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闻百科:何谓“中国价值观基础上的客观观点”?简谈维基式“中立”的虚伪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何谓“中国价值观基础上的客观观点”?
——简谈维基式“中立”的虚伪
文/邱文

求闻百科的重要方针中,“中国价值观基础上的客观观点”获得了最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一些非议。本论述意在阐明这一方针的内涵。

(一)

“中国价值观基础上的客观观点”是求闻百科五大“基本原则”之一。五大“基本原则”,对应的是维基百科的“五大支柱”。现在求闻百科基本原则页面保留了重定向“5P”,这一重定向仍沿用维基“五大支柱”英文“Five Pillars”的缩写。顾名思义,这是求闻/维基百科的重要方针,“基本原则”和“五大支柱”之间只有细微用词上的差别:

求闻百科“基本原则” 维基百科“五大支柱”
求闻百科是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书(Wikipedia is an encyclopedia)
求闻百科采用中国价值观基础上的客观观点 维基百科采用中立观点(Wikipedia is written from a neutral point of view)
求闻百科内容开放版权 维基百科内容开放版权(Wikipedia is free content that anyone can use, edit, and distribute)
求闻百科社区讲求文明 维基人以礼相待、相互尊重(Wikipedia's editors should treat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and civility)
求闻百科因时而变 维基百科不墨守成规(Wikipedia has no firm rules)

求闻百科沿用了相当一部分中文维基的方针、指引,但对其中维基时代不合理的、尾大不掉的方针指引做了调整。例如,维基的另一个重要方针“关注度”,其中文名是英文“notability”的直译,通俗地说,“关注度”规定的是“某一篇条目的主题得多有名才配被维基收录”。中文维基当前使用的“关注度”译名饱受诟病,因为这一名字难以同它的实际含义联系起来,所以求闻百科索性直接管它叫“收录标准”,意译英文原文。“五大支柱”里也是同样,其中第四条“维基人以礼相待、相互尊重”中的“维基人”是英文“Wikipedian”的翻译,“Wikipedian”即“Wikipedia”加上“-ian”后缀,来指代维基内容的编辑者。这一用法在英语里听着还算顺耳,但中文里就是“怪怪的”。所以求闻百科直接弃用,叫“求闻编者”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叫什么“求闻人”。像这样小到用词,大到方针指引的调整,还有很多。

(二)

类似地,所谓“中国价值观基础上的客观观点”也来自于我们对维基对应方针的反思。网上有人说“我宁可期望有一个(像维基一样)可以自由发表观点的平台,而不是(像求闻一样)‘采用中国价值观’这样的预设立场”。还有人说,求闻是“自费给大清官老爷涂脂抹粉”,是“民族败类”,却对维基标榜的所谓“中立”视而不见。

“中立观点”在五大支柱中被称为“维基百科采用中立观点书写”(Wikipedia is written from a neutral point of view),中文维基将其意译为“维基百科采用中立观点”,日语维基将其意译为“维基百科基于中立的观点”。所有语种的维基百科都有这一规定,中文、英文是,日文也是。那么我们不妨看看“采用中立观点”的日文维基的“南京大屠杀”条目。不好意思,日文维基没有什么“南京大屠杀”,只有“南京事件”条目一开头,便开始暗示“南京事件”规模多大、是否违反国际法、死亡多少人乃至这到底算不算屠杀等都有争议;而在条目正文里,你连一张照片都看不到。你去日文以外的所有语种维基条目里,都能找到诸如《东京日日新闻》头版刊载的参与“百人斩比赛”的日本军官照片、平民被活埋滥杀的图片、受难者遗体堆放在秦淮河岸边的图片等直观展现日军战争罪行的照片,唯独日文没有。

