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历代变更
设置 三国吴
使用状况 浙江省湖州市
三国 吴兴郡(孙吴)
西晋 吴兴郡
东晋/十六国 吴兴郡
南北朝 吴兴郡(宋)
吴兴郡(齐)
吴兴郡(梁)
吴兴郡(陈)
隋朝 湖州→吴兴郡(607年)
改称为湖州(620年)
唐朝 湖州→吴兴郡(742年)
改称为湖州(758年)

吴兴郡,中国三国吴时设置的,为“三吴”之一,治所在乌程县

建置沿革

六朝

东吴孙皓宝鼎元年(266年),分吴郡之阳羡、永安、余杭、临水,丹杨郡之故鄣、安吉、原乡、于潜、乌程九县置吴兴郡,治乌程,属扬州,包括今湖州全境及钱塘(今杭州)、阳羡(今宜兴)等县。[1]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永安县为武康县,临水县为临安县。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立东迁长城二县。[2]太康十年(289年),立皇子司马晏为吴王,以丹杨、吴兴、吴三郡为国,吴兴太守改称内史。[3][4]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立义兴郡,阳羡县改属义兴郡。[2]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绍封司马彦璋为东海王,改食吴兴郡,太守改称内史。元兴元年(402年),东海王伏诛,国除,内史改称太守。[3][5]

宋后废帝元徽四年(476年),改东迁县东安县宋顺帝昇明元年(477年)复旧。[2]末,分扬州立震州,以太湖古名震泽而得名,仅领吴兴一郡。梁敬帝太平元年(556年),罢震州,吴兴郡还属扬州。[6]

隋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吴兴郡,其地分属苏州杭州[7]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李子通,置湖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湖州为吴兴郡。吴兴郡领五县:乌程、武康、长城、安吉、德清。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吴兴郡为湖州。[8]

人口

  •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吴兴郡有24000户。[9]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吴兴郡有49609户,316173口。[2]
  •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吴兴郡有73306户,177698口。[8]

行政长官

吴兴内史(301年—310年代)

  • 顾秘,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离任。[10]
  • 区山,由石冰任命,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被斩。[11]
  • 周玘,字宣佩,义兴阳羡人,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行。[11]
  • 张茂,字伟康,吴郡吴人,西晋后期在任。[12]
  • 袁琇,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被杀。[11]
  • 周札,字宣季,义兴阳羡人,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出任。[11]

吴兴太守(310年代—400年)

  • 孔愉,字敬康,会稽山阴人,晋元帝时在任。[12]
  • 周莚,义兴阳羡人,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在任。[11]
  • 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晋成帝太宁三年(325年)到咸和三年(328年)在任。[13]
  • 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人,晋成帝时在任。[12]
  • 陶回,丹杨人,东晋前期在任。[12]
  • 虞𩦎,字思行,会稽余姚人,东晋前期在任。[13]
  • 孔𫷷,会稽山阴人,东晋前期在任。[12]
  • 谢万,陈郡阳夏人,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离任。[14]
  •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晋哀帝时在任。[15]
  • 殷康,陈郡人,东晋中期在任。[16]
  • 孔琳之,会稽山阴人,东晋中期在任。[12]
  • 陆纳,字祖言,吴郡吴人,东晋中期在任。[17]
  • 孔严,字彭祖,会稽山阴人,晋废帝太和中在任。[12]
  • 江灌,字道群,陈留圉人,晋废帝时在任。[16]
  • 王蕴,字叔仁,太原晋阳人,晋废帝时在任。[18]
  • 朱序,字次伦,义阳人,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年)在任。[19]
  • 王献之,字子敬,琅邪临沂人,晋孝武帝太元中在任。[20]
  • 张玄之,晋孝武帝太元中在任。[15]
  • 江蔚,陈留圉人,东晋后期在任。[16]
  • 虞啸父,会稽余姚人,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版。[13]
  • 车胤,字武子,南平人,晋废帝隆安初除,辞疾不拜。[16]
  • 谢邈,字茂度,陈郡阳夏人,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为孙恩所杀。[5]
  • 丘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由孙恩任命。[21]
  • 庾恒,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出任,同年改为内史。[22]

吴兴内史(400年—402年)

吴兴太守(402年—588年)

