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縣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泗陽縣

京杭大運河泗陽縣段
舊稱桃源縣 泗水國

泗陽縣在宿遷市的位置
概覽
國家 中國
隸屬行政區江蘇省宿遷市
區劃類別
區劃代碼321323
建置時間公元前221年建置,1914年復稱
政府駐地眾興街道
現任縣委書記馬偉
現任縣長范德珩
鄉級行政區13
- 9
- 3
- 街道1
方言江淮官話洪巢片
地理
- 陸地(含水域)998
- 水域420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106.46萬人
- 城區人口56.60萬人(2019)
GDP(2019)501.44億元人民幣
人均GDP59125元人民幣
其它
時區UTC+8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223700
電話區號+86 (0)527
車牌首號蘇N
網站:泗陽縣政府網

泗陽縣位於中國江蘇省北部,是宿遷市下轄的一個,位於淮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沿大運河城鎮軸交叉輻射區,被稱為「泗水古國」、「意楊之鄉」,有「平原林海,世外桃源」之美譽,是江蘇省四個「書香之縣」之一。

歷史沿革

泗陽歷史悠久,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縣史,南北文化在這裏融合。西漢時期這裏曾兩度作為諸侯王的封地,是西漢泗水國的都邑,前後歷時134年。境內五代王陵星羅棋佈,2002年,南京博物館考古研究所對泗水王陵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歷史文物。

秦朝

泗陽歷史悠久,變制紛繁,建制始於周而定於秦,從西周建厹猶國開始,至今已三千餘年。秦統一中國,施行郡縣制,在今泗陽境內設置凌縣,此為泗陽建城史發端。

漢朝

西漢時,凌縣改為厹猶。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建泗陽縣;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在泗陽、凌縣、於縣等地設置泗水國,國都設在凌城(今眾興街道境內凌城村)。作為泗水河畔重要的諸侯國,泗水王國曆123年五代六王,留下輝煌燦爛的西漢文化。

南北朝

漢後戰亂頻仍,泗陽建置名稱多變,三國時期稱魏陽,晉置宿豫,南北朝時,宿豫縣屬齊北徐州,治在今泗陽東南境,泗水西側,淮水北面。

唐宋

唐朝改宿豫為宿遷,泗陽境屬之。金興定二年(1218年)以宿遷桃園鎮溢以淮浦(今漣水)地置淮濱縣,治桃園鎮(今泗陽縣城廂街道),屬泗州,旋廢。

元朝

元中統二年(1261年)復置淮濱縣,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稱桃園縣,屬淮安府,不久改「桃園」為「桃源」。「桃源」一名沿用六百多年,直至民國。有「夭桃千頃、翠柳萬行」之美景。

明清

明屬南直隸,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明南直隸為江南省,屬淮安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屬江蘇省,為淮安府桃源縣。

民國

民國三年(1914年),因與湖南省桃源縣名相重,復改稱泗陽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日軍陷泗,縣城被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泗陽縣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適應戰爭形勢,泗陽與鄰縣部分地區分設泗沭、淮泗、泗陽、運河特區4個縣級民主政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運河特區撤,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12日國軍第七軍攻佔泗陽,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11日華野2縱收復泗陽,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裁淮泗入泗陽,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五月泗沭與泗陽合,基本恢復原泗陽縣建置,縣政府設於眾興鎮(今眾興街道),隸屬淮陰專區(今淮安市)。

當代

1996年,隸屬於淮陰的泗陽、沭陽、泗洪劃歸新設的地級宿遷市。經過多次區劃調整,現今全縣設3個街道(眾興街道、城廂街道、來安街道)、9個鎮(三莊鎮、愛園鎮、盧集鎮、王集鎮、穿城鎮、臨河鎮、新袁鎮、李口鎮、裴圩鎮)、1個鄉(莊圩鄉)、2個鄉鎮級園區(泗陽農場、棉花原種場)。