——这就是“采用中立观点”的维基百科。日文维基自己找到了自己认为的“中立”,一个符合日本右翼历史修正主义史观的“中立”。

你可能会想:维基“五大支柱”的第五条不是“维基百科不墨守成规吗”?那我也“不墨守成规”,我上去给它改回来,我上去给它加上配图,不就好了嘛!那就快点去,看看你的改动会在几分钟之后被撤销,你的账号会在被撤销几次之后被封。这就是“不墨守成规”的维基百科。

(三)

你能去改日文维基,就已经算是很了不起了。维基正在系统性地封禁VPN等代理使用的IP地址,也就是说,你翻过墙后可以用所有网站,维基也能用,但有很大概率,你还没开始编辑,你就会被提示你的IP被禁止编辑了。换言之,你还没等着去这个“可以自由发表观点的平台”发表你的观点,你的嘴就被堵上了。

维基的拥趸这时会出来解释说,维基封代理IP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大陆的用户可以靠跟管理员申请账号的方式来编辑。我们尚且不说在本文撰写之日,申请账号需要等上41天才能处理,维基的拥趸仍然不能解释:凭什么用户翻了墙可以用所有网站,唯独维基用不了;凭什么中国大陆的用户要等41天才有管理员给“恩赐”账号。等你拿到了管理员赐给你的账号,你也最好夹着尾巴做人,因为管理员如果发现大陆新用户里出了几个“刺儿头”的话,可以拖延其他中国大陆的用户的申请,可以找借口故意不给你的“代理IP编辑权”续期,或者直接封了你了事。毕竟管理员都是港台的,或者已经被吓得不敢主持正义的少数大陆人。说白了,他们的办法和道理,就是用尽各种手段,在你发表你的观点,通过充分辩论来达成“中立”之前、在你做那么一些“不墨守陈规”的事之前,先把你的嘴堵上。

把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挤出去,先控制他们的数量;对于已经进来的,再靠着管理员滥权、“基金会行动”之类的大棒吓唬他们闭嘴。中文维基也因此找到了自己认为的“中立”,一个建在香港反对派和台湾绿营价值观基础上的中立。但在表面上,他们都标榜“采用中立观点”,前面没有定语。

(四)

我再通过几个新例子来展示一下。无论维基怎么去美化他们所谓的“中立”,并把“维基百科采用中立观点”定为所有语种维基都共有的规定,他们都无法避免两个“不中立”的问题:

一、语种跟语种之间对“中立”解读的差异。前文提到的例子是南京大屠杀条目在日文维基和其他语种的差别。中文维基跟英文维基在两岸问题的表述也不一致,英文维基允许“China”和“Taiwan”并列,英文维基也没有“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的条目,而是直接写进“Taiwan”里面去。中文维基则使用“一中各表”的描述方式,对1949年之后的两岸关系,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并列表述。但是,既然中英文维基都执行同一个“中立观点”的方针,难道中英两边不应该采用同样的表述吗?

二、语种内部对“中立”的解读差异。我们再回到南京大屠杀的例子上,日本也有乐于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怕自揭家丑的左翼人士。为什么这些人的思想没有体现到日文维基的南京大屠杀条目里?2021年,日本撰稿人佐藤由美子在美国网媒Slate发文痛斥日文维基的历史修正主义现况,直呼这算“虚假信息”(misinformation)。再说欧美,欧美国家内部也有左右之分。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员曾引用维基百科创始人之一的拉里·桑格(Larry Sanger)的话,形容英文维基上奥巴马的条目“甜蜜亲昵”(honeyed)、“没有丑闻”(scandal-free),而唐纳德·特朗普的条目则“尖酸刻薄”(peppery)。换言之,外文母语者(甚至维基创始人)自己都不认为外文维基百科是“中立”的。佐藤们和桑格们只能徒劳地喊上一喊。

