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my.svg
国民革命军军旗

存在时期1937年—1989年
国家或地区中国
效忠于中国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部门正规军
种类军队
规模3个师:第二师,第二十五师,第195师
驻军/总部陕西咸阳台湾台北
别称第六大主力
参与战役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指挥官
著名指挥官关麟征刘玉章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被视为国军十大王牌军中的主力之一。

沿革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从1937年于陕西咸阳成军至1989年在台湾台北裁撤。

组建前

第2师的前身是源自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教导团。1925年春,教导第一团在第一次东征淡水、棉湖、兴宁之后,与教导第二团合编而成党军第一旅(旅长何应钦)。1925年7月3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军事委员会,决定取消地方军名目,一律改称国民革命军。1925年8月,党军第一旅与教导第三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师(师长何应钦)。1926年5月第一师在广东潮安与粤军第十四师(师长冯轶裴)互换两个团:

  • 第1师第1团与第14师第40团对调。1928年10月原黄埔教导第一团编为第2师第4旅第7团。从教导第一团至第二师成立初期,这只部队曾经参与了东征、北伐、中原大战、豫鄂皖大别山区进攻红军根据地作战。[1]1939年10月改为第2师第4团。1952年10月改编为第33师第97团。1976年第33师改称第333师。如今教导第1团的种子仍旧存在于第298旅(由第333师998旅改称)之中。历任团长为王柏龄、沈应时、金佛庄、邓振铨、黄杰、侯克圣、杨少初、赵公武、廖慷、司徒洛、刘玉章、雷克文、罗怒涛、李运成、郭永、张灿光、贾乃隆(截止到1960年)。
  • 第1师第3团与第14师第41团对调。黄埔军校教导第3团1925年8月编为第1师第3团,1926年6月改称第14师第41团,1928年7月改编为第2师第4旅第8团。1932年8月15日与红四方面军悟仙山激战后撤编。历任团长为钱大钧、王禄丰、楼景越、赵强华、陈应龙。

1927年9月,第3、14、21师合并为第九军。1928年7月25日,根据编遣会议决议,第九军于安徽蚌埠缩编为3旅6团制的第2师(17862人),师长顾祝同,基干部队为第14师40、41团(第四旅),3师7,8团(第五旅)和21师60、61团(第六旅)。其中第十四师缩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师第4旅辖第7、第8团。第2师分驻宿县、蒙城、阜阳整训。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第2师作为先头部队进占武汉。1929年6月,第6旅与第3师第9旅(旅长柏天民)互换番号。1929年9月在汉口裁撤第5旅旅部,师改两旅六团。

第25师前身是成立于1929年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军官教育团,同年6月,军官教育团改番号为教导第二师(师长张治中)第二旅,1931年1月教导第二师改为第四师,师长徐庭瑶,第二旅新番号为第十一旅。1932年3月,第十一旅改制为第四师独立旅(旅长关麟征),1933年1月,独立旅在攻克红军安徽金家寨基地后,于安徽蚌埠扩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2]

1933年3月日军侵犯热河承德,第二十五师急调长城古北口防御,第二师(师长黄杰)也调至河北密云支援,参加长城战役[3]此时,这两师与第八十三师(师长刘戡)短暂组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

长城战役第十七军官兵阵亡逾万人。[4]之后第十七军建制撤消,1935年2月第二师补充旅参加了川北截击红军,而1936年3月第二十五师在山西与红军作战,4月3日在三交镇击毙红军将领刘志丹(红军方面资料称死因不明)。[5]在关麟征带领下,第二十五师在山西造成红军很大困扰,善于运动战的表现,也赢得“千里驹”的美名。