  • 高素,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为桓玄所杀。[23]
  • 袁湛,字士深,陈郡阳夏人,晋安帝义熙中在任。[24]
  • 孔靖,字季恭,会稽山阴人,晋安帝义熙八年(412年)离任。[5]
  • 王敬弘,琅邪临沂人,晋安帝义熙中在任。[25]
  • 司马珣之,河内温人,晋安帝义熙中在任。[3]
  • 向靖,字奉仁,小字弥,河内山阳人,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到十二年(416年)在任。[26]
  • 孔琳之,字彦琳,会稽山阴人,晋恭帝元熙中在任。[27]
  • 王惠,字令明,琅邪临沂人,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离任。[28]
  • 王韶之,字休泰,琅邪临沂人,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到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在任。[29]
  • 谢述,字景先,陈郡阳夏人,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年)卒官。[24]
  • 王韶之,字休泰,琅邪临沂人,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年)出任,同年卒官。[29]
  • 张邵,字茂宗,吴郡吴人,宋文帝元嘉中在任。[30]
  • 孔山士,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在任。[31]
  • 刘遵考,彭城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离任。[32]
  • 周峤,汝南安成人,宋文帝元嘉末在任。[33]
  • 殷冲,字希远,陈郡长平人,宋文帝元嘉末在任。[34]
  • 王谦之,字休光,琅邪临沂人,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出任。[26]
  • 顾琛,字弘玮,吴郡吴人,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到孝建元年(454年)在任。[35]
  • 刘延孙,彭城吕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在任。[36]
  • 刘遵考,彭城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到二年(455年)在任。[36]
  • 刘瑀,字茂琳,东莞莒人,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出任。[37]
  • 顾琛,字弘玮,吴郡吴人,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到四年(460年)在任。[35]
  • 刘子顼,字孝烈,历阳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到五年(461年)在任。[38]
  • 刘休若,巴陵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在任。[39]
  • 刘子真,字孝贞,始安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到七年(463年)在任。[38]
  • 王奂,琅邪临沂人,宋孝武帝大明末在任。[28]
  • 张永,字景云,吴郡吴人,宋前废帝永光元年(465年)出任。[40]
  • 王昙生,琅邪临沂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举兵反。[41]
  • 张永,字景云,吴郡吴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除,未拜。[41]
  • 刘韫,字彦文,彭城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出任。[42]
  • 郗颙,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在任。[43]
  • 沈攸之,字仲达,吴兴武康人,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除,辞不拜。[44]
  • 刘景素,建平王,彭城人,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离任。[41]
  • 王僧虔,琅邪临沂人,宋明帝泰始中在任。[45]
  • 褚渊,字彦回,河南阳翟人,宋明帝泰始中在任。[46]
  • 张岱,字景山,吴郡吴人,宋后废帝泰豫元年(472年)离任。[47]
  • 刘勰,字彦龢,彭城人,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卒官。[42]
  • 王延之,字希季,琅邪临沂人,宋后废帝元徽中在任。[48]
  • 褚渊,字彦回,河南阳翟人,宋后废帝元徽中在任。[46]
  • 刘颢,字彦明,彭城人,宋后废帝元徽四年(476年)除,未拜,卒。[42]
  • 萧惠明,南兰陵人,宋后废帝元徽末卒官。[49]
  • 沈文季,吴兴武康人,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离任。[50]
  • 王奂,字彦孙,琅邪临沂人,宋顺帝昇明二年(478年)到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在任。[51]
  • 王敬则,晋陵南沙人,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在任。[52]
  • 张瑰,字祖逸,吴郡吴人,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出任,三年(481年)免官。[53]
  • 何戢,字慧景,庐江灊人,齐高帝建元三年(481年)四年(482年)在任。[48]
  • 张岱,字景山,吴郡吴人,齐武帝建元四年(482年)到永明二年(484年)在任。[48][54]
  • 萧鸾,字景栖,兰陵人,齐武帝永明二年(484年)到四年(486年)在任。[55]
  • 李安民,兰陵承人,齐武帝永明四年(486年)出任,卒官。[56]
  • 徐孝嗣,字始昌,东海郯人,齐武帝永明中在任。[57]
  • 袁彖,齐武帝永明中在任。[58]
  • 孔琇之,会稽山阴人,南朝齐时在任。[59]
  • 谢𤅢,字义洁,陈郡阳夏人,齐武帝永明末在任。[60]
  • 王秀之,字伯奋,琅邪临沂人,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年)卒官。[61]
