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逃离德黑兰
Argo
电影海报
导演本·阿弗莱克
监制葛兰·海斯洛夫
本·阿弗莱克
乔治·克隆尼
编剧克里斯·泰瑞欧
主演本·阿弗莱克
布莱恩·科兰斯顿
亚伦·阿金
约翰·古德曼
配乐亚历山大·戴斯培
摄影罗德里戈·普列托
剪辑威廉·戈登伯格
制片商GK Films
Smokehouse Pictures
片长120 分钟[1]
产地 美国
语言英语
波斯语
上映日期
  • 2012年10月12日 (2012-10-12)

美国
发行商华纳兄弟
预算$4450万美元[2]
票房$2.32亿美元[2]
中国大陆逃离德黑兰[3]
香港ARGO–救参任务
台湾亚果出任务
新加坡救参任务[4]

逃离德黑兰是一部于2012年上映、由本·阿弗莱克自导自演的美国惊悚政治剧情片,编剧克里斯·泰瑞欧改编自1979年的伊朗人质危机中的真实故事。2011年8月在洛杉矶开拍,拍摄地包括华盛顿特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5]。北美于2012年10月12日上映,并在2013年获得金球奖最佳剧情类电影及最佳导演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奖,以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奖[6]

剧情

1979年11月4日,美国驻伊朗大使馆遭到几千名伊朗民众、宗教学生、和革命卫队的抗议示威,大使馆员工开始紧急用焚化炉碎纸机销毁重要文件,暴民没用一小时就将大使馆占领,六十六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为人质。伊朗时任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对美国声称,如果不把躲至美国的伊朗下野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引渡回来就会一直扣留人质。但在暴民占领大使馆前,六名负责办签证的外交人员从后门离开,躲至加拿大大使肯·泰勒的官邸避风头。美国国务院白宫接到消息后,决定让六个人先按兵不动,解决大使馆的人质问题。

人质危机持续至69天后,国务院开始与中情局合作对六个人安排撤离行动,请来救援专家东尼·门德斯和其上司杰克·欧唐纳一同发表看法。由于大使馆里被切碎的员工名册一旦被革命卫队安排的童工拼好,就会完全泄漏六个人的资料,国务院与中情局开会商讨后决定用伪装加拿大身份将这六个人遣送出国。他们一开始本来打算采用记者、国际教师及慈善人员的身份,但考虑到真实性不够而只能重新想办法。东尼与他分居的儿子通电话时看到电影《决战猩球》,萌发让六个人伪装成电影摄制组的点子,获得其他官员暂时准许后,来到洛杉矶伯班克制片厂找获过奥斯卡奖好莱坞化妆师约翰·钱伯斯,与他研究过后决定用一个未采用的电影剧本《阿尔戈》,加上伊朗背景与一些《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的情节和人物。

完成海报和剧本设计后,由于革命卫队已经对德黑兰国际机场加倍保全。东尼与约翰和他的制片合作伙伴雷斯特·席格举行新闻发布会,成功将电影推向新闻和杂志以增加真实性。回到华盛顿,东尼获得美国政府的行动准许,先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伊朗领事馆进入德黑兰。抵达后,东尼从入境处拿走多张入境表格,将取景的事情报告给伊朗文化部,来到加拿大大使馆与泰勒会面。泰勒说他们已经接到“三天之内关闭大使馆回国”的命令、以及六个人的身份已被他们的女管家所知;于是让他加紧节奏。东尼到达官邸时会见六个人,与他们解释计划与各自的身份背景后,打算在隔天带他们去德黑兰集市进行一场假取景。当晚,东尼在酒店里收到当地文化部长的取景允许证明,于是花精力说服六个人前往德黑兰市场。

他们到集市前勉强通过抗议民众,而跟着本地代表在市场里取景时,却遭到一名因为丧亲而对外国人感到愤怒的不理性民众的示威攻击;虽然取景勉强结束,但六个人的面貌早已被革命卫队暗中偷拍下来作为对照。离开前的最后一晚,东尼与所有人核对身份与背景资料,认为已经万事俱备却接到欧唐纳的紧急电话,称电影救援方案已经被白宫幕僚长汉密尔顿·乔丹终止,决定派遣三角洲部队对人质进行军事性救援,命令东尼丢下六个人直接飞回美国。东尼即使为此发怒,但只能乖乖听从上司的安排,泰勒知道事情后为了防止引起慌乱,尽量对六个人隐瞒事情真相。

