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荀彧
荀彧
清朝《三国演义》中的荀彧像
侍中
国家东汉
时代东汉末年
主君曹操
文若
封爵万岁亭侯
封地万岁
氏族颍川荀氏
籍贯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
其他名号荀令君
出生163年
逝世212年
寿春(今安徽寿县
谥号敬侯

xún(163年—212年),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曹操称赞“吾之子房”。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敬称为“荀令君”;官至侍中尚书令曹魏追赠为太尉[参 1],谥曰敬侯

生平

王佐之风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孙卿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其叔父荀爽是领袖士人,曾在95日内从一介布衣升至三公高位。荀彧少有才名,南阳名士何颙曾经赞其为“王佐之才”。189年,举为孝廉,守宫令,再迁亢父令(音“刚甫”),弃官不就。董卓乱政,荀彧认为颍川为四战之地若兵祸兴起首当其冲,劝乡人转走它地以避祸乱,众人留恋故土,不愿搬走。荀彧独自将宗族大小迁往冀州投靠韩馥,后来颍川果然受到兵祸之苦。

东汉末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但貌合神离,互相侵夺。荀彧到达冀州时,渤海太守袁绍已袭取韩馥之位。袁绍奉荀彧为上宾。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于191年投奔东郡太守曹操曹操大喜过望盛赞其为:“吾之子房(张良)也。”遂任为奋武司马,时年廿九。一年后再为镇东司马。

谋能应机

194年,当曹操陶谦时,陈宫张邈背叛曹操,迎接吕布兖州只有三座城池鄄城范县东阿)仍旧坚守。当时荀彧留守鄄城郭贡率数万兵来到城下,荀彧要亲自出城见面,夏侯惇加以劝阻,但荀彧认为郭贡与吕布张邈等人素不相识,交情不深。此次来袭必定是计谋未定,趁着计谋未定的情况下说服他,就算是不为所用。也可使他中立,若先猜疑他,必激怒他而定计。荀彧便亲身赴见,郭贡看到荀彧私无惧意,也认为鄄城不容易攻取,便引兵离去。荀彧又与程昱夏侯惇力保三城,等待曹操回来。曹操从徐州回来,在濮阳击败了吕布,吕布东逃。

世之论者

195年,曹操驻军乘氏县,大饥荒,人吃人。曹操向驻军巨野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道:“高祖保关中和光武帝占据河内的故事,来提出先巩固自军才能取得天下,这样前行可以胜敌,退可以固守,虽然困难曲折,但可以完成大业。今薛兰、李封已被击败,陈宫不敢西顾。应该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这样可以歼灭吕布。吕布破后,可以向南联合扬州,共讨袁术。控制淮水、泗水一带。若果放弃攻打吕布,多留兵不够上场用,少留兵则会令百姓来守城,不得采柴等。吕布必会乘虚而入,百姓必自危,我们只有鄄城、范、卫可全,其它地方会丢失。输了会丢失兖州,徐州攻不下,主公便没有安身之处。陶谦虽死,但徐州不易攻下,主公如果攻不下也没有收获,不出十天,十万的兵马还没有开战就已经疲困不堪。陶谦的子弟因为主公上次的耻辱,死战不会投降,就算能破也不能得到。固有舍这取其的事,以大换小,以安换危,以一时的权势,不为根基的稳固,三者是可以。但三者皆无一有利,希望将军深思熟虑。”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不久,曹操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

明以举贤

196年8月,荀彧时34,提出迎汉献帝许昌,不久就任侍中,守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多次出谋划策,也举荐了荀攸锺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谋士,建立起一个阵容强大的智囊团,成为曹操集团中首席谋士。205年,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207年,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2千户,还要授以三公,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机鉴先识

其间劝阻了曹操北伐袁绍,认为应先讨伐吕布,曹操遵从。官渡之战前,孔融曾对荀彧表示担心袁绍势强,但荀彧都分析袁绍君臣之错,后来正如他所预料。200年,在曹、袁对峙于官渡,曹操因缺粮而想撤退,但荀彧说:“虽粮少,但未及楚、汉在荥阳、成皋的时候。当时刘邦和项羽不肯先退,先退的人必被动。主公仅对方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对方咽喉不能进已经半年了。见敌势的锐气力竭,必将有变化之数,不能失去机会。”曹操看后下定决心,果然敌军有变数,最终击败袁绍。被封为万岁亭侯,食邑1千户。其间劝止曹操南征刘表、复置九州之事。

208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南征,8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

未能其志

212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当进爵“魏公”,并秘密的征求荀彧的意见。但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听闻之后心头不忿,亦因此对荀彧不满,怀疑荀彧有异心。不久之后,正好曹操南征孙权,派荀彧到慰劳军队,乘机留下荀彧,并任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的军队到达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忧郁而死(一说服毒自杀),终年50岁。谥号敬侯。汉献帝得知后,非常悲痛,甚至在祭祖神之日停止䜩乐表演[1]。次年,曹操进封魏公。