抗战时期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第五十二军于咸阳编成,旋移防河北保定隶属第一战区,军长关麟征。下辖第二师,师长郑洞国;第二十五师,师长张耀明[6]该军组成后,参加平汉铁路北段作战。1938年,该军转进至鲁南,参加徐州会战,在台儿庄战役中表现出色,颇受好评(关麟征军长因功晋升中将,第二十五师师长张耀明记大功一次,第二师和第二十五师各发奖金一万元)。同年7月参加武汉会战外围的江西瑞昌战斗,同年9月,关麟征升任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张耀明继任军长,赵公武任副军长。1938年10月,第一九五师(师长梁恺,由河南省4个保安团编成)加入第五十二军建制。[7]

1938年11月,第五十二军在接下来的中国抗日战争中,隶属第九战区,守卫湘北新墙河防线,与日军隔河对峙达九个月久,接着在1939年9月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等战役,1940年秋天,日军进驻法属越南后,第五十二军调防云南南部,防止日军攻击滇南。

在国军接受美援后,第五十二军成为半美械部队〔三个师装备一个美式轻装步兵师的武器配备,师炮兵营配备七五山炮,非美式制式的105榴炮,且仅有第二师有师山炮营,共12门山炮;并混用国产武器〕。虽然第五十二军从此是半美械部队,但和全美械部队差异很大,刘玉章在国共内战东北战场初期北宁路战役时,看到石觉统帅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就发现第五十二军的“装备与军容,均不如友军远甚”。[8]

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由滇南驻地赴越南北部接受日军投降,后从海防由美军船运秦皇岛,一路沿北宁铁路经长城攻入东北,击败林彪部,第25师于1946年1月15日接收沈阳,1946年3月攻击抚顺,4月两次进攻本溪,与程世才率领的三纵、四纵作战,收复本溪。1946年10月开始安东战役,与东北民主联军在摩天岭血战,打开进军安东的门户。接着第二师得到情报,知道安东市空虚,大胆长驱直入,取下凤凰城、安东,直抵鸭绿江北岸。[9]1946年11月新开岭战斗,第二十五师被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全歼,师长李正谊等三千余人被俘,两千余人阵亡,战后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团第一营营长梁凤彩在草河口收容突围官兵,五天后收容两千五百余人。[10]12月2日第一九五师攻入通化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初的临江战役,第52军一直是进攻主力之一,师老兵疲久攻不下。

1947年5月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决定缩小防线,弃守安东地区、通化地区,第五十二军回到沈阳附近整补,担任沈阳至营口沿线的守备。

陈诚接管东北大权后,调来覃异之(抗战期间任52军副军长)接任赵公武的军长职位,这让第二师师长刘玉章不满。[来源请求]

陈林达麾下195师因在秋季作战中表现卓著,尤其是彰武之战,大胆突袭,缴获无算,获颁四等宝鼎勋章。国军统计东北战绩:新22师第一,195师第二。四保临江战斗总结对195师评价很高:

敌一九五师特点:在形势顺利时,一般习惯长驱直入,大胆迂回。如四平战役后,初一阶段之表现伸缩性大,狡猾异常。如抓我空隙即钻,见形势不利即逃,故去年半年与我对峙时间很长,并未受到很大损失。遇虚则攻,遇强则守,在我总的反击下,取防守之势,以攻为守,积极加强小部队活动。为驱逐我军,不使接近其驻地,力争主动,免遭围困和在据点同时挨打的形势。在龙头战斗中,趁我空隙强攻头道崴子,见我攻击即早逃走。又如在二、三道江抽水洞一带只有2个营守备,尚余一部经青沟子向我阵地进攻。工事构筑,侦察警戒极重视,射击纪律甚严,不易对其进行奇袭与偷袭动作,同时侦察化装技术好,伪装欺诈诱俘动作强。如在铁厂子化装农民牵着牛、拉爬犁、欺骗麻痹我,突袭我便衣。溃逃时将酒肉丢失,待我便衣食取时,伏击之,依赖炮火性大,对我炮火甚惧。敌之中下级军官军事常识较丰富,执行命令坚决,也表现呆板机械。如小荒沟战斗中敌1个班遭我炮火袭击,不敢撤走;抽水洞战斗中其排长带1个班处于孤军待毙形势下,仍不退,故遭受坐袭待歼;敌对我之战斗检讨极为重视,如在通化召开军事战斗讨论会,对战斗中缴获我之战术文件研究即足以证明。[来源请求]

