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

这是特色条目,点此获取更多信息。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大遼
916年-1125年
京城上京臨潢府
君主9
• 907年-926年
耶律阿保機(開國)
• 1101年2月12日-1125年3月26日
耶律延禧(亡國)
常用语契丹語中古漢語女真語
兴衰
• 916年
耶律阿保機稱帝
• 947年
耶律德光將朝名改為“大遼”
• 1005年
澶淵之盟
• 1114年-1115年
金朝入侵
• 1124年
西遼建立
• 1125年
天祚帝被金兵俘虜
面积約2,600,000平方公里
前身
继承
唐朝
黠戛斯汗國
後晉
渤海國
阻卜
葛邏祿
金朝
北遼
西夏
西遼
蒙兀國
高昌回鶻
今属于中華人民共和國
蒙古國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俄羅斯

遼朝(916年-1125年),国号大遼,契丹文又称大契丹国(契丹国,契丹大字File:契丹国.png契丹小字:𘱿𘱤 𘱚𘮒)[注 1],是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国家,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国祚210年[2]

契丹族源自东胡鲜卑,在唐朝时臣属(松漠都督府),唐朝末年,首领耶律阿保机吞并了契丹各个部落后,于916年称帝建国“契丹”。918年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攻灭后晉后确定国号为「大遼」[注 2],983年改为“契丹”,1066年改为“大遼”[3],直到1125年3月26日为金朝所灭为止。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于遼南京被立为帝,史称北遼[3]。遼朝灭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于1132年重建“大辽”,史称西遼[注 3]。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并于1218年被蒙古帝国所灭。

史学界对「契丹」含义最广为接受的說法是鑌铁或刀剑之意。后来改国名为“遼”也是“铁”的意思,同时“遼”也是契丹人发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与南方的中原政权长期对峙,而称“北朝”,而称中原王朝为“南朝”[4]。遼朝926年灭渤海国,938年据燕云十六州,后灭后晉,自居为继承后晉的中原正统,即使之后退回北方。依据五行德运說的五行相生规律,后晉的「木」德之后为「水」德,因此遼朝以水为德运,并相应以黑色为正色。[5]

遼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額尔古纳河大兴安嶺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遼朝皇帝使牧业共同发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遼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祥地,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契丹人)与农业民族(汉人)分开统治,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西域各国的文化,促进遼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遼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常将遼朝(契丹,英语作Cathay或Khitan)当做中国(俄语作Китай)[6]

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传说時代
三皇五帝
新石器時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476
戰國 前475–前221
前221–前207
西楚 前206–前202

前202

220
西汉 前202–8
9–23
更始帝 23–25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229–280
蜀漢
221–263

220–265

265–420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304–439



420

589
420–479 北魏
386–534
479–502
502–557
后梁555–587
西魏
535–557
东魏
534–550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五代十国 907–979
(契丹)

916–1125

西辽
1124–1218
定难军
881–982

西夏
1038–1227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大蒙古國 1206–1271
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1911
中華民國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松漠建国

遼朝胡瓌描绘的契丹人《出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契丹源于鲜卑,即为东胡后裔,北魏道武帝时出现,当时聚居于遼水上游一带,自称青牛白马之后[7][8]。648年唐太宗在契丹人领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賜李姓。契丹在660年唐高宗时反叛自立,并与李唐脫离关系[9],开元年间再度归附,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衰微,契丹时而复叛,松漠都督府逐渐空殼化[10]。晚唐时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崛起并征服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后于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室韦黠嘎斯阻蔔等部落,并且握有蒙古地区的产鹽区,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11]。915年耶律阿保机出征室韦得胜回国,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灤河边建设了一座仿幽州的城敦。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即遼太祖[12]

遼太祖掠夺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战争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記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918年遼太祖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13]。在军事方面,他于925年东征渤海国,于旧地建立东丹国以统治渤海遺民,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遼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图[14],然而于攻灭渤海后的隔年,在回师途中病倒,最后逝世。其妻述律平宣布摄政,以次子耶律德光总攬朝政,屠杀政敵数百人以穩定政权。927年,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遼太宗。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遼太宗统一了契丹[15][16]

南下中原

936年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遼太宗支援攻打后唐。遼太宗遂亲率5万骑兵,于晉阳洛阳等地击败后唐军,最后协助石敬塘攻灭后唐,石敬塘得以建国后晉。契丹国获得燕云十六州后,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为了统治当地汉族,遼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通过南北两面官分治汉人和契丹人的两院制。定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17]

944年后晉出帝即位,他不愿向契丹臣服,上表称孙不称臣。遼太宗趁机率军南下。947年,契丹军攻克后晉首都开封后晉亡,遼太宗改国号为大遼[18](另一說指契丹早于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国号为大遼)[19]。虽然遼太宗有长久经营中原的意图,然而因縱兵掠夺民财,以及不让諸位节度使返回镇地,招来中原人民的反抗。四月,遼太宗被迫引军北返,最后在河北栾城病逝。947年位于中原的耶律吼等将领拥立耶律阮为帝,是为遼世宗。在上京临潢府的太后述律平想让其子耶律李胡继承帝位,不同意耶律阮称帝。太后派耶律李胡与耶律阮在遼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战,最后由耶律阮打贏這场战争。在经过大臣耶律屋质的勸阻之下,太后才认同耶律阮的帝位[17]

遼世宗任用賢臣耶律屋质,进行一系列改革,将遼太宗时的南面官北面官合并,成立南北樞密院,废南、北大王。再其后南北樞密院合并,形成一个樞密院。遼世宗的官制改革使遼朝从部落联盟演进为中央集权。遼世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忘佔领中原的期望,多次对中原用兵。然而遼世宗好酒色,喜爱打猎。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兴封赏降杀,导致朝政不修,政治腐败。951年,遼世宗协助北汉攻打后周,行军至归化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时,由于其他部队未到,先行驻紮在火神澱(今河北宣化西)。其间喝酒、打人、打猎,众将很是不满。最后被耶律察割杀死于梦乡中[17]

衰退与穩固

参见:宋遼战争
遼朝彩绘木雕观音

951年耶律察割在火神淀(今河北宣化)发动政變,杀遼世宗并自行称帝,遼太宗之长子耶律璟耶律屋质等率兵杀死耶律察割后,被立为帝,即遼穆宗。遼穆宗虽討厭女色,而无所出,但卻经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长时期不理朝政,国人称之为「睡王」。遼穆宗前期,朝廷内部不穩,离心离德,大臣经常发生叛乱或是南奔中原的事件:952年六月,蕭眉古得欲叛遼南奔后周,陰謀败露,被杀。七月,政事令耶律婁国、林牙耶律敵烈等謀乱,耶律婁国被捕后伏誅。953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謀反,事情被察觉后被捕。960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寿远、太保楚阿不等人謀反,事败伏誅。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隱謀反,事败被捕,因供词牽涉耶律李胡,耶律李胡入獄而死[20]

由于政局动盪不安,迫使遼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贯执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复因长期战事而消损的国力,与南唐北汉联合对抗遂渐强盛的后周。959年后周发动北伐,遼朝宁州(今河北青县)刺史王洪举城投降。周军随后攻克益津关(今河北霸州)、瓦桥关,莫州、瀛州刺史刘楚信、高彥暉也举城投降。当时后周世宗欲一鼓作气,直取幽州,遼穆宗甚至有意放棄燕云十六州[21]。最后后周世宗因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归后周领有,而遼军加强防禦,不敢南下。由于遼穆宗本人喜好杀戮,经常亲手杀人。同时又爱好打猎到「竟月不视朝」,最后于969年二月被侍人所弒。耶律賢被推举为帝,即遼景宗,改元为保宁[20]

遼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賢臣如室昉郭袭,使遼朝出现一阵清明。由于遼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多由皇后蕭綽协助处理。遼景宗对遼穆宗时謀反的皇族采比较宽松的政策,因而謀乱者少,朝廷比较穩定。遼景宗对外政策仍采不主动南伐中原,而是仅扶持支援北汉的方针。遼景宗前期,遼朝与宋朝聘史往还,互贺节日。宋太宗趙光义统一江南后,于979年亲征北汉,遼朝派数万兵支援北汉。三月,遼军在白马嶺(今山西盂县)与宋军交战战败,遼将耶律敵烈等人战死。六月,北汉君主刘继元降宋。遼朝只能全力固守幽薊。宋太宗乘胜围攻幽州,遼朝派宰相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率军与宋军会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史称高梁河之战。遼军最后击潰宋军,宋太宗仅以身免,此后宋遼两国进入了相持狀态[20]

