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桓公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郑桓公(?—前771年),,名,或称多父,是中国西周时代郑国的开国君主。《史记》称他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竹书纪年》则说他是宣王之子[1]

郑桓公于前806年获周宣王封于(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东北)。由于友得到百姓的爱戴,周幽王于前773年委任友为司徒[2]

迁国

周幽王时期,周朝局势不稳定。郑桓公询问周太史伯有关迁国的意见。

郑桓公表示欲把封国迁至西方或长江流域,太史伯指西方的人民性格贪婪,在那里立国难以长久[3];又指楚国将于南方兴起,迁至长江附近会使国家处于不利之地[4]。最后桓公听从太史的建议,把国家迁到洛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土地[5],称为新郑

一般说法,郑桓公以财物向等国买得了十个[6]作为新郑国的领土[7]

被杀

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杀周幽王,郑桓公因勤王被杀[8]。其子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9]

参考资料

  1. 《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周宣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水经·洧水注》
  2.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封三十三年,百姓便皆爱之。幽王以为司徒。
  3.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 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 对曰:“其民贪而好利,难久居。”
  4.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对曰:“……周衰,楚必兴。兴,非郑之利也。”
  5.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
  6. 《国语.郑语》: 公说,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
  7.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而虢、刽果献十邑,竟国之。
  8. 《史记·郑世家第十二》:二岁,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
  9. 《国语·郑语》: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现代有研究指出此处的“十一年而毙”应是指周幽王。
周宣王封爵 春秋郑国君主(第一任)
前806年─前771年
继任:
郑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