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大悲咒梵语महा करुणा धारनी罗马化:Mahā Karuṇā Dhāranī),全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又称大悲心陀罗尼Mahā Karuṇā-citta Dhāranī)、千手千眼观音大悲咒Sahasrabhuja Sahasranetra Avalokiteśvara Mahā Karuṇā Dhāranī)、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无碍大悲陀罗尼广大圆满陀罗尼满愿陀罗尼随心自在陀罗尼救苦陀罗尼延寿陀罗尼灭恶趣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速超十地陀罗尼,有时也称青颈观音大悲咒梵语नीलकण्ठ धारनी罗马化:Nīlakaṇṭha Dhāraṇī,义为“青颈陀罗尼”,是指青颈观音的咒语),而朝鲜半岛则习惯称之为神妙章句大陀罗尼(朝鲜语:신묘장구대다라니);是大乘佛教《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咒文,汉传共有八十四句,为梵语构成的咒文章句。

在明朝《嘉兴藏》《诸经日诵集要》中被收录,作为寺院僧众常见的早课与晚课诵念咒文之一,经过云栖株宏蕅益智旭编辑推广后,随后也被收录到《禅门日诵》与民国时期《佛门必备课诵本》等诵本中,盛行于禅宗、天台宗与净土宗信众之中。

名称由来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广大圆满、一名无碍大悲、一名救苦陀罗尼、一名延寿陀罗尼、一名灭恶趣陀罗尼、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一名满愿陀罗尼、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一名速超十地陀罗尼。”

此咒名称彰显了观世音菩萨欲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之广大圆满、无碍大悲的大悲愿力,及此咒不但能除一切灾难、以及诸恶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随心满愿;远离一切怖畏、速登佛地的威神特德。今人以《大悲咒》简称之,取之观世音菩萨慈悲众生之大悲愿力而命名。

此咒由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宣说,后于千光王静住如来的净土时,千光王静住如来观世音菩萨传授“广大圆满无碍大悲陀罗尼”,并且对他说:“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当时观世音菩萨听了此咒之后,即由初地菩萨,升至第八地不动地菩萨果位。于是心生欢喜发出誓愿说:“设我当来之世能利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发愿后,果真顿时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都为之震动,十方诸佛亦都放出无量光明,遍照十方无边世界

宣说因缘

依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正要广说陀罗尼法门时,突然十方大地震动,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之故。但因为大众皆疑惑,总持王菩萨见到这种稀有的情况,便起立合掌问释迦牟尼佛:‘如此神通的相貌,是谁所放?’而释迦牟尼佛回答说:‘现场的大会里,有一名菩萨,名曰观世音自在,从无量劫以来,成就了大慈大悲,擅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为了使众生安乐,所以释放神通威力。’释迦牟尼佛话说完,观世音菩萨从座而起,向释迦牟尼佛合掌说:‘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现在想要说,为了使所有的众生得到安乐、除一切病苦、得寿命、得富饶、得除一切所有的恶罪、远离一切的魔障碍困难、成就清净的功德、能成就一切所有的善根、远离一切的恐惧害怕、速能满足一切所希望所求的,希望世尊能够慈悲的允许我向大众宣说。’释迦牟尼佛听见观世音菩萨的请求,释迦牟尼佛就说:‘善男子,你是如此广大的慈悲要向大众宣说大悲咒,现在正是时候,我随喜你的功德,十方诸佛也随喜赞叹你的功德。’”

诵持功德利益

得十五种善生

诵持大悲神咒者,得十五种善生者:

  1. 所生之处常逢善王。
  2. 常生善国。
  3. 常值好时。
  4. 常逢善友。
  5. 身根常得具足。
  6. 道心纯熟。
  7. 不犯禁戒
  8. 所有眷属恩义和顺。
  9. 资具财食常得丰足。
  10. 恒得他人恭敬扶接。
  11. 所有财宝无他劫夺。
  12. 意欲所求皆悉称遂。
  13. 龙天善神恒常拥卫。
  14. 所生之处见佛闻法。
  15. 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不受十五种恶死

