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仪象台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苏颂的水运仪象台比例模型

水运仪象台,由北宋苏颂发明的自动化机械化天文演示装置。

元祐(1086年)苏颂检验太史局的浑仪时,决心要将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苏颂拜访吏部守当官韩公廉,取得张衡张思训的“仪器法式大纲”。元祐三年(1088年)开始动工,元祐七年(1092年)“水运仪象台”竣工。

水运仪象台是一个类似于天文台,高约12米,宽7米,上下分三层;上层是浑仪(天体测量之用),中层是浑象(天体运行演示),下层是司辰(自动报时器),全程用水力推动,可精确报时,李约瑟指这是欧洲天文钟的直接祖先。苏颂于绍圣初年著《新仪像法要》一书,详述水运仪象台的整体功能、零件150多种,60多幅插图。

原件与复原

水运仪象台原件在靖康之祸(1127年)时,金兵将水运仪象台掠往燕京(北京)置于司天台,金朝贞祐二年(1214年),金迁都开封,因不便运输被丢弃,而南宋时苏携保存的手稿因无人理解其中方法而无人能仿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刘仙洲于1953年─1954年发表《中国在原动力方面的发明》、《中国在传动机件方面的发明》两篇关于对此仪动力研究的论文,另外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对此仪的动力也有研究,在1956年于《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中国考古学家王振铎于1958年最先复原水运仪象台模型,除发表《揭开了我国“天文钟”的秘密》论文并绘制复原详图存世。[1]该复原原件存放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近年主要由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 复原并送至各地科技馆或天文馆收藏。

研究书目

  • Joseph Needham(李约瑟)著,鲍国宝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2分册“机械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j)节“被埋没了六个世纪的时钟机构”,页489-597。

参考资料

  1. 王振铎. 揭开了我国“天文钟”的秘密——宋朝水运仪象台复原工作介绍. 《文物参考资料》 (北京市: 文物出版社). 1958年,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