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郡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魏郡,是中国古代西汉唐朝期间的一个级行政区划,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以南,以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一带,其中心在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三国初期时魏郡分置为三。

魏郡

战国初期,本郡大部分土地属于卫国,可能一度属于魏国,后又被赵国吞并。秦朝时属于邯郸郡河内郡管辖。

西汉时,汉高祖置魏郡,辖县18,包括魏县。因相传前430年,魏文侯曾经由安邑迁都魏县,于是以“魏”为名。

王莽时称魏城。东汉辖15县,郡治都在邺县,属于冀州。户二十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九,口九十万九千六百五十五。下辖邺县馆陶县斥丘县沙县内黄县清渊县、魏县、繁阳县元城县梁期县黎阳县即裴侯国武始县邯会侯国阴安县平恩侯国邯沟侯国武安县[1]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以邺为据点,此后被封为魏公、魏王。建安十七年(212年)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建安十八年(213年)割河内郡荡阴、朝歌、林虑3县,东郡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4县,钜鹿郡廮陶、曲周、南和3县,安平郡任城县,赵郡的襄国、邯郸、易阳3县共计14县入魏郡,魏郡辖县增至29县。其子曹丕以魏代汉,建立了曹魏。此后,魏郡北部被划归广平郡黄初二年(221年)以后与广平郡阳平郡合称“三魏”[2]西晋时统8县,仍治邺。

北周静帝大象三年(580年),邺城被时任宰相的杨坚拆除,后魏郡的郡治南迁到了安阳县(今安阳市市区),统县11。唐朝时,原魏郡成为相州,包括原邺及安阳等地都归属于相州,并在原邺城旧址重建邺城,在东部另建的魏州已经不再是汉晋时代的魏郡所在。天宝元年(742年)改魏州为魏郡,下辖贵乡县魏县昌乐县莘县临黄县顿丘县馆陶县冠氏县朝城县元城县乾元元年(758年)改魏郡为魏州。

魏郡东部都尉(阳平郡)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以魏郡东部都尉置阳平郡,西晋因之,均治馆陶县(今山东冠县东古城镇)。

魏郡西部都尉(广平郡)

西汉征和二年(前91年)时置,时称平干国五凤二年(前56年)改称广平国东汉建武年间省,辖有16县。曹魏黄初二年(221年)以魏郡西部都尉复置广平郡,西晋因之,均治广平县(今河北省鸡泽县东二十里)。晋室衣冠南渡后置侨郡襄阳(今湖北省光化县北),刘宋南齐因之,梁朝侯景之乱后废。北魏时移郡治曲梁(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北周时属洛州隋文帝废郡存州,隋炀帝时又改州为武安郡唐朝复置洛州,后改为广平郡,不久复为洺州,宋朝为洛州广平郡,元朝广平路明朝广平府

行政长官

魏郡太守(-9年)

魏成大尹(9年-23年)

  • 李焉,新朝始建国地皇二年(21年)下狱死。[4]

魏郡太守(23年-319年)

魏郡内史(319年-330年)

魏郡太守(330年-335年)

魏尹(335年-352年)

魏郡太守(352年-357年)

魏尹(357年-370年)

魏郡太守(370年-534年)

魏尹(534年-560年代)

清都尹(560年代-577年)

魏郡守(577年-583年)

  • 韦艺,字世文,京兆杜陵人,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弃郡南走。[58]
  • 杜彦,云中人,北周末在任。[59]

魏郡太守(607年-618年)

  • 卫玄,字文昇,河南洛阳人,隋炀帝大业中在任。[60]

魏郡太守(742年-758年)

魏郡太守(侨郡,338年-)

参考文献

  1. 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魏郡,高帝置。莽曰魏城。属冀州。户二十一万二千八百四十九,口九十万九千六百五十五。县十八:邺[……]
  2. 《水经注·浊漳水》: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
  3. 《汉书 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4. 《汉书 卷九十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5. 《后汉书 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6. 《后汉书 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7. 7.0 7.1 《后汉书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8. 《后汉书 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9. 《后汉书 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10. 《后汉书 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11. 《后汉书 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12. 《后汉书 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13. 《后汉书 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14. 《后汉书 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15. 《后汉书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16. 16.0 16.1 16.2 《三国志 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17. 《三国志 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18. 《三国志 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19. 19.0 19.1 19.2 《三国志 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20. 20.0 20.1 《三国志 卷十三 魏书十三 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21. 21.0 21.1 《三国志 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22. 22.0 22.1 《三国志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23. 23.0 23.1 《三国志 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24. 24.0 24.1 《晋书 卷三十九 列传第九》
  25. 《晋书 卷三十三 列传第三》
  26. 《晋书 卷五十 列传第二十》
  27. 《晋书 卷三十四 列传第四》
  28. 《晋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七》
  29. 29.0 29.1 《晋书 卷六十 列传第三十》
  30. 《晋书 卷四十四 列传第十四》
  31. 《晋书 卷六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
  32. 32.0 32.1 《晋书 卷五 帝纪第五》
  33. 33.0 33.1 《晋书 卷一百四 载记第四》
  34. 34.0 34.1 《资治通鉴 卷八十八 晋纪十》
  35.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一 晋纪二十三》
  36. 《资治通鉴 卷一百二 晋纪二十四》
  37.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七 晋纪二十九》
  38. 38.0 38.1 《魏书 卷九十一 列传术艺第七十九》
  39. 《魏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
  40. 《魏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一》
  41. 41.0 41.1 《魏书 卷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六》
  42. 《魏书 卷六十二 列传第五十》
  43. 《魏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
  44. 《魏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四十三》
  45. 《魏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
  46. 《魏书 卷六十三 列传第五十一》
  47. 《魏书 卷十九下 景穆十二王列传第七下》
  48. 《魏书 卷六十五 列传第五十三》
  49. 《魏书 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八》
  50. 《魏书 卷四十一 列传第二十九》
  51. 《北齐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52. 52.0 52.1 《北齐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53. 《魏书 卷一百四 列传第九十二》
  54. 《北齐书 卷十四 列传第六》
  55. 《北齐书 卷十六 列传第八》
  56. 《北齐书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七》
  57. 57.0 57.1 57.2 《北齐书 卷十二 列传第四》
  58. 《隋书 卷四十七 列传第十二》
  59. 《隋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二十》
  60. 《隋书 卷六十三 列传第二十八》
  61.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唐刺史考全编》
  62. 《晋书 卷六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63. 《晋书 卷九 帝纪第九》
  64. 《晋书 卷五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
  65. 《晋书 卷六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66. 《魏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
  67. 《宋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
  68. 《魏书 卷七十 列传第五十八》
  69. 《魏书 卷六十一 列传第四十九》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