除此之外,维基对第三世界的主题是否收录存在歧视。维基的“关注度”标准(求闻称“收录标准”,上面刚提到)事实上严重偏向港台和西方世界,长期歧视中国大陆等第三世界。例如,香港一条才两公里长的高架路从头到尾全长两百米的街,维基百科不光予以收录,这两条路还成了“优良条目”;反观描述徐州城市快速路网络的条目,被维基百科某些人认为并非“实际存在的路网”,无视该路网当时已初步成型的事实,从而被直接删除。又例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国家邮政局机关党委(扶贫办)办公室三级调研员邓治国,该条目被中文维基删除的理由是所谓“仅新闻稿”和“政治宣传”,无视相关来源中对其事迹的介绍。在邓治国条目被删除的同一日,江西省京剧团演员章艳敏的条目也被删除,理由为“没有来源”,无视互联网对其过去二十余年演艺生涯的广泛报道。维基普遍不收录来自第三世界,缺乏传统意义上能被维基认定为所谓“可靠来源”的媒体报道的事物。这一问题在非洲、拉美等地的体现,已经广为维基内外诟病。维基在“关注度”的“双重标准”,导致大量中国大陆主题的条目根本没法建立,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百科创作。这都是我们不得不“另起炉灶”的原因。

求闻百科不会遇到不同语种之间差异的情况,我们也没有打算去搞个“英文求闻百科”,我们的编者、读者都来自中国,内部差异小,在收录上也不会自己歧视自己的主题。维基百科的体系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一些跨国、跨语种的协作需求,并沿用了某些开源社区的经验。比如维基仍然使用“IRC”作为即时聊天的工具(网龄小于20年的朋友应该是没听说过这个东西的),这件事放在求闻百科上就简单多了,微信群和QQ群各拉一个就够了。所以,求闻百科不需要考虑“中立”规定在各个语种、各个国家的适用情况,没必要省略“中立”二字前的定语,直接挑明了“中国价值观基础上的客观观点”,不用“装外宾”。与此同时,中文维基百科也没必要“装中立”。不管他们再怎么抵赖,他们实际执行起来的“港台价值观”跟嘴里说的绝对“中立”也是两码事。

维基百科的“中立性”来自于各方制衡。当某一些在社群中规模达到不可忽视的用户被刻意地、系统性地排挤出维基的讨论之时,维持维基百科“中立”的脆弱平衡便被打破。所谓的“排挤”,既包括在讨论时口头上的排挤(日文维基编者匿名用户比例大,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地骚扰不能匿名的高级成员等),也包括通过难用的软件界面、故意通过封禁代理用IP和严控“代理IP编辑权”的发放等等。“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中国大陆的用户被进一步从中文维基中排挤出去,导致维基的“一中各表”都快坚持不住了——近几年来中文维基的新条目直接把“中国”和“台湾”并列的情况越来越频繁,这是公然违反中文维基“中立的观点”方针和“避免地域中心”方针。中文维基还佯装“中立”的这最后一点脸皮都不要了。

(五)

虽说维基的“中立性”早已被破坏如此,求闻不应该成为维基的纯粹“对立面”。或者说,维基写东,求闻不一定就非得写西。

首先,我们不应该为了百科文章内容总数中极少数的争议条目,而否认普遍适用的“中立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存在,且这种“中立观点”的确适用于大多数一般条目。为了纠偏而纠偏是不正确的。

同时,维基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中文维基在早年确立的“以‘一中各表’为处理两岸条目描述的大概方向”“在涉及政治的时候采用‘一中各表’,在不涉及政治的时候用‘中国大陆’‘台湾’并列”,反映了当时两岸的政治气候。随着2016年蔡英文上台,两岸关系转冷,再加上能够制衡“台独”势力的中国大陆用户被“九·一三”事件打压,维基靠“一中各表”来维持“中立”必然难以为继。既然维基方面的情况在时时变化,我们也没有必要在现在就去找一个“对立面”跟维基针尖对麦芒。我们的角度只需要求闻社区认为合适即可。但是,我非常能够理解有些人在看到各个语种维基现况伪中立的现况后,认为有必要将求闻百科塑造成“对立面”的想法。无论这些人怎么想,他们在行动前必须要得到求闻百科社区整体的同意。

