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江水道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的干流河道。北起洪泽湖三河闸,下至江都三江营,全长157.2公里,泄洪能力12000立方米每秒,可将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保障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历史

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黄河淮河并涨,高、宝、兴、盐汇为巨浸。此后给事中汤聘尹与河道尚书凌云翼均提出导淮入江的方案。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总河尚书杨一魁施行“分黄导淮”的方略,在高家堰建闸,开毛塘港和金家湾,建立金湾及芒稻减水闸,形成淮河入江水道的雏形[1]

清朝年间又先后开挖人字河(今运盐河)、石羊沟(今太平河),拓宽凤凰河、壁虎河,在里运河东堤改建和新建昭关坝、车逻坝、五里中坝、南关新坝和南关坝等5座归海坝。至道光年间,入江水道口共有6条河,即运盐河、金湾河、太平河、凤凰河、新河、淮扬运河(即里运河)。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归江河道上的闸、坝、桥年久失修,遂全部改用芦柴筑柴土坝,共有沙河坝、老坝、壁虎坝、新河坝、凤凰坝、拦江坝、褚山坝、金湾坝、西湾坝、东湾坝等10座,史称“归江十坝”[1]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后丁显裴荫森左宗棠张謇等人对淮河入江、入海也提出过各种方案,但均未实施。中华民国时期对里运河堤防进行修缮,但淮河入江水道并无太大变化。[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淮河入江水道先后兴建了一系列工程。1953年7月建成三河闸。1957年兴建白马湖隔堤。1969年建三河拦河坝、大汕子隔堤和宝应湖大汕子退水闸,使淮河洪水改由金沟直入高邮湖,不再危害宝应湖地区。后疏浚归江河道,兴建节制闸,结束了过去堵拆归江坝的历史。[1]

水道

上段

入江水道上段自三河闸起,经金湖县共和集、黎城、石港、金沟达施尖汇入高邮湖,长55公里,宽2~3公里[2]。该段水道包括三河闸和金湖两级控制[1]

中段

入江水道中段大部分属于湖区,自高邮湖邵伯湖六闸长55公里,并建有高邮湖控制工程。[1]

下段

入江水道下段由数条归江河道分流入江,并建有归江控制,从邵伯湖六闸以下到三江营,长48公里[1]。归江河道自西向东依次为里运河、壁虎河、新河、凤凰河、太平河、金湾河、芒稻河[3],除里运河外的河道均注入夹江。

  • 壁虎河:明末已存在,乾隆年间拓宽[1],于万福闸北部汇入廖家沟[4]
  • 新河:清道光八年(1828年)开辟[1],于万福闸北部汇入廖家沟。
  • 凤凰河:南端又名廖家沟[4]。明末已存在,乾隆年间拓宽[1]。北起邵伯湖六闸,经万福闸、十里甸、霍家桥,于羊尾巴入夹江,长33公里,宽700米[5]
  • 太平河:南端又名石洋沟。清乾隆十年(1745年)开。北起邵伯湖六闸,经秦庄至太平闸入廖家沟,长11公里,宽160~210米。[2]
  • 金湾河:原名金湾坝引河,南端又名董家沟。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开。北起邵伯湖六闸,经泰安、金湾闸入芒稻河,长11.5公里,宽200米。[2]
  • 芒稻河:又名蟒导河、高水河。明宣德六年(1431年)陈瑄开凿,康熙元年(1662年)又开人字河,1963年-1966年又开邵仙引河。北起邵伯湖六闸,南经邵仙节制闸、仙女镇、芒稻船闸后转向东南,流至八江口入夹江,长25公里(不计夹江八江口至三江营的长度)。[6]
  • 夹江:又名沙头河,西起沙头河口,东到三江营,长34.30公里。起先夹江两端均与长江相通,20世纪60至70年代在夹江蒋桥、小虹桥、华家窅筑起堤坝,隔断了夹江西出口与长江的联系。廖家沟与芒稻河先后注入夹江,形成淮河入江水道尾闾。[7]

参见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江苏省志: 水利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ISBN 978-7-80643-555-7. 
  2. 2.0 2.1 2.2 江苏省志: 地理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 186. 
  3. 七河八岛. 2014-03-12 [2015-12-15] (中文). [永久失效链接]
  4. 4.0 4.1 江苏省通志稿. 江苏古籍出版社. : 404–432. 
  5. 江苏省志:地名志. 江苏人民出版社. 
  6. 江苏省志: 交通志. 航运篇.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ISBN 978-7-80643-609-7. 
  7. 夹江湿地藏着国家鱼缸. 扬州晚报. 2011-06-26 [2015-12-15]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