地理

位置

泗陽縣地處江蘇北部腹地,介於東經118°20′—118°45′,北緯33°23′—33°58′之間,東界淮安市,南瀕洪澤湖,西界宿遷市,北界沭陽縣。縣域總面積1418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998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70.38%;水域面積420平方公里,佔總面積29.62%。陸地面積中有可耕地70603公頃。

水系

黃河故道(古泗水)和京杭大運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泗陽全境,南面則瀕臨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京杭大運河橫穿東西50公里,成為天然「分水嶺」,大運河以南,北高南低,河流皆流入洪澤湖,統屬淮河水系;大運河以北,南高北低,河流屬沂、沭水系。全縣境內大小河道有30多條,總長近700公里。

地形

境內無山丘,屬黃泛沖積平原。總地勢西高東低,地面相對高度大多介於12米-17米之間。境內土壤分三個類型:潮土、砂礓土、黃棕壤土。潮土面積最大,分佈最廣,佔總面積80%左右。土壤質量較差,中、低產田面積較大。

氣候

境內氣候溫和,屬北亞熱帶季風過渡性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

行政區劃

泗陽縣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9個、1個[1]

眾興街道城廂街道來安街道愛園鎮王集鎮裴圩鎮新袁鎮李口鎮臨河鎮穿城鎮盧集鎮三莊鎮莊圩鄉、棉花原種場、泗陽農場、江蘇泗陽開發區

  • 1996年前,屬淮陰市(今淮安市)。
  • 1996年7月,劃屬新設立的宿遷市。
  • 1999年底,轄7個鎮、21個鄉,4個場圃。共有607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
  • 2000年2月,撤銷臨河鄉、城廂鄉、李口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臨河鎮、城廂鎮、李口鎮。
  • 2000年5月,桃源鄉、史集鄉撤銷併入眾興鎮,葛集鄉撤銷併入來安鄉,魏圩鄉撤銷併入王集鎮,黃圩鄉撤銷併入裴圩鎮,屠園鄉前行、馮橋、解放、沙圩、西俞、二莊、周石七個村歸洋河鎮管轄,林柴場併入中揚鎮,果樹實驗場併入愛園鎮。
  • 2000年7月,撤銷中揚鄉、穿城鄉、高渡鄉、鄭樓鄉、張家圩鄉、盧集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中揚鎮、穿城鎮、高渡鎮、鄭樓鎮、張家圩鎮、盧集鎮。
  • 2000年底,轄15個鎮、7個鄉。
  • 2004年3月,泗陽被迫將洋河鎮、鄭樓鎮、中揚鎮、倉集鎮、屠園鄉西南五鎮劃給宿遷市。
  • 2004年底,轄12個鎮、6個鄉、2個場。
  • 2005年8月,撤銷城廂鎮、來安鄉,將其劃歸眾興鎮,泗陽縣設11個鎮、5個鄉、2個場、260個村(居)委會。
  • 2012年1月,撤銷來安、城廂、史集三個社區,設立來安街道辦、城廂街道辦、史集街道辦。
  • 至2014年,泗陽縣轄11個鎮、5個鄉、3個街道、2個場。分別為:眾興鎮、王集鎮、新袁鎮、臨河鎮、裴圩鎮、愛園鎮、李口鎮、穿城鎮、張家圩鎮、高渡鎮、盧集鎮;莊圩鄉、里仁鄉、三莊鄉、南劉集鄉、八集鄉;史集街道、城廂街道、來安街道;農場、棉花原種場。縣政府駐地為眾興鎮。
  • 2020年7月,泗陽縣經歷了新一輪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眾興鎮、八集鄉,設立城廂街道、眾興街道、來安街道(包括原八集鄉全境);撤銷三莊鄉,設立三莊鎮;撤銷愛園鎮、里仁鄉,設立新的愛園鎮;撤銷盧集鎮、高渡鎮,設立新的盧集鎮;撤銷王集鎮、南劉集鄉,設立新的王集鎮;撤銷穿城鎮、張家圩鎮,設立新的穿城鎮;將原眾興鎮的楊集、林苗圃、大興3個居委會劃歸臨河鎮管轄。 泗陽縣在2012年設立的史集街道廢。至此,泗陽縣下轄3個街道、9個鎮、1個鄉和2個場。