魏咸熙二年,被追赠为太尉。[注 1]

逸闻

姿貌伟美

典略》中形容荀彧“为人伟美”[注 2],而潘勖为荀彧立碑文写道“瑰姿奇表”[参 2]。狂士祢衡更说“文若可借面吊丧”,其意为荀彧虚有容貌,可以用来吊丧[注 3]。其人可见是一美男子。

持心平正

荀彧有一个无甚德才的同族亲戚,请求荀彧借尚书令的权力任他为议郎。荀彧笑着回应:“官职是用来彰显才能的。如果我这么做,众人要怎么说我呢?”《典略》以此为例,称赞荀彧不以权谋私。[注 2]

《历代帝王图卷》中所绘陈朝皇帝戴的白帢均有岐(两侧伸展翘起的部分)[参 3]

触树成岐

曹操为提倡节俭,仿照古皮弁冠发明了一种帛制便帽——帢[参 4]。据说起初帢是没有岐(分叉)的。有一次,荀彧走在路上,头戴的帢碰到树枝形成岐。时人仰慕荀彧,认为这样更美观,因此后来的帢上便有了岐[注 4]

荀陈世交

袁山松《后汉书》记载,荀彧的祖父荀淑陈群的祖父陈寔交好,当时荀彧和陈群年纪尚小,也被家人抱着参加会面[注 5]。鉴于荀彧出生时荀淑已死[注 6],此事疑有附会成分,但流传甚广。古人更将两家会面与天上“德星聚”的现象联系起来[注 7],德星乡[注 8]、德星亭[注 9]等因此而得名。

争议

死因之谜

关于荀彧之死的原因有三种记载:

  • 《三国志》本传:“以忧薨”(忧郁而死)。由于该记述过于简略,引发许多猜测[注 10]
  • 《后汉书》、《魏氏春秋》: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领会曹操之意,因此服毒自尽。裴注引此说。[注 11]
  • 《献帝春秋》:曹操让荀彧杀伏皇后[注 12],荀彧不从,故自杀。[注 13]

身份立场

由于荀彧一直是曹操的心腹,因此他到底是汉臣还是魏臣,正史对这一点也有不同意见。陈寿《三国志》将荀彧与荀攸贾诩同传,列位除夏侯氏、曹氏以外的魏臣之首[注 14];范晔《后汉书》则将荀彧与郑泰孔融并立一传,终视其为汉臣[注 15],他也成为三国魏蜀吴三方割据势力在书中有传记的唯一一人[注 16]。另,有论者认为《三国志》中“(帝)进彧为汉侍中”是“特笔”(当时魏国尚未建立,惟汉朝有侍中一职,本应写作“进彧为侍中”,特加“汉”字在书中仅此一例[注 17] ),陈寿在隐晦地暗示荀彧并非纯粹的魏臣[注 18]

后世学者多认为荀彧忠于汉室,早年支持曹操迎接汉献帝许昌,令汉献帝受到保护,后来又反对曹操进为魏公,而为保汉室。但就因如此,与曹操理念背离。可是亦有部分论者认为他一直为曹氏服务,并非忠于汉朝,阻称魏公实为曹操着想。另外,有学者主张,荀彧无法断定属汉臣抑或魏臣,而是身处汉魏矛盾之间。

相关典故

荀令留香

东晋习凿齿襄阳记》所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参 15]。”指荀彧于别人府上作客时,身上的熏香或香囊会令其坐处散发香气,达三日之久。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称,形容高雅的香气和美好的风姿。《旧唐书》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熏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朝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珮,暗识令君香”句。李商隐《牡丹》诗中曾道“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李颀诗作《寄綦毋三》中有“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之语。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诗则有“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语。

坚壁清野

荀彧将徐州的守城方式总结为“坚壁清野”,即增强防御,转移城外物资和设施,使敌军既无法攻克城池,又得不到补给。后“坚壁清野”成为这类防守策略的代名词。《三国志·荀彧传》:“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晋书·石勒载记》:“勒所过路次,皆坚壁清野,采掠无所获,军中大饥,士众相食。[参 16]秦观《鲜于子骏行状》:“远斥堠,谨烽火,坚壁清野,使寇无所获。”

家族

祖父

  • 荀淑,字季和,任朗陵令,有高才,汉顺之时十分出名。有八子,人称“八龙”。

父辈

兄弟

  • 荀衍,字休若,荀彧三兄。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诸军事。太祖征袁尚,高干(袁绍外甥)密遣兵袭邺,衍逆觉,尽诛之。以功封列侯。
  • 荀谌,字友若,荀彧四兄[注 19]。袁绍部下,与高干一起劝说冀州刺史韩馥投降。官渡之战败后,不知去向。