圣宗盛世

耶律隆庆之女陈国公主入葬时头戴的鎏金高翅银冠,冠顶为道教元始天尊

982年遼景宗病逝,遼圣宗继位,尊蕭綽为皇太后,并由蕭太后摄政。当时蕭太后30歲,遼圣宗12歲,而蕭太后之父蕭思溫于970年被害,无嗣,使得蕭太后也沒有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拥兵自重,控制朝廷,对蕭太后及遼圣宗构成了莫大的威脅。蕭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軫韩德让参決大政,南面军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换一批大臣,并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他们的兵权。在這些行动后,遼圣宗和蕭太后的地位才穩定下来。蕭太后摄政二十七年,传闻曾改嫁給韩德让。在她执政期间进行改革,并且励精图治,注重桑,兴修水利,減少赋稅,整顿吏治,训练军队,使遼朝百姓富裕,国勢强盛。1009年遼圣宗亲政后,遼朝已进入鼎盛,基本上延续蕭太后执政时的遼朝风貌,反对严刑峻法,并且防止貪汙事件。在文教方面,遼圣宗实行科举,编修佛经,佛教极为盛行。在位其间四方征战,对宋战争屢屢获胜,俘获号称杨无敵的宋朝名将杨继业[20][22]

北宋立国之初即有意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后于979年、986年两度北伐,皆为遼军所击败。遼圣宗为了防止高丽与宋朝结盟,进而威脅遼朝东部,于993年发动高丽契丹战争以降服高丽,于1009年的东征时最远攻入高丽开城。之后为解決遼宋之间的长期对抗,以及避免契丹贵族威脅皇权,蕭太后与遼圣宗于1004年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坚持而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击败遼军前锋,遼将蕭撻凜战死。遼军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约。主和的宋真宗于次年初与遼訂立和约,协定宋每年贡遼歲币银十万两、絹二十万匹,双方各守疆界,互不骚擾,成为兄弟之邦,此即澶淵之盟,从此两朝和好达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后遼圣宗结好西夏,而西夏也摇擺于宋、遼之间以图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勢[20][23]

三国鼎立

参见:重熙增币

1031年遼圣宗去世,长子耶律宗真即位,即遼兴宗。遼兴宗其生母蕭耨斤(即法天太后)自立为皇太后并摄政,并派人杀死遼兴宗的养母齊天皇后蕭菩萨哥。法天太后重用在遼圣宗时代被裁示永不录用的貪官汙吏以及其娘家的人。遼兴宗因无权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结怨。法天太后对遼兴宗并不信任,打算改立次子耶律宗元(即耶律重元)为帝。耶律宗元把這一事告诉兴宗。遼兴宗怒不可遏,于1034年用武力废除法天太后,迫法天太后“躬守庆陵”,大杀太后亲信。七月,遼兴宗亲政,修建陵园安葬齊天皇后。而后,把法天太后接回来,并与她保持十里的距离,以防不测。兴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终沒有填平[24]

遼兴宗在位时,遼朝国勢已日益衰落。而有遼兴宗一朝,奸佞当权,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衰弱。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勢,遼兴宗连年征战,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纳歲币。但是這些反而使遼朝百姓怨聲载道,民不聊生。遼兴宗还迷信佛教,穷奢极欲。遼兴宗曾与其弟耶律宗元賭博,一连输了几个城池。他对自己的弟弟耶律宗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时答应百年之后传位給耶律宗元。其子耶律洪基(即为后来的遼道宗),也未曾封为皇太子,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已。這种下了遼道宗继位后,耶律宗元父子企图謀夺帝位的恶果[25]

宋夏战争北宋内外交困之际,使得遼朝趁机侵宋。在徵求张儉的意见后,一面派其弟耶律宗元蕭惠在边境制造欲攻宋的虚张聲勢,一面派蕭特末(汉名蕭英)和刘六符于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宋朝派富弼与遼方使节谈判,此即重熙增币。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在澶淵之盟规定贈遼歲币基礎中,再增加增歲币银十万两、絹十万匹以了结這次索地之争。遼兴宗还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歲币是宋方纳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应允,而条件是遼朝须逼西夏与宋朝和谈。因此,在遼宋和好之后,为答应宋朝要求,遼夏关系恶化并发生遼夏战争。遼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均遭失败,而西夏最后愿意分别向遼和宋称臣进贡[26]

道宗中衰与女真威脅

参见:灤河之乱
遼道宗契丹文哀册并盖,辽宁省博物馆馆藏

遼道宗继位后,1063年七月耶律宗元聽从儿子的勸說,发动叛乱,自立为帝,不久被遼道宗所平,耶律宗元自尽,史称灤河之乱。遼道宗在位期间,遼政治腐败,国勢逐渐衰落。道宗并沒有进行改革图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时地主官僚急剧兼并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载道。遼道宗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并聽信耶律乙辛的讒言,相信皇后蕭观音与伶官趙惟一通姦而賜死皇后。而同时耶律乙辛为防太子登基对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濬,并将其杀害,史称十香词冤案。后来,一位姓李的妇女向遼道宗进「挟穀歌」遼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儿女接进宫。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遼道宗游猎的时候意图謀害皇孙耶律延禧,遼道宗接纳大臣的勸諫,命皇孙一同秋猎,才化解耶律乙辛的陰謀。大康九年,遼道宗追封故太子为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图带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难,事败被誅。1101年正月,遼道宗去世,皇孙耶律延禧继位,即天祚帝/遼恭宗。当时西夏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击一再向遼求援,并求天祚帝女尚公主为妻。最后天祚帝于1105年将一个族女耶律南仙提升为公主嫁給夏崇宗,并派使者赴宋,勸北宋对西夏和谈[27]

1112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女真族的酋长来朝,宴席中醉酒后令諸位酋长为他跳舞,只有完顏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为意,但从此完顏阿骨打与遼朝之间不和。九月,完顏阿骨打不再奉詔,并开始对其他不服从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开始天祚帝并未将完顏阿骨打当作一个重大威脅,但是所有他派去镇压完顏阿骨打的军队全部战败。1115年天祚帝为瞭解決女真的威脅,下令亲征,但是遼军到处被女真军击败,完顏阿骨打也自称皇帝,建立金朝,即金太祖。遼朝于同年发生内乱,耶律章奴遼上京叛乱,虽然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遼朝内部。此后位于原渤海国的东京也发生高永昌叛乱自立,這场叛乱一直到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藉机佔领了遼东京瀋州。1117年女真攻春州,遼军不战自败[28]

分裂与灭亡

1120年金军攻克遼上京,守将蕭撻不也投降,到1121年遼朝已经失去一半的领土。遼将统伊都等人到咸州(今辽宁开原)请降,天祚帝逃到鴛鴦濼(今河北赤城),奔向遼西京。金军追击,天祚帝又逃到伊苏部。而内部又发生因为皇位继承问题而爆发的内乱,最后天祚帝杀他的长子耶律敖鲁斡而结束,但是這使得更多的遼兵投降金朝。1122年正月,金军攻克遼中京,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29][30]

由于位于遼南京耶律大石与李处溫等人不知天祚帝去向,他们拥立耶律淳为帝,即天锡帝,史称北遼。天锡帝降天祚帝为湘陰王,并遣大使奉表于金朝,乞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遼德妃称制,改年号为德兴。此时遼臣李处溫父子觉得前景不妙,打算向南私通北宋童贯,欲劫持遼德妃纳土于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内应。后她发现他们罪行而賜死之。当年十一月,遼德妃五次上表給金朝,只要允许立耶律定为遼帝,其他条件均答应。金人不许,她只好派兵死守居庸关,十一月居庸关失守,十二月遼南京被攻破。遼德妃带著随从的官员投靠天祚帝,天祚帝誅杀她[30][31]

1123年正月,在上京的回离保(蕭干)自立,号奚国皇帝,八月平定。1124年,天祚帝已经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的儿子和家属大多数被杀或被俘,天祚帝退出漠外,準备投奔西夏。1125年3月26日,天祚帝在应州被为金人完顏婁室等所俘,遼朝亡。八月天祚帝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龙江阿城),金太宗封为海滨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遺臣蕭朮者对故主行人臣之礼[29][30]

