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岛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间岛(朝鲜语:간도)是日占朝鲜对图们江(韩语称为豆满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称呼,亦称垦岛间岛最初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龙井县开山屯镇船口村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稳城郡锺城劳动者区间图们江上一个沙洲,因为当时朝鲜居民越江进入中国耕作的中间站而得名[1]:224。后随着该地区朝鲜移民的增加,间岛指代范围逐渐扩大[2],广义上指图们江流域中国部分。伪满洲国曾在这一地区设立间岛省

历史

1395年,朝鲜太祖北伐,以鸭绿江图们江为国界[3]。邻近的镜城朱元璋评军需运粮至当地不便,撤,将之划予高丽;高丽因此设置镜城郡,此事有高丽当年文书为证(孟森“清始祖布库里雍顺之考证”)。但因此地初甚为荒凉,双方并未着实勘测边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派雷孝思等传教士赴东北绘制地图。传教士们自5月开始至12月,绘制《盛京全图》、《乌苏里江图》等。康熙帝认为《盛京全图》中中朝边界“鸭绿、土门二江之间地方,知之不悉”。1711年令穆克登前往调查鸭绿江、图们江边界和长白山,要求他溯鸭绿江而上到达长白山,再调查图们江;还谕令他在次年春前往调查,如遇道路不通处,可“令朝鲜人供应”。1712年穆克登率部与朝方官员共同查边,5月15日,在长白山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碑,碑文注明“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 该碑于1931年遗失。1957年8月勘察时,于天池东南方约5公里,西接大旱河,东邻黑石沟的地方发现碑座[4]。穆克登在天池以东百余里的地方寻找图们江水源,并称图们江北极一条支流红土水或红土山水(今赤峰、圆池附近)为图们江正源。从穆克登碑到红土山水一段有断流部分,河道干涸,两岸草稀土平,不易辨认。因此和朝鲜接伴使朴权商定在图们江江源地带数十里不见水痕地带,设棚立标。这是最早勘定的中朝边界。[5]立碑时绘制了《白山图》。定界碑在天池东南。穆克登碑确认了天池在中国境内。鸭绿江的走向比较明确,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图们江走向模糊。江源有红土山水、石乙水、红丹水,穆克登定红土山水为图们江源后,对红土山水与穆克登碑之间“潜流”走向没有仔细辨识。未及“涌出处”十余里,找到了一派东流的小水,指定其为图们江源。穆克登令朝鲜利用农闲时机堆石立栅以为边界,边界实际延伸到了比红土水更靠北的位置,尔后又折回了红土水。穆克登立碑时所定的图们江源是流向松花江方向的,而没有直接连接到红土山水,当朝鲜官员发现水源错误后,将错就错,将连接到松花江上流的堆栅变更方向连接到红土水水源上了。穆克登草率处理,边境管理不善,连接图们江发源地的木栅全部朽烂,图们江上流边界线模糊不清,造成后世边界纠纷。

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清朝对中国东北实施封禁政策。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带亦为封禁重点。

1860年代以后,沙俄势力开始渗透清朝的东北部地区。东北是当时清朝统治者的“龙兴之地”,绝对不允许关内汉族人到东北。此时为移民实边,也不对外开放边禁。许多朝鲜平民渡过图们江,前去中国东北的荒地开拓,此即中国朝鲜族的源头之一。

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要求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境内的朝鲜人,依“云南苗人例”加以管理。但朝鲜高宗要求“刷还”领回朝鲜。

1883年,中国敦化地方官致信朝鲜地方官员,要求“越垦流民……务于今秋采稼收割以后,即行依限回国”。但是朝鲜流民并未依规全部回国。

1885年朝鲜王向清朝的礼部提出:朝鲜人只是渡过了豆满江(即图们江),而没有越过中朝界河土门江(指今天中国的海兰江),所以请求不要“刷还”当地垦民。此为间岛之争的源头。9月到11月,双方第一次勘界,史称“乙酉勘界”,朝方坚持图们江和土门江是两条江,界河图们江是现在中国境内的海兰江。所以谈判失败。

1887年4月到5月,双方进行了第二次的共同勘界活动,史称“丁亥勘界”,双方一致同意所谓 “豆满江”、“土门江”就是今天的“图们江”的一音之转,但是双方对图们江的正源问题还是有分歧:朝方认为是红土水,中方认为是更南面一些的石乙水,于是双方(包括朝方代表李重夏)共同绘制地图,请求大清皇帝来裁定,皇帝裁定为石乙水,但朝鲜国王又提出异议。谈判仍然未果。

1889年,朝鲜令平安北道观察使在鸭绿江以北东边道地区设28个面,划归江界楚山慈城厚昌四郡[6]

1894年,清日国因朝鲜问题,爆发了甲午战争,清败,承认朝鲜的独立国家地位。

1897年,大朝鲜国改名大韩帝国,提出图们江并非中朝国界,朝、清、俄三国应共同探查三国交界地带。

1900年,沙俄出兵17万于10月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令驻韩公使韦贝与大韩帝国外务大臣李道宰秘密会谈,达成对延边的共管协议。据宋教仁文集,主要内容如下:

  1. 居住于韩国咸镜道间岛(指延边地区)之俄国人民与韩国人民,为欲互相和睦亲厚而各从事于产业,以间岛及其附近三哩之地,组织为一州,由两国人民共同协治行政,俄国政府对于此事申明无何等之异议;
  2. 前款揭记之州长,由居住该地之韩人及二年以上居住该地之俄人以投票法选任之;
  3. 州长在其管内,有关于行政、财政、兵事、卫生、教育、宗教上一切之统治权,且为保妥境内之故,得经俄、韩两国政府之认许,组织相当之警备兵;
  4. 该地域发生扰乱,而州长不能镇抚之时,及第三国对于该地而为紊乱安宁秩序之干涉时,俄、韩两国政府当协同一致,讲适宜防御法,或互相照会,约以出兵。
  5. 本条款非将来有不可回避之障碍及适当之理由,不得解废之。

1901年3月,韩国七八百名士兵越入中国,杀害地方团练38人,铡死中国农民6人,焚烧34户的住房。

1902年4月俄清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韩国借俄国力量压服中国的计划破产。5月,韩国任命议政府从三品官李范允为视察官,要求延边朝鲜垦民向韩国交税;任命政府参赞李荣泰为乡约长,政府三品官徐尚武为副乡约长,保护朝鲜垦民。

1903年3月- 6月,徐尚武率30余人持枪在中国辑安、通化等五县征收户钱。9月韩国任命李范允为北间岛管理使,并照会清朝公使许台身。10月-11月,900名韩国官兵在延边杀害5个中国人,焚烧房屋、营房、学校,焚掠加入中国国籍的朝鲜垦民,财产损失19545.76两。年底,清朝外务部四次照会韩驻清使节朴齐纯,清朝驻大韩帝国使节三次照会韩国外务部,要求严禁军队越江。其11月26日表示,已经责令咸镜南北道、平安南北道官吏查办此事,又指令前线将领与清朝边境军政当局开始谈判。

截止1904年1月末,李范允在间岛征税、扩军、聘请沙俄教官[7]。2月4日,韩陆军参领照会清朝延吉厅同知,称“华兵皆匪类,不日派兵过江剿匪。”4月初,李范允调动炮队五六千人渡图们江,占领南北一百余里,东西二百余里的广阔地区。清朝吉强军统领胡殿甲和陈作彦调动军队和团练反击,4月12日-13日击溃韩军主力,夺回一些牲畜粮食,又分兵肃清各股韩军。韩军退回,把茂山郡沿江的本国民房防火烧毁坚壁清野。7月13日,双方代表议定《中韩边界善后章程》:“会堪以前,仍循旧以间隔图们江一带水各守汛地,均不得纵兵持械潜越滋衅”,“李视察管理北垦岛,华政府未给批准文凭,华政府并不允认。韩界官亦不勉强”。

1905年,日俄战争沙俄兵败,李范允随俄军逃往俄国。11月,日本通过《乙巳保护条约》控制大韩帝国,插手间岛问题。

1906年12月,日本西园寺内阁在伊藤博文策划下,制定入侵延边的计划。

1907年,延边朝鲜垦殖户已达7万多人。日本文人和报纸称间岛地位未定,《朝日新闻》称间岛为独立国,为“日、俄、清、韩利权争夺之地”。8月,在六道沟成立“日本统监府间岛派出所”,部署270多名军警,组建各级政权,以韩帝的名义要求朝鲜垦民不服清朝统治。伊藤博文发布5条训令,“间岛为韩国领土”、“韩人不可服从清国之裁”。

1908年10月12日清朝巡检约30人到间岛羽路洞发现韩人私自盖房,上前制止,与三名日本宪兵发生冲突,清人一死一伤,日人一伤[8]

1909年9月4日,日清谈判解决中韩边境问题,日本特命全权公使伊集院彦吉和清钦命外务部尚书会办大臣梁敦彦在北京签定《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又称间岛协约),其中规定:图们江为中韩两国国界,并以石乙水为江源。后来的朝鲜边境没有进行过大的变动。

参考文献

  1. 龙井县地名志 (内部资料). 龙井县人民政府. 1985. 
  2. 李花子. 试析1907—1909年日本界定的"间岛"地理范围. 近代史研究. 2017. 
  3. 朝鲜王朝实录太祖8卷4年(1395年)12月14日 “以鸭绿江为界。”“以土门江为界。”
  4. 《中国测绘史 第三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9》测绘出版社,2002年版,第617页
  5. 《康熙年间穆克登立碑位置再探》《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六期
  6. 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上卷 :韩国移民史编纂会 ,1967年 :第139页
  7. 郭廷以 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9卷 台北国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2年 第5793、5796、5797页
  8. 大韩帝国 皇城新闻 隆熙2年(1908年)10月20日 第一版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