  • 唐氏,东汉中常侍唐衡之女。本嫁给傅公明,但傅公明不允,逼使荀绲接受联姻。据《三国志》裴注载:唐衡于延熹七年死,计彧于时年始二岁,则彧婚之日,衡之没久矣。
  • 有一妾,荀𫖮母,于荀𫖮六十岁时去世,享年九十岁[2]

  • 荀恽,字长倩,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但因与曹植有交情,被曹丕憎恨,早卒。妻子为曹操之女安阳公主
  • 荀俣,字叔倩,任御史中丞
  • 荀诜,字曼倩,任大将军从事中郎,荀诜与刘邵册定法律,作《新律》、《律略》。又和司空陈群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早卒。
  • 荀𫖮,字景倩,第六子,博学而意思慎密,任散骑侍郎,再任尚书。后仕于,位至太尉,封临淮康公。
  • 荀粲,字奉倩,魏晋玄学代表人物。娶著名的美人曹洪之女为妻。妻子病亡后,痛悼不能已,岁余亦亡,时年二十九。

女婿

  • 荀攸,字公达,曹操重要谋士之一,虽为荀彧之侄,但年龄比其年长。

曾孙

后世孙

  • 荀崧,字景猷,荀𫖳之子,荀灌之父。官至光禄大夫
  • 荀羡,字令则,荀崧之子。官至东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时人称之为荀中郎。同时也娶公主,成为驸马。
  • 荀伯子,荀羡之孙。刘宋时代的御史中丞,也是《荀氏家传》的作者。

评价

时人

  • 何颙:“王佐才也。”“颍川荀彧,王佐之器[参 17]。”
  • 曹操:“吾之子房也。”“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注 20]。”“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参 18]。”“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注 21][参 19]。”“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
    • 曹操《请爵荀彧表》[注 22]:“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是故典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于平阳。珍策重计,古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注 20]。”“守尚书令荀彧,自在臣营,参同计划,周旋征伐,每皆克捷。奇策密谋,悉皆共决。及彧在台,常私书往来,大小同策。《诗》美腹心,《传》贵庙胜,勋业之定,彧之功也。而臣前后独荷异宠,心所不安。彧与臣事通功并,宜进封赏,以劝后进者[参 20]。”(荀彧辞让后曹操曰:“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原君勿让[注 20]。”)
    • 曹操《请增封荀彧表》:“昔袁绍侵入郊甸,战于官渡。时兵少粮尽,图欲还许,书与彧议,彧不听臣。建宜住之便,恢进讨之规,更起臣心,易其愚虑,遂摧大逆,覆取其众。此彧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也。及绍破败,臣粮亦尽,以为河北未易图也,欲南讨刘表。彧复止臣,陈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凶族,克平四州。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后若南征,委弃兖、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彧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是以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捷。前所赏录,未副彧巍巍之勋,乞重平议,畴其户邑。”(荀彧辞让后曹操曰:“君之策谋,非但所表二事。前后谦冲,欲慕鲁连先生乎?此圣人达节者所不贵也。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密谋安众,光显于孤者以百数乎!以二事相还而复辞之,何取谦亮之多邪!”)[注 20]
  • 司马懿:“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注 20]
  • 锺繇:“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注 20]
  •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注 23]
  • 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唏嘘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参 23]
  • 潘勖:“夫其为德也,则主忠履信,孝友温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践行则无辙迹,出言则无辞费,纳规无敬辱之心,机情有密静之性。若乃奉身蹈道,勤礼贲德,后之事间,匪云予克。然后教以黄中之睿,守以贞固之直。注焉若洪河之源,不可竭也;确焉若华岳之停,不可拔也。故能言之斯立,行之期成。身匪隆污,直哉惟情。紊纲用乱,废礼复经。于是百揆时序,王猷允塞,告厥成功,用俟万岁。”[参 2]
  • 鱼豢:“彧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