西遼续国

参见:西遼、​东遼国后遼

此后,遼朝贵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控制了蒙古高原新疆东部一带。1130年,由于受到金兵的压迫,耶律大石決定放棄蒙古高原,率部西征。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額敏)称帝,国号仍为“遼”,史称西遼(西方称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首都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东南布拉纳城)[32]。西遼曾一度扩张到中亚,成为中亚强国。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廟号德宗。之后,西遼历经感天皇后蕭塔不煙改元称制)、仁宗耶律夷列、承天皇后耶律普速完(改元称制)和天禧帝耶律直鲁古的统治,1211年,突厥乃蛮部贵族屈出律篡位称帝。最终,西遼于1218年被成吉思汗蒙古军队所灭,立国凡87年[33]

1212年,遼朝宗室耶律留哥在隆安(今吉林安)、韩州(今吉林梨树)一带起军反抗金朝,并且受到蒙古帝国的庇护。隔年三月,耶律留哥称王,国号遼,史称东遼。1216年初,耶律留哥之弟耶律廝不叛變,在澄州称帝,史称后遼。耶律廝不不久被部下所杀,众推耶律乞奴为监国。同年秋,木华黎率蒙古军东下,耶律乞奴等不敵,率九万契丹族越过鸭绿江进入高丽境内。不久契丹諸贵族自相殘杀,后遼最后于1220年灭亡。耶律留哥建国后依然归附蒙古帝国,成为其藩属,1270年元世祖撤藩,东遼正式灭亡[34]

疆域与行政区划

遼上京南塔,塔身嵌有佛、飞天、菩萨、小塔等浮雕,很有契丹族文化的特色

遼朝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游一带,在遼太祖及遼太宗时期不断对外扩张,遼太祖时征服(今河北北部)、乌古、黑车子室韦(今内蒙古东部呼伦湖东南)、韃靼回鶻渤海国。938年遼太宗时取得燕云十六州,并一度佔有中原。1005年遼圣宗与北宋签定澶淵之盟,最后确定了与宋的边界。遼朝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库頁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勢[35]

遼朝于契丹国时期领有八部[36],建立遼国后的行政区划为)、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军、城),309县。有五个,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道下设府、州、军、城4种政区,为同一级别[37]

遼朝政治的核心是因俗而治,以该文化的典章制度统治该族人民,這个特色在行政区划也看得出来。在契丹部落时期就征服鄰近的奚族,于当地依旧立奚王,建立自己的政府机构[38]。契丹国时期攻灭渤海国,为了便于统治渤海人民,于当地建立东丹国,沿袭渤海国行政体制。东丹国最后被废,改为中台省。在佔领燕云十六州后,也在当地也沿袭后唐行政体制以便于统治当地汉人[39]

头下军州是遼朝一种特殊建置。契丹贵族将所俘掠的人口,建立州、军安置,督迫其为主人劳作。遼諸王、外戚、大臣所领有的头下军州可建城郭,其餘只能有自己的头下寨堡。头下军州多设在潢河流域契丹住地。俘户主要是河北山西的汉人和东北地区渤海人。头下州县名称,常采用俘户原籍州县名称,如俘卫州民,建卫州;俘三河县民,建三河县;俘密云民,建密云县等。头下军州的制度到遼圣宗时期逐渐废除[40]

五京制度与捺缽制度

参见:五京制捺缽

遼朝如同宋朝,也有五京制度,主要是为控制因战争获的土地而设置的,或是因为争夺一地而设置的前进基地[41]。這些先后成立的五京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林东)、因控制奚领地而设置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因为渤海遺民设置的东京遼阳府(今辽宁遼阳)、因为燕云十六州而设置控制汉地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与监视西夏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然而遼中京至澶淵之盟后,其政治作用加强,地位直逼上京的首都地位[42]

捺缽,即「行在」、「营盘」,为遼帝的行宫[43][44]。遼朝虽以上京临潢府作为首都,但其政治核心在捺缽。這是因为契丹族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特性,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缽随时決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每年又「四时巡守」,「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45]。皇帝在游猎地区设的行帳,以区别于皇都的宫帳[46]。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缽之地[47]

遼太宗时,取燕云十六州后,其国土包括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为保持契丹族的骑射善战传统的经济生活,仍然过著「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生活。正如《遼史》中記载的「遼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漁,歲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在這种特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在契丹的管理体制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县有鲜明游牧契丹民族獨特特点的四时捺缽制度。契丹皇帝四时巡行的宫帳(也称牙帳),即春捺缽、夏捺缽、秋捺缽、冬捺缽[47]

《卓歇图》,传为遼朝胡壤绘。据画中大多数人物髡顶、脑后垂双辫的发式和方顶黑巾等特点,当属金代女真人的风俗,故极可能出自金代汉族画家的手笔

政治体制

南京析津府天宁寺塔,1100年至1120年遼朝末期兴建

由于遼朝属于多民族国家,其政治体制融合契丹体制与唐宋体制而形成南北院制。南北院制分成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借此保护契丹固有文化与政治体制。北面官治宫帳、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48]

北面官制中,北南樞密院是遼朝最高官制,北樞密院掌管全国军政,类似唐朝的兵部;南樞密院掌管銓选、丁赋等政。北樞密院管辖契丹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南樞密院管辖汉族以及州、郡、县。樞密院下还设北南宰相府,北、南宰相都由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蕭氏所把持。此外还有管理契丹或汉族军民之事的北南大王院、管理北南院御前祗应之的北南宣徽院、管理皇室教育的大内惕隱司、管理刑獄的夷离畢院、管理文翰之事的大林牙院与管理礼儀的敵烈麻都司等[49][50]

南面官制的官名及职掌沿袭唐朝制度,并参照五代宋朝的官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在其下设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三省。其下有六部大理寺。还有御史台、翰林院(又称南面林牙)、国史院、太常寺以及諸监、卫等。官有实授、遙授之分。职事官与散官及阶、勳、憲衔、封爵、食邑户数等配套。遼代官名多有契丹语官名,如林牙即翰林惕隱掌管皇族政教,夷离畢掌管刑獄,乙裡免为诰命夫人[50]。而朝廷重要职位都掌握在契丹人手中,尤其是帝系和外戚手中[51]

遼朝的法律因俗而治,使用双轨制度,基本原则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契丹人采属人主义,汉人采属地主义。早期有民族岐视[52],契丹制度较为宽松,而汉地由于继承历代法律,法条较为綿密。遼圣宗时契丹人法也用汉律来断,這反映汉人地位的提升。而皇帝往往随意杀人,无法无天,遼穆宗尤甚[53]。后期汉人附属感渐增,如遼亡前王介儒說:「南朝每謂南人思汉,殊不思自割属契丹已近二百年,豈无君臣父子之情?」「諺语有之:一马不备二鞍,一女不嫁二夫。为人臣豈事二主?燕中士大夫豈不念此!」

外交与对外关系

契丹族原臣服唐朝,被唐朝设立为松漠都督府。于晚唐五代时建立契丹国獨立,并且屢次入侵河北地区。五代后唐末年,遼太宗接受石敬瑭的请求,协助他建立后晉取代后唐,以获得燕云十六州后晉的臣服。不久又南征中原,灭后晉以建立遼朝。至此遼朝与中原的外交关系首度转为遼朝居上,中原臣服的狀态。之后遼朝衰退,后周北宋为了燕云十六州又相继北伐,双方恢复对峙的局面。遼朝采取防禦策略,并且扶持北汉对抗中原的北伐,屢次抵禦中原的进攻。直到遼圣宗时,经过充分準备之后,再度发动南征,率遼军直逼北宋的澶州。最后双方訂立澶淵之盟,遼朝与北宋建立大致上平等的外交关系,长达120年,双方并且加强经济和贸易往来[54]