据《大悲心陀罗尼经》经文的记载,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不受十五种恶死也。其恶死者:

  1. 不令其饥饿困苦死。
  2. 不为枷禁杖楚死。
  3. 不为怨家仇对死。
  4. 不为军阵相杀死。
  5. 不为豺狼恶兽残害死。
  6. 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
  7. 不为水火焚漂死。
  8. 不为毒药所中死。
  9. 不为蛊毒害死。
  10. 不为狂乱失念死。
  11. 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
  12. 不为恶人厌魅死。
  13. 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
  14. 不为恶病缠身死。
  15. 不为非分自害死。

其他利益

据《大悲心陀罗尼经》经文的记载,读诵大悲心咒者可有其他如下利益:

  1. 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2. 不堕三恶道。能生诸佛国。得无量三昧辩才。
  3. 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诚。
  4. 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
  5. 对咒生疑者
  6. 对大悲咒生疑者不能灭罪,但因阅读大悲咒任可得菩提之因[1]

咒文翻译

以上翻译采用自法鼓山〈大悲咒〉唱诵

大悲咒由金刚智于719年—741年间翻译成中文(大正藏T.1112),后又经其弟子不空于723年—774年间两次翻译(大正藏T.1111,T.1113b),后来由指空于1326年—1363年又进行过翻译(大正藏T.1113a),因此有不同的翻译版本。其中以唐朝伽梵达摩所译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载为基础并经增加的“八十四句大悲咒”流行最广。

汉传大悲咒全文有两个版本,一为唐朝永徽显庆(约650—660)年间,由伽梵达摩翻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咒分句成82句。另一版为不空翻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大约是在唐朝天宝大历(723—774)年间翻译。不空翻译版的大悲咒在音译的汉字选用上和伽梵达摩译本相当一致,但分句成84句。不空译本第81到84句是:“悉殿都(81)漫哆罗(82)跋驮耶(83)娑婆诃(84)”;伽梵达摩译本则是:“唵悉殿都曼哆啰钵驮耶(81)”。可以看出两者内容相同,只是分句不同;伽梵达摩译的第81句,不空分成81、82及83句;而伽梵达摩译的第82句与不空译的第84句相同(“娑婆诃”)。[2]

今时汉地通行的是伽梵达摩的译本,但在分句上采用不空的84句。然而,其中还有些微差异,〈大悲咒〉第16句伽梵达摩和不空译的都是:“萨婆萨哆.那摩婆伽”,台湾流行的版本则是“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多.那摩婆伽”,其中多了“那摩婆萨多”五个字。据知这个多五字的版本,明末或更早以前已见流行 [3],具体出于何时不知。有人认为这纯粹为手民之误(未必是编辑者抄错,更多情况可能是排版排错)。这五个字:【那摩婆萨哆】,无非把后四字里的“那摩”,和前四字里的“婆萨哆”,给颠倒重复了一次。 [4]

梵文版

84句大悲咒,并没有保留梵文本的原本。今天能看到的梵文本,是梵语学者根据汉文版的意思去构建出来的梵文本。但是不同的学者构建出来的梵文本都不是一模一样。比如台湾的梵文学者林光明先生,与台湾的梵文学者果滨构建的内容就不一样。而即便是林光明先生的版本,前后几个版本也有差别。

参考文献

  1. 大悲心陀羅尼經. 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衹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若有诵持大悲心陀罗尼者,得如是等功德利益也,一切天人应常诵持勿生懈怠。 
  2. 香光莊嚴. www.gaya.org.tw. [2017-01-03]. 
  3. X74n1497_001 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 第1卷 | CBETA 漢文大藏經. tripitaka.cbeta.org. [2017-01-03]. 
  4. Team, Discuz! Team and Comsenz UI. 关于大悲咒念诵的占察 - 观世音论坛 - 佛教网. www.shixiu.org. [2017-01-03].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