后世

  • 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于数代。至于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 陈寿:“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 裴松之:“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陈氏此评,盖亦同乎世识。臣松之以为斯言之作,诚未得其远大者也。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良以于时王道既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资,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是故经纶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动于崄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于当年,布诚心于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谓之未充,其殆诬欤!”
  • 范晔:“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彊,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赞曰:“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偪,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迹疑心一。”
  • 袁宏:“魏之平乱,资汉之义,功之克济,荀生之谋,谋适则勋隆,勋隆则移汉。刘氏之失天下,荀生为之也。若始图一匡,终与势乖,情见事屈,容身无所,则荀生之识为不智矣。若取济生民,振其涂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虽亲,于汉已疏,则荀生之功为不义也。夫假人之器,乘人之权,既而以为已有,不以仁义之心,终亦君子所耻也。一污犹有惭色,而况为之谋主,功奋于当年,迹闻于千载,异夫终身流涕,不敢谋燕之徒隶者,自已为之功而己死之,杀身犹有余愧,焉足以成名也。惜哉!虽名盖天下而道不合顺,终以忧卒,不殒不与义。故曰:‘非智之难,处智之难;非死之难,处死之难。’呜呼,后之君子,默语行藏之际,可不慎哉[参 24]!”“文若怀独见之照,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人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图霸朝,豫谋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人亡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注 25]。”又诗赞:“英英文若,灵鉴洞照。应变知微,颐奇赏要。日月在躬,隐之弥曜。文明暎心,钻之愈妙。沧海横流,玉石俱碎。达人兼善,废己存爱。谋解时纷,功济宇内。始救生灵,终明风概[注 25]。”
  • 傅玄:“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注 21]
  • 朱敬则:“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于周隋。”
  • 苏图元:“张宾崔浩,曾施神国之谋。荀彧田丰,亦运制胜之策。”
  • 王通:“生以救时,死以明道,荀氏有二仁焉。”[参 27]
  • 杜牧:“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弃关中、河内;官渡不令还许,比楚、汉成皋。凡为筹计比拟,无不以帝王许之,海内付之。事就功毕,欲邀名于汉代,委身之道,可以为忠乎?……教盗穴墙发柜,多得金玉,已复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何况非盗也。文若之死,宜然耶。”[参 28]
  • 严从:“又文若清淑沈懿,有颜氏之德;灵鉴洞照,有子房之能;推功给下,有终始之勤;笃谊守节,有风云之概:叹王室之多故,怀黍离以永吟,遂委忠曹公,冀图匡复。而天命潜革,人心则殊,姑回备物之谟,卒抗非常之锡,虽欲匡上以德,翻乃杀身成仁。夫仁义岂有恒?在乎不舍道而已。是故比干湛身于殷后,微子抗迹于周邦:虽二美同归,而三仁齐致。”[参 29]
  • 宋祁:“荀彧之于曹操,本许以天下,及议者欲加九锡,彧未之许,非不之许,欲出诸己耳。操不悟,遽杀之。然则天夺其爽以诛彧,宁不信乎?”[参 30]
  • 苏轼:“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参 31]
  • 苏辙:“荀文若之于曹公,则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锡之议,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或以为文若先识之未究,或以为文若欲终致节于汉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从曹公于东郡,致其算略,以摧灭群雄,固以帝王之业许之矣,岂其晚节复疑而不予哉!方是时,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属于曹公矣,虽不加九锡,天下不归曹氏而将安往?文若之意,以为劫而取之,则我有力争之嫌,人怀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则无嫌而人亦无憾。要之必得而免争夺之累,此文若之本心也。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数年之顷,以致文若之死。九锡虽至,而禅代之事,至子乃遂。此则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过也。”[参 32]
  • 司马光:“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参 33]
  • 唐庚:“董昭建议曹公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称曹公兴师,本为朝廷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公由是不平,彧以忧卒。论者曰:彧叶规曹氏,以倾汉祚,晚节立异,无救运移。昔管仲相桓公,伐山戎、伐陈蔡、伐楚、伐晋,其意欲尊周尔,而桓公遂有封禅之志。文若依曹公,平青徐、平许洛、平河朔、平汉南,其志欲尊汉耳,而曹公遂有九锡之议。管仲知封禅之不可许也,故设词以拒之;文若知九锡之不可长也,故逊词以却之。管仲幸,故桓公从其说,以全勤王之功;文若不幸,故曹公不用其语,以成窃国之祸。究其终始,幸与不幸异耳,用心岂不同耶!论者何得非之!”[参 34]
