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周处
位于宜兴市团氿东岸的周处像,展示周处入水斩蛟的场景。
出生236年
东吴扬州吴郡阳羡
逝世297年
西晋雍州
职业西晋建威将军

周处(236年—297年)[1]子隐东吴吴郡[2]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

吴亡后,周处仕,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叛变,遇害于沙场。

生平

除三害

周处年幼丧父,年少时已经体力超群,喜欢骑马打猎,而且轻狂放荡,纵情肆欲,成为乡里中恶名昭彰、众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物。而周处自己也知道乡里讨厌自己,就有了改过之心,于是周处有一日就问乡里的长辈:“当今时局平和,又是丰年,大家为何苦闷不呢?”长辈叹道:“三害[3]未除,何乐之有!”周处追问哪三害,得到的答案是:“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龙,连同你就是三害了。”周处就说:“若是这些为祸,我可以消灭他们。”长辈们说:“你若是能消灭他们,不仅仅是除去祸害,而是整个郡的喜事啊!”周处就先入山射杀了猛,又下水与蛟龙缠斗,周处抓住蛟龙载浮载沉穿越了数十里,终在荆溪斩杀了蛟龙[4]。周处杀蛟龙用了三日三夜,乡人见周处没有消息,以为他死了,他们都很高兴,全都互相庆贺。周处活着回来看见了,才知自己在乡民眼中是何等祸患,于是坚定起决心改过自新,变得励志好学,并有文才,志向存义烈,言谈讲忠信而守分寸。一年过后,周处得到州府辟命,历任左国史东观令无难督[5]

入仕晋朝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晋军大将王浑建业宫中开庆祝酒会,半醉时问底下的吴臣:“你们的国家亡了,不难过吗?”周处站出来说:“汉朝末年天下分崩,三国鼎立,魏国灭亡于前,吴国灭亡于后,该难过的岂只一人?”曾是魏臣的王浑面有惭色。而其后大批吴臣出仕于晋,周处名列其中,出任雍州新平郡太守,处理边疆民族问题很成功,因令叛乱的羌人归附而有美名。之后周处转任梁州广汉太守,处理争讼详细正直,平息缠讼经年案件。后来周处因母亲年迈而辞官归里,但不久又受征为内史,尚未到任,又转担任散骑常侍。周处认为应当“辞大不辞小”,先到楚国赴任,对经历过战乱的当地有安抚教化、收葬无主尸骨等治绩,然后才入朝当散骑常侍,此行为人称道。

周处任散骑常侍接近皇帝,故多有规劝。后转任御史中丞,纠劾对象不避权贵;梁王司马肜违法也遭到纠举,两人于是结下梁子。元康六年(296年),秦雍一带民族反叛,首领齐万年称帝,朝内众官讨厌周处,于是以其是东吴名将之子而推荐周处出讨。十一月,朝廷任命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二州诸军事,出镇关中;周处为建威将军,隶属安西将军夏侯骏出兵叛胡[6]。伏波将军孙秀知周处这样一去将会战死,于是对他说:“你有年老母亲,可以用这理由来辞让呀。”周处却说:“忠孝之道,怎能两全!既然离开亲人去事奉君主,父母还怎有这儿子?今天这是我死的地方。”周处自知与梁王有私怨,肯定会被其陷害,但为尽人臣之节,便不推辞,抱着必死决心西征。朝中有中书令陈准为周处讲话,警告说夏侯骏、司马肜都是皇亲国戚,不会打仗,若其令周处为先锋,必败无疑,建议让孟观领精兵万人当周处前锋;可是朝廷中人并不听从。连周处的敌人齐万年分析局势,也认为若周处当主帅,则无法抵挡;若周处受制于人,则必可擒获。

元康七年(297年)正月,齐万年屯兵七万于梁山(位于今陕西乾县西北),司马肜、夏侯骏逼周处仅以五千兵力发动攻击。周处抗议:“我军没有后援,必然失败,不只会死,而且为国取耻。”司马肜不听,逼迫周处前进,周处只好和振威将军卢播及雍州刺史解系进攻六陌(今陕西乾县东),就在与齐万年军接战前,周处的士兵连饭都没吃就被司马肜逼上战场,更不派后援给他们。周处知必败无疑,临战赋诗:“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接着就率军奋勇杀敌,杀了数以万计的敌人,终于弦绝矢尽,而与他一同进攻的卢播及解系皆不救援。旁人劝周处撤退,他却按著剑说:“这是我效忠死节之日,为甚么要撤退!古代良将受命,凿开凶险之门而出,都是有进无退。现在诸军辜负信诺,士气一定不振。我作为大臣,以身殉国,亦可以呀!”遂力战至死。

