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隆中对策图

隆中对》,是指东汉末年诸葛亮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又称为《隆中三策》、《草庐对[1]

根据《三国演义》中隆中对情节绘制的颐和园长廊彩绘

根据《三国志》,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徐庶受驻军新野的刘备器重,推荐刘备寻访“卧龙”诸葛孔明,刘备“凡三往,乃见”,前两次到隆中(今襄阳市古隆中南阳市卧龙岗)拜访诸葛亮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因荆、益二主皆弱,构想战略计策,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结好孙权以为援,继而待天下有变图取中原,成霸业,兴汉室。刘备听完表示“善”。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与蜀汉建国之后种种战略皆基于此。

发生时间

三国志》记载《前出师表》有言“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裴松之据此认为:“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后汉纪》及《资治通鉴》亦记三顾茅庐在建安十二年冬,即公元207年末。

后世评论

崔浩论说:“委弃荆州,退据巴蜀……此策之下者也。”[2]苏洵称:“弃荆州而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3]田余庆在《<隆中对>再认识》指出:“后人评论诸葛亮及其《隆中对》,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出现溢美和回护之词。《隆中对》中睿智的判断,有时被赋予先验的色彩﹔瑜中之瑕,甚至也被认为是美玉的本色。”[4]有专家称《隆中对》忽视了“荆州在扬州上游,关系吴国的安顾,孙权对荆州是势所必争的,否则便不能有吴国”。[5]“《隆中对》所言的自秦川、宛、洛北伐,若不是书生议政,纸上谈兵,就只能是以退为进,虚张声势。”[6]毛泽东也评论说“其误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地点争议

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隆中对》的发生地自清朝开始存在争议,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湖北省襄樊市(已改名为襄阳市)的古隆中都声称是诸葛亮躬耕之地。《隆中对》在2003年被重新选入中国大陆中学课本,文章中有“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的注释,这引起南阳方面的不满。有人认为《隆中对》能再次进入历史课本,襄樊市政府私下做了很多秘密工作,河南省南阳市教育界认为,教科书的编写应该以历史为根据,不能受到地方势力的影响,他们对襄樊市的小动作表示遗憾。[7]

相似的国策

孙吴初平三年(192年)张纮孙策提出的江都对;以及建安五年(200年),鲁肃孙权提出的榻上策较为相似。

参考资料

  1. 诸葛亮集 (张澍)/进诸葛亮集表
  2. 魏书/卷43#毛脩之。《世说新语》
  3. 苏洵《权书/10#项籍》
  4. 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
  5. 朱大渭:〈武将群中独一人——关羽人神辨析〉
  6. 黎冷:〈《三国志》研究新论〉
  7. 教科书能否并且应该承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隆中对》复现教科书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