  • 洪迈:“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 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
  • 陈亮:“彼荀彧智谋百出,而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徒见荆州四达,英雄之所必争,而巴蜀险阻非图天下者之所急,及熙尚平,遂教之南征荆州,责贡之不入,而不知大略之士常留所必争者以饵敌,而从事乎不足急者,以蹙之也。”
  • 陈普:“乱离拣得一枝栖,得路争知却是迷。 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
  • 程颢/程颐:“在道为不忠,在彧为不智。如以为事固有轻重之权,吾方以天下为心,未暇恤人议已也,则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程颐:“彧才高识不足。”“不是王佐才。”[参 35]
  • 李纲:“若彧之智略,岂不知操之奸雄,必至于篡汉而取之,九锡之议,终不可止乎!其意以谓阻而少缓之,操未必怒,足以取为汉之名;而不知操之以是为慊。史谓彧忠于汉而杀身成仁者,论其迹而不论其心之过也。”[参 36]
  • 郝经:“曹操险谲无行,阴图篡窃,有识之士方遁逃避匿之不暇,安肯身事之而蹈其难哉。……荀彧之委质,已失其身矣。既运筹决策,相与取汉,则魏室佐命元臣。及其忤意不容,以汉尚书令自杀,则亦操之欲题其墓道为征西将军曹侯也。……或者与彧为管仲之仁,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彧以智计佐操,挟天子令诸侯,征伐四克,其名为汉,其实皆篡窃之私也。视其掠杨彪、诛孔融,弱寡王室,曾无一辞,十分天下而有其八。既已为丞相,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不在于九锡之受否也。故彧以为不必受,有其实不必有其名,以是忤操,饮药而卒尔。以死事魏,非死汉室也。……荀彧佐操篡汉篡械,既具知不免,而始自裁,则亦召忽之谅也,又焉得为管仲之仁乎。若彧者,特莽之孝元后之节也。……若彧者,则亦小人之仁也。其比曹操以高光,袁曹为楚汉,则固彧之志也。不得其说,从而为之辞,以为史氏之文,则史之所载,援引比拟者,皆非其人之言而不可信矣。怙彧一时之私,并误历代信史,又不可之甚也。钟繇称彧为颜子,操称攸为颜子。夫颜子与禹稷未易地尔,岂以谲计教人篡窃者邪?故二荀之颜子,曹操之周文,曹丕之舜禹,皆以盗贼自名圣贤,欺天下之甚者也。”“文若英英,龙孙凤雏。洞鉴知防,跃渊择梧。略包河山,几先神(阙)。仗义匡时,匪人自凂。帝师王佐,与盗共窃。偾掷失声,碎此明月。”
  • 朱元璋:“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郃,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
  • 罗贯中三国演义》:“颍上荀文若,人称王佐才。声名齐五岳,功业震三台。孟德无终始,留侯不再来。忠心怀恨死,天下尽悲哀!”
  • 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濒死不悔,不尽其用不止者,张子房、荀文若、贾诩之流是也。”
  • 王夫之:“荀彧拒董昭九锡之议,为曹操所恨,饮药而卒,司马温公许之以忠,过矣。乃论者讥其为操谋篡,而以正论自诡,又岂持平之论哉?彧之智,算无遗策,而其知操也,尤习之已熟而深悉之;违其九锡之议,必为操所不容矣,姑托于正论以自解,冒虚名,蹈实祸,智者不为,愚者亦不为也,而彧何若是?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当斯时也,茍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于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虽牿亡而不丧,如之何深求而重抑之!……彧之失,在委身于操而多为之谋耳。虽然,初起而即委身于操,与华歆、王朗之为汉臣而改面戴操者,抑有异矣。……且彧之为操谋也,莫著于灭袁绍。绍之为汉贼也,不下于操,为操谋绍,犹为绍而谋操也。汉之贼,灭其一而未尝不快,则彧为操谋,功与罪正相埒矣。若其称霸王之图以歆操,则怀才亟见,恐非是而不为操所用也,则彧之为操谋也,亦未可深罪也。试平情以论之,则彧者,操之谋臣也,操之谋臣,至于篡逆而心怵焉其不宁,左掣右曳以亡其身,其天良之不昧者也。并此而以为诡焉,则诬矣。”[参 37]
  • 何焯:“彧以争九锡建国自杀,岂可挤之附曹之列?南宋人持论太峻,病在不详考本末耳。”[参 14]
  • 李光地:“考彧本末,诚不宜深贬。由其前事,则管子之于桓公,推其晚节,则龚胜之于王莽也。当曹丕登坛之顷,王朗、华歆之徒如有能引义深规仰药不臣者,君子犹将许之,况睹逆节于未萌者乎?然则管宁、荀彧虽黾勉于乱世,其行必不绝于《春秋》也。”[参 14]
  • 顾千里:“汉末崇尚志节,文若又名家之子,故虽委身曹氏,卒亦畏忌清议,欲稍示异同,以免世讥。度其隐情,谓君臣之契素厚,不至中否。及以忧殒命,则操之猜忍实甚,非所及料也。裴氏以为翼赞时英,以延刘祚,亡身殉节,以申素情,非其理矣。汉魏之交,名士如华子鱼辈,希操意旨,无所不为。文若犹为顾惜廉耻,君子盖重伤之。然其进退失据,实有如时人所讥者。裴氏乃以不情之论掩其实而张其美,亦何益矣!”[参 14]
  • 孙奇逢:“如荀彧、刘穆之之徒,始从操裕,岂遂欲弑逆哉?惟其渐渍顺长而势卒至此耳。虽然自弑,逆以下苟一事不道,而苟从之,皆为失大臣事。”
  • 赵翼:“论者或谓末路虽以失操意而死,而当其初去袁绍就操时,值吕布攻兖州,彧为操坚守鄄城及范、东阿以待操,谓‘昔汉高先定关中,光武先取河内以为基,此三城即操之关中、河内也。’后又劝操迎天子,谓‘晋文纳襄王而定霸,汉高发义帝丧而得诸侯。’是早以帝王创业之事劝操,何得谓之尽忠于汉?不知献帝遭董卓大乱之后,四海鼎沸,强藩悍镇,四分五裂。彧计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汉室,则不得不归心于操而为之尽力,为操即所以为汉也。其初劝操迎天子,谓操曰‘将军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是可知彧欲藉操以匡汉之本怀矣。且是时,操亦未遽有觊觎神器之心也。及功绩日高,权势已极,董昭等欲加以上公九锡,则非复人臣之事。彧亦明知操之心已怀僭妄,而终不肯附和,姑以名义折之,卒之见忌于操,而饮药以殉。其为刘之心,亦可共白于天下矣。”[参 12]