1042年遼兴宗宋夏战争北宋内外交困之际,率重兵陈列遼宋边界,并派蕭特末(汉名蕭英)和刘六符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宋朝派富弼与遼方使节谈判,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此即重熙增币。最后增加增歲币银十万两、絹十万匹以了结這次索地之争。遼兴宗还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歲币是宋方纳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宋臣富弼建议宋仁宗答应要求,并且要求遼朝约束西夏作为条件以破坏遼与西夏的关系,最后使遼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劳民傷灾[26]。遼朝晚期因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入侵,加上朝廷内部分裂与内鬥,使遼朝有意与北宋和谈。但是北宋已经与金朝建立海上之盟而共同伐遼,所以拒绝和谈,最后遼朝亡于金朝[29]

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渤海国咸和四年铭佛龛

遼朝于926年灭渤海国后与高丽接觸。942年送給高丽50匹駱駝,但遭高丽太祖拒绝。遼使被放逐到孤岛,所送駱駝也都被餓死。至此遼朝多次袭擾高丽边界,993年,遼圣宗率大军越过鸭绿江入侵高丽。最后双方和谈,在高丽同意断绝与宋的联盟后,遼圣宗率军北返,双方建立友好的睦鄰关系。1009年高丽发生军變。遼圣宗趁机入侵高丽,最后在攻下开城后北返。1018年,遼朝率大军再度东征高丽。但不敵高丽军队。双方之后谈和,以后遼朝再也沒有入侵高丽[55]

遼朝与西北諸国保持著较为友好和睦的往来。遼朝西境的主要鄰国西夏,长期以来,一直与遼朝保有朝贡和联姻关系。一度为遼藩属,被称为甥舅之邦。遼朝与西域諸国的关系也源远流长。早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机时,就曾经率军西征,使西域諸国相继臣服[56]。统和年间,王太妃出师西域,1003年建可敦城[注 4],作为西北的边防重镇,经过多年的经营,使遼朝的勢力范围涵盖漠南、漠北与西域之地。遼朝政府对這些降附的部落属国,均采取「因迁种落,内置三部」的羈縻政策[60],使的這些国家互相监督,皆不愿背叛遼朝[61]。這些都使蔥嶺以东的甘州回鶻西州回鶻与蔥嶺以西的喀喇汗国,基本上都是亲附遼朝,其与北宋的关系较疏。此外,西亚的波斯大食(加茲尼王朝)在遼初也相继道使来通好。天赞二年,波斯使来,其明年大食使来。大食国王遣使为王子请婚,未允。次年,复遣使请婚,遼圣宗以宗室之女嫁之[62]

因此,在唐朝灭亡之后,西域、西亚与东欧地区皆将遼朝(契丹)作为中国的代表称謂。中亚和西亚的伊斯兰兵书中,还将中国传过去的火药与火器称为「契丹花」、「契丹火箭」等。直到今日,俄罗斯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当中,也依旧以契丹作为中国的称呼[63]

军事制度

耶律倍所绘《骑射图》,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遼朝的军队,平时约在二十万至三十万左右。契丹是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平时放牧漁猎,既是生产经济活动,也是军事练习,有战争很快即可集合成军。由于全民皆兵,遼朝所能动员的兵力在总人口当中,比例很高,为164万2800人[64]。由于保留著原始部族的痕迹,并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迅速转化的历史阶段,军事制度初期多与本民族社会制度合为一体,进入长城以南地区后,既保有本民族特色,又逐步接受汉族影响,具有民族融合的特点。遼朝皇帝亲掌最高兵权。下设北南樞密院。北樞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构,一般由契丹人主管﹔南樞密院亦称汉人樞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因而出现一个朝廷两种军事体制并存的局面[65]。  

遼朝兵制分为宫帳军、部族军、京州军和属国军。宫帳军,即皮室军,徵集直属皇帝的著帳户壮丁组成,是契丹族亲军,供宿卫和征战,「以行营为宫,选諸部豪健千人,置腹心部」[66]。部族军,主要由契丹以外的部族壮丁组成,供守卫四边。以上两种部队是遼军的主力。京州军,亦称五州乡军,徵集五京道各州县的汉族渤海族等的壮丁组成。属国军,由臣属国壮丁组成。后两种部队为輔助兵力[65]。遼初,贵族男子人人服兵役,年齡在15~50歲之间的列籍正军,兵器、战马自备[67]。并且时常派遣掠夺周边物资,时称打草穀[68]。遼军以骑兵为主,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刀枪。后期从宋朝传入拋石机,编有炮手军[65]

遼朝军制十分重要的一点便是所謂的斡鲁朵制度,即宫卫制度。斡鲁朵意为宫帳或宫殿之意,這是直属于遼国皇帝及太后的禁卫[69],另外皇室贵族或受皇帝特别恩寵的大臣也有自己的斡鲁朵。斡鲁朵制度对加强皇权,维护耶律氏的统治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主人去世后,斡鲁朵的人员就變成主人陵墓的守卫者。遼朝共计有十二宫一府。而当代皇帝的斡鲁朵出巡时,所有前朝的斡鲁朵守卫都要随行出动当守卫者,所以越后代皇帝的出巡规模就越大[70]

经济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原本是「畋漁以食、皮毛以衣、马逐水草、人仰湩酩」[71][72]。游牧民族经济上的弱点,在契丹立国之前大致上解決。以人为方式在游牧地区内营造绿洲,再将耕民族移居其中。契丹人从事农业手工业,都是由遼太祖的祖父、父亲以及伯父等传入契丹,又传授紡织。遼在各地均设群牧使司以管理官有的牲畜。遼朝皇帝使牧业共同发展繁榮,各得其所,建立獨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73]

农业

辽朝契丹渔猎木立俑,首都博物馆藏

遼朝境内作物品种齊全,既有等糧食作物,也有蔬菜瓜果。他们借鉴和学习中原的农业技术,引进作物品种,还从回鶻引进了西瓜回鶻豆等瓜果品种,结合北方气候特点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作物栽培技术。遼朝的土地有公田和私田两类。在沿边设置的屯田自然是公田。募民耕种的在官閒田也是公田,百姓领种十年以后,要对朝廷繳纳租赋。至于所說的「占田置业入稅」则是私田了[74]。估计屯田多集中在北部沿边,私田则多在遼国南境。在契丹的汉人依然是以男耕女织的方法维持家庭收入。同时,契丹将战争中俘掠的汉人,安置在契丹腹心地区,建立许多头下军州。除少部分需上繳,其餘收入皆归头下主所有。遼廷为了鼓励人民开闢荒地,立例若成功开闢地可免租赋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牧混合经济[75]。遇到兵荒、歲饑之年,也要減、免赋稅,991年1月遼圣宗时期,「詔免三京諸道租稅,仍罷括田」[76]。1075年9月遼道宗时期,「以南京饑,免租稅一年,仍出錢粟振之」[77]。遼朝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被编入州县,包括拥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和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户。他们无论经济地位如何,都是具有自由民身分的国家编户,并承担著国家的赋役负担。寺廟的佃户多是贵族、官僚随同土地一起转贈的,是既向国家纳稅又向寺廟交租的另一种形式的稅户[73]

畜牧业

辽朝壁画备猎图,敖汉旗博物馆藏

遼朝的畜牧业十分发达,契丹人的牧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78]。牧业是契丹等部落民的生活来源,也是遼朝所以武力强盛、所向克捷的物质条件[79]。当时陰山以北至臚朐河土河潢水撻鲁河額尔古纳河流域,历来有优良的牧场。契丹各部和属部中的阻卜乌古敵烈回鶻党项等,主要从事游牧业。羊、马是契丹等游牧民的主要生活资料:乳肉是食品,皮毛为衣被,駱駝则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战争和射猎活动中马匹又是不可缺少的裝备。因此,“蕃汉人户亦以牧养多少为高下”。阿保机之妻述律氏曾自豪地說:“我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窮也”[80]。羊、马也是遼朝向契丹諸部和西北、东北属国、属部徵收的赋稅和贡品,是遼朝的重要经济来源,因而受到统治集团的重视。游牧的契丹人,编入相应的部落和石烈,在部落首领的管理下,在部落的分地上从事牧业生产,承担著部落和国家的赋役负担,沒有朝廷和部落首领的允许,不能随意脫离本部。他们是牧区的劳动者、牧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部落贵族的属民[73]

