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家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新儒家,又称当代新儒家现代新儒家,一个现代儒家学派,起源于中华民国建国时期,在解放战争之后活动于台湾香港美国等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改革开放香港回归之后,在中国大陆也开始发展。

背景和概况

当代新儒家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发展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1921年学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学衡杂志的创刊,以纯学术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国文化的精粹,同时也引发了新儒家哲学思辨的兴起。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东美所说:“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牟宗三说:“凡是愿意以平正的心怀,承认人类理性的价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东西(包括哲学思想、观念系统、主义学说、政经活动……),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当代新儒家的共通点是一方面致力对儒、道、释三家作出新的诠释及应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学思想融会在中国传统智慧之内,从而肯定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展出民主科学等现代思想,尝试完成中西哲学会通的工作,故与单纯肯定传统的保守的国粹学派,即以康有为为首的孔教运动的路线有显著分别。更正统的新儒家则认为并不需要以其他文化学说体系的角度来变通儒家,而是从儒家本身的体系及其包含的普适性道理出发发展新时代的儒学。同时,各个文化体系也可从其他文化体系中吸取有益适补的成分。

不同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当代新儒家可分为三代四群[1],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霍韬晦姚新中[2]。其中张君劢、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曾联署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强调“心性之学”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他们与方东美冯友兰熊十力梁漱溟遂有新儒学八大家之美称。

当代新儒家的学术思想

台湾东海大学荣誉教授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在香港成报》发表的“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贡献”,可分为以下五点:

  1. 表述心性义理:使三教智慧系统焕然复明于世
  2. 发挥外王大义: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与事功的问题
  3. 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关节
  4. 消纳西方哲学:译注三大批判融摄康德哲学
  5. 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

1949年前后,包括新儒家学者唐君毅等儒者均因时势动荡而居于香港,并在香港设立新亚书院,对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立作出不少贡献,并被视为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

阐释民主

熊十力阐述了孔子大道之业为真正的民主的思想,认为大同之治,群龙无首,天下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是最高的民主政治。[3]

新儒家与其他学说的沟通

与西方哲学的沟通

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

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人或可说:你这样作,是把康德拉入中国的哲学传统里,这未必是康德之所愿,而你们中国那一套亦未必是康德之所喜。我说:理之所在自有其必然的归结,不管你愿不愿;而以康德之特重道德而且善讲道德,则中国这一套亦未必非其所乐闻。你以为中国这一套未必是康德之所喜,是因为你不解中国这一套之本义、实义,与深远义故。假若中国这一套之本义、实义,与深远义能呈现出来,则我以为真能懂中国儒学者还是康德。 — 牟宗三,序,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新儒家与美国实用主义的会通

安乐哲郝大维等学者认为,儒家应当在中国哲学思维的特殊性中去理解,而不应当附会到西方的思维框架中去。同时,他们又认为儒家学说的内容和关注社群共同生活的约翰杜威民主思想有相通的地方。新儒家学者通过儒家思想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的会通,构建出关注社群生活的儒家民主主义。[4]

代表人物

三圣

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合称新儒家三圣。

八大家

新儒学八大家是具有代表性的八位当代新儒家学者的合称。分别是:

此外,在1940年代,贺麟曾提出新心学,将黑格尔哲学加入儒家思想之中。

注释

  1. 当时所称“玄学”今译为形而上学[5][6]

参考资料

  1. 刘述先. 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 台湾: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5-12-01. ISBN 9789570172720 (繁体中文). 
  2. 霍韬晦. 世紀之思. 香港: 法住出版社. 1999年: 83–93. 
  3. 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
  4. 安乐哲 郝大维:儒家民主主义
  5. 丁文江,《玄学与科学 - 评张君劢的“人生观”》 ,1923年4月,“玄学(Metaphysics)这个名词,是篡辑亚列士多德遗书的安德龙聂克士(Andronicus)造出来的。...玄学家依然向哲学摆他的架子,说‘你是形而下,我是形而上’,...西洋的玄学鬼到了中国,又联合了陆象山、王阳明、陈白沙高谈心性的一班朋友的魂灵,一齐钻进了张君劢的‘我’里面”。
  6. 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兼答丁在君》 ,1923年4月,“玄学之名,本作为超物理界超官觉界解释,...自十九世纪末年以来,代表现代思潮之各大哲学,无不有玄学之著作。此外以形而上学之复活名其书者,尤屡见不一见。...现时代之特征之一,吾必名之曰新玄学时代。...我之所引为己责,而欲介绍于吾学界。”

研究书目

  • 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台北:三民书局,1991)。
  • 李明辉:《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