  • 萧遥光,字元晖,兰陵人,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年)除,未拜。[62]
  • 谢朏,字敬冲,陈郡阳夏人,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年)出任。[63]
  • 王莹,字奉光,琅邪临沂人,齐明帝建武中在任。[64]
  • 萧惠休,南兰陵兰陵人,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在任。[61]
  • 袁昂,字千里,陈郡阳夏人,齐东昏侯永元中到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在任。[65]
  • 萧渊猷,兰陵人,梁武帝时在任。[66]
  • 张稷,字公乔,吴郡吴人,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离任。[67]
  • 蔡撙,字景节,济阳考城人,梁武帝天监九年(510年)离任。[68]
  • 萧正仁,临川国世子,兰陵人,梁武帝天监十年(511年)卒官。[69]
  • 王骞,字思寂,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天监十一年(512年)出任。[70]
  • 谢览,字景涤,陈郡阳夏人,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年)出任,卒官。[63]
  • 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人,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年)出任,十六年(517年)卒官。[68]
  •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离任。[71]
  • 夏侯亶,字世龙,谯郡谯人,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离任。[72]
  • 夏侯夔,字季龙,谯郡谯人,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出任。[72]
  • 萧昂,字子明,兰陵人,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离任。[73]
  • 孙廉,东莞莒人,梁武帝时在任。[74]
  • 沈充,南朝梁时在任。[75]
  • 孔严,南朝梁时在任。[75]
  • 殷康,南朝梁时在任。[75]
  • 萧暎,字文明,兰陵人,梁武帝中大通中在任。[76]
  • 张缵,字伯绪,范阳方城人,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离任。[77]
  • 萧子显,字景阳,兰陵人,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出任,至郡未几,卒。[78]
  • 张嵊,字四山,吴郡吴人,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出任,太清三年(549年)遇害。[79]
  • 陈昌,字敬业,吴兴长城人,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出任。[80]
  • 陈蒨,字子华,吴兴长城人,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离任。[81]
  • 程灵洗,字玄涤,新安海宁人,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除,未行。[82]
  • 裴之横,字如岳,河东闻喜人,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出任,萧渊明天成元年(555年)战死。[6]
  • 杜龛,京兆杜陵人,萧渊明天成元年(555年)出任,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降于陈霸先[83]
  • 徐度,字孝节,安陆人,梁敬帝绍泰二年(556年)领。[84]
  • 袁枢,字践言,陈郡阳夏人,梁敬帝绍泰二年(556年)到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在任。[85]
  • 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到二年(558年)在任。[84]
  • 周宝安,字安民,义兴阳羡人,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年)离任。[86]
  • 胡颖,字方秀,吴兴东迁人,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年)出任,同年六月卒官。[84]
  • 周宝安,字安民,义兴阳羡人,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到三年(562年)在任。[86]
  • 胡铄,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离任。[87]
  •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陈文帝天嘉五年(564年)到六年(565年)在任。[81][88]
  • 沈钦,陈文帝天康元年(566年)离任。[89]
  • 杜棱,字雄盛,吴郡钱塘人,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到二年(570年)在任。[84][90]
  • 钱道戢,字子韬,吴兴长城人,陈宣帝太建二年(570年)除,未行。[91]
  • 陈伯固,字牢之,新安王,吴兴长城人,陈宣帝太建四年(572年)离任。[92]
  • 徐敬成,安陆人,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在任。[84]
  • 陈伯礼,字用之,武陵王,吴兴长城人,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免官。[91]
  • 陈伯谋,字深之,桂阳王,吴兴长城人,陈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出任,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卒官。[91]
  • 陈伯仁,字寿之,庐陵王,吴兴长城人,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在任。[93]