經濟及社會發展

概述

  • 2013年,全縣年末總戶數27.27萬戶,戶籍人口105.1831萬人,其中:男性55.011萬人,女性50.1721萬人,城市化率達50.4%。
  • 2014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8.06億元;財政總收入60.7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05億元,稅收佔比達84.4%;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4.7:52.6:32.7;省定全面小康25項指標,核心指標全面達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143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11680元。
  • 2014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68億元。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6.8億元,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63.26億元,全縣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49.13億元,全縣工業用電量為12.6億千瓦時,全縣實現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02.5億元。
  • 2019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1.44億元,較上一年增長7.4%;財政總收入73.4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75億元,稅收佔比81.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6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38萬元。[2]
  • 2020年,全縣年末總戶數272663戶,戶籍人口1060141人,其中:男性554742人,女性505399人。
  • 202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8.53億元,增長4.2%;財政總收入86.29億元,同比增長17.5%;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64元,比上年增長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42元,比上年增長4.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62元,比上年增長7.3%。[3]

商業區

  • 人民路商圈

雨潤廣場、錦都銀座、哥倫布廣場、振興商貿城、財富廣場

  • 淮海路商圈

大潤發

  • 上海路商圈

金三角、機電城、黃金廣場

  • 城南商圈

紅星美凱龍

交通

公路

泗陽境內開通並規劃建設有多條高速公路省道,公路交通比較便捷且路況較好。

水運

泗陽境內主要水路為京杭大運河洪澤湖京杭大運河泗陽港擁有8個2000噸級泊位,年吞吐能力300萬噸。港口距離中心城區約5公里,距離擁有客貨運的泗陽火車站約7公里,距離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入口約3公里,洪澤湖盧集漁港可停泊200艘以上漁船進港作業、避風。水運是泗陽最為傳統的運輸方式,在煤炭石材等大宗物資運輸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鐵路

中國鐵路總公司宿宿淮鐵路中國高速鐵路徐宿淮鹽城際鐵路中國鐵路總公司新長鐵路經過泗陽境內,中國鐵路總公司宿宿淮鐵路為普鐵,以貨運為主客運為輔,中國高速鐵路徐宿淮鹽城際鐵路為客運專線,運行動車組,二者在泗陽城區設有泗陽站,該站建成於2014年。中國鐵路總公司新長鐵路在泗陽莊圩鄉設有莊圩站,只辦理貨運,該站建成於1995年。

航空

泗陽境內沒有自有機場,主要利用周邊城市機場,包括淮安漣水機場,距離約50公里,徐州觀音國際機場,距離約100公里,均有高速公路直達。

公共交通

公交車

至2014年,泗陽有公交線路40餘條,另有旅遊公交線路「游1」路,為雙層旅遊大巴,線路函蓋泗陽城區大部分景點;

出租車

至2014年,泗陽運營的出租車約400輛,車型以索納塔為主,到2015年將增加至500輛;

公共自行車

泗陽是蘇北第一個建設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的縣級城市,為倡導「綠色低碳環保」出行方式,滿足群眾的出行需要,2012年一期60個站點,投放公共自行車1300輛,設立了1個管理服務中心和1個車輛調度維修中心,2013年二期新增30個站點,投放公共自行車500輛,使用範圍覆蓋了整個泗陽城區。