如果有人认为求闻创造出来,其目的就是为了使用跟维基正好对立的话语来重写一遍维基的争议条目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点跟本文主题无关,但我需要跑题强调一遍:求闻百科期望在中国大陆复刻维基在版权、文物保护、地方文化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复刻维基作为一个版权开放的、由志愿者不受偿编撰的百科全书的经验。而维基被屏蔽这点本身,前文提到的原因,再加上维基长期对中国大陆用户实施的代理IP封禁及其他歧视性政策等等,都导致我们不得不“另起炉灶”创建求闻百科。求闻百科的首要任务,就是先把维基在国外的作业给抄好。“中国价值观”与否,都是附带的。

但反过来说,即使不明确写清“中国价值观基础上的客观观点”,求闻百科也会自然而然地回到这点上。就像在日文维基形成了“日本右翼价值观基础上的中立”,英文也形成了他们认为的“欧美左派/自由派价值观基础上的中立”,而中文维基在把中国大陆的用户都给排挤出去之后,也形成了事实上“香港反对派和台湾绿营价值观基础上的中立”。只是他们不写出来而已。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价值观基础上的客观观点”必须坚决贯彻国际主义精神。传统纸本百科全书往往因为篇幅限制,不能给外国和本国事物以同等篇幅记载。求闻百科作为电子百科全书,自然应该应收尽收,成为中文使用者了解外国的入口。我们不能刚批评完中文维基百科在“关注度”(收录标准)上搞双重标准,我们就对别国搞双重标准。维基充斥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流毒,如正当化英国对香港、日本对中国台湾和东北的占领与殖民统治等,这些都应该予以肃清。但是,维基上诸如禁用“我国”“本港”之类的地域中心词汇的规定,应该坚持。(“九·一三”之后,维基上香港自称“本港”并且没人纠正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毫不令人意外。)除此之外,求闻百科不应该拒绝中国大陆以外的用户参与。现在求闻百科提供繁简转换、地区词转换,并要求既有条目需要尽可能提供转换,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六)

求闻百科沿用了大多数维基百科的方针指引,这没有什么可感到奇怪的,也没什么值得扭捏躲藏的。维基的方针指引,以及维基方针指引之外的社区体系,能够吸引来一群不受偿的志愿者贡献百科知识,虽然存在不少问题,却是成功且成熟的。好的东西就沿用,有问题的东西就扔掉。求闻百科的主力编者来自维基百科。我们正是那群提出、讨论、实施、践行维基各种方针指引的人。因此,我们自然有权力在自己的百科平台上沿用这套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就像在2021年9月13日之前的那样。求闻百科就是沿用了大多数维基的方针指引,并且用得堂而皇之,用得理直气壮。

既然求闻沿用了维基的方针,那么维基自己有没有正本清源地“沿用”自己的方针呢?前文提到过的维基创始人之一的拉里·桑格,就是维基“中立的观点”(neutral point of view)方针的起草人,他也是现如今对维基“中立性”抨击最猛烈的人士,说“我从未听说过比维基百科还不中立的百科”。讽刺吗?

“五大支柱”中,除了“中立的观点”方针之外,另一个由桑格提出的是“忽略所有规则”(ignore all rules)。“忽略所有规则”在“五大支柱”里被称作“维基百科没有固定的规矩”(Wikipedia has no firm rules),中文维基将其雅化翻译为“维基百科不墨守成规”。实际上,点开“维基百科不墨守成规”,就会被带到“忽略所有规则”的方针页面。这个方针只有一句话:“如果有规则妨碍您恰当地改进或维护维基百科,请忽略该规则。”("If a rule prevents you from improving or maintaining Wikipedia, ignore it".)看着很简单,很令人兴奋,像是一个百科全书乌托邦的样子,对吧?

