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刘大夏
《甲申十同年图》之刘大夏像
甲申十同年图》之刘大夏像
大明 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籍贯湖广华容县
族裔汉族
字号字时雍,号东山
出生正统元年(1436年)
湖广华容县
逝世正德十一年(1516年)
湖广华容县
出身
  • 天顺三年己卯科湖广乡试解元
  • 天顺八年甲申科同进士出身

刘大夏(1436年—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自号东山居士湖广华容县(今属湖南)人。明朝政治人物,天顺己卯湖广解元,甲申进士。弘治年间,官至兵部尚书

生平

天顺三年(1459年),刘大夏高中中湖广乡试解元。天顺八年(1464年)成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宪宗成化初年馆试,大夏本可留任翰林官,但他自请改部职,被任命为职方司主事,升兵部车驾司郎中。成化十九年(1483),升福建右参政,有政绩。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担任过广东布政使。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广西田州泗城土官岑猛反叛,刘大夏前往平息。弘治十五年(1502年)官至兵部尚书。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上疏请求归隐。

正德三年,九月,以岑猛事,入北镇抚狱,刘瑾欲置之死地。幸赖左都御史屠滽和宰相李东阳相救,改判处充军肃州(今甘肃酒泉)。[1]在肃州的官吏怕得罪刘瑾,不敢供给膳宿,只有三名学生供养他。正德五年(1510)夏,遇赦归。正德十一年(1516年)五月卒。赠太保,谥忠宣。葬于华容县胜峰乡话岗村的山坡上。

家庭

父亲刘仁宅,由乡举知瑞昌县。兄刘大中,弟刘大奇

评价

大夏先后辅佐英、宪、孝、武四朝,与王恕马文升称“弘治三君子”。《明史》称“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

事迹

弘治六年(1493年),黄河决堤张秋(今山东东阿),治黄河水患,筑长堤360华里,又筑黄陵冈,水患遂止。

成化间,有太监劝宪宗效仿明成祖故事,重新“下西洋”探险。明朝一些史籍,如万表《灼艾余集》、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记载车驾郎中刘大夏藏匿郑和下西洋档案[2],而顾起元客座赘语》则说刘忠宜公大夏焚毁郑和下西洋档案[3];究竟是藏匿还是焚毁,至今仍然是个谜。

汪直想征伐安南,于是向正德帝请旨,调取明成祖征讨安南的档案,但刘大夏刻意把档案藏匿起来,让汪直无法劳民伤财。[4]

参考

  1. 《明史·列传第七十》: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刘宇亦憾大夏,遂与焦芳谮于瑾曰:“籍大夏家,可当边费十二。”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滽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李东阳为婉解,且瑾诇大夏家实贫,乃坐戍极边。初拟广西,芳曰:“是送若归也”,遂改肃州。
  2. 明 严从简著《殊域周咨录》 307页:“三宝(郑和)下西洋,废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陆树声《长水日抄》说刘大夏“已先检得,匿其籍”。焦竑在《玉堂丛语》卷五中说:“刘先检得之,匿他处。”
  3. 顾起元客座赘语》29-30页:“取而焚之,意所载必多恢诡谲怪”
  4. 《明实录·武宗实录》:方太监汪直怙宠贪功,谋取交阯,有旨,检永乐间征调故事。大夏匿之,事遂寝。
  • 林俊,《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太保谥忠宣刘公神道碑》(皇明名臣墓铭,2册巽集,81)

相关条目

官衔
前任:
马文升
明朝兵部尚书
弘治十四年-正德元年(1501年-1506年)
继任:
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