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
缩写指考
类型大学入学考试
主办方大学入学考试中心
始于2002年
结束于2021年
分数范围每科0—100分
考试次数每年一次
国家与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台湾
语言现代标准汉语
考试要求高级中等学校之三年级在学学生、毕业生或具同等学力者
网站大考中心官网

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英语:Advanced Subjects Test[1]),简称指考,为台湾大学多元入学方案中三大入学考试之一[注 1],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举办,自2002年联考废除后开始实施,考试科目共10科。 指考于2022年起改制为分科测验,考试科目由10科减为7科[2][3][注 2]

简介

设立背景

2002年指定科目考试准考证

2002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为减轻学生的压力,以及大学联考造成教学不正常,因此废除联考、改用多元入学方案,指定科目考试即为其中一环,给考生进入大学的另一管道。另一个主要管道为学测的申请入学。

测验目标

指定科目考试为了因应大学选才和高中教育需求,测验考生各领域学科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能力,而拟定了以下测验目标:

  1. 测验考生对重要学科知识的了解。
  2. 测验考生阅读资料、判断资料、推理、分析等能力。
  3. 测验考生表达的能力。
  4. 测验考生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参与人数[4]

  • 2002年:113,283人
  • 2003年:125,670人
  • 2004年:117,788人
  • 2005年:116,628人
  • 2006年:109,889人
  • 2007年:100,117人
  • 2008年:93,681人
  • 2009年:87,358人
  • 2010年:84,007人
  • 2011年:82,271人
  • 2012年:75,934人
  • 2013年:66,068人
  • 2014年:62,109人
  • 2015年:57,237人
  • 2016年:50,871人
  • 2017年:47,334人
  • 2018年:50,742人
  • 2019年:49,955人
  • 2020年:43,753人
  • 2021年:40,918人

测验科目

有语文、英文、数学甲、数学乙、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共10科。不同于旧时联考,考生可依各自的状况或专长选择部分或全科考试。

命题

因高中生所用之教材为“一纲多本”(即有统一的纲要,由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订出应学习的重点,课文细节由各出版社自编),因此命题的拿捏相当重要[5](详见命题争议)。其中题目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但是不会直接叙述,还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理解)。而专有名词、符号则会加以注解或说明,以防各版本之不同。

命题老师主要是由各高中老师或在大学一年级有开相关基础课程的教授、老师组成,并在入闱前先行命题,入闱后经过一连串的选题、修题和更正后,再加以排版打印[6]。但有人批评此方法太过急迫(详见命题争议),因此在2006学年度起开始设立题库(先设立部分,以后将会设立全部考科的题库),由命题老师们出题后,统一存档,要考试时再从中选取。

题型与计分

指定科目考试的题型可分为选择题及非选择题两大部分(除了2003学年度因SARS疫情取消部分科目之非选择题,并入选择题)。选择题部分,不管单选题或多选题,答错皆会倒扣,而在2011年以后所有单选题一律不倒扣,多选题一律倒扣至该题题分为0为止,不会影响其他题目的得分;其余不作答则不倒扣,也不计分。非选择题因采取人工评阅,答错不倒扣。各计分或扣分标准,则标示于试题本上。此外,为便于各校系加权计分,每一考科的满分皆为100分

语文科

2017年以前选择题有单选题、多选题两部分,非选择题有简答、作文两部分。自2018年起,改成全部选择题,有单选题、多选题两部分。

英文科

选择题有词汇、综合测验、文意选填、篇章结构、阅读测验五部分,非选择题有翻译和作文两部分。

数学甲科、数学乙科

选择题有单选题、多选题、选填题三部分,及非选择题(计算题)。

物理科、化学科、历史科

选择题有单选题、多选题两部分,及非选择题数题。

生物科

选择题有单选题、多选题、阅读题三部分,及非选择题数题。

地理科

选择题只有单选题(题组),及非选择题数题。

公民与社会科

选择题有单选题、多选题两部分。

2010课纲范围(2013年起适用,2022年起停用)

考科 范围
语文(见备注1)2012课纲 高一必修科目语文、高二必修科目语文、高三必修科目语文
英文 2010课纲 高一必修科目英文、高二必修科目英文、高三必修科目英文
数学甲 2010课纲微调 高一必修科目数学、高二必修科目数学B、高三选修科目数学甲I、高三选修科目数学甲II
数学乙 2010课纲微调 高一必修科目数学、高二必修科目数学A、高三选修科目数学乙I

高三选修科目数学乙II

历史(见备注1)2012课纲 高一必修科目历史、高二必修科目历史、高三选修科目历史
地理 2010课纲 高一必修科目地理、高二必修科目地理、高三选修科目地理
公民与社会 2010课纲 高一必修科目公民与社会、高二必修科目公民与社会

