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前身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傳說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黃河文明長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紀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東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漢 前202–8
9–23
更始帝 23–25
東漢 25–220
三國
220–280

229–280
蜀漢
221–263

220–265

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五胡十六國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後梁555–587
西魏
535–557
東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國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遼
1124–1218
定難軍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1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歷史年表

後漢(947年-951年)是五代十國的第四個朝代,由沙陀人建立,亦稱劉漢。後漢承自後晉,根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晉的「金」德之後是「水」德,因此後漢以「水」為王朝德運。[1]

政權歷時

後漢政權存在只有兩朝共四年,是五代十國中歷時最短的政權,也被一些學者(例如錢文忠)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中央政權」。主要原因是劉知遠不懂治國,朝中爭鬥激烈、動則族誅,最後其子隱帝懷疑大臣郭威想要造反,派郭崇前往魏州殺死郭威,導致郭威起兵討伐隱帝,隱帝為部屬郭允明所殺。郭威進入都城開封後,本想立劉知遠侄子劉贇為帝,後來反悔,殺死劉贇,[2]自己稱帝,建立後周。後漢被後周郭威所篡後,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鎮守晉陽的河東節度使劉崇太原繼位稱帝,自稱延續漢祚,然政權之疆域及地位均已改變,史家一般作為新政權或殘餘政權定位,列為「十國」之一,稱為北漢

殺戮四年

五代史記述:「五代亂世,本無刑章,視人命如草芥,動以族誅為事。是族誅之法,凡罪人之父兄妻妾子孫並女之出嫁者,無一得免,非法之刑,於茲極矣!而尤莫如漢代之濫。然不問罪之輕重,理之是非,但云有犯,即處極刑。枉濫之家,莫敢上訴。軍吏因之為奸,嫁禍脅人,不可勝數。而此毒痛四海,殃及萬方。後漢劉氏父子二帝,享國不及四年。楊邠史弘肇蘇逢吉劉銖等諸人亦皆被橫禍,無一善終者。此固天道之報施昭然,而民之生於是時,不知如何措手足也。[3]

統治範圍

統治範圍包括今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南部、湖北北部、陝西北部、安徽北部。

君主

開國君主劉知遠為世居太原沙陀人,原為五代後晉河東節度使。947年,乘契丹陷開封而於太原稱帝,國號,史家稱「後漢」,以別於漢朝[4]。自稱為東漢顯宗八子淮陽王劉昞之後,繼承漢朝,宗廟內祭祀劉邦劉秀[5][6][7]。後攻克中原,定都汴京(今開封)。948年劉知遠二子劉承祐嗣位,即後漢隱帝。950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漢隱帝命郭威平之。但郭威出鎮天雄軍時,漢隱帝猜忌郭威,欲殺之,郭威進而反叛。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劉承祐被殺,郭威與太后等商議迎立劉知遠的養子,也是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劉崇的長子劉贇。劉崇原本有意爭位,以為兒子可以當皇帝便作罷。但在劉贇入京前,郭威就被部下擁立為帝,後漢亡。

郭威囚禁劉贇,不久殺之。劉崇於是在河東治所太原稱帝,建立北漢,為後漢的延續,但不再是中央政權。

君主列表

五代十國·五代·後漢·君主年號  編輯
肖像 廟號 諡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陵寢
文祖
(高祖劉暠追尊)
明元皇帝
(高祖劉暠追諡)
劉湍 懿陵
德祖
(高祖劉暠追尊)
恭僖皇帝
(高祖劉暠追諡)
劉昂 沛陵
翼祖
(高祖劉暠追尊)
昭憲皇帝
(高祖劉暠追諡)
劉僎 威陵
顯祖
(高祖劉暠追尊)
章聖皇帝
(高祖劉暠追諡)
劉琠 肅陵
高祖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 劉暠
(原名知遠)
895年948年 947年948年 天福 947年 睿陵
乾祐 948年
隱皇帝 劉承祐 931年950年 948年950年 乾祐
(未改元)
948年950年 潁陵
劉贇
(後周太祖郭威降封湘陰公)
?-951年
(未正式即位)

君主世系圖

過繼
漢顯祖劉琠
後漢北漢
漢高祖劉知遠
895-947-948
漢世祖劉旻
895-951-954
漢隱帝劉承祐
929-948-950
湘陰公劉贇
?-950-951
漢睿宗劉鈞
926-954-968
薛釗劉氏何某
漢少主劉繼恩
?-968
漢英武帝劉繼元
?-968-979-992

參考文獻

  1. Chen, Yuan Julian. 陈元-台北故宫藏宋元明帝王画像与其隐喻的王朝正统性, Zhongguo wenhua 中国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2018-05-16] (英語). 
  2. 《新五代史》卷11:庚寅,威率百官詣明德門,請立武寧軍節度使贇為嗣。遣太師馮道迎贇於徐州。辛卯,請太后臨朝聽政,以王峻為樞密使,翰林學士、尚書兵部侍郎范質為副使....王峻遣郭崇以騎七百逆劉贇於宋州,殺之。
  3. 趙翼,"〈五代濫刑〉卷22/五代史",二十二史劄記,乾隆60年3月(1795年).
  4.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223–224. ISBN 7-5622-2277-0. 
  5. 《五代會要》卷1:漢文祖明元皇帝諱湍,東漢顯宗第八子淮陽王昞之後。
  6. 《舊五代史》卷100:庚辰,追尊六廟,以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為不祧之廟,高曾已下四朝,追尊諡號,已載於前矣。
  7. 《新五代史》卷10:以漢高皇帝為高祖,光武皇帝為世祖,皆不祧。

外部連結

中國朝代:中國北方地區政權
前朝
五代 ·
五代 ·
947年3月10日-951年2月13日
後朝
五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