通化守备战斗,四纵的4个团围攻通化,195师守了5天,结果四纵伤亡过大攻不动只能撤围。1947年11月7日,第一九五师脱离第五十二军建制,并扩编为新五军,195师师长陈林达晋升新五军军长。52军军长梁恺兼任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副军长刘玉章、郑明新,第2师师长刘玉章,第25师师长胡晋生,暂编第58师师长王家善。刘玉章1942年升任第2师师长时陈林达是第2师副师长。两人同为黄埔四期。刘玉章向陈诚提请放长假离职;陈诚不允。刘玉章又提出要去南京中央干训团受训,陈诚无奈,只得放行。[来源请求]

东北冬季攻势打响后,陈诚、覃异之再三命刘玉章立即返任。刘玉章觐见蒋介石表示绝不在陈诚麾下效力,除此之外校长但有差遣,万死莫辞。1948年2月,陈诚离开东北,卫立煌接任,覃异之请辞52军军长职,卫立煌以刘玉章继任军长,刘玉章遂重返东北。[来源请求]

重建后的第二十五师(欠第七十三团)在1948年2月鞍山战斗遭解放军第四、第六纵队与南满独立第一师合围,激战14日之后全师覆没,师长胡晋生被俘。相较于第二十五师,同时期在刘玉章率领下的第二师,兵随将转,是东北野战军的好敌手。但是从1947年冬开始,第五十二军的前后两任军长梁恺覃异之领导无方,外加部队遭分割使用,除了第二十五师主力守卫鞍山遭灭之外,暂编第五十四师(师长谢代蒸)守辽阳,暂编第五十八师(师长王家善)守营口,军部与第二师在沈阳,各自孤立的下场是分被别东北野战军击破,而第二师鞭长莫及无法救援。[11]1948年3月发生了影响第五十二军之后命运的人事变动,刘玉章终于升任第六任军长,并以第七十三团为基础再次重建第二十五师,另外也恢复暂编第五十四师(后改调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八军建制,于锦州覆灭)。

在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时,经国民政府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上将许可,第五十二军未随廖耀湘兵团西进解锦州之围,反而南下抢占出海口,从沈阳出发,“徒步机动,祇花了两天半时间,走了三百华里,到达营口”,[12]“快动猛打”击败守卫解放军,对比之下西进廖兵团,以机械化之师,外加行军初期并无大军阻断,却“每天行进竟不到二十华里”。[13]1948年10月21日,海军“重庆”号、“永泰”号、“永胜”号、“永康”号等4舰到营口海面用炮火支援国民革命军第52军从东北野战军独立第二师作战夺取营口[来源请求]。随后,国军征调了葫芦岛、大沽、长山岛等地的商船和机帆船驶往营口编成运输舰队,其中有“海菲”号、“宣怀”号、“中101”号、“中108”号、“中111”号等。海军方面的报告、战史称运输船只有中字号六艘、联字号(LSI)一艘、商轮五艘撤运52军[14]。10月28日,桂永清乘坐“太康”号赶到营口,亲自部署指挥抢运:

  • “重庆”号巡洋舰位于辽河口外,掩护舰船进出辽河,必要时炮击营口市区,掩护最后撤退部队;
  • “永兴”号、“太康”号军舰驶入辽河,泊于西炮台附近掩护装运,俟殿后部队登船启运后,再逐次退出辽河;
  • “联利”号、“中基”号、“中鼎”号、“中建”号4运输舰入港,协运人员、马匹及物资
  • “宣怀”号及各中字轮入港载运部队
  • “海菲”号、“渤海”号轮船则停在辽河口外,以待驳运
  • 派兵控制港内帆船作为驳运和殿后部队撤退之需[来源请求]

