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排海水化淡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乐安排海水化淡厂Lok On Pai Desalting Plant),又称小榄海水化淡厂,位于香港屯门区乐安排,是香港昔日的一座海水化淡厂,亦曾经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海水化淡厂。

简介

参见:香港供水

乐安排海水化淡厂建于青山公路小榄段的旁边,占地达15英亩,临海而建。选址乐安排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乐安排一带较接近珠江口,海水份较低,易于进行蒸馏过程。此外,乐安排邻近大榄涌水塘,化淡后的食水可直接输往水塘储存。加上乐安排远离市区,并不会影响民居。

整个海水化淡厂计划耗资4.6亿港元兴建。厂房共有6部蒸汽锅炉机组,使用燃烧石油作为海水加热蒸馏技术,每日最多可生产6千万加仑淡水,即2亿2700万升。而两支高达123米的巨型烟囱,是当时香港最高的烟囱,亦成为了象征该厂的标记。

历史

1963年6月,香港发生严重旱灾,逼使香港政府实施每4天只供水4小时的措施。为避免事件重演,香港政府作出多个水利工程,包括兴建船湾淡水湖万宜水库等大型水塘,而1965年更向广东省政府从东江购买每日6200万加仑食水。然而,由于香港政府认为供水仍有不足,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发生“文化大革命”,左派更于香港发起六七暴动,中国与英国关系因而变差,使港英当局不敢过于依赖中国的输水。因此于1972年7月31日,香港政府正式宣布于乐安排兴建海水化淡厂,并成立了一个中央招标委员会负责招标承建。

海水化淡厂的建造合约由分别来自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5个国家的7个财团投标,最后于同年8月由一间日本大阪株式会社笹仓机械制作所以3.37亿港元投得,是各个财团中出价最低的。而由于香港政府缺乏资金兴建,便向亚洲发展银行贷款1.2亿港元,还款期为15年。兴建工程由宾尼(香港)公司(Binnie & Partners)出任顾问,金门建筑承建。海水化淡设备由笹仓机械提供[1]

海水化淡厂于1975年10月15日建成,由当时港督麦理浩揭幕,而厂内的第一部机组亦同时开始运作,1977年,香港再次因降雨量不足实行二级制水,为增加食水供应量,四组锅炉同时投入生产, 于1977年9月6组锅炉全面投产,每日生产18万立方米淡水,聘有工作人员达200个,其后曾一度停产。

1981年,香港实行一级制水(其后升为二级)期间,该厂曾一度重开。然而由于石油危机导致原油油价由每桶2美元升至10多美元,令化淡成本飙升多倍,加上需要由日本工程师来负责营运及维修,成本更为昂贵,而另一方面中国大陆的文革结束并进行改革开放,使港英当局与中国政府关系改善,从广东省的供水量大幅度增加,结果海水化淡厂于1982年正式关闭及停用。厂房土地于1991年被人以3000万港元收购,厂房则于1992年进行爆破拆卸,原址现时已发展为一个跳蚤市场

未来发展

新海水化淡厂

2004年起,水务署再开始了海水化淡的研究,于屯门小西湾试验逆渗透滤膜技术过滤海水成为淡水的可行性。位于屯门海水抽水站的海水化淡试验厂日产水量为240立方米。

《2011 - 12年施政报告》提到当局已在将军澳预留约10公顷用地, 兴建一所中型海水化淡厂,但有意见对此表示保留,认为海水化淡成本很高,不可轻言启动海水化淡工程。[2]2013年2月27日,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2013-14年预算案》中,提及由于中国淡水资源有限,因此政府准备在将军澳兴建海水化淡厂,希望透过海水化淡获得另一淡水来源,减低本港对东江水源的依赖。

政府于2019年批准兴建将军澳海水化淡厂,第一期工程预料于2023年竣工。

参见

参考文献

  1. 坐言集之水务工程 (PDF). [2014年8月25日]. 
  2. 东江水可加价 水费不应加. 《文汇报》. 2011 [2011-10-21] (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