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钢琴协奏曲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1968年到1969年间音乐家殷承宗储望华等改编自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于1939年在延安完成《黄河大合唱》,1941年往莫斯科进修,把此曲重新编写及配器。其后分别由李焕之瞿维严良堃等先后加工整理。

由殷承宗于1970年5月1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演。

作者

1968年,中央文革小组计划把《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由当时因《钢琴伴唱〈红灯记〉》出名的殷承宗主持。殷承宗和盛礼洪(主持配乐工作)、储望华刘庄一起,在李德伦石叔诚的协助下于1969年完成。

储望华于文革期间的大部分作曲都是基于个人创作,但当时在文革中国却流行“集体创作”,钢琴协奏曲《黄河》被宣传成为“按江青指示,跟殷承宗刘庄盛礼洪石叔诚许斐星六人合力将黄河大合唱改编凑合而成”。[来源请求]

结构

  1. 《黄河船夫曲》:描述黄河惊涛骇浪的险峻与气势,当中运用大量快速半音音阶渐强音型,定音鼓大钹的长擂等手法,皆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样板戏所惯用。
  2. 《黄河颂》:原为男声独唱以雄壮豪迈的旋律,赞叹黄河的历史与气势。冼星海透过此段广阔的中国式宣叙调,配合大提琴合奏的音色,带出该曲的民族风格。
  3. 《黄河愤》:以笛子伴以竖琴吹奏陕北风格的引子,旋律是温婉的《黄水谣》,紧接悲愤深沉的《黄河愤》。
  4. 《保卫黄河》:沿用大合唱的复调卡农(canon)手法,各声部互相模仿追逐,以扩展气氛及情绪,表达“保家卫国”之主题;而《东方红》的音调贯穿整乐章。包括殷承宗的电影版本及其他流通的版本,于此乐章高潮乐队齐奏《东方红》后,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换尾”手法,使钢琴再次奏出《保卫黄河》主题,与弦乐卡农竞奏后由小号奏出“东方红”第一句后,接上《国际歌》的尾句为结束。

重要影响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也特别选用这首乐曲搭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