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恢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韩恢
韩恢1
个人资料
复炎
出生1887年
 大清江苏省泗阳县史集乡韩圩村
逝世1922年11月1日(35岁)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小营校场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韩恢(1887年—1922年11月1日),字复炎江苏省泗阳县史集乡韩圩村人。民国时期军事人物,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华革命党党员、中华民国工党领袖。二次革命时期曾担任江苏讨袁军副总司令。1922年在南京被军阀齐燮元杀害,后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上将,是第一位附葬于中山陵的国民党人[1][2]

生平

早年

1887年(大清光绪十三年),韩恢出生于江苏省泗阳县北乡顺德市韩圩。年少贫困,只读过几年私塾就辍学在家[1]。1908年,与友人樊炎一起离开家乡前往镇江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第三十三标当兵,后随军开往南京驻防。在军队中韩恢受伏龙、臧在新等革命志士的影响,开始投身于反清斗争。1909年秋,在第九镇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前三十三标标统、同盟会员赵声从广州回到江苏,意图联络旧部,韩恢因此与赵声结识,并经其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3]

1910年,韩恢服役期满退伍,听说赵声在香港主持同盟会南方支部工作,遂与颜承烈、伏龙一起南下投奔赵声。在赵声的引荐下,韩恢结识了同盟会首领之一的黄兴。1911年4月27日,韩恢作为“选锋”参加了黄花岗起义。因计划不周,起义最终失败,120余人的敢死队只有黄兴、韩恢、朱执信等少数人成功突围[3]

辛亥革命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韩恢回到南京,继续在新军第九镇中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第九镇统制徐绍桢秣陵关起兵响应,攻打南京。韩恢随即在南京城内组织革命党人起事,攻克模范监狱、释放囚徒,并向雨花台进军,企图与城外起义军里应外合。但由于南京城内的清军人多势众、装备精良,韩恢带领的敢死队死伤惨重,被迫与第九镇一同撤往镇江,投奔已经成功光复镇江的三十三标同袍林述庆[4]

南京作为东南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革命党人势在必得。因此在第九镇失利后,上海同盟总会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组建江浙联军,由徐绍桢任总司令,联合第九镇本部与沪军(洪承点)、镇军(林述庆)、苏军(刘之洁)、浙军(朱瑞)、粤军(黎天才)、扬军(徐宝山)等一万四千余人,向南京再次发动进攻。韩恢在此战中任林述庆部炸弹队队长,参与围攻天堡城炮台。11月30日,天堡城被联军攻克。12月2日,南京光复,林述庆、韩恢带领镇军率先入城[1]

南京光复后,林述庆被委任为北伐军临淮总司令,韩恢为北伐军炸弹队队长,随林述庆北征徐淮。至翌年1月,北伐军连克数城,兵锋直抵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后因南北议和成功而停止进军。1912年2月,孙中山将大总统职位让与袁世凯后,林述庆、韩恢撤军回到南京、镇江[1]

二次革命

辛亥革命胜利后,韩恢离开军队,在南京发起成立大公党。不久大公党被黄兴下令查禁,韩恢前往上海参加徐企文创立的中华民国工党,任庶务科主任,与袁世凯展开政治斗争[5]

1913年,由于宋教仁林述庆接连被袁世凯暗害,韩恢坚决支持孙中山武装讨袁计划。5月28日,为打响全国讨袁的第一枪,韩恢随徐企文、柳人环攻打上海制造局,但因计划泄露而失败,遭袁世凯通缉。之后韩恢隐居于上海革命党人汪珪(汪旦庵)家中,静观时局变化[6]。7月,二次革命爆发,韩恢被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黄兴派往镇江,策动苏北地区的独立。7月29日,因战事失利、内部纷争不断,黄兴从南京出走,南京讨袁军军心动摇。听闻此事,韩恢、何海鸣等人星夜赶到南京继续主持讨袁运动,由何海鸣出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韩恢出任副总司令兼新建第三军的军长,亲自镇守城外天堡城和雨花台要害之地,指挥起义军在南京城坚守22天,最终寡不敌众。9月1日,北洋军张勋雷震春、徐宝珍部攻占南京,放纵士兵大肆抢杀三日。韩恢乔装易容,逃出南京,前往日本[1]

护国战争

1914年,韩恢在日本加入孙中山成立的中华革命党,被孙中山任命为讨袁军江北总司令[2]

1915年12月,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全国各地纷纷讨袁,护国战争爆发。韩恢奉孙中山之命,回到上海,任讨袁军第三军军长,企图在南通发动武装起义,但由于机密泄露而遭到冯国璋镇压。之后又指挥部众进攻扬州苏州常州江阴吴江等城市,皆失败[1]

1916年6月,韩恢决定进攻海州(今连云港)以打开江淮反袁的局面,就在做准备工作时,袁世凯忧愤而死,计划作罢。护国战争胜利后,韩恢在上海重建了中华民国工党,不久改名为“中华工党”,自任总理,期间组织了日商纱厂及漆业工人罢工,还在上海创办了革命同志子弟学校——志成公学[1]