10月29日,“中基”号、“中建”号、“中鼎”号首先装运非战斗人员及伤兵撤离。接着“联利”号、“海菲”号、“中102”号也装上了非战斗人员及辎重离港。10月30日,“渤海”号、“宣怀”号、“中101”号、“中108”号、“中111”号等进入港内。10月31日3时许,东北野战军第九纵(司令员詹才芳)向营口发动攻势,营口港内一片混乱。31日4时许,装运国第2师的“宣怀”号商轮突然起火爆炸,中舱和底轮的2000余人葬身火海,只有甲板和上舱人员得以逃生。[15]“中基”号在“太康”号和“永兴”号的炮火掩护下于当日7时20分最后出港。许多未来得及上船的国军官兵举枪向舰船射击,舰上也开炮回敬,不少人死于自相残杀之中。11月1日,海军舰艇护运第52军军部及第25师(缺1个团)、军直特务团共一万多人撤至葫芦岛,留在营口的第2师、第25师1个团及军直人力输送团等部被歼灭。11月2日,营口被东野占领。到11月5日止,收容第二师残部(郭永侯程达张晴光[16]团所属官兵搭乘渔船陆续抵达),[17]敌前海上撤退虽可以算是成功,但是可以预期的是辎重几乎全失,后来再船运至江南常州整补。[18]

回顾内战东北战场,第五十二军除了第二十五师先后两次惨败之外,与东北野战军交手胜多败少,但再多的战术胜利也无法弥补国府战略上的错误。

1949年5月上海战役期间,第五十二军于月浦之战造成解放军重大损失。[19]

在台湾时期

1949年5月27日,在军长刘玉章率领下,先撤到舟山,后至台湾,同年6月再到澎湖,是以完全建制能保持战力来台之部队,虽然如此,实际上全军上下大约只从上海撤出一万人。[20]后来陆军先后将首都荣誉团士兵、第七补训总队第二团、第七十三军残部拨补第五十二军充实战力。[21]

1954年7月1日,台湾陆军在台湾实施大规模的整编,第五十二军番号改编为陆军第八军(与抗战时期的李弥第八军毫无关系),1956年更动番号为陆军第三军[22]1976年先更动番号为陆军第十一军,再改为陆军第六十九军[23]。1989年军级单位裁撤,时驻地为台湾台北。来台后也少有实战经验,但第八军军部轮调至金门时,曾经历1954年9月3日炮战、10月5日炮战与1955年1月2日炮战。[24]

1955年11月以后,军部所属师级部队不再固定,军建制部队仅为军司令部及军直属部队[25]。第二师番号后来变更为第三十三师、第三三三师,代号为埔光部队,素有“天下第一师”称号(因第一师覆灭未撤退来台);第二十五师变为第三十四师、第二三四师,代号为长城部队;两师皆为国军主力。

1997年7月1日至2001年6月30日,实施“精实案”师级单位裁撤后,留下8个师级指挥机构(第三十三、三十四师为其中两个),联合兵种旅成为高阶战术单位,埔光部队(黄埔之光)保有一旅:第二九八旅,改代号埔传部队;长城部队(纪念长城战役古北口之役)保有一旅:第二百旅,改代号古北部队。2004年1月实施“精进案”,裁撤师级指挥机构,2013年4月1日,第二百旅再次更换番号为陆军机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代号回复为长城部队。2013年7月1日,第二九八旅更换番号为陆军机械化步兵第三三三旅,代号回复为埔光部队。

