权成为一元的中心,各朝贡国承认这一中心地位。

清朝陈璋根据明朝沈度原作瑞应麒麟图临摹而成的《榜葛剌进麒麟图》。描绘1414年(永乐十二年)榜葛剌国进贡的麒麟长颈鹿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时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强大宝船队对印度洋的巡航,带动了明朝短暂的海上探险,同时也向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各国展示了明朝的强大武力,东南亚领主不得不向明朝俯首称臣并奉上如长颈鹿等珍禽异兽。还有永乐帝朱棣对北方蒙古势力的扫荡,朝贡体系达到了它的巅峰,在明朝陆海军的“威逼”和“厚往薄来”政策的“利诱”之下,向明朝政府朝贡的国家和部族一度达到了65个。在此同时,朝鲜对女真,越南对占婆南掌等国,也都提出了朝贡的要求,形成了数个次级的朝贡中心。

这个时期,除了同明朝有直接接触的朝鲜、越南、缅甸等国外,在厚往薄来政策引导下,其他的一些国家对于明朝的朝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贸易往来,尤其是明朝前中期的海禁政策,使得朝贡几乎成为这些国家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唯一手段,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中日之间的勘合贸易

到了1644年,清朝建立,保留了明朝的大部分朝贡体系,只是要求各国缴还明朝的封诰,重新领取清朝的封诰。清朝明确将和周围部族的往来为理藩院管辖。蒙古、西藏、朝鲜、日本、琉球等外藩的来往,由理藩院管辖。直到1906年清末新政中因改革官制,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在清亡后,再无藩属的概念,理藩部被撤销。到18世纪中叶,中亚哈萨克浩罕布哈拉等也进入了朝贡体系。

崩溃——与条约体系的碰撞

1648年,随着《西发里亚和约》的签订,条约体系逐渐成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主要国际交流体系。同时,殖民体系成为欧洲国家在与其他弱小部族交往时的主导体系。

随着欧洲国家逐渐同东方世界直接接触,这几种国际关系体系之间的冲突便开始发生。1653年,俄罗斯沙皇派遣使节,要求顺治帝向其称臣,成为俄罗斯的殖民地。这种要求理所当然地被中国的统治者拒绝,而反过来要求沙皇前来北京朝贡。经过长期的武力冲突和外交斗争,中俄双方都开始认识到对方的实力,最后于1689年,两国按照欧洲国际公法的惯例,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又在1727年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次年互换约文,实际上确立了两国的平等地位。

同时,欧洲势力逐渐蚕食了中国清朝周边的各小国,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对琉球的控制。这些都使得朝贡体系内的成员有所减少。清朝中期,朝贡国有十几个,包括:朝鲜琉球越南苏禄缅甸南掌暹罗兰芳共和国哈萨克浩罕布哈拉阿富汗乾竺特巴达克山尼泊尔等。

但是,这并没有动摇朝贡体系的基础。因此,直到1793年,随着英国乔治·马戛尔尼使团出使北京并准备向清廷商讨通商事宜,条约体系和朝贡体系方才发生了全面的碰撞。马戛尔尼提出的互派使节、签订通商条约等要求,均被乾隆帝以“不可更张定制”为由拒绝。清廷则要求马戛尔尼要行“君臣之礼”,马氏不悦,最后仍以单脚跪地向清廷做出妥协的姿态,乾隆才以“厚往薄来”的原则把马戛尔尼给打发走。在鸦片贸易上,两种不同体制之间的摩擦终于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终于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1842年,清朝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的形式规定了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朝贡体系的基础遭到了不可挽回的动摇。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朝贡体系被一个又一个条约削弱。随着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各属国所供之物

《清史稿·属国传》记载的各藩属国对中原王朝所进贡之贡品如下:

  • 朝鲜:每年进贡一次,每次进贡黄金百两、白金千两、水牛角二百对、貂皮百张、鹿皮百张、千包、水獭皮四百张、青皮三百张、胡椒十斗、腰二十六口、顺刀二十口、苏木二百斤、大千卷、小纸千五百卷、五爪龙四领、席四十领、白苎布二百疋、二千疋、细麻布四百疋、细万疋、布四千疋、米万包。
  • 琉球(今日本冲绳县奄美诸岛):两年进贡一次,进贡之物无定额,既有本地特产也有从东南亚购买的大量热带农产品和工艺品。康熙十九年,清圣祖诏令琉球国从此以后只需进贡马匹及熟硫磺海螺壳、红铜等物,不必进贡购自外洋的物品。
  • 缅甸:十年进贡一次,于乾隆五十二年“进贡”金塔、驯宝石金箔檀香、大呢、象牙、漆盒诸物及绒、洋布四种;于乾隆六十年为庆贺清仁宗登基而“进贡”缅石长寿佛、贝叶缅字、福字、金海螺、银海螺、金镶缅刀、金柄麈尾、黄缎伞、贴金象轿、洋马鞍象牙犀角孔雀木化石、玄猴皮、各色呢、各色花布等物。
  • 暹罗(今泰国):三年进贡一次,道光帝时改为四年进贡一次。康熙四年“进贡”龙涎香、西洋闪金、象牙、胡椒、豆蔻沉香乌木、大枫子、金银香、苏木、孔雀、六足龟等物;乾隆五十一年“进贡”龙涎香、金钢钻、沉香、冰片、犀角、孔雀尾、翠皮、西洋毡、西洋红布、象牙、樟脑、降真香、白胶香、大枫子、乌木、白豆蔻、檀甘密皮、桂皮、螣黄等物及驯象两头;乾隆五十六年“进贡”寿沉香、紫胶香、冰片燕窝、犀角、象牙、通大海、哆啰呢等物庆贺清高宗八十大寿;嘉庆元年“进贡”龙涎香、冰片等二十四种礼品庆贺清仁宗登基。
  • 南掌(今老挝琅勃拉邦):五年进贡一次,乾隆八年改为十年进贡一次。乾隆六十年进贡长生一卷、阿魏二十斤、象牙四十、夷锦四十;嘉庆十二年进贡驯象四只、象牙四百斤、犀角三十斤、土一疋。
  • 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五年进贡一次。雍正五年进贡珍珠、玳瑁、花布、金头牙萨白幼洋布、苏山竹布、燕窝、龙头、花刀、夹花标枪、满花番刀、席、猿猴等物。
  • 廓尔喀(尼泊尔):五年进贡一次。乾隆五十四年进贡乐工、驯象、番马、孔雀、甲噶尔所制番轿、珠佩、珊瑚串、金银丝缎、金花缎、毡呢、象牙犀角、孔雀尾、枪刀、药材等29种物品以示臣服清朝。
  • 巴达克山巴达赫尚):乾隆二十五年进贡刀斧及八匹骏马;乾隆二十八年进贡马、犬、鸟枪、腰刀。
  • 阿富汗:乾隆二十七年“进贡”(实为赠送)良马四匹。
  • 坎巨提(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每年进贡砂金一两五钱。

作用和影响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汉传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文化圈内,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

韩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朝贡国。朝鲜王朝明朝灭亡之后把取而代之的清朝视为蛮夷。但17到18世纪前期以后康乾盛世的强盛,朝鲜王朝的态度随着清朝正式入主中原和南明灭亡,在对于清朝的表面态度上发生明显转变,然而、对内文件仍然沿用明崇祯年号,称清帝为“虏王”。

越南陈朝时代,通过抗击元朝入侵,以及经历了后来反抗明朝的短暂统治,越南逐渐形成了自己是与“北国”(中国)相对、具有对等地位的文明国家“南国”的自我意识形态。与此同时,越南人认为自己比暹罗(泰国)、占婆、哀牢(老挝)、真腊(柬埔寨)等国的文明程度高,并将他们视为自己的藩属国。阮朝也以华夷之辨处理对外关系,自居为“华”,将汉字同文国以外的周边国家视为“夷”,自称“中国之于外夷,治以不治”、“先王经理天下,夏不杂夷,此诚杜渐防微之意也。红毛人狡而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可听其居留”。越南在1885年被法国侵占之前,一直是清朝的藩属国,国号“越南”亦为清嘉庆帝所定。

早在隋朝时期,日本的圣德太子就以“日本天皇是日出之初的天子”来平等的对待“中国隋朝皇帝是日落之处的天子”,受到中国中心思想的程度比起韩国和越南来说非常之低。中国汉族人建立的宋朝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灭亡后,日本室町幕府即有所谓华夷变态之论,日本也是从宋朝灭亡之后,开始对中国产生敌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推向了顶峰。

参考文献

关联条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