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水道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澎湖水道
台澎海峽
位置 台湾岛澎湖群岛之间
海洋 台湾海峽
面积
平均深度 100-200米
最大深度
连接陆地 台湾岛澎湖群岛
海域管辖 中国台湾省
沟通海域 南海北部、台湾海峽
成因 黑潮支流南海水一起北流且不断相互下切侵蝕。
走向 呈ㄑ狀繞行
沿岸城市 澎湖(马公)、云林、嘉义、台南、高雄
岛屿 海丰岛外傘頂洲统汕洲箔子寮汕澎湖群岛

澎湖水道[1],又称为台澎海峽,是台湾岛澎湖列岛之间,由一條狹长狀的海谷地形所构成的海域。水道东面是台湾省云林嘉义二县,西面是澎湖县。水道最宽15.75海里,位于查母屿外傘頂洲之间。

澎湖水道为早期台湾移民橫渡所称「黑水沟」之一[注 1][3]。由于這裡的海域水色深暗,有强勁海流快速流过,海象惡劣,常有船難,有著「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之俗諺,形容了台湾早期移民橫渡澎湖水道所历經險惡的海象[3]

名称

澎湖水道古称「黑水沟」。由于湍急的潮水,带走了水中的沈积与杂屑,讓海水少了許多反射阳光的物質,光线可以貫穿到深处,反映出来的色澤,有如墨黑般的深蓝,所以称为「黑水沟」。在《台湾县志》中记载为「小洋」[4]

历史

澎湖水道的形成,至今還未成定论。一般认为,在更新世晚期,台湾海峽露出海面,形成連接台湾岛与中国大陆之间的陆橋,隨著黑潮支流南海水不断向北湧进,长久下来的下切侵蝕著海床,逐渐在台湾岛与澎湖群岛之间形成一條縱向水道,這條水道即「澎湖水道」。

考古

1975年,日本古生物学家鹿间時夫在澎湖水道撈獲哺乳动物化石,与左镇动物群同为更新世中晚期,为便于区別,因此命名「澎湖—台南更新世晚期动物群[5][6]。1994年至1996年间展开两岸共同合作研究,邀請中国科学院研究前往探討古地理環境問題,由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展示近500件撈自澎湖水道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5][6]。其间,为能讓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瞭解打撈作業以及證实化石的出现地点,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安排在1995年5月展开2天打撈作業,在澎湖水道撈獲古菱齒象胸椎、德氏水牛头骨、角干及四不像鹿犄角等化石[6]。經过多年的研究,整理結果后发现澎湖水道以古菱齒象德氏水牛麋鹿出现的化石数量最多,同時也发现這些哺乳动物化石之中,還存在著少量的人类肢骨,并根据四不像鹿的鹿角上痕跡判断,可能是出自人手所造成的砍痕,這顯示澎湖水道可能在6500年前至5000年前就存在著人类活动,這時期正值全球海退期[6][7]

地理

地形

澎湖水道南接澎湖海底峽谷,北达乌坵凹陷,南北之间总长约200公里,呈ㄑ狀繞行于澎湖群岛与云彰隆起之间,其海床是細砂質,水深介于100至200公尺之间,是條橫越台湾海峽底床的狹长水道[1][8][9]。在澎湖群岛附近海域,其海床多为礁石分布[8]。澎湖水道在云林、彰化外海一带,由于受到黑潮支流、南海水终年不断北流,将南段侵蝕出細砂向北輸送,使之发展出「北段沉积、南段侵蝕」的系统,并在濁水溪出海口海域发现,其下方的海床有大面积广泛分布砂質沉积物,這表示澎湖水道的沉积物也来自台湾沿岸的河流[10]

澎湖水道從高屏陆棚的边緣位置开始向北延伸,其水深也從180公尺,进入到澎湖水道則驟減至水深剩140公尺,开闊海域向北逐渐狹窄,呈喇叭狀狹长水道,地形呈U狀的海槽,寬度僅4公里[1]。之后繼續向北,到云林外海,也就是在澎湖群岛东側海域,水深便只剩130公尺[1]。這裡海床崎嶇,长年受到强勁海流的侵蝕与許多断層作用,因此生成出犁沟地形,并且這裡海床可见到火成岩,表示曾受过火山作用[1]。在北緯23度40分位置开始,澎湖水道轉向西北方,這裡水深不到80公尺[1]。行經云林、彰化之间的外海,澎湖水道遭受东北方突起的平緩海床「云彰隆起」所阻擋,因此水深又再度驟減,平均约30至40公尺[1]。繞过云彰隆起,澎湖水道最终与北边的乌坵凹陷相連[1][9]

水文

台湾海峽的海流是属常年北向,并在澎湖群岛分成东、西二道海流向北流經,其中在东側這道海流是流經澎湖水道[11]。在澎湖群岛西側,這裡海流受到寬广的台湾浅灘影響,緩速了海流,也迫使大部海水趨向澎湖水道,因此成为来自南方的黑潮支流与南海水进入台湾海峽的主要通道[11][12]

