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林毅夫
性别
出生林正义
(1952-10-15) 1952年10月15日71岁)
 中国台湾省宜兰县
居住地 中国北京市
国籍 中国
别名林正谊
教育程度台湾省立宜兰中学初中部

台湾省立宜兰高级中学
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机械组肄业
台湾“陆军军官学校”第44期步兵科
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硕士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研究
职业经济学家
政党无党籍
配偶陈云英
亲属林火树(父)
林旭初(儿子)

林毅夫(1952年10月15日),原名林正义,后改林正谊,后再改为林毅夫,男,台湾宜兰人,现定居于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学家,曾于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与妻子陈云英育有两名子女。林毅夫由台湾大学转入台湾“陆军军官学校”,为第44期步兵科毕业,后于1978年取得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9年担任台湾当局军队金门马山连连长驻守金门时泅水离台至厦门,成为台湾当局通缉犯。

1982年,林毅夫取得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年取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年升任北京大学教授,1994年共同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后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至第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并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现名世界科学院院士[2]

生平

台湾成长

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于台湾宜兰县,原名林正义。幼时家境贫苦,母亲以洗衣谋生。林正义在宜兰中学初中部毕业后,获保送就读宜兰高中。1971年大学联考后,录取台湾大学学院农业工程机械[3]

在就学于台湾大学期间,林正义热衷学生运动。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时,林正义担任台湾大学一年级学生代表会的主席,他曾经在学生代表会的聚会时发动“校园绝食[4],号召在联大开会前发动示威游行,以表达“抗议”。然而当时对正处于争取民主权利热潮的台大学生而言,对于如何去挽救国民党当局在国际上的败象并不特别热心,何况当局也不希望学生来搅局,因此林正义的建议也就不了了之。[5]

1971年冬,大一上学期结束,新生赴成功岭寒训。林正义在成功岭受训到第四、五周时,向部队班长排长报告,决定要投笔从戎,不回台大念书。当时台大学生追求赴美留学者众,而像林正义决定从军的行动,刚好是台湾当局军队召募新血广为宣传的好题材,林正义被军方接纳,军方并运用宣传媒体将他塑造成明星一般的样板人物。例如,当时的台军“参谋总长赖名汤,在林正义自动请缨转从军时,“听完林正义的心声以后,深受感动告诉在场的人,这就是中国一定强的铁证,因为我们国家像这样有热血的年青人非常多”。此外,在林正义投笔从戎的两天后,大同工学院化学系的陶立民也向成功岭寒训班主任表示要转读陆军官校,当时媒体就将陶立民的行为视为“响应林正义的行动”[6]。之后,赖名汤又在1972年3月4日,代表“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主任蒋经国,颁发“优秀青年奖章”给林正义[7]

林正义刻意不选中正理工学院就读,而是特别向参谋总长赖名汤请求转到台湾“陆军军官学校”。1975年,林正义以第二名的成绩在陆军官校第44期毕业[8]。毕业后,林正义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并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陈云英结婚,一年后生子[9]

在林正义求学过程中,蒋经国已升任台湾当局行政部门负责人。因林正义具本省籍又是名校台大肄业,符合蒋经国的擢用台籍人士的政治策略,所以一直受到蒋经国的关心。蒋经国嘱咐心腹学生、当时的台湾当局军队“总政战部”负责人王昇,必须特别照顾林正义,毕业之后,林正义不必立刻下野战部队带兵,而可以军职身份及国防公费的特权进入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就读。

下部队后,林正义因与部队长官同名而自行改名为“林正谊”。1978年夏,林正义以林正谊为名字,毕业于台湾政大企管所。同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签订建交公报,确定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同时美国将与台湾当局“断交”。同年12月中共十一大三中全会召开,中央对台政策开始转变。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对金门持续20年的“单打双不打”炮击。

1979年2月16日,林正谊成为台湾当局军队“金门防卫司令部”284师马山连长,军阶上尉。马山位于金门主岛的东北角,距中国大陆的解放军据点角屿仅约2公里,是台湾当局军队前线的最前哨,可以掌握福建白河口小嶝角刀屿大伯屿小伯屿等一线解放军的动态。马山还设有对大陆心战喊话的播音站,因此马山连连长经常要向到前线视察的长官和外宾们简报,只有最优秀的基层军官才能出任马山连连长,由此也可见蒋经国对林正谊这位台籍青年的提携眷顾之隆[10]