长官

历任军长从成军至撤台初期为关麟征张耀明赵公武梁恺覃异之刘玉章郭永

在台历任军长依序为侯程达张光智田树樟郝柏村胥立勋丁恩元张道一张振远蒋仲苓夏超梁凤彩李君志柏隆柜罗本立黄世忠王文燮张前广、张光锦、梁世锐

组织与主官异动

抗日战争整编成军至国共内战上海战役前

1937年7月(驻地陕西咸阳):军长关麟征,副军长张耀明。第二师师长郑洞国,第二十五师师长张耀明
1938年10月:军长张耀明,副军长赵公武。第二师师长赵公武,第二十五师师长张汉初,第一九五师师长梁恺(新调入,由河南保安团编成)。
1943年2月(驻地云南):军长赵公武,副军长梁恺。第二师师长刘玉章,第二十五师师长姚国俊,第一九五师师长郑明新
1945年8月(驻地云南文山):军长赵公武,副军长梁恺。第二师师长刘玉章,第二十五师师长刘世懋,第一九五师师长陈林达
1947年6月(驻地东北):军长梁恺,副军长刘玉章郑明新。第二师师长刘玉章,第二十五师师长胡晋生,暂编第五十八师师长王家善(由原伪满洲国军改编)。第一九五师调离第五十二军建制,扩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五军
1948年3月(驻地东北):军长刘玉章,副军长平尔鸣。第二师师长平尔鸣,第二十五师师长李运成,暂编第五十四师师长黄建墉(暂编第五十八师起义,重建暂编第五十四师调入第五十二军建制)。
1949年4月(驻地上海):军长刘玉章,副军长李运成。第二师师长郭永,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有洪,第二九六师师长刘梓皋(暂编第五十四师后改调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八军建制,于锦州覆灭,第二九六师在第五十二军撤至葫芦岛时调入)。

1949年5月25日,陆军第五十二军由上海撤往舟山后

1950年7月(驻地桃园中坜):军长刘玉章。辖第二师师长郭永、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有洪、第四十师师长张文博
1954年7月(驻地福建金门):改称“陆军第八军”,军长郭永。辖第三十三师〔第二师与第四十师之一部改编〕师长侯程达、第三十四师〔第二十五师与第四十师之一部改编〕师长张文博、第六十八师〔第三三九师改编〕师长汪奉曾
1956年6月(驻地台北树林):改称“陆军第三军”,军长郭永。辖第三十三师师长杭世骐、第五十七师师长陈德煌、第五十八师师长孙竹筠
1976年1月(驻地福建马祖):改称“陆军第十一军”,军长梁凤彩。辖第三十七师师长叶昌育、第五十三师师长孙建功、第六十五师师长程邦治
1976年8月(驻地台湾台北):改称“陆军第六十九军”,军长李君志。辖第三三三师师长陶光远、第一二七师师长叶昌育、第二八四师师长何清中
1989年7月(驻地台湾台北):第六十九军司令部裁撤〔陆精七号案〕,军长梁世锐[26]

参考文献

引用

  1. 孙建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室,2003年,第5-49页
  2.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12-15页
  3.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29-32页
  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32页
  5.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35页
  6.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51页
  7.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52页
  8. 刘玉章,《戎马五十年:刘玉章回忆录》,台北,陆军印制厂,1977年,第113页
  9.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224-225页
  10.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230页
  1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271-273页
  12. 张晴光,《血战余生》,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71页
  13. "血战余生",第272页
  14. 《戡乱战史(五):东北地区作战(下)》,国防部史编局,1980年,第447-8页
  15.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294页
  16. 张晴光:《血战余生》,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7. "戎马五十年:刘玉章回忆录",第219页
  18.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295页
  19.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303-316页
  20. 陈鸿献等,《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官生访问纪录》,"第五十二军排长郭宗富访问纪录",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室,2003年,第498页; 郭为第五十二军二九六师师长刘梓皋之表弟
  21.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339页
  22.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342页
  23.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348页
  24.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352-353页
  25.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341页
  26.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第339-351页

来源

书籍
  • 孙建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台北市:国防部史政编译室,2003年).
  • 刘玉章:《戎马五十年:刘玉章回忆录》(台北市:陆军印制厂,1977年).
  • 张晴光:《血战余生》(台北市: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