周处获朝廷追赠平西将军,并有一百万钱,一顷墓葬之地,以及五十亩京城土地作为府第,又赐王家近田五顷,并特别恩恤周处母亲,赐其终身医药酒米。晋元帝称晋王,经太常贺循议决,追封谥周处为清流亭孝侯。时今江苏省无锡宜兴有“周王庙”,奉祀周处。

逸事

《晋书》、《建康实录》及《世说新语》都说周处除三害后都有拜访名士陆机陆云兄弟,但只找到陆云。他对陆云告以实情,称自己想改过自新,但已蹉跎岁月,恐怕来不及了。陆云勉励周处说:“古人珍视改过迅速,你尚有前途呀。而且只怕定不下志向,哪会怕名不显露。”经此鼓励,周处亦成功改过。不过,这些记述遭后世史家怀疑其真确性。[7]

孙皓即位,立《国山碑》,周处时任太常[8]

著作

周处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

子女

  • 周靖,早卒
  • 周玘,曾为东晋三定江南,但因与侨姓士族摩擦而打算与其他江南士族起事反抗,失败后忧愤而死。
  • 周札,在晋官至右将军,他反对周勰杀侨姓士族复仇;王敦之乱时守卫石头城,打开城门迎王敦入城令其得势,但为王敦所杀。
  • 周硕,亦早卒

注脚

  1. 史籍无明载周处生年,唯有清朝劳格在《晋书校勘记》里说周处殁时“年六十有二”,推算生年为236年(劳格自己推得竟是赤乌元年,即238年,显然是算术之误)。然而“年六十有二”此数不知从何而得。以周处之父周鲂推算,《三国志》说“黄武中,鄱阳大帅彭绮作乱,攻没属城,乃以鲂为鄱阳太守”,又说周鲂“在郡十三年卒”;彭绮于黄武四年(225年)十二月起作乱,则周鲂殁年应在238年-239年间。而《晋书》说周处“少孤”,则周处出生时周鲂尚在,周处的生年最晚不超过239年。
  2. 阳羡县汉时属吴郡,吴末帝孙皓时(266年)划进新编的吴兴郡晋惠帝时(304年)又划进新编的义兴郡,用来表彰周处儿子的功绩。因此《三国志·吴书》称吴郡阳羡,《晋书》称义兴阳羡。此处以周处出生时的贯籍作准。
  3. 世说新语》提到阳羡人称白颚虎、大蛟龙和周处为“三横”,而周处是三者中最可怕的。
  4.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荆溪,是周处斩蛟龙处。”而《初学记·卷七》引祖台之《志怪》:“义兴郡溪渚长桥下有苍蛟,吞啖人。周处执剑桥侧伺,久之,遇出,于是悬自桥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数创,流血满溪。自郡渚至太湖句浦乃死。”
  5. 《三国志·周鲂传》:“子处,亦有文武材干,天纪中为东观令、无难督。”《晋书·周处传》:“仕吴为东观左丞。孙皓末,为无难督。”《史通·外篇· 史官建置第一》又载:“又周处自左国史迁东观令。”
  6. 《梁王肜传》及《惠帝纪》皆作都督雍凉二州而非关中。
  7. 清朝劳格《晋书校勘记》:“案此采自《世说》,予以《处传》及《陆机传》核之,知系小说妄传,非事实也。案处没于惠帝元康七年,年六十有二。推其生年,当在吴大帝之赤乌元年。陆机没于惠帝太安二年,年四十三。推其生年,当在吴景帝之永安五年。赤乌与永安相距二十余载,则处弱冠之年,陆机尚未生也。此云‘入吴寻二陆’,未免近诬。又考《陆机传》,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是吴未亡之前,机未尝还吴也。或以为处寻二陆,当在吴亡之后,亦非也。考吴亡之岁,处年亦四十三,筮仕已久。据本传,处仕吴为东观左丞、无难督。故王浑之登建邺宫,处有对浑之言。如使吴亡之后,处方厉志好学,则为东观左丞、无难督者,果何人乎?以此推之,知《世说》所云尽属谬妄。《晋书》不加考核,遽授入本传,可谓无识。刘子玄讥其好采小说,诚非过也。又案处碑,世传陆机所撰,亦有‘来吴事余厥弟’之语。此碑系唐刘从谏所重树,窜改旧文,事迹错互,不可尽据以为信。”
  8. 《国山碑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处至阳羡县封禅国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