但是,桑格于2005年4月在Slashdot网站以及他于2006年、2020年出版的书中解释道,他当时认为维基百科“需要更多新编者,而不是新的条条框框”,彼时的维基百科不需要有人被赋予权威,站在高处指指点点;而“忽略所有规则”是维基在飞速发展期“临时的、开玩笑性质的”规定。桑格主张,随着维基百科的发展壮大,规则和条框不可避免。当有人称“忽略所有规则”恰恰“就是维基百科的本质”时,桑格则说:“这绝非我的本意。”

但无论桑格本意为何,自此往后,“忽略所有规则”仍被维基当成了金科玉律,名列“五大支柱”之一。可笑的是,“五大支柱”的概念是2005年5月在英文维基上被提出来的,而一个月前,桑格就公开否认了“忽略所有规则”在当时维基上的必要性。相比较2001年到2003年提出的方针指引,甚至是从Nupedia时代沿用下来的规定,“五大支柱”还很年轻。维基称五大支柱是其“运作的基石”,但实际上,五大支柱只是2005年对当时维基既有方针指引的总结,究竟什么算得上“支柱”,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观察英文维基当时的编辑历史,“五大支柱”背后很可能就没有什么深谋远虑,但却被钉死下来,捧上神坛,自此谁都不敢触动。

在实践中,“忽略所有规则”也已成为维基的方针指引里最抽象、最难实行的规定。如果你按照“忽略所有规则”去把日文维基的“南京大屠杀”条目进行改正,你还是违反了日文维基的规则,免不了被警告和封号;与之相反的,当“折毛”造假古罗斯历史一事被挑出,并在知乎等平台迅速发酵之时,中文维基理应按照“忽略所有规则”立刻撤下折毛的条目,降低影响,却没有管理员肯出手处理,而是继续走慢速删除的讨论流程。事实是,中文维基的管理员如果真的动用了“忽略所有规则”来执行应急操作,绝对免不了在事后被社区逮出来讨要说法。用维基人“Hat600”的话说,“管理员的操作紧守规矩,程序无懈可击,非常利于管理员在维基百科自保,却无法合适的处理绝大多数问题。所以很久都已经没有看到管理员罢免案了,同时很多严重事态却没有管理员出面干预。”

这就导致“忽略所有规则”这条方针,无论是按照桑格最原本的理解,还是按照桑格之后融入了其他维基人“集体智慧”的新理解,都沦为一纸空文。维基社区反倒跟这条激进的规则刚好相反,变得极端保守、排斥变革,譬如英文维基的首页设计自2006年以来就没变过;推动新方针指引通常会面临极大的阻力,屡屡难产;管理员为了自保而不敢从事棘手操作,更别提引用“忽略所有规则”作为自己行事的依据了。“自由”的百科全书被白色恐怖笼罩。这种风气下,也休怪有些人会巴不得多来几次“基金会行动”,上“休克疗法”了。

五大支柱中,又一个被严重扭曲的,是第四条“维基人以礼相待、相互尊重”。这条乍看起来,贯彻得是很到位的:维基上没人“祖安”,没人骂街,所有人表面上都客客气气,甚至相互之间留言用“您”这个字都不算特别礼貌,得用“阁下”“在下”“私以为”这种级别更高的谦词。直到你发现,维基能让人表面文明,却不能让人停止阴阳怪气。维基的所谓文明,只是把“我”给替换成“在下”,把“您”给替换成“阁下”而已。毫不意外,这套“文明”方针很快就被发现了漏洞。结合前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维基明面上还要求在百科条目里用“一中各表”,但是在条目之外场合的言论可以不用。所以,你就会看到很多台湾用户在讨论区发言的时候,先是一口一个“阁下”,在同一句话里再一口一个“台湾和中国”。维基表面上的“中立”在离开了条目空间之后就迅速解体。当然,理论上讲,也可以有大陆人反过来说“中国台湾省”,不过你可以猜猜阴阳怪气“台湾和中国”的和阴阳怪气“中国台湾省”的,哪种人占比更多;还有你会不会因为其他小事被故意找茬针对。