高三选修科目公民与社会

物理 2010课纲微调 必修科目基础物理(一)、必修科目基础物理(二)B、高三选修科目物理
化学 2010课纲微调 必修科目基础化学(一)、必修科目基础化学(二)、

必修科目基础化学(三)、高三选修科目化学

生物 2010课纲微调 必修科目基础生物(一)、必修科目基础生物(二)(应用生物)、

高三选修科目生物

  • 语文、历史部分依2006课纲的内容命题。
  • 课程中之英文数学物理皆于高二开始分为A版与B版:A版课程为基础单元课程内容;B版课程则包含基础与高级单元课程内容。
  • 2013、2014年学测英文听力作为甄选入学审查参酌资料之一

2015年起为学测指考必考科目之一

指考考查范围(因应2019课纲改制为分科测验,2022年起停用)

基本上为高级中学三年级各科所有必修与部分选修课程,系以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一九九五年十月所发布之“高级中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然而出题范围不限于此,但是必须和此范围相关,或得由此范围的知识引申、推理而来。2009年新增公民与社会考科。各科范围如下:

考试时间

各科皆为80分钟(特殊考生另有规定),但考生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 每节(科)考试前10分钟打预备铃(第一声铃响),通知相关人员作准备,但是考生还不得入场。(2011年指定考科开始,规定可以入场。)
  2. 考试开始铃响(第二声铃响),考生即可进入试场作答;考试结束铃响(第三声铃响),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
  3. 考试开始后20分钟后不得入场;考试开始后60分钟内不得出场(除非生病或其他重大理由)。

通常考试都分成3天举行(一般都在7月1日、7月2日、7月3日),除非有重大天然灾害或重大事故,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宣布停止,再择期补考。

  • 考试日程表:
2019年(含)以前
日期 第1节
(08:40~10:00)
第2节
(10:50~12:10)
第3节
(14:00~15:20)
第4节
(16:10~17:30)
7月1日 物理 化学 生物 --
7月2日 数学 语文 英文 数学
7月3日 历史 地理 公民与社会 --
2020年[7](因COVID-19疫情影响延后考试)
日期 第1节
(08:40~10:00)
第2节
(10:50~12:10)
第3节
(14:00~15:20)
第4节
(16:10~17:30)
7月3日 物理 化学 生物 --
7月4日 数学 语文 英文 数学
7月5日 历史 地理 公民与社会 --
2021年[8][9][注 3](因COVID-19疫情影响延后考试)
日期 第1节
(08:40~10:00)
第2节
(10:50~12:10)
第3节
(14:00~15:20)
第4节
(16:10~17:30)
7月28日 物理 化学 生物 --
7月29日 数学 语文 英文 数学
7月30日 历史 地理 公民与社会 --
  • 2022年起改为分科测验,考试时间预计延后至7月上中旬[10]。除了删除英文科、语文科和数学乙之外,考试时程也将会缩短为2天。
  • 大考中心公布分科测验两天考科,第一天:物理、化学、生物、数甲;第二天: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

阅卷方式

各考科的选择题部分,皆作答于答案卡上,并由电脑读卡,故需要用黑色2B软心铅笔作答,以橡皮擦涂改,不可用修正带修正液。非选择题部分则作答于答案卷上,在2006学年度前,采取传统的人工阅卷,先由阅卷老师批阅,并在卷上填写分数,之后再由专人把分数输入电脑中,答案卷则在存档数年后销毁。但从2006学年度起,分科逐年改由电脑高清晰扫描存档[11],再由阅卷老师看着屏幕直接批改,直接输入分数。2022学年度起,分科测验将引入混合题型及新式答题卷。除了可以节省人力之外,批阅的速度也加快许多,而且可以无限期的存档,以供研究之用。但是因此也添加许多限制,如要用0.5到0.7mm之黑色圆珠笔钢笔、中性笔等书写(早期可以用毛笔)。阅卷老师则是由该科大学教师、教授组成。

考试用途

不同于之前的传统联考考招合一,指定科目考试采取“考招分离”,考试和招生负责的单位不同。由大学各科系自行决定采计科目,并可参酌加权1倍、1.25倍、1.5倍、1.75倍或2倍。所以必须先考完指定科目考试后,参阅各大学科系所要求之条件(有的会要求术科或是学测成绩为门槛)[12],考虑加权后,排选志愿,上网登录后,再进行分发作业。

自2015学年度,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为减轻考生压力,明订各大学在考试分发入学中,最多仅能选择其中五科采计。虽然采计的科目由大学各科系自行决定,但性质相近的科系,采计的科目大致相同,所以有所谓“类组”(其实类组为传统联考规定的考试科目,但因大家习以为常,所以就沿用下来)来作为系院的分类,它们分别常采计以下科目:

(第一类组自2009年度起加上公民与社会,但非所有科系均采用。“数学甲”是“自然组数学”。“数学乙”是“社会组数学”)

“类组”只是传统学生在选择考试科目的参考依据[13]而已。此外,自然组学生还常常会跨考社会组数学乙,或是历史地理,以期在选填志愿时能有更大的弹性。

另有艺术科系,采计语文、英文、术科或语文、英文历史、术科等,视各系而定。

争议

除了特种身份学生成绩优待(详见特种身份学生成绩优待页面),及收费问题的争议外,指定科目考试还有以下争议存在。

多元入学

原本废除联考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联考造成了教学的不正常,和学生学习的压力,但是改举办指定科目考试后,众多学生家长和老师都不认为上述现象有改善,故曾经有“立法委员”提议要恢复联考。

命题争议

因为教材采取一纲多本的缘故,有些观念并非每种版本都有提到,所以必须由专人检查,但往往还是有漏网之鱼。还有部分题目设计不良,未提供足够数据,或是根本没答案。此外,还曾有题目会跟补习班的模拟试题相似或是出现阅读测验的取材相同。所以每年都有“争议题”的存在。此时必须提出申诉,由大考中心讨论后,再决定要不要送分或是放宽标准答案。不过曾经发生过某几年所岀题的题目实在太难,就连许多名师和补教业者都十分头痛,事后考生翻查参考书却又往往找不到正确答案,得到的都是“模棱两可”的模糊解释,却没有正确答案。

考试科目争议

因为入学分发所采计的科目为大学各科系自定义,所以有学生家长认为,有部分科系“滥用”采计科目,例如“历史系”却采计数学乙、物理系(自)却要采计语文等,所以要求要降低采计科目。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表示将会加以研究和限制。

此外,2009学年度起将增加“公民与社会”一科,有学者表示时程太快,仓卒上路恐有不妥。但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表示,此测验已经准备许久,并获得大部分高中、大学校长、相关科目老师的支持,所以并无不妥。[14]

疑义回复争议

疑义回复方面,时常一个题目会同时多人寄出疑义,然而大考中心于网站公布的疑义回复却只回答其中之一,此外并无个别回复。 例如,2008年生物科第33题。

大考中心疑义回复中的疑义内容为:

选项(B)(E)超出1999课纲范围,且其叙述并无明显错误,建议(B)(E)送分。

疑义回复也只针对此疑义答复。 然而,“另有疑义内容”为:

涡虫等扁形动物,具有由排泄小管(彼此相连成网状)和焰细胞构成的原肾管,焰细胞具有一簇纤毛,能不断摆动如火焰,纤毛摆动时,可将飞成稀薄的液体推向排泄小管,再经由体表的排泄孔排出,以维持体内水分平衡,大部分代谢产生的废物(如NH3)则以扩散作用经由体表或进入消化循环腔由口排出体外。

因此:“动物”为“涡虫”;具有的“排泄器官”为“原肾管”;“所排含氮废物”中有“氨”

答案应为(A)(C)(D)(E)

大考中心疑义回复却“并未对此说明”

此外,大考中心疑义回复也未必能针对疑义内容,予以清楚的答复。

例如,2008年生物科第32题。

疑义内容为:

由图可知:昆虫H、J、K 均会取食山柑科植物,但其中昆虫H 不都栖息在潮湿环境。 因此,答案应为选项(E)(没有(C))

而大考中心疑义回复为:

偏好干燥环境的种类只有3种(EFG),AH虽然可以栖息在干燥环境,但它们更偏好

潮湿环境;物种H 偏好栖息在有遮蔽的环境;物种K 的环境需求较物种J 来得严苛,因此

只有选项(C)(E)正确。

然而,此题(C)选项:取食山柑科的昆虫“都”栖息在潮湿环境;疑义内容:其中昆虫H“不都”栖息在潮湿环境;疑义回复:物种H“偏好”栖息在有遮蔽的环境。因为“偏好”并不能代表“都”,此回复乃有争议。

成绩复查程序争议

长期由大考中心“选手兼裁判”,复查信息又不透明,复查回复过于笼统,分数未更动的考生也仅收到大考中心“详实复查结果并无发现错误”的回复,对于申请复查的题目“为何如此”更无从得知。

注释

  1. 另两大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四技二专统一入学测验
  2. 取消语文、英文、数学乙3科。
  3. 原本因为延后开学而将考程延到7月3日至7月5日,后来在5月中旬因为疫情大爆发,决议再将考试延后到7月28日至7月30日举行。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 《财团法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 二〇〇六学年度指定科目考试简章》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