护法运动

1917年,韩恢离沪赴粤,参加护法运动。1920年,孙中山任命韩恢负责江苏军事,设指挥部于上海。为开辟苏北根据地,韩恢上任后立刻率领部开赴家乡泗阳,决定先占据泗阳,再攻清江浦,以策应北伐军北上。由于临时组建的军队成分复杂、纪律松弛,进驻众兴和南新集时发生抢掠,没有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韩恢久攻泗阳不克,被迫返回上海[1]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12月,孙中山准备出师北伐,因此任命韩恢为江苏招讨使,令其在江苏召集部众,便于北伐军到江苏时作为内应[3]

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韩恢被孙中山召至广东平叛。韩恢率五百人与陈炯明的叛军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被迫率军护送孙中山退至上海。韩恢回到上海后,又重新组织人马,以期打开江苏局面、重建苏北根据地。不料,韩恢的行踪被江苏督军齐燮元察觉。由于韩恢在江苏的革命活动,齐燮元对其早已是恨之入骨,因此授意自己的亲信、上海淞沪警察厅厅长徐国梁务必除掉韩恢[2]

1922年10月28日,韩恢在外出观剧时被徐国梁所派的特务诱捕,同日即被押往南京。11月1日,韩恢被齐燮元杀害于南京小营,年仅35岁[1]

亲属[注 1]

妻:许惠贤

子:韩定国(1917 - 1987),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江苏省政协委员[5]

纪念

参见:韩恢墓

孙中山听闻韩恢被害后异常痛惜。而且就在不久前,孙中山委任的汉口军事特派员金华衮也在上海租界被侦探绑架,押解武昌后被湖北督军萧耀南下令枪决。11月7日,孙中山致电齐燮元、萧耀南表示强烈抗议[3]

1924年4月11日,时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发布《追赠韩恢伏龙令》:“故江苏招讨使、讨贼军总司令韩恢,江苏陆军第六师师长兼参谋长伏龙,生立功勋,死极惨烈,经交由大本营军政部议复,请予赠恤。韩恢着追赠上将,伏龙着赠陆军中将,均照阵亡例给恤,以昭忠烈。”并在广州亲自接见了韩恢妻儿,给予慰勉,鼓励其子韩定国说“长大要继承你父亲遗志,为革命奋斗”。还特批300银元抚恤金[5]

1928年1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第一公园烈士祠内,隆重举行了韩恢烈士殉国六周年纪念大会。同时,国民政府在建造中山陵的过程中,专门把韩恢的遗体从当年就义的南京小营荒地移葬于中山陵左侧的卫岗,并竖立石牌坊一座,横额上阴刻于右任手书的“烈士韩恢墓道”六个大字,字下镌刻一对相互交叉的国民党党旗和国旗;牌坊立柱上镌刻着于右任题写的挽联:“杀身以成仁志在党国,崇封建华表永慰英灵”[7][注 2]

此外,为纪念这位辛亥革命勇士,国民政府还把韩恢在南京就义之处附近的珍珠桥,改名为复炎桥,把他在上海亲手创建的志成公学,更名为复炎学校[2]

注释

  1. 有资料称另一位籍贯江苏泗阳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韩德勤是韩恢之侄,但韩德勤是泗阳县洋河镇人,根据《泗阳县志》所载,洋河韩氏在康熙年间才由徐州铜山迁入泗阳县,与泗阳其他韩氏家族没有关联。而且韩德勤父亲韩维桢修订的《泗阳县韩氏族谱》中也并无韩恢其人。因此“韩恢是韩德勤叔父”的说法并不属实。
  2. 在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韩恢是附葬于中山陵的国民党元老第一人,在他之后也只有廖仲恺范鸿仙谭延闿三人享受到了这项丧葬礼遇。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陆和健. 陆军上将韩恢. 江苏名人传.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 1997: 28–30. 
  2. 2.0 2.1 2.2 2.3 辛亥革命勇士韩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宿迁市委员会. 2016-11-29. 
  3. 3.0 3.1 3.2 3.3 储子润. 烈士韩恢生平史略. 泗阳文史资料 第6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泗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9: 1–32. 
  4. 方亮, 于涛. 民主志士韩恢. 江苏地方志. 2004, (3): 42-43. ISSN 1003-8485. 
  5. 5.0 5.1 5.2 韩定国. 纪念先父韩恢烈士. 泗阳文史资料 第1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泗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3: 132–135. 
  6. 经升鸿, 经珊珊, 孙宗一. 革命豪侠 文武双壁 范鸿仙 韩恢.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12: 171. 
  7. 张耀杰. 附葬中山陵的第一人——韩恢. 文存阅刊. 2016, (4): 51-53. ISSN 2095-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