(七)

有些人错认为维基百科“中立”的另一个原因是,掌控维基百科的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慈善组织,其绝大多数资金都来自读者募捐。他们天真地认为,既然这个基金会是非营利组织,那么它自然不会作恶。

这种逻辑忽视了几个重要的问题:

  • 非营利组织不代表不会超额募捐、挥霍捐款。基金会有大量“小金库”们和“郭美美”们觊觎着维基读者的钱包。
  • 基金会每年能募捐1亿多美元。基金会员工自己曾经估计过,维持维基运转只需要每年1000万美元,相当于每年募捐额的零头。剩下的钱都花到哪去了?
  • 基金会被广泛指责用“标题党”的语调“忽悠”读者捐款,言语中对读者暗示维基快要关站,实际上却富得流油。
  •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数量较少,导致很多人会对其存在一种朦胧的好感。美国等西方国家受宗教影响重,早已存在教会等免税组织,而与其性质类似的NGO发展早,更成熟,故而比中国常见得多。维基基金会即NGO的一种。以美国为例,民主党、共和党都有大量的非营利组织作为自己运转的“白手套”,非营利组织参与政治,甚至以非营利、非政府的名头在外国惹事,实在是再常见不过了。
  • 我们说基金会是个非营利组织的前提是它得真是个非营利组织。基金会正在大搞旗下的商业项目,兜售给谷歌、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该商业项目就是利用维基内容营利的。基金会不可能会倒闭,但它绝对已经变质了。
基金会甚至把搜刮捐款的目光瞄向遗产。本图是基金会给“小金库”Wikimedia Endowment募捐的真实邮件样本,建议收件人“起草一份遗嘱”,在遗嘱里或让遗产继承人捐给这个“小金库”

维基媒体基金会的黑料可是多到根本挖不完。受篇幅限制,本文不会深入介绍上面提到的所有要点,仅着重介绍几个的确会让基金会影响到维基中立性的案例。

基金会从维基读者手里募来的大量捐款都被塞给了“潮汐基金”(Tides)等“小金库”里。根据“潮汐”提供的,经德勤审计的数据,“潮汐”以及基金会以“潮汐”的名义募集的资金总额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基金会一年份的募捐额。

“潮汐”是何许人也?英文维基上“潮汐基金”的条目就直接写道,“潮汐”隶属于一个左派/自由派的政治游说组织,其支持的议题包括环保、LGBT等平权、女权、人权等。维基媒体的总法律顾问阿曼达·基顿(Amanda Keton)就是“潮汐”的前CEO。美国有参议员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承认“潮汐”是民主党的“黑金(dark money)组织”,说“潮汐”这类组织带来的大量来处不明的游说资金“隐含着政治影响力”。

读者给维基捐款,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捐款应该花在维基上。但是,基金会会却明目张胆地挪用读者捐款。在“潮汐”的“指挥”下,“小金库”会给明显跟维基无关,又带有明显政治站位的项目使用。其中一个“小金库”就明确声称它会拨款给“让世界逐渐远离欧洲中心的,白人、男性、帝国主义、父权至上”而努力的项目。

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干得实在是太明目张胆了,这也罕见引发了基金会关系人士对“潮汐小金库”的质疑。维基英国分会前董事说,他认为这是基金会美国总部“故意牵头”“想要做点什么来让维基跟美国的进步派运动看齐”才搞的。这里说的“进步派”即指亲民主党的势力。

如果“潮汐”还不能证明基金会跟民主党有关系的话,那你应该还没听说这件事:维基基金会的前CEO,在2021年从基金会辞职之后,直接跑去了美国国务院。

都开玩笑说美国经常政商勾结,商人从政、政客从商的情况层出不穷,成了“政商旋转门”。现在看起来,旋转门也不一定非得是“政客”和“商人”;非营利组织也可以掺和进来,热闹翻倍。