游至大陆

1979年5月16日夜,从台湾探家回到金门约一周后,林正谊身上携带军籍证明及有关资料,从金门泅海约2公里到厦门,投奔中国大陆

入学北大

林毅夫和妻子陈云英在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

到了中国大陆之后,改名为“林毅夫”的林正义先后辗转各地,最后到达了北京。时为“文革”结束不久,而林毅夫的台籍身份又极为敏感,他首先准备就读的中国人民大学就曾以“此人来历不明”为由把他拒之门外,最终是北京大学接纳林毅夫为北大经济系硕士生;林毅夫至今对此心存感激[11]。1980年,刚于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到访北大,校方指派林毅夫为舒尔茨翻译;舒尔茨对林的翻译和经济学上的领悟颇为赞赏,回到芝加哥后便安排推荐给林毅夫奖学金就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12][11][13]

留学美国

1982年林毅夫取得北大经济系政治经济学硕士,获派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赴美留学生。1986年林毅夫取得了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授就是西奥多·舒尔茨。1986年至1987年,林毅夫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林毅夫的妻子陈云英得知丈夫在美国留学后,1983年亦从台湾辗转赴美留学,与丈夫在美重聚。[12]

留美结束回到中国大陆

林毅夫于1987年结束在耶鲁大学的研究携妻儿一起回到中国,任北京大学副教授,并任国务院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他是中国第一位“海归”经济学家,并带回了整整30箱的西方经济学术资料[14],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础。1993年,林毅夫升任北京大学教授。1994年8月林毅夫与易纲海闻、张维迎、张帆余明德等6人在北京大学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出任主任,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也一直是中国政府决策部门重要的智库之一。[11][12]

工作与成就

专业成就

自1987年林毅夫回北大后,就不断发生经济政策的辩论,包括他在内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员,如:海闻易纲张维迎等,他们的意见都直接影响中共中央经济政策的制定。如1997年底,林毅夫发表《关键在于战略目标的转移──评中共中央14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提到国企改革不彰、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比重偏低、贪腐严重等……问题,后来都出现在中国总理朱镕基的政策中。因此,就有媒体称林毅夫是朱镕基的智囊。[15]

林毅夫主张中国应继续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16]利用较低成本引入先进技术,快速积累资本,再实现产业升级。他也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改革国有企业才能够给民营经济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林毅夫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认为中国能够在2030年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林毅夫认为,世界经济处在复苏的十字路口,发达国家尚需推进结构性经济改革,而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防火墙对于抵御欧债危机的扩散效应非常关键。尽管世界经济近期出现一些复苏迹象,但仍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主要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高失业率、低产能利用率、钜额财政赤字等结构性难题尚未消除,经济增长态势总体疲软。[17]

工作简历

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

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正式宣布,已经任命林毅夫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于5月31日上任,补缺2007年离职的布吉尼翁。林是世界银行史上第一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而获聘担任这个职务的人[13]

曾任职务

  • 1987年-1990年,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8]
  • 1990年-199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 副部长[18]
  • 1994年-2008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8]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18]
  • 1998年4月-200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8](经济界别)及第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08年-2012年9月,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现任职务

  1.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18]
  2.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18]
  3.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8]
  4.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18]
  5. 国务院参事[1]

研究与著作

研究范围: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2][18]

1990年-2000年,林毅夫的论文在国际上被引用次数,排名全球经济学家第205位,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前两名。林毅夫形容中国经济学者现在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解释说,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比重不断增升,解释中国经济现象的经济论文,将愈来愈受到国际重视。[15]

1992年,林毅夫发表《农村改革和中国的农业增长》于《美国经济评论》,该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评为1980年至1998年间的经济学论文中,引用率最高的论文之一。林毅夫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他在制度经济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关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成果享誉海内外。共出版13本学术专著,其中《充分信息及国有企业改革》被翻译成英文、日文出版,并以中文繁体字分别在香港台湾出版。《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相继转成中文繁体字或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越文、俄文等版并被数次增订。[2]

2011年年底林毅夫的《解密中国经济》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林旨在以“局内人”身份解读30多年来举足轻重的经济事件中国崛起,并对中国在19世纪落到了西方的后面的原因,对现在中国经济成功的快速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解读。[19][20]

著作一览

  •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
  •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社,1996;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韩文版,汉城白山书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 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
  •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年. 
  •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
  • 蔡昉、林毅夫. 中国经济. 麦格罗·希尔. 2003-10-28. ISBN 9789574938179 (繁体中文). 
  • 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 时报出版. 2009-03-26. ISBN 9789571350035 (繁体中文). 
  • Justin Yifu Lin(林毅夫). 《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解密中国经济). Cambridge CB2 8BS,UK 英国: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11-12-27. ISBN 9780521191807 (英语). 