手工业

遼代的冶铁业发达[81][82],发掘出土铁制的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遼东是遼朝产铁要地,促进遼朝冶铁业的发展。初期,曾以橫帳和大族奴隶置曷术石烈,从事冶煉。“曷术”,即契丹语“铁”。曷术石烈在圣宗时因户口繁息和生产关系的變化,改编为部,仍以铁为赋。遼在手山、三黜古斯和柳濕河分置三冶。其中手山为今辽宁省鞍山市的首山,這裡的矿冶史最晚当起自遼代[73]

遼代陶艺受唐朝影响,墓葬出土文物则显示部分宋朝器皿及其他器皿自国外输入,但金、银器制作亦采用唐、宋的金属打制和鍍金技术。遼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瓷器的造型可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类,中原式仿造中原的风格燒造,有、盂、等,契丹式则仿造本族习慣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燒造,器类有瓶、壺、盘、碟,造型獨具一格。缸瓦窯村窯是一处目前所知遼代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可生产白釉、单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宫廷所用的官窯器物[83]。遼代的鎏金、鎏银、染织、造马具、制瓷以及造紙等手工业门类齊全,工艺精湛。契丹鞍与端硯蜀锦、定瓷更被北宋《袖中锦》评比为「天下第一」[84]陈国公主与駙马墓、耶律羽之墓等贵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银器都反映出契丹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艺技术水準。如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广德公乡遼墓出土的双猴绿釉鸡冠壺和龙首绿釉鸡冠壺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壺体側边作出仿皮革縫制的痕迹,此类壺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83]

遼朝瓷盘,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藏
辽朝刺繡莲塘双雁,中国絲綢博物馆藏
辽朝绿彩皮囊壶,南宋官窑博物馆藏
遼朝遼三彩罗汉雕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
辽朝陈国公主金面具,遼代陈国公主与駙马合葬墓出土

商业

辽代八角形三彩砚,为契丹人的文房四宝之一
辽代三彩套盒

随着、牧、手工业的发展,交换逐渐频繁,商业活动也日益活跃。早期,遼太祖在炭山北建羊城,“起榷务以通諸道市易”。后版图扩大,建置完善,经济成分增加,范围扩大,商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遼五京相继建成后,都成了遼朝的重要商业城市[73]。遼朝与周边各政权、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往来多以朝贡和互市的方式进行。由于商业的发展,遼朝境内也出现了富有的商人阶层,他们或经商于五京、州县,或来往于遼、五代諸国或宋朝,有的甚至成为代表遼朝办理交涉的使臣,如遼太宗时的回图使乔榮经商于后晉,又为遼朝商业贸易的代表,并可作为使臣与后晉交涉政务。西京归化州的韩师训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73]

遼代物价甚低,虽有鹽酒之稅,但各地稅率并不一致。商业贸易的繁榮促进了貨币经济的发展。据文獻記载,耶律阿保机之父撒剌的时,已开始鑄造貨币。然而貨币使用量不多,遼世宗时,上京还处在交易无錢而用布的狀态。各地都用不同貨币,如圣宗以前所鑄的遼錢极少,圣宗之后稍微多了一些,但在流通貨币中,所佔数量仍甚少,不及百分之二,主要的是宋錢,其次是唐及五代及其他朝代的錢;在对外交易方面,遼主要与西夏等通过边境上的榷场进行互补性的交易。另外与日本高丽阿拔斯王朝基輔公国喀喇汗国也有贸易往来[85]

文化

遼朝吸收许多汉文化与渤海国文化。灭渤海后,渤海遺民大量聚居于遼上京遼东京一带的州县,较先进的渤海文化对遼文化有较为广泛的影响。据汉地幽云十六州到后来和宋朝的频繁交往,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的榷场贸易,汉文化对于遼朝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由于大量汉文书籍的翻译,将中原人民的科学技术、文学、史学成就等介紹到了草原地区,带动和促进了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发展。遼朝皇室和契丹贵族多仰慕汉文化,如遼的开国皇帝遼太祖崇拜孔子,先后于上京建国子监,府、州、县设学,以传授儒家学說,又建立孔子廟;遼圣宗常閱读《贞观政要》、道宗爱看《论语》等;遼道宗时,契丹以“諸夏”自称,道宗又說“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86]教育方面实行设学养士和科举取士[87]

文学与文字

位于铜鏡上的契丹文字

遼朝文人既用契丹语言文字创作,也大量用汉语文写作。他们的作品有詩、词、歌、赋、文、章奏、书简等各种体裁,有述怀、戒喻、諷諫、叙事等各种题材。作者包括帝后、宗室、群臣、諸部人和著帳郎君子弟。契丹的詩词既有气勢磅礴之句,也有清新优美之词。遼兴宗也善为詩文,1050年宋使趙概至遼,遼兴宗于席上请概赋《信誓如山河詩》。在遼朝諸帝中,遼道宗文学修养最高,善詩赋,作品清新雅丽,意境深远。有《题李儼黃菊赋》。宗室东丹王耶律倍有《乐田园詩》、《海上詩》。耶律国留、耶律资宗、耶律昭兄弟三人皆善属文、工辭章,耶律国留有《兔赋》、《寤寐歌》;耶律资宗出使高丽被留期间,“每怀君亲,輒有著述”,后编为《西亭集》;耶律昭因事被流放西北部,致书招討使蕭撻凜,陈安边之策,词旨皆可称。遼道宗的皇后蕭观音《諫猎疏》、《回心院》和应制詩《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表达关心社稷安危、致主泽民的政治理想。流传至今的遼人作品除王鼎的《焚椒录》外,还有寺公大师的《醉义歌》。《醉义歌》是使用契丹语创作,有金朝耶律履的译文,只是契丹文原作和耶律履译文已经失传,今有耶律履的儿子耶律楚材的汉译本传世[88]

契丹小字铜鏡,译为“寿长福德”

在书目方面,遼设国史院,专修整历史,设官监修国士、史馆学士、修国史等,曾撰写起居注日曆实录二十卷、国史,又把不少汉人书籍翻译为遼朝文字,如《五代史》等。当中,遼代所写的实录成为元朝脫脫等所编写的《遼史》主要材料之一[89]

语言文字方面,汉语契丹语都是通行的,不少文书都是以這两种语言写就。遼代还出现了为佛教信众学习佛经而编纂的汉字字典龙龕手鏡》。契丹文是遼代为記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形式。但现时已缺少类似的文獻。契丹大字相传于920年由遼太祖下令耶律突呂不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应有三千餘字;契丹小字由遼太祖弟耶律迭剌参考回鶻文对大字加以改變而成。小字为拼音文字,约五百个发音符号。契丹小字较大字简便,原字虽少,卻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族创字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觉,对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响,例如西夏创造党项文字金朝创造女真文字元朝创造八思巴文字[90]。契丹字的通行直到1191年金朝金章宗废除为止[91]。有观点认为契丹人受印章雕刻启发,参照雕版印刷术优缺点发明了契丹大字石活字印刷,比毕昇的泥活字早150年[92]

宗教

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建于1056年,是目前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多层木结构建筑

遼朝的宗教佛教萨满教为主,此外也崇拜契丹祖先和民间信仰[93]。民族信仰有木叶山崇拜、天地崇拜与拜日神[94]、拜山神[95]等。木叶山崇拜源自契丹始祖出现与契丹八部兴起的传說,带有萨满教的文化背景[96]。契丹族于木叶山(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兴建契丹祖廟以祭拜始祖[97],最后发展成遼朝皇室的柴册儀[93]

遼朝佛教基本上继承盛唐的教学佛教[25]。早在唐朝唐武宗发动灭佛事件时因为河北諸藩镇不聽从,大量僧侶与佛教文物流向河北地区,使得当地佛教文化蓬逢发展[93]。902年龙化州建开教寺,为佛教北传契丹的起始点。918年遼上京又建佛寺,佛教逐渐为契丹人所信仰和崇尚。926年遼朝灭渤海国后,俘渤海僧人崇文等57人至上京,又建天雄寺。此后,諸京和各州县也相继修建寺廟。938年遼朝领有燕云十六州后,此地逐渐发展成佛教文化重心,到遼朝晚期「僧侶、佛寺之数冠北方」。遼太宗等遼朝皇帝也采取保护佛教政策,尊崇佛教,佛教大盛。遼兴宗时觉华岛海云寺僧人海山(郎思孝)与遼兴宗关系甚好[98]。遼道宗曾以詩赞譽法均:“行高峰顶松千尺,戒凈天心月一轮。”随着佛教的传播,由皇帝下令,寺廟校勘、雕印佛经和个人写经,集资刻经、印经等活动十分活跃。从山西应县木塔佛像中发现的丹藏、佛经及佛画,河北丰润天宝寺塔发现的佛经,内蒙古巴林右旗释迦佛舍利塔中发现的佛经,堪称佛教艺术瑰宝[93]。遼朝完成以《大般若经》为首的主要佛教石刻,于遼兴宗时期出版的《契丹大藏经》,其地位仅次于宋朝宋太祖时期开版《蜀版大藏经》,在佛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24]

