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颉篇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苍颉篇》,又名《仓颉篇》,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共有七章,是秦始皇用以统一文字的课本。汉朝初年曾经合《苍颉》、赵高所作《爰历》、胡毋敬所作《博学》三篇五十五章[1],仍称《苍颉篇》。经过整理以后的《苍颉篇》,共三千三百字[2]

历史

汉平帝时,征召天下通小学者百余人,令说文字于未央宫,由黄门侍郎扬雄取其有用者,撰成《训纂篇》,作为《苍颉篇》的续篇,并改易《苍颉篇》中的重复之字,共计八十九章,五千三百四十字。东汉章帝时,班固又作续篇,计十三章,七百八十字。和帝时,贾鲂又继作《滂熹篇》。至晋代张轨将《苍颉篇》作为上卷,《训纂篇》作为中卷,《滂憙篇》作为下卷,称之为《三苍》。

《苍颉篇》在南宋就已经失传。

民国发现

20世纪民国时期,英国斯坦因敦煌汉朝烽燧遗址中获得一批汉简,内有《苍颉篇》残简共四十余字。其中最长的一段有二十个字:“游敖周章黚黡黯黮黖黝黭黪黓黤赫赧儵赤白黄”。这是《苍颉篇》亡佚千年后第一次新发现。罗振玉的《流沙坠简》、王国维的《重辑苍颉篇》都收录了这批材料,罗振玉慨叹道:“国朝任孙诸家,采缉古籍所引《苍颉篇》所得皆单字,罕有成文句者,此虽仅存四十言,然均文句相属,恨任孙诸家不得见也。”

罗、王通过对出土残简的研究回答了《苍颉篇》亡佚后长期没有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

  1. 四字一句;
  2. 有韵可寻;
  3. 首句是“苍颉作书”,故“苍颉”两字作为篇名。

当代发现

  • 1972—1976年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在破城子出土的汉简中,发现有《苍颉篇》残简。其中基本完整的《苍颉篇》第一章。
  • 1977年安徽阜阳县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墓中出土的五百四十多字《苍颉篇》。
  • 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发掘发现汉简一千二百余枚,其中也有《苍颉篇》的内容。
  • 2008年在甘肃省永昌县红山窑乡水泉子村汉墓群发掘出一批汉朝木简[3]。这批木简每百五字为一章,每章十五句,每句七字,是一种新出的七言本的《苍颉篇》[4]
  • 2009年北京大学接受一批从海外捐赠的西汉竹简,即北大汉简。约1600余枚。其中70余枚竹简为《苍颉篇》,保存完整字约1230个,且大多数字迹清晰,是存字较多的古本[5]

部分内容

第一章

苍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
勉力讽诵,昼夜勿置。苟务成史,计会辩治。
超等轶群,出尤别异。初虽劳苦,卒必有憙。
悫愿忠信,微密倓㥶,儇佞齌疾。[6]

第五章(残缺)

戏䕺奢掩,颠颎重该。已起臣仆,发传约载。
趣遽观望,步行驾服,逋逃隐匿,往来前□。
汉兼天下,海内庰厕。饬端修法,□□□类。
菹醢离异,戎翟给賨,但致贡诺。

第五十五章(残缺)

缙纔红绡,练缕素缪。牦铄□□,帷幕虡弢。
弦鞼鞄㼱,皮韦革鞣。𪎩黀剡谋,纵聒旋□。
鷇轑龂狋,𤩝扶𨋬陶。令次睢遍,尽得所求。
延年益寿,上下敖游。兼吞天下。[7]

参考

  1. 《汉书》艺文志:“汉兴,闾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
  2. 中國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Airiti Press Incorporated. 2013: 198. ISBN 978-986-5792-25-1 (中文). 
  3. 福田哲之:水泉子汉简七言本《苍颉篇》考
  4. 吴荭《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及吴荭、魏美丽、张存良《甘肃永昌水泉子汉墓群》两文对这批木简作了简单介绍,并公布了一支字书简。2009年第10期《文物》刊载了张存良、吴荭两位先生的《水泉子汉简初识》,又公布了二十二支字书简的释文。据整理者介绍,这批字书字体为“隶古定”,与敦煌马圈湾出土的《苍颉》篇字体相近。这批字书没有发现篇题。数枚简的末端书有“百五字”,为计字数语。第一章为:
    • 【苍颉作】书智不愿,以教后嗣世【□□。
    • 幼】子承诏唯母(毋)【□,谨】愼敬戒身即完。
    • 勉力讽诵槫出官,昼夜勿置功【□□,
    • 茍务成】史临大官,计会辩治推耐前,
    • 超等秩群【□□□,出尤别异】黑白分。
    • 初虽劳苦后必安,卒必有【喜□□□。
    • 悫愿忠信□】事君,微密痣<痰>塞天生(性)然。
    • 伣(奸)佞【□□□□□,□□□□□□□】
  5. 出土《蒼頡篇》研究. 武汉大学简帛丛书. 科学出版社. 2015. ISBN 978-7-03-046060-8 (中文). 
  6. 张传官:关于《苍颉篇》第一章的复原
  7. 敢告可于:汉牍《苍颉篇》考释、对读与章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