特產

洋河大麯酒、新袁羊肉、穿城大餅、泗陽膘雞、朝牌、三莊金針菜、盧集大米、洪澤湖青蝦、螃蟹和龍蝦、雲渡桃雕。

名人

古代

  • 盧廷蘭:明朝桃源縣人(今泗陽縣),字芳谷,紡織機的改革者。江南機坊多設像祭祀,奉為「盧祖」
  • 劉世勛:宋朝桃源縣崔鎮人(今泗陽縣臨河鎮),號真君,南宋太尉,抗金名將。乾隆皇帝沿運河南巡時,聽到劉世勛的事跡,御筆親書:「大宋敕封通天徹地劉真君之墓。」經鐫刻成碑,立於墓前。
  • 林大木:明朝桃源縣穿城鎮南崇河鄉人(今泗陽縣穿城鎮),號松山,大書法家。常遊歷山川,師法自然;金陵燕子磯上"振衣千仞"四個大字,即大木的遺筆。又蘇州虎丘山上的"虎丘"二字,及天林關"飛來峰"三字,皆大木手跡。晚清翰林院待詔、特授桃源縣教諭崔丹桂品評說:"觀大木公書蘇州天林關'飛來峰'三字,飄飄然有仙骨。"清高宗乾隆皇帝南巡,見到林大木所寫的幾處墨跡,亦嘖嘖稱讚為"筆下龍蛇"。
  • 房震亨:清朝桃源縣臨河鄉房家湖人(今泗陽縣臨河鎮),字長卿,歲貢生。對詩文則頗有造詣。著有《蘇翁詩文集》行世,又名《蘇翁存稿》。《蘇翁存稿》為木刻印刷,全稿分詩詞和雜文上下兩卷,計有詩詞317首(闋),雜文17篇。
  • 尹耕雲:清朝桃源縣人(今泗陽縣),字杏農,清道光三十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再遷郎中。著有《大學緒言》二卷、《周易輯說》四卷、《豫軍紀略》十二卷、奏疏二卷、雜著(傳、論、書、策、墓表、行狀等)二卷、詩二卷。
  • 薛懷:清朝桃源縣人(今泗陽縣),字季思、小鳳,號竹居老人,工書、畫,花卉小品。他是將宜興茶器入畫的第一人,推動了宜興茶器向高雅藝術轉變。

近代

  • 韓恢:(1887~1922),泗陽縣史集鄉韓圩村人,同盟會成員,任北伐江蘇招討使,期間隨孫中山回上海時,被齊燮元韓恢誘捕,於1922年10月28日解送南京。同年11月1日,韓恢被齊燮元殺害於南京,年僅35歲。孫中山聞訊後異常痛惜,並追任韓恢為陸軍上將。
  • 張相文:(1866~1933),泗陽縣城廂鎮南園人,字蔚西,號沌谷,中國近代地理學第一人,革新中國地理學的先驅,教育家。在上海南洋公學、北京大學等長期任教,是提出「秦嶺-淮河」分界線的第一人。1901年出版中國最早的地理教本《初等地理教科書》、《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1908年出版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學著作《地文學》。1909年在天津發起成立中國最早的地理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並當選為會長。次年創辦中國最早的地理刊物《地學雜誌》。還著有《泗陽縣誌》、《佛學地理學》、《南園叢稿》和《地質學教科書》等,推動中國地理學發展達二三十年之久,為20世紀中國第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
  • 韓德勤:(1892~1988),泗陽縣洋河鎮人,國民黨高級將領。早年入南京陸軍小學、河北陸軍學堂、保定軍官學校第六期。1926年入中國國民黨,得顧祝同保薦任國民革命軍新編21師司令部中校副官處長。抗戰期間任江蘇省主席、魯蘇戰區副總司令,1949年1月任南京政府國防部聯勤總部副總司令,時年3月退往台北,曾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53年退役。

當代

  • 孫家正:泗陽縣王集鎮人,歷任江蘇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江蘇省委副書記,廣播電影電視部部長,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現任中國文聯主席。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 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北京: 國家統計局. 2023. 
  2. 宿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宿遷調查隊 (編). 宿迁统计年鉴2020.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0. ISBN 978-7-5037-9243-4. 
  3. 泗阳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05-10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