凯瑟琳·马赫尔(2019年)

这个跑去美国国务院凯瑟琳·马赫尔,在2014年至2021年期间掌舵维基基金会,对维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基金会之前,马赫尔的履历还包括臭名昭著的“国家民主基金会”(NED)下属卫星机构“国际事务民主协会”(NDI,又译“国际民主研究院”)。如果你觉得“NDI”还不算有名的话,那么你肯定听说过“人权观察”和“自由之家”——2019年12月,中国外交部宣布制裁境外NGO,这三家“荣登”同一份名单。

马赫尔的年薪足有40万美元。她离职的时候,基金会还又一次性给了她62万美元。那国务院给了她什么高官厚禄才让她跳槽的?虽然“厚禄”有多少还不清楚,但“官”是不低。凯瑟琳去的地方是国务院的“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Foreign Affairs Policy Board),总人数只有25人,是个非常精英的组织。除了马赫尔之外,其他的成员美国前州长、美国前驻华大使、知名大学校长等领导、谷歌母公司前副主席等。

美国国务院官网介绍,该委员会“旨在就美国外交政策问题,向正副国务卿……提供建议和意见”。其中,又是这么介绍马赫尔的:“凯瑟琳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科技、人权、民主和国际发展的交叉路口度过”,而在加入基金会之前,“她当时负责有关言论自由、信息自由获取和隐私领域的国际政策问题”。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标志

其实,这个委员会只能算是马赫尔的“兼职”。马赫尔现在还担任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的CEO。它相当于美国的“中央广播电台”,是汽车收音机上的媒体,同时还运营网站等。跟CNN等大家更熟悉的美国媒体不一样的是,NPR广播电台和另一家叫PBS的电视台是由美国国会直接拨款成立的,形式上独立于资本和政府运作。换句话说,CNN、福克斯等新闻背靠的是大财团,而NPR、PBS则是背靠美国政府,模式上跟“美国之音”类似,只不过受众是美国国内。马赫尔既然都能经过这“政商旋转门”转去美国国务院,同时还能再转到国营的NPR,丝毫不让人意外。

维基基金会还跟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美国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家族的“克林顿基金会”有密切关系。直接引用前面《每日电讯报》评论员的话:

维基媒体基金会长期以来跟克林顿家族有着良好的关系,并且这关系愈发紧密。自2016年,它就用了克林顿家族的公关专家克雷格·米纳西安(Craig Minassian)。米纳西安的公司也成为了从基金会拿钱最多的外包公司,与此同时,米纳西安仍然保持着他在克林顿家族那里的全职工作。而基金会则选择了把捐赠基金存放在了“潮汐基金会”那里。这个“潮汐”基金网络容许匿名的捐赠者来支持偏向左派的事务,一些人称之为为民主党利益的“黑金集团”。

克雷格·米纳西安

得了克雷格·米纳西安这员大将,基金会公关如虎添翼。辞职之前,马赫尔还去美国《每日秀》采访,给基金会募款。《每日秀》是美国知名深夜脱口秀节目之一,每期收视人数都在一百万到数百万。米纳西安就是《每日秀》的制片人,他还是在比尔·克林顿手下的白宫有职务。

同样可能是米纳西安的杰作的是,观察基金会在“九·一三”之后的公关动作,不难发现基金会故意对大众媒体讲一些“封掉了中国来‘渗透’维基的人”之类的东西,让自己在西方整体反华的舆论场里显得“政治正确”“做了好事”;扭过头来再对社群去强调一些什么“拉票”之类真正被用来当成封人理据的鬼话。