现、当代

  • 孙明君:“从理性出发,从现实出发,荀彧清醒地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他拥护曹操重造天下的大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同时,他与旧王朝之间在情感上又有藕断丝连的联系,封建伦理纲常礼教的阴影亦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挣脱。”[参 38]

后世创作与民间形象

诗词

由于荀彧仪容俊美,又有留香之名,后世诗词中除直接用荀令香的典故外,也常常将荀彧的形象简化,作为指代名士、美男子、情郎的意象。如李商隐韩翃舍人即事》:“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妓接谢公宴,诗陪荀令题。”吕渭老《品令》:“宝香玉佩,暗解付与,多情荀令。”周密《祝英台近》:“香减春衫,老却旧荀令。”

电玩游戏

小说

朱鼎臣辑本《三国志传》中“荀彧夜论天机”的情节和插图

在《三国演义》中,荀彧是曹操军中的大脑,军事、内政、战略等才能兼备的综合型谋臣;参与多场战役的参谋和战略的规划,为曹操应对大局的变化。

  • 荀彧初登场于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其时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荀彧与其侄荀攸共往相投,成为曹操旗下的重要谋士。曹操初与荀彧交谈,便已惊叹荀彧是“吾之子房”。荀彧又向曹操举荐程昱郭嘉
  • 荀彧深谋有智。
    • 第十一回曹操兴兵讨陶谦徐州,荀彧与程昱留守根据地兖州,遇上吕布偷袭,二人设计死守鄄城、东阿等三城,力保不失。
    • 徐州之役后,荀彧献策吸纳汝南一带的黄巾势力,建立青州兵集团,令曹操得以滋养势力。
    • 后来荀彧又劝曹操乘献帝出走的时候勤王迎帝,一方面让曹操得以挟君以令天下,另一方面也令汉室得以保存。
    • 第十四回,荀彧晋升侍中尚书令。后献“二虎竞食之计”诱使刘备与吕布互相残杀,被刘备识破后又献“驱虎吞狼之计”,令袁术和刘备开战,吕布果然如荀彧所料乘机攻取徐州。
    • 第二十三回曹操于祢衡前赞扬“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祢衡却反讽荀彧只能用来“吊丧问疾”。
  • 荀彧多次为曹操留守许都,包括征张绣、官渡之战和南征荆州江东等地时。
  • 荀彧擅长评价人物,曾与孔融争辩,一席话将袁绍手下谋士将领的缺点一一道出;亦看出刘备英雄之才,建议曹操杀之以绝后患,但曹操没有听从。
  • 荀彧亦善占卜术数,第二十四回曹操征刘备于小沛时,大风吹折军旗,荀彧便算出刘备军必定派人劫寨。在某些版本中,荀彧还凭借夜观天象预言汉朝气数将尽,接替汉的必定是曹魏[注 26]
  • 第六十一回,曹操野心渐露,与手下董昭等互谋自尊为魏公,加九锡。荀彧以大义劝谏,仍未能阻止董昭上表,更触动曹操的加害之心。后来曹操南征,令荀彧同行,荀彧知曹操意图加害,故托病止步于寿春。谁知曹操送来饮食一盒,内无一物,暗示要荀彧自行了断。荀彧理解其意,亦知在数难逃,决定服毒自杀,终年50岁。曹操甚为懊悔,命厚葬之。作者留诗叹道:“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漫把留侯比,临殁无颜见汉君。”

