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文明

出自求聞百科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黃河文明長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紀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東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漢 前202–8
9–23
更始帝 23–25
東漢 25–220
三國
220–280

229–280
蜀漢
221–263

220–265

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五胡十六國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後梁555–587
西魏
535–557
東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國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遼
1124–1218
定難軍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1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歷史年表

長江文明長江流域各區域文明的總稱。長江和黃河並稱爲中華文化的母親河,孕育了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1][2]

長江文明區域之廣、文化遺址數量之多、密度之大,都堪稱世界之最,包括有江蘇上海大部分的湖熟文化,浙江中部的河姆渡文化。長江文明,特別是長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3],給東亞及世界很大的影響。

發現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釜。

20世紀初仰韶文化被人們發現以來,中國出土的大多數的遺跡文物都分布在黃河流域,因而被認為是中國文明的發祥地。隨時間的推移,黃河文明朝長江流域等周邊地區擴散。但在1973-1978年浙江餘姚市河姆渡遺址發現後,這個說法被顛覆。河姆渡遺址推定存在於從公元前5,000年到6,000年左右,當時已經大量種植水稻。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文明顯然是不同的系統文明。現在的主流觀點是,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等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形成了華夏文明。[4]

相關研究

  •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和發掘
  • 良渚遺址的發現和發掘
  • 長江三峽三峽大壩開建前的遺址發掘保護工作

分期

長江文明在時間上主要分為早期文明、新生代文化(夏商周同時期)、漢文明三個時期。

早期文明

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璧是當時象徵財富及軍權的禮器

在早期文明時期(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長江中游區、長三角區並肩崛起,以精湛的玉器工藝著稱,形成獨特的玉器文化玉器禮儀,大規模遺址依據河流修建水壩,形成獨特的壩城聚落結構。長江中游區的文明曙光初露於大溪文化,然後由屈家嶺文化接力,最後由石家河文化取代,主要為城頭山至雞叫城、陰湘城、城河、馬家垸、陶家湖、門板灣、葉家廟等城邦林立的格局,晚期逐漸統一為石家河古國。長三角區的文明分別在巢湖附近的凌家灘文化與太湖附近的崧澤文化形成雛形,由涵蓋蘇南浙北地區的良渚文化集其大成,莫角山遺址群組成了一座龐大的都邑。四川盆地的文明要晚於其餘兩地區,但寶墩文化突然崛起之時興建了規模很大的龍馬古城(寶墩古城),之後也陷入了芒城雙河三道堰等城邦對峙的局面。

新生代文化

在新生代文化時期(約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500年),長江早期文明約在前2300年良渚古國消亡而開始走向衰敗[5],至公元前2千紀初,整個長三角區與長江中游區的文明都被新的文化所中斷,四川盆地還有魚鳧古城殘存文明之光。新生代文化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分別在四川盆地形成著名於世的三星堆文化,在長江中下游形成吳城文化,它們與當時黃河流域的商週一起成為青銅時代的東方代表,三星堆文化後由金沙文化取代。這一時期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交流得到顯著加強,到該期後段的蜀國楚國吳國越國等甚至成為中原地區周朝的諸侯,並最終參與了春秋爭霸和戰國爭雄,占據一席之地。

三星堆文明有與中原文明交流的跡象。三地的文化與中原的商周文化皆有融合的跡象。

漢文明

漢文明時期(約公元前500年至今),隨着新生代文化的長江流域各國與中原文化交流的加深,又經過弭兵會盟王子朝之亂百家爭鳴合縱連橫秦漢統一等重大事件,長江文明已與黃河文明融合為一體,共同構建了新的文明——漢文明。經歷秦漢、吳蜀、東晉南朝、隋唐、兩宋、元明清到近現代,長江流域已成為華夏文明中極為關鍵和主要的文明地區,以其先進革新、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全球化時代。

分布

長江文明在空間上主要分為長三角平原、長江中游平原、四川盆地三個次級文明區。

長江流域,湖北宜昌以上為長江上游,江西九江湖口以下為下游。
黃河流域 上流域(四川盆地) 中流域(長江中游平原) 下流域(長三角平原)
紀元前8000年以前

玉蟾岩遺址(湘)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
上山文化(浙)
7000
|
6000


彭頭山文化(湘、鄂)


6000
|
5000


湯家崗文化 城背溪文化
跨湖橋文化
5000
|
4000
仰韶文化

馬家浜文化 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
4000
|
3000
大溪文化(渝)
崧澤文化

良渚文化(環太湖,現等區域))
3000
|
2000
龍山文化 寶墩文化龍馬古城 屈家嶺文化
三星堆遺址 石家河文化
2000
|
1000
二里頭文化(夏?) 馬橋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岡文化(遷都前) 二里岡文化

殷遷都後 炭河裡遺址 吳城文化(贛) 湖熟文化
楚文化
1000以降 巴蜀
吳文化越文化

參見

參考文獻

  1. 王曉琳. 立法让长江母亲河“容光焕发”. 《中國人大》期刊公眾號. 2021-02-22. 
  2. 張錚. 保护母亲河:清华人在行动. 清華大學官網「清華映像」欄目. 2015. 
  3. 岳漢. 中国稻作文明. 孔子學院院刊. 2015, (5) [2017-04-21]. 
  4. 馮天瑜,周積明. 《中华文化史》(上). 桂冠圖書公司. 1993年5月. ISBN 9575516494. 
  5. 朱金坤. 《湮灭的古国故都 良渚遗址概论》.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0年. ISBN 978-7-80735-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