遼朝伊斯兰教的重心,牛街礼拜寺礼拜殿第一进内景

道教和道家思想对契丹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遼初,以各种方式进入草原的汉人中,就有一些道教信仰者。如上京有天长观,中京有通天观,一些州城也多有道士和道观。某些契丹上层和契丹部民也信仰道教。遼圣宗对“道释二教,皆洞其旨”[99],其弟耶律隆裕更是个虔誠的道教信徒[100]。某些上层道士同佛教上层一样受到皇帝的礼遇。遼圣宗曾予道士冯若谷加官太子中允。道教的传播也带动了道家经典的研究,遼初道士刘海蟾著有《还丹破迷歌》和《还金篇》,耶律倍译有《陰符经》,遼圣宗于闐张文宝曾进《内丹书》,寺公大师的《醉义歌》中也杂有道教思想[93]

遼朝也有通行伊斯兰教,主要经由位于西域、已经伊斯兰化的喀喇汗国东传而来。996年入仕遼廷的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即在遼南京(今北京)兴建牛街礼拜寺。后来的西遼遼帝对伊斯兰教采取的宽容伏待政策,使伊斯兰教持续在西域发展[101]

艺术

《丹楓呦鹿图》(左)与《秋林群鹿图》(右)皆约绘制于1031至1048年间,揉合波斯細密画风格,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遼朝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契丹人善画草原风光和骑射人物,遼朝湧现出不少卓有成就的画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耶律倍和著名画家胡瑰、胡虔父子所画多入北宋内府,被譽为“神品”。耶律倍画的《射骑图》、胡环的《出猎图》、无名氏的《丹楓呦鹿图》、《秋林群鹿图》等名画,均为曠世珍宝。此外比较有名的尚有:耶律防曾两次使宋,见宋仁宗,“陛辭,仅一见,”即临摹如真容。蕭瀜据《绘事备考》云:“好读书,亲翰墨,尤善丹青……”。虞仲文据《图绘宝鉴》記载他善画人马,墨竹学文湖州(文同)。其它还有契丹族耶律题子、秦晉国妃蕭氏,以及汉族陈升、常思言与吴九州等人也皆以善画称[102]

雕塑作品刀法遒勁,栩栩如生。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灵丘觉山寺西塔院中的觉山寺塔北京市天宁寺塔辽宁省遼阳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观,是遼代最流行的密簷塔中的杰出代表作品。天津薊县獨乐寺的观音閣兼唐朝和宋朝之长处,雄健壮丽[103]

北大王墓志

遼朝用契丹文字刻制的石刻。契丹文石刻用契丹大字和小字刻制,一般分为紀功碑、建廟記、哀册文、墓志铭、题記等类。契丹大字石刻如:《遼太祖紀功碑》(殘)、《大遼大橫帳兰陵郡夫人建靜安寺碑》、《耶律延宁墓志》、《蕭孝忠墓志铭》、《故太师铭石記》与《北大王墓志》等。其中《北大王墓志》(又作《耶律万辛墓志》)是契丹大字石刻中字体最工整的一件,讲述耶律万辛的事迹,本墓志使用遼代契丹大字、汉字刻印。由于刻字工整,字数较多,有利于契丹大字的解读[102]

遼朝散乐受唐朝五代后晉影响极深,在此基礎上与契丹族民间艺术相融合,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宫廷音乐的形式。《遼史》中有記载,其演奏乐器有:觱篥琵琶、五弦、箜篌方响、枝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拍板等。散乐由12人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乐队呈两排,前排第三人下,有一低矮的舞蹈者,随着节拍翩翩起舞[102]

科技

遼朝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一些成就。遼朝的医药久负盛名,遼朝医生直鲁古撰有《脉訣》与《针灸书》,其中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临床实踐中。当时具有屍体防腐保存的技术,文惟简所著的《虜廷事实》、《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等文獻都記载契丹人用香药、鹽、礬等保存屍体的方法。1981年在内蒙古察右前旗豪欠营遼墓中发现有保存比较完整的乾屍[103]

遼朝的天文曆法继承五代曆法,并略有改进。遼朝原使用后晉马重元的调元曆,995年行用遼刺史賈俊大明曆。遼朝皇帝十分重视天象观测,时人并将天象与政事相连繫。1971年在河北省宣化遼墓发现的彩绘星图绘有二十八宿黃道十二宫。1989年在宣化遼墓又发现两幅星图,除与前图略同外,并有十二生肖,均作人形,从中可以得知遼朝天文学已达到很高的水準[103]

社会

寳山遼墓壁画,寄锦圗

契丹民族的社会与风俗,本不同于汉人。遼朝在统治汉人的燕云十六州地区,则同于中原;在北方的契丹人,则依旧俗生活;介于混杂地区,就呈现两种混合型态。契丹人的儀俗很多,如拜日儀、柴册儀、再生儀、祭山、射鬼箭等。特别的生活方式就是四时的「捺缽」,遼朝皇帝带领百官的中央政权,随着一年四时,到各地巡狩,其宫帳的所在地就是「捺缽」。其他还有「头鱼宴」、「头鹅宴」等生活习慣。契丹饮食文化因地制宜,有蜜餞、果脯等,是用蜜蠟浸漬水果而成,以利保存。清朝东北仍有以欧李(野果)“漬以餳蜜”之俗,今日北京特产果脯,也是与契丹人的“蜜漬山果”“蜜曬山果”之类一脉相承[104]

在日常生活上,契丹人具有北亚民族传统,以羊狐皮衣居多。而贵族官吏则以貂裘为主,并且穿絲絹服饰,所配戴的裝饰也比较多。饮酒食肉为普遍现象,居住以帳幕为主,也有居住在宫室。摔跤击鞠(踢球)、射柳、射兔节、下围棋双陆等均是遼人的业餘活动。关于节令风俗,遼汉皆有,仍以契丹旧俗为主。例如元旦日,以弱米和白羊髓为餅。正月七日为人日,食煎餅,称为「薰天餅」。其他尚有中和、上巳、端午、夏至、中元、中秋、重九、冬至等,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原传入的,节日风俗大体相同。然而也有一些节令,名称虽同,卻保留了契丹固有的风俗和儀式[104]

君主

年表

契丹与遼 916年-1125年
廟号 諡号 汉名 契丹名 常用名称 在位时间 年号
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亿 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 916年-926年七月 神册 916年十二月-922年正月

天赞 922年二月-926年二月

天显 926年二月

义宗
(世宗追崇)
让国皇帝
(世宗追崇)
文獻欽义皇帝
(世宗追崇)
图欲 耶律倍
淳欽皇后 月裡朵 述律平 926年七月-927年十一月 天显 926年-927年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德光 尧骨 耶律德光 926年十一月-947年四月 天显 927年-938年十一月

会同 938年-947年正月
大同 947年二月-九月

世宗 孝和庄憲皇帝 兀欲 耶律阮 947年四月-951年九月 天祿 947年九月-951年九月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璟/明 述律 耶律璟 951年九月-969年二月 应曆 951年九月-969年二月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明扆 耶律賢 969年二月-982年九月 保宁 969年二月-979年十一月

乾亨 979年十一月-983年六月

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隆緒 文殊奴 耶律隆緒 982年九月-1031年六月 统和 983年六月-1012年閏十月

开泰 1012年十一月-1021年十一月

太平 1021年十一月-1031年六月

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 宗真 只骨 耶律宗真 1031年六月-1055年八月 景福 1031年六月-1032年十一月

重熙 1032年十一月-1055年八月

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 洪基/弘基 查剌 耶律洪基 1055年八月-1101年正月 清宁 1055年八月-1064年

