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南山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走廊南山祁连山脉七条互相平行的山脊线之中最北的一条的西段(东段接入冷龙岭),北麓是河西走廊,南麓与第二条山脊线的托来山相夹成黑河谷地,都是祁连山脉人烟与畜牧最稠之处,狭义的“祁连山”特指走廊南山[1],祁连山脉同名山峰祁连峰(别称素珠链峰,海拔5547米[2])即在走廊南山。走廊南山西起甘肃玉门市,东至甘肃民乐县

祁连山脉最高峰团结峰在第四条山脊线的疏勒南山,但因全山深处无人区,留下的人文记录不及较矮的走廊南山。座落在祁连山脉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在走廊南山北麓,分别为文殊山石窟马蹄寺石窟群

名称由来

走廊南山即最初的“祁连山”,古匈奴语“祁连”(即“腾格里”,萨满教神灵)意即“天”[3],祁连山因此而得名“天山”;又因位于河西走廊以南,故称南山,其对应的北山不属祁连山脉,海拔亦远远不及。“南山”后来易名走廊南山。

唐朝诗人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中之“天山”即指祁连山。《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荚水萆,冬温夏凉,宜畜牧。”有青鹿、马鹿、猞猁、雪鸡、野驴、雪豹等动物出没,有万宝山之誉。西汉时霍去病出临洮,扫荡匈奴后,匈奴发出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4]

参考文献

  1. “祁连山x河西走廊”,《中国旅游》第452期,2018年2月05日。
  2. 王宗太、刘潮海(1983),“祁连山区现代冰川发育条件分布特征及区划”,《地理学报》第38卷第2期,1983年6月,页142表1。
  3. 腾格里
  4. 《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其慜惜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