在冬季,黑潮支流与南海水一起流經澎湖水道,受到东北季风的吹襲,向北碰上云彰隆起的阻擋,大部份海流无法直接越过,只能沿云彰隆起西側繞过北上,并与来自北方的大陆沿岸流在這附近海域形成冷暖对峙的锋面[10][11][12]。在夏季,正当西南季风盛行,强勁的黑潮支流与南海水快速向北流經澎湖水道,平均流速每秒60公分至每秒100公分,相当于1.5节至2.0节,最高流速則可达到4节,尤以台湾沿岸流为甚[10][11]。由于受到云彰隆起的阻擋,海流被分成上層、下層的水体結构,上層水越过云彰隆起,下層水則沿著云彰隆起西側边緣流經,之后在台湾海峽北部交会,再繼續向北流去[11]

灾害

2014年1月14日上午,澎湖西北方42公里海域发生芮氏規模5级,其震央深度达24公里,释放能量相当1/64顆原子弹,使沿海的彰化大城、澎湖马公、云林四湖、嘉义六腳、台南佳里等地都感受到這场地震[13]

交通

航线

由于地理位置之故,台湾岛与澎湖群岛之间被澎湖水道所分隔,往返則仰賴空中与海上的航线,以维持二地之间的交通需求。空中航线有台北马公台中-马公、嘉义-马公、台南-马公、高雄-马公、高雄-望安及高雄-七美等七條往返[14]。海上航线有布袋-马公、高雄-马公、高雄-七美-马公等三條往返,但海上航线受限于每年冬季吹襲的东北季风造成惡劣海象,唯台华轮终年维持高雄-马公航线狀態,其餘船务公司都会有公告季节性停駛[15][16]

事故

数百年来,澎湖水道内船难不断。澎湖海域发生船难的时间多在每年六、七月,主要是受海上飓风的影响。此外,台湾的航行海域主要以南北航向为主,富贵角与澎湖水道都是船舶往来密集的航道,加上澎湖水道缺乏航线分道的規劃,以及助航設備設立不足,因此台湾西部海域发生事故居多。

2002年5月,中华航空CI611号班機于澎湖水道上空发生機身解体,其殘骸散落于目斗嶼北方海域,为加快搜索飄流在海面上機体殘骸,海洋研究团队提供过去所蒐集的海洋数值模式数据,并协助下水参与搜索,以提高殘骸打撈的效率[10][11]。由于澎湖水道在西北及东南海域已超出搜索范围,僅能透过機体殘骸与罹難者在云彰隆起西側海域及中国大陆沿岸被尋獲的位置去得知,其可能原因或許是与澎湖水道中的海流方向有关[10]

参见

注释

  1. 为何不說「黑水沟」而是「黑水沟之一」呢?這是因为黑水沟分成大洋、小洋,其中小洋是指澎湖水道,文獻記載:「黑水沟有二:其在澎湖之西者,广可八十餘里,为澎、廈分界处,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其在澎湖之东者,广亦八十餘里,則为台、澎分界处,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无底。」[2]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宋国士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2.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文史资源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3. 3.0 3.1 耿慧玲. 祠祀与庙祭 台湾地区的祖先祭祀 (PDF). 朝阳科技大学機构典藏. 朝阳科技大学. [2014-01-09]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4. 經典杂誌. 岛与陆: 唐山过台湾, 台湾进唐山. 經典杂誌. 2004. ISBN 9789572966426. 《台湾县志》记载:澎湖群岛之西、东,借由黑水沟,前者为澎、厦分界处,约八十余里,水黑如墨,名曰大洋;后者广亦八十余里,则为台、澎分界处,名曰小洋。小洋水比大洋更黑,其深无底。大洋风静时,尚可下锚停船,小洋则不可下锚停船,其险过于大洋。 
  5. 5.0 5.1 2台湾澎湖海沟动物群. 学习资源.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 [2014-01-10]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6. 6.0 6.1 6.2 6.3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科普知識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7. 人的历史. “中央研究院”台湾考古数位典藏博物馆.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14-01-10]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8. 8.0 8.1 罗建育. 台湾週边海域海底地形之概述. 台湾周边海域海洋科学教室系列(四). 台湾“海军军官学校”. [2014-01-09]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9. 9.0 9.1 許群; 吳朝榮. 台湾海峽(Taiwan Straits)地理環境介紹. “国科会”高瞻自然科学教学资源平台. 台湾大学科学教育发展中心. 2011-07-28 [2014-01-09]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10. 10.0 10.1 10.2 10.3 10.4 吳姿孟. 以聲纳资料觀测澎湖水道附近沙丘之外形轮廓及其与海流的关係. 台湾海洋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论文. 台湾海洋大学图书馆. 2003 [2014-01-10]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11.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許群; 吳朝榮. 台湾海峽(Taiwan Straits)海流介紹. “国科会”高瞻自然科学教学资源平台. 台湾大学科学教育发展中心. 2011-07-28 [2014-01-10]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12. 12.0 12.1 林信吉. 澎湖水道南端化学水文之季节變化 (PDF). 台湾中山大学图书馆 (碩士论文) (台湾中山大学海洋地質及化学研究所). 2003 [2014-01-09]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13. 黃天如. 西部海域規模5地震 本岛1到3级有感地震. 中時电子報. 2014-01-14 [2014-01-1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14.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航空资訊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15.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海运资訊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16. 引用错误:<ref>标签无效;未给name(名称)为陳一昌的ref(参考)提供文本

Template:台湾的海底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