鹹雍 1065年-1074年
大康 1075年-1084年
大安 1085年-1094年

寿昌 1095年-1101年正月

恭宗 延禧 阿果 耶律延禧 1101年二月-1125年二月 乾统 1101年二月-1110年

天庆 1111年-1120年
保大 1121年-1125年

北遼 1122年
廟号 諡号 汉名 契丹名 常用名称 在位时间 年号
宣宗 孝章皇帝 涅裡 耶律淳 1122年三月-六月 建福 1122年三月-六月
普賢女 蕭普賢女 1122年六月-十二月 德兴 1122年六月-十二月
西遼 1132年-1218年
廟号 諡号 汉名 契丹名 常用名称 在位时间 年号
德宗 天祐武烈皇帝 大石 耶律大石 1132年二月-1143年 延庆 1132年二月-1134年

康国 1134年-1143年

感天皇后(称制) 塔不煙 蕭塔不煙 1144年-1150年 鹹清 1144年-1150年
仁宗 夷列 耶律夷列 1151年-1163年 紹兴 1151年-1163年
承天太后(称制) 普速完 耶律普速完 1164年-1178年 崇福 1164年-1178年
(史称末帝) 直鲁古 耶律直鲁古 1179年-1211年 天禧 1179年-1211年
屈出律 1211年-1218年

参见

注释

  1. 关于遼朝国号,现代学者研究契丹大字与小字的墓碑,并且发现有多种组合[1]
    1. 大多在前面加上「大」或「大中央」[1]
    2. 有「胡里只」、「契丹」与「国」等三组语词混合组合,例如「胡里只契丹国」、「胡里只国」、「契丹胡里只国」与「契丹国」等等....,其中「胡里只」意指人众,「契丹」意指天族[1]
    3. 而「哈剌契丹」一词是波斯人与蒙古人对西遼的称呼,非契丹人的自称[1]
  2. 契丹首次改国号为大遼的时间各史书记载不一:
    1.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記为天显十一年(936年)。
    2.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記为晉天福二年(937年),《契丹国志》从之。
    3.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三》記为天福三年(938年)
    4. 遼史·太宗紀》記为大同元年(947年)。
  3. 耶律大石原效忠于天祚帝,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在辽朝西部边陲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称王并建立抗金根据地,被认为是西辽政权的开始。然而,此时以天祚帝为首的辽朝朝廷尚未被金朝所灭。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登基称帝,西辽正式建立。
  4. 可敦城的位置,根据《遼史·地理志》有三种說法:
    1. 云内州「有古可敦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北陰山北麓[57]
    2. 镇州「本古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城[58]
    3. 「河董城」,本「回鶻可敦城」,语訛为河董城,今蒙古国东方省乔巴山市西[59]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爱新覚罗乌拉熙春〈遼朝国号非「哈喇契丹(遼契丹)」考 〉. 载《爱新覚罗乌拉熙春女真契丹学研究》. 京都松香堂出版社. 2009年2月.
  2. 刘学銚著(2012年):《大遼王朝:青牛、白马、黑契丹》〈大遼王朝大事年表〉,第212頁-第214頁。
  3. 3.0 3.1 张正明(1979年):《契丹史略》,225頁。
  4. 徐俊(2000年):《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225頁–261頁
  5. Chen, Yuan Julian. 陈元-台北故宫藏宋元明帝王画像与其隱喻的王朝正统性, Zhongguo wenhua 中国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 [2018-05-16] (英语). 
  6.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3頁。
  7. 万蠅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论稿》第十四章〈南北其他民族问题〉,第378頁。
  8. 《魏书·契丹传》:「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竄于松漠之间。登国中,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经数十年,稍滋蔓,有部落,于和龙之北数百里,多为寇盜。」
  9.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4頁。
  10. 新唐书卷219
  11.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二章〈分裂的时代〉,44頁。
  12. 刘学銚著(2012年):《大遼王朝:青牛、白马、黑契丹》第三章〈大遼王朝誰创立,英雄当数阿保机〉,第36頁-第55頁。
  13.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5頁。
  14. 《资治通鑑·卷第二百七十五·后唐紀四》:「(后唐明宗)帝遣供奉官姚坤告哀于契丹。……(遼太祖)又曰:『吾儿与我虽世旧,然屢与我战急,于今天子则无怨,足以修好。若与我大河之北,吾不复南侵矣。』坤曰:『此非使臣之所得专也。』契丹主怒,囚之,旬餘,复召之,曰:『河北恐难得,得镇、定、幽州亦可也。』給紙笔趣令为狀,坤不可,欲杀之,韩延徽諫,乃复囚之。」
  15.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7頁。
  16. 刘学銚著(2012年):《大遼王朝:青牛、白马、黑契丹》第四章〈大遼攻灭渤海国,太子被封东丹王〉,第56頁-第69頁。
  17. 17.0 17.1 17.2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8頁。
  18.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二章〈分裂的时代〉,47頁。
  19. 参看司马光:《资治通鉴》晉紀及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20. 20.0 20.1 20.2 20.3 20.4 刘学銚著(2012年):《大遼王朝:青牛、白马、黑契丹》第六章〈契丹賢后蕭燕燕,巾幗豈肯让鬚眉〉,第82頁-第99頁。
  21.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二》:「述律(遼穆宗)闻之,謂其国人曰:『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
  22.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9頁。
  23. 杜正胜主编:《中国文化史》第十二章〈近代中国的国际世界〉,第237頁。
  24. 24.0 24.1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三章〈新社会的开幕〉,74頁。
  25. 25.0 25.1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三章〈新社会的开幕〉,75頁。
  26. 26.0 26.1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三章〈新社会的开幕〉,76頁。
  27.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10頁。
  28.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11頁。
  29. 29.0 29.1 29.2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12頁。
  30. 30.0 30.1 30.2 刘学銚著(2012年):《大遼王朝:青牛、白马、黑契丹》第九章〈喜乐无度遼末帝,耶律延禧终成囚〉,第36頁-第55頁。
  31.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五章〈金与南宋〉,118頁。
  32.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五章〈金与南宋〉,120頁。
  33.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13頁。
  34. 刘学銚著(2012年):《大遼王朝:青牛、白马、黑契丹》第十六章〈契丹后人今何在,犹餘东北达斡尔〉,第208頁-第210頁。
  35.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38頁。
  36. 《遼史·地理志》:「遙輦氏更八部曰鳷利皆部、乙室活部、实活部、纳尾部、频沒部、内会鸡部、集解部、奚嗢部,属县四十有一。每部设刺史,县置令。」
  37. 《遼史·地理志》:「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改南京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备焉。又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
  38. 杨若薇(1992年):《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第二篇〈官制及行政制度〉,166頁。
  39.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37頁。
  40.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33頁。
  41. 杨若薇(1992年):《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第二篇〈官制及行政制度〉,171頁。
  42.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45頁。
  43. 《重编燕北录》:「所謂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
  44. 《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謂住坐处曰捺鉢……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
  45. 《遼史·营卫志中》:「遼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漁,嵗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鉢。」
  46. 《遼詩紀事·懿德皇后》引《回心院》詩注:「君臣尚猎,故有四时捺鉢。」
  47. 47.0 47.1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14頁。
  48. 杨若薇(1992年):《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第二篇〈官制及行政制度〉,85頁。
