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宮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永樂宮
永樂宮重陽殿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山西省芮城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1-93
登錄1961年

永樂宮,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城北3公里的龍泉村東側,是一座大型道教宮觀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其他兩座是陝西重陽宮北京白雲觀)。始建於元代,原址位於永樂鎮(當時屬永濟縣),1958年至1966年遷建於現址。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元朝初年,呂洞賓(號純陽)被道教全真派奉為北五祖之一,永樂鎮傳說是呂洞賓的故鄉,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在此建「大純陽萬壽宮」,中統元年(1260年)主體工程竣工,後改稱「永樂宮」,至正十年(1358年)全部工程基本完成,前後歷時一百二十餘年。

永樂宮原址北倚中條山,南臨黃河,規模宏偉,南北長434米,東西寬200米,總占地約200畝,分東、中、西三個院落。中部為主體,從南至北依次為山門、無極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山門為清初建築,四大殿均為元代建築。殿內的壁畫、彩畫均為元代遺留。東院原為菜園,早已荒蕪。西院後半部建有呂公祠,前半部被其它機關占據。

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鎮處於淹沒區,故於1958年至1966年遷建於現址。現址距原址約30公里,仍北倚中條山,地形、坡度與原址相近,但距黃河較遠。在確定遷建後,首先對建築進行全面勘察測繪,壁畫由中央美術學院師生分三次臨摹。遷建時將永樂宮內的所有建築物連同壁畫、碑碣、石刻等全部搬遷.附近同處於水庫淹沒區的一座明代廟宇及散在的碑碣等也一同遷於永樂宮新址。

新址建設時,中院的形制完全按照原址尺度復建,山門及四大殿的梁架、斗拱、瓦件等均為原物,槅扇門等為復原重建。在山門與龍虎殿間的東西牆新添了碑廊以保護碑碣、石刻。搬遷來到其它文物置於西院,呂公祠也復建於西院後部。[1]

建築

永樂宮是元代道教建築的典型,在建築結構上,吸收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形成特有的風格。全部建築按軸線排列,三清殿體積最大,面闊7間,進深4間,殿前院落空間也最大,後方的純陽殿、重陽殿體積和院落逐漸縮小。[2]

三清殿、純陽殿的抬梁式構架均採用殿堂形制,下架用明栿,上架用草栿。外檐用六鋪作單抄二昂斗拱,五等材。無極門和重陽殿外檐用五鋪作單抄單昂斗拱,六等材。[3]

壁畫

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的壁畫彩畫都很精美,其中三清殿內《朝元圖》壁畫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題材最豐富的元代壁畫。[3]

《朝元圖》由286個人物組成,總面積達960平方米,繪有六帝二后、三十二天帝君、玄元十子、歷代傳經法師、北斗諸星、五星四曜等神仙,表現的是道教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場景。全畫由朱好古畫坊繪製,繼承了唐代畫家吳道子的風格。

參考文獻

  1. 羅哲文 主編. 中国古代建筑(修订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582–587. ISBN 978-7-5325-3003-8. 
  2. 劉敦楨 主編.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84: 270. ISBN 978-7-112-01929-8. 
  3. 3.0 3.1 杜仙洲. 永乐宫.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8: 510. ISBN 7-5000-5992-2. 
  • Paul R. Katz(康豹)著,吳光正等譯,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 景安寧,道教全真派宮觀、造像與祖師,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