东尼回到酒店思考一晚上,在第二天抱着必死的决心给欧唐纳打电话说:“当发生问题时总有人要负起责任,我要对他们负责,我无论如何都要带他们出去!”欧唐纳来不及阻止后为了不打算让他去送死,冒险联络白宫、号召所有人重新启动电影救援计划,最后用事情严重性说服所有人,最后得到美国总统的准许。东尼来到官邸带走六个人立刻前往机场,泰勒与他的妻子坐火车撤离至土耳其,所有人在离开前销毁官邸的加密电话与所有重要资料。当他们到机场后,看到了一大群严防死守的革命卫队及机场保安,但还是在中情局和国务院的帮助下得到机票。

他们顺利用文化部长的考察准许信件,将没有入境表格的事情骗过安检处,到检票处时却被几名守卫拦下来排查。当中会说波斯语的美使馆馆员为守卫们讲解电影的剧情与细节,以便通过检查。东尼给他们自己的办公室名片去打电话确认,一名守卫通过打电话到约翰与雷斯特的办公室确认后,才准许他们登机。但这时候,六个人中其中一人的头像刚好在大使馆中拼凑出来,革命卫队队长发现头像与市场拍到的一人完全相同,于是带兵开车闯进加拿大大使官邸搜捕。然而,他们到达后发现此地早已人去楼空,随后便打电话通报机场。而机场里一名守卫接到消息后跑到登机口通报,其他守卫发现上当后立刻派遣一辆军车和两辆警车拦截飞机,而飞机在拦截前及时升空。

几分钟后,飞机成功离开伊朗领空,所有人听到后欢呼不尽、举杯庆祝,六个人回到美国后受到热烈欢迎,中情局的所有人最终决定将功劳全部让给加拿大方面。东尼将整个电影计划送到中情局秘密档案库封存,杰克也通知东尼说他将得到中情局的“最高优秀奖”,但东尼首先回到自己的家与妻子和儿子团聚,也将自己留下的一张《阿尔戈》漫画脚本放在家中。

历史背景

1950年,伊朗选举了非宗教主义的穆罕默德·摩萨台成为总理,摩萨台也在当选后将属于英国与美国的石油全部国有化。1953年,美国与英国因无法忍受摩萨台霸占石油而共同密谋一场政变将摩萨台罢免,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重掌国政。巴列维复权后挥金如土,自己享用着从法国空运的美食,甚至利用残酷的内部警察萨瓦克(SAVAK)维持势力,而伊朗人民却只能受冻挨饿。后来,巴列维开始将伊朗西方化,也正式激怒一群什叶派教徒。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被伊朗人民推翻,而此时被巴列维亲手流放在外15年的神职人员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返回伊朗重新统治。巴列维在下台的几个月后被诊断出癌症后赴美国治疗,而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也将他接进庇护。霍梅尼的宗教学生得知巴列维逃离的消息后极度不满,而唆使部分伊朗民众对美国大使馆进行抗议示威,要求美国立刻将巴列维引渡,打算亲自审判及执行死刑,伊朗人质危机爆发。