  49. 《遼史·百官志一》:「凡遼朝官,北樞密视兵部,南樞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畢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敵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隱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朝廷之上。事简职专,此遼所以兴也。」
  50. 50.0 50.1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34頁-第35頁。
  51. 《遼史·逆臣下》:「遼之秉国鈞,握兵柄,节制諸部帳,非宗室外戚不使。」
  52. 《松漠紀闻》:「遼制,契丹人杀汉儿者不加刑。」
  53.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一章〈「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第43頁。
  54. 黃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第二十六章〈澶淵之盟〉。
  55. 宋遼时期遼与高丽的战争 , 中国 线上. 2009年11月23日
  56. 《遼史·文学上·蕭韩家奴李澣》:「及太祖西征,至于流沙,阻蔔望风悉降,西域諸国皆愿入贡。」
  57. 《遼史·地理志五·西京道》:「云内州,开远军,下,节度。本中受降城地。遼初置代北云朔招討司,改云内州。……有威塞军、古可敦城」
  58. 《遼史·地理志一·上京道》:「镇州,建安军,节度。本古可敦城。」
  59. 《遼史·地理志一·上京道》:「防州,刺史。河董城。本回鶻可敦城,语訛为河董城。」
  60. 《遼史·文学上·蕭韩家奴李澣》:「因迁种落,内置三部,以益吾国,不营城邑,不置戎兵。」
  61. 《遼史·文学上·蕭韩家奴李澣》:「自后一部或叛,鄰部討之,使同力相制,正得馭远人之道。」
  62. 《遼史·圣宗七》:「是月,大食国王复遣使请婚,封王子班郎君胡思裏女可老为公主,嫁之。」
  63. 杨若薇(1992年):《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序言〉,1頁。
  64. 杨若薇(1992年):《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第二篇〈官制及行政制度〉,201頁。
  65. 65.0 65.1 65.2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二章〈獨具特色的法律与军事制度〉,第51頁-第55頁。
  66. 《遼史·百官志·北面军官》記载:「皮室军自太祖时已有,即腹心部是也……太祖以行营为宫,选諸部豪健千餘人置为腹心部」
  67. 《遼史·兵制》:「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穀、守营铺家丁各一人。」
  68. 《遼史·兵制》:「人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穀骑四齣抄掠以供之。」
  69. 《遼史·营卫志上》:「居有宫卫,謂之斡鲁朵。」「著帳户:本諸斡鲁朵析出,及諸罪沒入者。凡承应小底、司藏、鷹坊、汤药、尚饮、盥漱、尚膳、尚衣、裁造等役,及宫中、亲王祗从,伶官之属,皆充之。」
  70. 刘学銚著(2012年):《大遼王朝:青牛、白马、黑契丹》第三章〈大遼帝国誰创立,英雄当数阿保机〉,第48頁-第50頁。
  71. 《遼史·营卫志中》:「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
  72. 《遼史·食貨志上》:「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縱马于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彉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湩酪。」
  73.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三章〈多元的遼代经济〉,第64頁-第76頁。
  74. 《遼史·食貨志上》:「又詔山前后未纳稅户,并于密云、燕乐两县,占田置业入稅,此私田制也。」
  75. 复旦大学(1982年):《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五章〈封建社会唐(后期)宋遼金元的经济〉,第125頁。
  76. 《遼史·圣宗紀》:「辛卯,詔免三京諸道租赋,仍罷括田。 」
  77. 《遼史·道宗紀》:「己卯,以南京饑,免租稅一年,仍出錢粟振之。」
  78. 《遼史·食貨志上》:「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縱马于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彍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給日用,糗糧芻茭,道在是矣」
  79. 《苏魏公集》卷13《后使遼詩·北人牧羊》、《契丹马》詩及序:《契丹马》詩:「边城养马逐莱蒿,棧阜都无出入劳。用力已过东野稷,相形不待九方皋。人知良禦乡评贵,家有才駒事力豪。略问滋养有何术,风寒霜雪任蹄毛。」《北人牧羊》詩:「牧羊山下动成群,嚙草眠沙浅水滨。自免觸藩羸角困,应撫挟策读书人。氈裘冬猎千皮富,湩酷各朝中百品珍。生计不贏衣食足,土风犹似茹毛纯。」
  80. 《契丹国志·太祖大圣皇帝》:「述律后曰:『吾有西楼羊马之富,其乐不可胜窮也,何必劳师远出,以乘危徼利乎?吾闻晉王用兵,天下莫敵,设有危败,悔之何及!』太祖不聽。」
  81. 《契丹国志·王沂公行程录》:「七十裡至柳河馆,河在馆旁,西北有铁冶,多渤海人所居,就河漉沙石,煉得成铁。」
  82. 《全遼文·卷11》:「旋出为景州龙池冶监。其冶铁貨歲出数不供课。比来为殿罰者殆且十数人。皆謂公性疏放,況能庀于是耶。身族为累,其兆于此。公泊至,督役勉工,亲时鑄煉,所收倍于常績。复更征商榷酒等务。煩剧皆办,所蒞称最。」
  83. 83.0 83.1 龔书鐸,刘德麟/主编(2015年):《图說遼西夏金》遼朝〈专题:遼代手工艺品〉,第62頁-第64頁。
  84. 《袖中锦》:「端硯、……蜀锦、定磁……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
  85. 复旦大学(1982年):《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五章〈封建社会唐(后期)宋遼金元的经济〉,第150頁。
  86. 《松漠紀闻·卷上》:「大遼道宗朝,有汉人讲《论语》,……至『夷狄之有君』,疾读不敢讲。则曰:『上世獯鬻、獫狁,蕩无礼法,故謂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卒令讲之。」
  87.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五章 〈儒学的传播与教育的发展〉,第104頁。
  88.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八章〈契丹和汉族文化交融的结晶--遼代文学〉,第148頁。
  89.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七章〈史学及其与政治、文化的关系〉,第139頁。
  90. 竺沙雅章(1998年):《征服王朝的时代》第三章〈新社会的开幕〉,49頁。
  91.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五章〈儒学的传播与教育的发展〉,第97頁。
  92. 由盛转衰的天朝之国. 中国网. 2011-12-06 [2019-07-03]. 
  93. 93.0 93.1 93.2 93.3 93.4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六章 〈契丹的原始信仰及佛教的盛行〉,第129頁-第138頁。
  94. 《文獻通考·卷345·契丹》:「契丹人好鬼而贵日,每月朔日,向东而拜日,其会聚、视国事,皆以东向为尊。四楼门屋,皆向东」
  95. 《遼史·礼志》:「冬至日,国俗屠白羊、白马、白雁,各取血合酒。天子拜望黑山,黑山在境北。俗謂国人魂魄,其神司之,犹如中国岱宗云。每歲是日,五京进人马紙万餘事,祭山而焚之。俗甚严,非祭不敢进山。」
  96. 《契丹礼俗考论》:「行柴册礼时还要祭日,祭河神,山神和祖神,实际上,這又是一个綜合性很强的祭祀活动。」
  97. 《遼史·地理志一·上京道》》:「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98. 《遼东行部志》:「遼兴宗每万机之暇,与师对榻,以师不肯作詩,以詩挑之」
  99. 《契丹国志·圣宗天輔皇帝》:「游猎时,曾遇二虎方逸,帝策马驰之,发矢,连殪其二虎。又曾一箭贯三鹿。至于道释二教,皆洞其旨。」
  100. 《契丹国志·齊国王隆裕》:「自少时慕道,见道士则喜。后为东京留守,崇建宫观,备极辉丽……又别置道院,延接道流,誦经宣醮,用素饌薦獻,中京往往化之」
  101. 韩毅. 〈略述两宋时期伊斯兰教在西北的传播与发展〉.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01年2月: 62頁. 
  102. 102.0 102.1 102.2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九章〈异彩紛呈的遼代艺术学〉,第157頁-第169頁。
  103. 103.0 103.1 103.2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遼代 第四章〈科学技术成就〉,第83頁-第92頁。
  104. 104.0 104.1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第七章〈宋遼金元的制度与社会〉,第161頁-第162頁。

参考书目

  • 《大遼王朝:青牛、白马、黑契丹》,刘学銚著,风格司艺术创作坊,ISBN 978-986-6330-33-9
  • 《中国通史 宋遼金元史》,王明蓀著,众文图书公司,ISBN 978-957-532-034-8
  • 《征服王朝的时代宋.元》,竺沙雅章著,稻乡出版社,ISBN 978-957-9628-31-0
  • 《中国文明史 第六卷 中国文明史 宋遼金时期》,地球社编辑部著,地球出版社,ISBN 978-957-714-048-7
  •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复旦大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7-208-00332-7
  • 《宋遼关系史研究》,陶晉生著,联经出版公司,ISBN 978-957-08-0472-0
  • 《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杨若薇著,文津出版社,ISBN 957-9400-57-1
  • 《王民信遼史研究论文集》,王民信著,台大出版中心,ISBN 978-986-02-4495-3
  • 魏特夫:〈辽朝商业研究 〉。
  • 魏特夫:〈辽朝的货币与信贷 〉。

外部链接

中国朝代和政权
前朝

松漠都督府契丹诸部
契丹国 \ 大辽
916年3月17日-1125年3月26日
947年2月24日始称大辽
西辽
1124年-1218年
后朝
大金
大蒙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