家庭

  • 父:林火树,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曾任网球(当时依日文称庭球)社团宜兰菁英团的代表人。
  • 妻子:陈云英
  • 子:林旭初,现任广东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广州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城发基金董事长。
  • 女:林曦

荣誉

其著作《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荣获第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199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技术变迁和家庭收入分配》一文为被评为1999年度《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最佳论文。[2]

1993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最佳政策论文奖。[21][22]

1997年获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约翰·克劳夫爵士奖。[21][22]2000年获美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经典引文奖[21][22]2009年,美国福坦莫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23]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亦先后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21][22]

2011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校友专业成就奖。[21][24]

参考文献

  1. 1.0 1.1 李克强向新聘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 ,新华网
  2. 2.0 2.1 2.2 2.3 2.4 北京大学-林毅夫. 北京大学. [2012-05-07]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3. 杨立奇. 台大怪客4.林毅夫. 台大生活记忆. 台北: 台湾大学校史馆. 2006-07-22 [2008-06-12] (繁体中文). 
  4. 蒋副院长壮语期勉 热血青年投笔请缨 执干戈卫社稷报国最佳途径 林正义惜别台大参加革命行列,联合报,1972.03.01,第3版
  5. 郑鸿生. 青年林正义之路 (繁体中文). 
  6. 大学生陶立民 决心投笔从戎 寒训学生分三梯次离营,联合报,1972.02.27,第2版
  7. 爱国青年投笔请缨 救国团颁奖林正义,联合报,1972.3.4.,第3版。
  8. 爱国青年林正义放弃台大进陆官接受四年文武合一革命教育 以全校第二名优异成绩毕业,联合报,1975.8.11,第3版
  9. 郭晓涛. 听陈云英讲述林毅夫传奇姻缘. 新闻中心. 天津: 北方网 www.enorth.com.cn. 2008-03-03 [2011-01-06] (简体中文). 
  10. 管仁健. 抢救台湾的“雷恩大兵”. 你不知道的台湾. 台北: PChome Online 个人新闻台. 2006-12-31 [2011-01-05]. 
  11. 11.0 11.1 11.2 黄明. 林毅夫泪洒美利坚. 商务周刊 Business Watch Magazine (北京: 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研究所;厦门信息信达总公司). 2002年7月2日, 2002 (13) [2010年5月14日]. ISSN 1009-4865 (中文). 
  12. 12.0 12.1 12.2 张海龙. 世人瞩目的传奇人物——林毅夫. 共同家园> 文化中国> 两岸名人堂. 北京: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 2008年5月22日 [来源:《台声》2008年第3期]. 
  13. 13.0 13.1 Evan Osnos. Boom Doctor: Can the Chinese miracle continue without reform?. New York, NY, USA 美国: The New Yorker. 2010-10-11: 42–48 [2012-05-03] (英语). 
  14. 《经济半小时》 2012/06/22 走近林毅夫(一):我在世行这四年 中央电视台经济栏目
  15. 15.0 15.1 宋秉忠; 陈宗怡. 台大叶开温 vs. 北大林毅夫 一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角力. 远见杂志. 2006年10月号-第244期 [2012-05-16]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16. 研究院商务信息处. “出口至上”贸易战略的终结. 北京: 中国商品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06年9月7日 [2008年2月13日]. 
  17. 大陆新闻中心/NOWnews.com. 林毅夫:世界经济处在 复苏的十字路口. NOWnews. 2012-04-24 [2012-05-15]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18.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北京大学. 2010-04-27 [2012-05-05]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永久失效链接]
  19. 《长江日报》曹欢欢. 林毅夫出书细述4年世行历程 任期即满将回北大教书. 湖北 武汉: 荆楚网. 2012-05-04 [2012-05-04]. 
  20. 马丁·沃尔夫. 书评:《解密中国经济》. 英国总部 London SE1 9HL, UK: 《金融时报》 FT中文网. 2011-12-08 [2012-05-04] (中文). 
  21. 21.0 21.1 21.2 21.3 21.4 World Bank Chief Economist: Justin Yifu Lin. Data & Research. The World Bank Group (英语). 
  22. 22.0 22.1 22.2 22.3 责任编辑 刘欣荣. 推荐《中国经济专题(名师讲堂)》. 理论书架. 中国吉林网. 2012-03-12. 
  23. MAMTORA, BHAKTI. Arch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Not the Only Honorary Degree. The Ram (Fordham University). 2009-10-20 [2012-05-14]. 
  24. 2011 Alumni Awards. Alumni & Friends. Chicago, IL 60637, USA 美国: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2-05-16]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