角色

演员 角色 备注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托尼·门德斯
Tony Mendez
美国中情局救援专家(特工),负责策划及执行救援行动,假名为凯文·哈金斯(Kevin Harkins)
布莱恩·科兰斯顿
Bryan Cranston
杰克·欧唐纳
Jack O'Donnell
东尼在中情局的上司,虽然一向听从上级,但有时也会帮东尼说话。
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约翰·钱伯斯
John Chambers
好莱坞特效化妆师,曾得过奥斯卡最佳特效奖,与东尼是旧识。
亚伦·阿金
Alan Arkin
雷斯特·席格
Lester Siegel
好莱坞老牌监制,负责配合东尼计划演出。
维克多·贾博
Victor Garber
肯尼斯·D·泰勒
Ken Taylor
加拿大驻伊朗大使,协助六名美国人藏匿在大使官邸长达半年。
泰特·唐纳文
Tate Donovan
鲍伯·安德斯
Bob Anders
年长的高级领事官,六个美国使馆馆员之一。
假扮身份为“导演,罗伯特·贝克(Robert Baker)”。
可莉·杜瓦
Clea DuVall
可拉·李齐克
Cora Lijek
25岁,六个美国使馆馆员之一,助理,与马克为新婚夫妻。
假扮身份为“编剧,玛莉·安·波伊德(Mary Ann Boyd)”。
史考特·麦奈利
Scoot McNairy
乔·史塔福
Joe Stafford
29岁,六个美国使馆馆员之一,会说波斯语,与凯西为夫妻。
假扮身份为“副制片人,尚恩·毕赛特(Sean Bassett)”。
罗利·考克瑞
Rory Cochrane
亨利·李·薛兹
Henry Lee Schatz
来自爱达荷州农业专员,六个美国使馆馆员之一,个性古怪。
假扮身份为“摄影师,麦可·麦斯韦恩(Mike Mcewan)”。
克里斯多福·邓汉
Christopher Denham
马克·李齐克
Mark Lijek
29岁,六个美国使馆馆员之一,领事官,与可拉为新婚夫妻。
假扮身份为“外景助理,提摩西·哈里斯(Timothy Harris)”
凯莉·毕许
Kerry Bishé
凯西·史塔福
Kathy Stafford
六个美国使馆馆员之一.因丈夫关系驻馆担任打字专员,与乔为夫妻。
假扮身份为“美术指导,瑞秋·迪华特(Rachel Dewart)”
凯尔·钱德勒
Kyle Chandler
汉密尔顿·乔丹
美国卡特政府的白宫幕僚长
克里斯·梅西纳
Chris Messina
马里诺夫
Malinov
伊朗当地革命部队的领队,曾到加拿大大使馆问话。
泰托斯·韦利弗
Titus Welliver
琼·贝茨
Jon Bates
隶属美国国务院,负责提供救援行动方案。
基斯·札拉比加
Keith Szarabajka
亚当·恩格尔
Adam Engell
隶属美国中情局,东尼和杰克的上司,一天到晚只会抱怨。
巴布·甘顿
Bob Gunton
赛勒斯·万斯
Cyrus Vance
美国国务卿
理查·坎德
Richard Kind
马克斯·克莱
Max Klein
美国作家协会理事长,与雷斯特为旧识,东尼和雷斯特负责前往与其洽谈“假电影”《阿尔戈》剧本版权。
欧米德·阿塔西
Omid Abtahi
雷札·波哈尼
Reza Borhani
德黑兰当地人士,伊朗文化部派出的代表,向东尼率领的“假剧组”介绍市集风情及特色。
希拉·凡
Sheila Vand
莎赫拉
Sahar
泰勒大使家中的女管家,身为宗教人士,知道六个人的身份。
泰勒·席林
Taylor Schilling
克莉丝汀·曼德兹
Christine Mendez
东尼的妻子,分居中。
菲利浦·贝克·霍尔
Philip Baker Hall
瓦伦·克里斯多福
Warren Christopher
美国常务副国务卿
阿德里安娜·巴碧悠
Adrienne Barbeau
妮娜
Nina
好莱坞女演员,雷斯特前妻。
在“阿尔戈”中饰演银河女巫瑟克希。
福德·哈吉
Fouad Hajji
寇麦塔
Komiteh
伊朗革命队员,机场的守卫之一,曾经拦下六个人,但最后还是让他们登机。

剧情—史实差异

  • 真实的撤离行动中,美国外交人员并未遭受影片中表现的那样紧迫的危险[7]
  • 加拿大大使夫人帕特·泰勒提前在三家不同的航空公司订了三组机票,订票时并未遭到严格审查。
  • 卡特总统办公室仅在托尼·门德斯从欧洲出发前往伊朗前取消授权行动,且只耽搁了30分钟,而不是在行动最后一刻终止授权。[8]
  • 美使馆馆员们在登机口并未遭遇检查人员的严格审查,并不像影片中那样面对真实身份即将曝光的危险。[8][9]
  • 飞机起飞前的追逐场景并未出现[10]。馆员之一的马克·李齐克称“对我们来说非常幸运的是,在那里只有几个革命卫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订早上5:30航班的原因,他们即使再狂热也不会那么早到那里。事实是安全检查官员粗略看了我们一下,我们便正常地离开了。我们飞到了苏黎世并被带到伯尔尼的美国大使官邸。这一切就是这样直接。”[11]
  • 现实中,6名外交人员逃至肯尼斯·D·泰勒住宅几天后,便分散到了泰勒和另一位加拿大官员的住宅两地,并未一直隐藏在泰勒家。[11]
  • 制片人雷斯特·席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虚构的。[12]
  • 影片中中央情报局争取获得吉米·卡特授权批准机票时,一名中情局官员冒充白宫幕僚长汉密尔顿·乔丹子女所在学校的人向白宫打电话。事实上当时汉密尔顿·乔丹未婚,没有子女。
  • 现实中,在挑选剧本时所选中的剧本原名《光明王》,基于罗杰·泽拉兹尼所作同名小说改编,中情局将其标题改为《阿尔戈》。[13]
  • 插画家杰克·吉尔比并未特意为中情局绘制影片的漫画情节稿,他曾在伊朗人质危机前几年为《光之主》绘制这些漫画脚本。[13]
  • 好莱坞标志在该事件发生前的1978年已修复完整,而不是影片中展示的1970年代破败样貌。[14]
  • 主角一群人搭乘的瑞士航空波音747上的航空器注册编号“HB-ISO”实为一架同属瑞士航空的DC-9-50[15]所使用的注册编号。