影视

漫画

  • 火凤燎原》中,荀彧是谋士学府“水镜府”的门生,是司马徽的弟子,更是名闻天下的军师集团“水镜八奇”中的“二奇”。其计谋风格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擅长内政及外交,走“养”之路及“光明”之路。荀彧与汉王室关系密切,深得献帝信赖,是为曹操建立地位的重要谋士。[注 27]
  • 苍天航路》中的荀彧看似天真诙谐、其貌不扬,却隐藏着深谋远虑。
  • 武灵士三国志》中,荀彧的转世武灵士任曹操所在公司的常务董事,因背负宿命而患不治之症,住在无菌室内疗养。
  • 在SD敢达三国创杰传中,荀彧为曹操在创建"蓝翼"企业时新来的实习生。因其聪明才智而受到了曹操的重视。其原机型为旭日动漫«敢达Seed CE79 Starzager»里的《漆黑突击敢达》(Strike gundam noir)。

网络文化

因“荀彧”二字近似“苟或”,而“荀”、(尤其是)“彧”二字在日常汉语里使用较少,故不少网民将其名字误读为“苟或”,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一种网络文化,以“苟或”代称荀彧。

注释

  1. 《三国志·荀彧传》注引《魏氏春秋》
  2. 2.0 2.1 《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典略》
  3. 3.0 3.1 《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衡别传》:(衡)又见荀有仪容,赵有腹尺,因答曰:“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其意以为荀但有貌,赵健啖肉也。
  4. 《宋书·礼志》: 徐爰曰:“俗说帢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岐,谓之为善,因而弗改[参 5]。”《太平御览》引《傅子》:幍[㡊]先未有岐,荀文若巾触树成岐,时人慕之,因而弗改[参 6]
  5. 《太平御览》引袁山松《后汉书》:荀淑与陈寔神交,及其弃朗陵而归也,数命驾诣之。淑御,慈明从,叔慈抱孙文若而行,寔亦令元方侍侧,季方作食,抱孙长文而坐,相对怡然。[参 7]
  6. 据《三国志》,荀彧生于163年。据范晔《后汉书》,荀淑亡于149年。
  7. 《世说新语》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陈仲弓从诸子侄造荀父子,于时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贤人聚。”[参 8]
  8. 《太平寰宇记》:时同郡人陈寔为太丘长,奕叶贤德,往诣荀门,陈君使元方为御,季方从后,孙子长文尚幼,抱之于膝,君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自余六龙侍侧,孙文若犹小,坐之于怀。言语三日,德星为之聚。太史奏曰:“五百里内有贤人集,故德星为之聚。”因名荀里曰德星乡,今(颍川)郡城西南故宅是也。[参 9]
  9. 颍川有德星亭[参 9]。朱熹据《续晋阳秋》为建阳考亭陈氏离榭命名“聚星亭”[参 10]
  10. 司马光认为这表示陈寿并不确定荀彧的死因:“陈《志·彧传》曰‘以忧薨’。范《书·彧传》曰‘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孙盛《魏氏春秋》亦同。按:彧之死,操隐其诛。陈寿云‘以忧卒’,盖阙疑也。今不正言其饮药,恐后世为人上者谓隐诛可得而行也。”[参 11]
  11. 《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魏氏春秋》
  12. 按书中所述,前因之一是荀彧看过伏皇后伏完诛杀曹操的密信,当时隐而不报,后又因惧怕事发向曹操告密,被曹操看穿其谎言。裴松之认为此事荒诞不经:“《献帝春秋》云彧欲发伏后事而求使至邺,而方诬太祖云‘昔已尝言’。言既无征,回讬以官渡之虞,俯仰之间,辞情顿屈,虽在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凡诸云云,皆出自鄙俚,可谓以吾侪之言而厚诬君子者矣。袁𬀩虚罔之类,此最为甚也。”
  13. 《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献帝春秋》
  14. 《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亦称荀彧为魏臣:“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15. 《廿二史札记》:荀彧传,后汉书与孔融等同卷,则固以为汉臣也。陈寿魏志,则列于夏侯惇、曹仁等之后,与荀攸、贾诩同卷,则以为魏臣矣。[参 12]
  16. 《廿二史札记》:惟荀彧一传,陈寿以其为操谋主,已列魏臣传内。蔚宗以其乃心王室,特编入汉臣,此则其主持公道处。[参 12]
  17. 郝经基于同样的理由认为此处只是纰误:“陈《志》云‘进彧为汉侍中’,通《志》无‘汉’字与此合。是时魏国未建,何得加‘汉’字?《志》误。”[参 13]
  18. 《三国志集解》:李清植曰:史于彧官独书“汉”,盖原其本志,非魏纯臣,与攸、诩等异。潘眉曰:大书“汉”侍中,是特笔。按:魏国初建在建安十八年,事见《武纪》。建安初元,无所谓“魏”,安得有台?……论者或谓《卫觊传》“觐[觊]还汉朝为侍郎”、《卫臻传》“臻为汉黄门侍郎”皆书“汉”字,似非有抑扬褒贬之意存乎其间,不知卫觐[觊]之汉侍郎在为魏侍中之后,卫臻之汉侍郎乃为奉诏聘贵人于魏之张本,均在魏国既建以后,究与文若之例不能无别。纯臣衷曲,良史孤怀,是在读史者之善自得之耳。[参 14]
  19. 此据裴注引《荀氏家传》。按《三国志》本传,荀谌为荀彧弟。
  20.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彧别传》
  21. 21.0 21.1 《三国志·荀攸传》裴注引《傅子》[参 18]
  22. 《彧别传》与《后汉纪》均记载建安八年曹操请封荀彧,而文字完全不同。
  23. 《三国志·荀彧传》裴注引《荀氏家传》
  24. 《抱朴子·弹祢》:衡……呼孔融为大儿,呼杨修为小儿。荀彧犹强可与语,过此以住,皆木梗泥偶,似人而无人气,皆酒瓮饭囊耳[参 21]。另见《金楼子·立言》[参 22]
  25. 25.0 25.1 《晋书·袁宏传》引《三国名臣颂》[参 25]
  26. 黄正甫本与朱鼎臣本中均有此情节。黄正甫本“迁鸾舆曹操秉政”一回中作:“操当晚潜步帐外,窃听二人于黑地密语,见荀彧问荀攸曰:“太白犯镇星于斗牛,太白又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吾观大汉气数终矣。魏、晋之间,承汉天下者,必魏也。能安天下者必曹也。”朱鼎臣本文字基本与此一致。
  27. 亦有同名游戏,但人物设定与漫画一致,故不再单列。