吴兴内史(588年—589年)

  •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汝阴人,陈后主祯明二年(588年)到三年(589年)在任。[94]

吴兴郡太守(742年—758年)

国主

西晋吴国(289年—300年,301年—310年代)

吴国(289年—300年,301年—310年代)
以丹杨、吴兴、吴三郡为国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吴王 孝王 司马晏 289年—300年 晋武帝子
徙封宾徒县王,后复
1 吴王 孝王 司马晏 301年—311年 晋武帝子
没于刘聪,国绝

东晋东海国(400年—402年)

东海国(400年—402年)[3][5]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东海王 司马彦璋 400年—402年 司马元显子,继司马冲
伏诛,国除

南朝陈吴兴国(588年—589年)

吴兴国(588年—589年)
代数 封爵 姓名 在位时间 备注
1 吴兴郡王 陈胤 588年—589年 陈后主长子
陈亡,国除

参见

注释及征引文献

  1. 《三国志 卷四十八 吴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2. 2.0 2.1 2.2 2.3 《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3. 3.0 3.1 3.2 3.3 《晋书 卷六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4. 《晋书 卷六 帝纪第六》
  5. 5.0 5.1 5.2 5.3 《晋书 卷十 帝纪第十》
  6. 6.0 6.1 《梁书 卷六 本纪第六》
  7.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8. 8.0 8.1 《旧唐书 卷四十 志第二十》
  9.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10. 《晋书 卷四 帝纪第四》
  11. 11.0 11.1 11.2 11.3 11.4 《晋书 卷五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12.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晋书 卷七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13. 13.0 13.1 13.2 《晋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14. 《晋书 卷八 帝纪第八》
  15. 15.0 15.1 《晋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
  16. 16.0 16.1 16.2 16.3 《晋书 卷八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17. 《晋书 卷七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
  18. 《晋书 卷九十三 列传第六十三》
  19. 《晋书 卷九 帝纪第九》
  20. 《晋书 卷八十 列传第五十》
  21. 《宋书 卷一百 列传第六十》
  22. 22.0 22.1 《魏书 卷九十六 列传第八十四》
  23. 《晋书 卷九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24. 24.0 24.1 《宋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
  25. 《宋书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
  26. 26.0 26.1 《宋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
  27. 《宋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十六》
  28. 28.0 28.1 《宋书 卷五十八 列传第十八》
  29. 29.0 29.1 《宋书 卷六十 列传第二十》
  30. 《宋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六》
  31. 《宋书 卷九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
  32. 《宋书 卷五 本纪第五》
  33. 《宋书 卷八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34. 《宋书 卷五十九 列传第十九》
  35. 35.0 35.1 《宋书 卷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36. 36.0 36.1 《宋书 卷六 本纪第六》
  37. 《宋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二》
  38. 38.0 38.1 《宋书 卷八十 列传第四十》
  39. 《宋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
  40. 《宋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41. 41.0 41.1 41.2 《宋书 卷八 本纪第八》
  42. 42.0 42.1 42.2 《宋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
  43. 《宋书 卷九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44. 《宋书 卷七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45. 《南齐书 卷三十三 列传第十四》
  46. 46.0 46.1 《南齐书 卷二十三 列传第四》
  47. 《宋书 卷九 本纪第九》
  48. 48.0 48.1 48.2 《南齐书 卷三十二 列传第十三》
  49. 《宋书 卷七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
  50. 《宋书 卷十 本纪第十》
  51. 《南齐书 卷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
  52. 《南齐书 卷二十六 列传第七》
  53. 《南齐书 卷二十四 列传第五》
  54. 《南齐书 卷三 本纪第三》
  55. 《南齐书 卷六 本纪第六》
  56. 《南齐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八》
  57. 《南齐书 卷四十四 列传第二十五》
  58. 《南齐书 卷三十四 列传第十五》
  59. 《陈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60. 《南齐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二十四》
  61. 61.0 61.1 《南齐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二十七》
  62. 《南齐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二十六》
  63. 63.0 63.1 《梁书 卷十五 列传第九》
  64. 《梁书 卷十六 列传第十》
  65. 《梁书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66. 《南史 卷五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67. 《梁书 卷二 本纪第二》
  68. 68.0 68.1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69. 《梁书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六》
  70. 《梁书 卷七 列传第一》
  71. 《梁书 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72. 72.0 72.1 《梁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73. 《梁书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74. 《梁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七》
  75. 75.0 75.1 75.2 《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76. 《南史 卷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77. 《梁书 卷三 本纪第三》
  78. 《梁书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79. 《梁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七》
  80. 《陈书 卷十四 列传第八》
  81. 81.0 81.1 《陈书 卷三 本纪第三》
  82. 《陈书 卷十 列传第四》
  83. 《梁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四十》
  84. 84.0 84.1 84.2 84.3 84.4 《陈书 卷十二 列传第六》
  85. 《陈书 卷十七 列传第十一》
  86. 86.0 86.1 《陈书 卷八 列传第二》
  87. 《陈书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88. 《陈书 卷九 列传第三》
  89. 《陈书 卷四 本纪第四》
  90. 《陈书 卷五 本纪第五》
  91. 91.0 91.1 91.2 《陈书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六》
  92. 《陈书 卷三十六 列传第三十》
  93. 《陈书 卷六 本纪第六》
  94. 《陈书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95. 《唐刺史考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