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550年-577年
京城鄴城 [1]
國君姓氏
君主6
• 550-559
文宣帝高洋(開國)
• 577
幼主高恆(亡國)
興衰
• 550年6月9日
高洋篡奪東魏建立北齊
• 577年2月28日
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
面積100萬平方公里(550年)
前身
繼承
東魏
北周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黃河文明長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紀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東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漢 前202–8
9–23
更始帝 23–25
東漢 25–220
三國
220–280

229–280
蜀漢
221–263

220–265

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五胡十六國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後梁555–587
西魏
535–557
東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國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遼
1124–1218
定難軍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1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歷史年表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國北朝之鮮卑化漢人政權[2][3]。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建國號[4][5],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後齊,以別於南齊。因其皇室姓高,故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攻滅,共享國二十七年。

北齊國勢本來頗為強盛,但由於北齊帝王多為殘暴昏庸之主,導致政治情勢混亂,國勢也日漸衰落。

後主時期,北周北周武帝的統治下日漸興盛,而北齊則衰落,更枉殺大將斛律光高長恭。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內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6],成為北周臣民。范陽王高紹義逃奔突厥投靠他缽可汗。北齊營州刺史高寶寧不降周,奉高紹義為主繼續抵抗。後來北周與突厥關係改善,580年,高紹義遭他缽可汗出賣被交給北周。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583年消滅高寶寧勢力,589年南下滅,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地域演變

北齊繼承了東魏所控制的地區,佔有今黃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以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地區。同時與其並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含西梁東梁)、(取代,但只佔有前者部分領土)等。

勢力與制度

北齊天保三年(552年)以後,北擊庫莫奚、東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屬匈奴族),南取淮南,勢力一直延伸到長江邊,這時北齊的國力達到鼎盛。北齊的農業、鹽鐵業、瓷器製造業都相當發達,是和與其鼎立的北周三個國家中最富庶的。北齊繼續推行均田制,大體上與北魏相同,但也略有變化。例如,北齊取消了受倍田的規定,不過一夫一婦的實際受田數仍相當於倍田,北魏對奴婢受田沒有限制。北齊則按官品限制在300人至600人之間。另外還規定了賦稅。

此外,魏收於此時編寫了《魏書》。

兵制

東魏和北齊初創之際,兵制繼承北魏,兵民分離,鮮卑人為兵[7]。在齊文宣帝時改革,軍人出現漢人勇夫[8],但沒有改變兵民、漢胡之分[9]

後在河清三年(564年),出現一種新的兵制[10],將當兵與種田結合起來,成為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模板。

人口

周滅北齊時,北齊有在籍戶籍 3,032,528 戶,20,006,880 口。[11]

藝術

佛教印度中亞西亞文化在本時期持續對藝術產生重大影響。部分中國史上最精緻的佛像座落於北齊的佛寺洞窟寺,這些佛像說明當時製作佛雕的工藝,以及北魏以來藝術風格的快速進展。一些大型陶雕源自北齊。北齊的陶器的特色包括雙色以上的釉色,白胎陶器亦於此時期發展。此時期繪畫品質極高,由太原的婁叡墓壁畫可見一斑。[12]

建築

北齊首都鄴城繁華昌盛,佈局有致,鄴城之盛就在北齊時期。

君主

君主列表

南北朝·北朝·北齊君主年號  編輯
肖像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陵寢
文穆皇帝
(文宣帝高洋追諡)
高樹 472年526年
渤海獻武王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諡)
高歡 496年547年 義平陵
太祖
(文宣帝高洋追尊)
獻武皇帝
(文宣帝高洋追諡)
高祖
(後主高緯改上廟號)
神武皇帝
(後主高緯改諡)
世宗
(文宣帝高洋追尊)
文襄皇帝
(文宣帝高洋追諡)
高澄 521年549年
高祖
(廢帝高殷尊)
文宣皇帝
(廢帝高殷諡)
高洋 526年559年 550年559年 天保 550年559年 武寧陵
威宗
(後主高緯改上廟號)
景烈皇帝
(後主高緯改諡)
顯祖
(後主高緯改上廟號)
文宣皇帝
(後主高緯復諡)
濟南愍悼王
(孝昭帝高演諡)
高殷
(廢為濟南王)
545年561年 559年560年 乾明 559年560年
肅宗 孝昭皇帝 高演 535年561年 560年561年 皇建 560年561年 文靖陵
世祖 武成皇帝 高湛 537年568年 561年565年 太寧 561年562年 永平陵
河清 562年565年
高緯
(史稱後主)
(北周武帝宇文邕降封溫國公)
556年577年 565年577年 天統 565年569年
武平 570年576年
隆化 577年
楚恭哀帝
(後主高緯追諡)
高儼
(原為琅邪王)
557年571年
高延宗
(原為安德王)
544年577年 576年 德昌 576年
高恆
(史稱幼主)
570年577年 577年 承光 577年
高湝
(幼主高恆禪位於任城王高湝,但未正式即位)
?-577年
高紹義
(原為范陽王)
?-580年 578年 武平
(繼續使用武平年號)
578年

君主世系圖

齊神武帝
高歡
496-547
齊文襄帝
高澄
521-549
齊文宣帝
高洋
526/529-550-559
齊孝昭帝
高演
535-560-561
齊武成帝
高湛
537-561-565-568
任城王
高湝
?-577
安德王
高延宗
544-576-577
齊廢帝
高殷
545-559-560-561
范陽王
高紹義
?-578-580-?
齊後主
高緯
556-565-577
楚恭哀帝
高儼
557-571
齊幼主
高恆
570-577-578

藩王

參考文獻

引用

  1. (唐)魏徵、令狐德棻等:《隋書》卷30:「太原山川重複,實一都之會,本雖後齊別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機巧。」(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860頁。
  2. 《北齊·書本紀·卷一》:「六世祖隱,晉玄菟太守。隱生慶,慶生泰,泰生湖,三世仕慕容氏。……累世北邊,故習其俗,遂同鮮卑。」
  3. 張金龍《高歡家世族屬真偽考辨》,文史哲011年第1期總第3期
  4. 《北齊書·祖珽傳》:珽因厲聲曰:「臣由士開得進,本無欲毀之意,陛下今既問臣,臣不敢不以實對。士開、文遙、彥深等專弄威權,控制朝廷,與吏部尚書尉瑾內外交通,共為表裏,賣官鬻獄,政以賄成,天下歌謠。若為有識所知,安可聞於四裔!陛下不以為意,臣恐大齊之業隳矣。」
  5. 《北齊書·盧叔武傳》:......畫地陳兵勢曰:「人眾敵者當任智謀,鈞者當任勢力,故強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貧。今大齊之比關西,強弱不同,貧富有異,而戎馬不息,未能吞併,此失於不用強富也......」
  6. 隋書·梁彥光傳》:齊亡後衣冠士族多遷關內。
  7. 《資治通鑑》梁武帝大同:三年歡每號令軍士,常令丞相屬代郡張華原宣旨,其語鮮卑則曰「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陵之?」
  8. 《隋書》食貨志:又簡華人勇力絕倫者,謂之'勇夫',以備邊要
  9.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286頁,黃山書社,2000年
  10. 《隋書》食貨志:又令男子率以十八受田,輸租調,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調。
  11. 連結至維基文庫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維基文庫. 801. "至崇化三年,為周師所滅。有戶三百三萬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萬六千八百八十。" 
  12.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北齊 於2011 年4 月1 日查閱

來源

史書
前朝
東魏
中國朝代 後朝
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