参考文献

  1. 晋书·卷三十九·荀𫖮传》,房玄龄等著。
  2. 2.0 2.1 潘勖《尚书令荀彧碑》,现存文字辑于《全后汉文·卷八十七》,严可均辑。
  3. 孙机.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第二版. 文物出版社. 2001年12月: 404–405. ISBN 9787501006557 (简体中文). 
  4.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陈寿著,裴松之注。
  5. 宋书·卷十八·礼志五》,沈约著。
  6. 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八》,李昉等编。
  7. 太平御览·卷四百三十二》,李昉等编。
  8. 世说新语·德行》,刘义庆著,刘孝标注。
  9. 9.0 9.1 《太平寰宇记·卷七》,乐史著。
  10. 朱熹《聚星亭画屏赞序》,收于《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11. 资治通鉴考异·卷三》,司马光著。
  12. 12.0 12.1 12.2 廿二史札记·卷六》,赵翼著。
  13. 《续后汉书·卷三十一·荀彧传》,郝经撰。
  14. 14.0 14.1 14.2 14.3 《三国志集解》,卢弼撰。
  15. 艺文类聚·卷七十》,欧阳询等编。
  16. 晋书·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房玄龄等著。
  17. 后汉书·卷六十七·何颙传》,范晔著。
  18. 18.0 18.1 三国志·卷十·荀攸传》,陈寿著,裴松之注。
  19. 晋书·卷三十九·荀勖传》,房玄龄等著。
  20. 后汉纪·卷二十九·孝献皇帝纪》,袁宏著。
  21. 抱朴子外篇·卷四十七·弹祢》,葛洪著。
  22. 金楼子·卷四·立言篇》,萧绎著。
  23. 曹植《光禄大夫荀侯诔》
  24. 后汉纪·卷三十·孝献皇帝纪》,袁宏著。
  25. 晋书·卷九十二·袁宏传》,房玄龄等著。
  26. 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传》,沈约著。
  27. 《中说·卷四·周公篇》,王通著。
  28. 杜牧《题荀文若传后
  29. 严从《拟三国名臣赞序
  30. 《宋景文公笔记》,宋祁著。
  31. 苏轼《武王非圣人
  32. 苏辙《历代论三·荀彧》,收于《栾城后集·卷九》。
  33.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司马光着。
  34. 唐庚《三国杂事
  35. 二程遗书》,朱子编。
  36. 李纲《论荀彧》,收于《梁溪集》。
  37. 读通鉴论·卷九·献帝》,王夫之著。
  38. 孙明君. 荀彧之死.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8月, 3 (3): 84–86 (简体中文). 
曹操五谋臣
荀彧 | 荀攸 | 郭嘉 | 程昱 | 贾诩
  1. 《后汉书》卷70: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䜩乐。
  2. 《艺文类聚》卷二十:《荀氏家传》曰荀𫖮年逾耳顺,而母年九十,色养烝烝,以孝闻,在丧憔悴,貌不可识,若婴孺之号,哀恸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