既然基金会里这么多号人马都跟美国政治绑上了关系,基金会做一些反映美国外交政策,针对跟美国外交关系不好的国家,那也是情理之中。除了“九·一三”本身之外,基金会在2021年8月祭出的“NDA新规”限制中国大陆、伊朗等地的用户获取高级管理权限;2023年,基金会封禁16名阿拉伯语、波斯语用户,包括多名管理员,方法跟“九·一三”相同;2024年,基金会又封禁一名伊朗监管员,这名监管员曾获基金会官方表彰,而“监管员”职务是维基上志愿者权限的“天花板”,比普通管理员还要大得多。

基金会不是不能去政治化,只当一个维护维基服务器运转,保证社区稳健增长的中性角色——这样还能顺带砍掉维基十分之九多的预算。但随着大量有专业NGO运营背景、美国政治背景的人鸠占鹊巢,维基已经回不去了。美国国内有很多跨党派的政治组织;放眼全球,上至联合国的各种机构,下至普通自由软件计划、学术研究项目,甚至Sci-Hub、Z-library,都是同样去政治化的样板。但很明显,尽管有多种道路可选,基金会还是绑架了全体维基编者和读者,沿着美国民主党、美国外交政策的车辙印走下去。

结语

维基百科的表面是一群由不领工资的志愿者共同创作自由知识的乌托邦。维基的五大支柱,尤其是其中“中立”“文明”和“忽略所有规则”三条,让所有只从外界观察,但从未亲身参与过维基制度的人感到惊奇。从某种程度上说,本文除了批判维基“中立”的虚伪之外,还在对那些从未亲身参与,或参与程度不深的维基/求闻百科编者“祛魅”,击碎维基头上“中立的”“自由的”“外国来的”“外网网站”等等这些标签带来的光环。维基的方针规则就是包括你我在内的编者缔造的,我们应该用唯物的角度去审视,抛掉光环和滤镜。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发觉维基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你为之称奇、感到神圣不可侵犯的维基方针指引,背后不外是一群“草台班子”;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就是鸡毛狗血。

貌似乌托邦的五大支柱背后,是早已积习难改,固化在管理员和社区成员中的操作流程。“习惯法”先于“成文法”,再加上“选择性执法”的毛病,这些都会阻止任何想要以字面意思实施五大支柱及其他方针指引的理想主义者(其中不乏刚注册维基账号的人和对维基制度不了解的旁观者),成功按照字面意思来执行。

尽管基金会号称不干涉维基上的内容,但随着基金会愈发主动地介入社区内部事务(如2019年Fram禁制案),干涉社区自治权利,基金会正在积极干涉志愿者层级的人事变动、拉偏架,并对社区志愿者灌输“维基媒体2030”等符合其理念的概念,进而也会对维基生态产生影响。基金会对美国政治的深度参与,势必会影响其方向、行事风格,以及对志愿者灌输的概念。“上梁不正下梁歪”,基金会的中立尚且如此,下面的人有了基金会“撑腰”,更会明目张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只是拿基金会跟美国政府之间的“旋转门”开开玩笑,如果说将来有一天,基金会借用维基的全球影响力,推广美国的外交政策,我丝毫不会为其感到意外。

如前面所说,求闻百科在沿用维基方针的过程中,希望对维基的方针做反思和革新。我们希望我们的社区乐于接纳新的规则,乐于尝试新的实践。与其让“忽略所有规则”以激进之名行保守之实,不如做一些实事。例如,当社区对是否采纳新方针指引有所迟疑时,鼓励先试行一段时间;例如,鼓励管理员在社区监督下变通操作;例如,不要让冗长讨论与不当的议题设置阻碍对实质问题的讨论等。求闻百科对五大支柱用词的修改,虽然细微,但也经过仔细斟酌,其立意便是对五大支柱的反省。

希望这篇论述里介绍的事例可以帮助各位更好地理解求闻“基本原则”和维基“五大支柱”的来龙去脉,实际实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求闻百科后续的改革方向。求闻百科应该以社区共识为基础,以中国作为立足点,怀抱国际主义精神,面向世界。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