评价

媒体综评86分,《纽约邮报》、《旧金山纪事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纽约每日新闻》、《夏洛特观察报》、《芝加哥太阳报》、《亚利桑那共和报》、《坦帕湾时报》、《纽约观察者》、《娱乐周刊》、《Boxoffice》杂志等媒体都出具满分。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4%,影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16]

美国媒体评价:“一部庄重大气且精雕细琢,并具有黑色幽默现实主义的政治惊悚片,而所有角色的表演亦堪称完美”,“极端紧凑的结构混搭以近乎任性的幽默,还有贯穿始终的悬疑概念”,“发生在伊朗的紧张局势和华府的策略争斗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无可批驳的精彩主线”。[17]

争议

影片自公映之日起,就因其对英国新西兰大使馆驱赶六名美国人质的错误描述而广受争议。而事实上,英国新西兰在该事件中同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英国时任驻伊大使约翰葛姆爵士之秘书马丁威廉在接受《每日邮报》的采访中称,最初正是他们获得情报前往德黑兰郊区先后找到了六名人质,并最初安置于马丁的私人寓所[18]。之后考虑到安全因素,参与国一致认为加拿大大使馆更利于藏身才将人质转移。而新西兰大使馆不仅准备了后备匿身居所,更是在营救旅程的最后安全护送人质至机场[19]

伊朗当局认为该影片丑化了伊朗国家和人民,是“反伊朗”的,并准备推出一部名叫《总参谋部》的电影作为回应。

票房

美国首周末收获2012万美元,名列第二位。次周末收获1662万美元继续占据亚军。[20]第三周末以1236万的成绩夺冠。最终北美累计1.36亿,其他国际地区获得9630万,全球票房为2.323亿美元[2]

上一届:
灵动:鬼影实录4
美国2012年美国周末票房冠军
第43周
下一届:
无敌破坏王


奖项与提名

参考资料

  1. "Argo" .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BBFC). Retrieved September 18, 2012.
  2. 2.0 2.1 2.2 存档副本. [2012-10-15]. 
  3. 《逃离德黑兰》两获美国公会奖 成奥斯卡热门(图). 燕赵都市网. 2013-01-29. [永久失效链接]
  4. 存档副本. [2017-09-02]. 
  5. Staff. Affleck starts shooting 'Argo' film in LA.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September 12, 2011 [2012-10-15]. 
  6. 《逃离德黑兰》获美国制片人公会大奖 ,亚太日报,2013年3月27日
  7. Johnson, Brian D. Ben Affleck rewrites history. Macleans. 2012-09-12 [2012-09-19]. 
  8. 8.0 8.1 Mendez, Antonio J. CIA Goes Hollywood: A Classic Case of Deception. Studies in Intelligenc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inter 1999–2000 [2010-11-01]. 
  9. Yukon Damov. Diplomats in Iranian hostage crisis discuss Argo: Spoiler alert: Hollywood fudged the facts. The Newspaper. 2012-11-16 [2014-07-26]. Wednesday night’s conversation between former diplomats Robert Anders and Michael Shenstone, hosted by the U.S. Consulate and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ciety, was an exercise in displaying Hollywood’s manipulation of historical reality. 
  10. 19 Photos. Tony Mendez, clandestine CIA hero of Ben Affleck's 'Argo,' reveals the real story behind film smash. Washington Times. 2012-10-10 [2012-10-29]. 
  11. 11.0 11.1 Dowd, Vincent. Argo: The true story behind Ben Affleck's Globe-winning film. BBC. 2013-01-14 [2013-02-25]. 
  12. How accurate is Argo. Slate. [2012-11-15]. 
  13. 13.0 13.1 Bearman, Joshuah. How the CIA Used a Fake Sci-Fi Flick to Rescue Americans from Tehran. Wired. 81April 24, 2007 [2014-07-26]. 
  14. 1978: A Sign Is Reborn . The Hollywood Sign. Retrieved on 2014-05-22.
  15. 存档副本. [2015-04-23]. 
  16. Argo Reviews. Metacritic. [October 10, 2012]. 
  17. 新片《逃离德黑兰》《凶险》《格斗老师》等. 新浪. 2012年10月15日. 
  18. I rescued Argo hostages in my orange Austin Maxi. dailymail. 2013-03-02. 
  19. Opinion: Ben Affleck must apologise to NZ for Argo's deception. 3news. 27 Feb 2013. 
  20. 北美票房:《鬼影实录4》上映抢占万圣节. 中新网. 2012年10月22日. 

外部链接

奖项
前任者:
大艺术家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2012年
继任者:
为奴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