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

出自求聞百科
黃帝

黃帝(約西元前2711年—約西元前2599年),古代傳說人物,為《史記》中的五帝之首。神話傳說其父親少典有熊國君,因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長居姬水,為,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相傳其出生於三月初三,俗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1]

目前最早明確對黃帝的傳世文獻來自戰國中期齊威王銅器金文。在漢朝之後,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黃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被視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誌性人物,是古代華夏部落領袖之一,為中華民族漢族的血親祖先[2]。黃帝乃五帝之首。黃帝和炎帝並列的說法例如炎黃後裔、炎黃子孫也成為了漢人以至清朝以後中國人自稱的說法之一[3]神話中的炎帝及黃帝可能為遠古部落聯盟共主。[4]根據《山海經》,炎帝在阪泉之戰敗給黃帝而後蚩尤糾集炎帝的部屬再於涿鹿之戰敗給黃帝[5][6]。據西晉帝王世紀》和先秦《世本》等著述,黃帝就是人皇,也稱泰皇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之中人皇最為尊貴。

文獻記載

傳世文獻中,以《左傳》及《尸子》的記載為最早,《尸子·神明》:「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謀而親,不約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謂四面也。』」,被認為是在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與《國語》中,也有對黃帝的記載。至漢朝之後,傳世文獻增加,對於黃帝的記載也變多。

《左傳》記載,前525年郯子訪問魯國時,舉出古代帝王,稱黃帝氏為雲師,以雲為名。同時,將黃帝列在炎帝之前。[7]

《史記》記載,對黃帝的祭祀最早出現於戰國秦靈公[8]

姓氏與稱號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路史》記載黃帝姓公孫[9],《國語》則記載黃帝依姬水而成長,因此為姬姓[10]。清朝學者崔述認為公孫是諸侯之孫的稱謂,並不是姓,且上古時代不存在這種稱謂[11]

其稱號黃帝,傳統上以五德終始說來解釋,認為其代表土行的黃色。甲骨文學者許進雄認為,在甲骨文中,「黃」源自於「」,是一種玉,黃帝的稱號可能與古代配戴玉的習俗相關[12]

簡介

據《漢書人表考》卷一載:「黃帝,有熊國國君武王少典之子。少典娶有蟜氏,名附寶,感大電繞樞,孕二十五月,以戊巳[注 1]日生黃帝於天水。」[13][注 2]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軒轅之丘」位於新鄭的說法出《大明一統志》。相傳黃帝出生於夏曆三月初三,一說生於二月初二,俗言「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炎、黃二帝展開阪泉之戰,黃帝勝[14]。最後,黃帝集結炎、黃部落在涿鹿之戰打敗、擒殺了蚩尤[15],統一中原各部落。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色尚黃,人們說他以土德為帝,故自稱為黃帝[16][17]。從此,黃帝成為「天下共主,其地位最終確立。

路史·後紀一》載:「黃帝始分土建國」。據說,黃帝奠定天下後,「命風后方割萬里,畫野分疆,得小大之國萬區」,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雲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18]。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他定期巡視各地,瞭解人民生活情況,因此深得人民的愛戴。

此外,黃帝當共主的時候,去古未遠,人民生活簡樸,故黃帝教民生火做飯,吃熟食,又創紡織技術,製作衣服冠冕,禦寒護體。他又命大臣負責不同的技術創造,如羲和常羲分別負責觀測太陽月亮臾區觀測行星伶倫創製律呂大撓創立甲子隸首發明算數容成綜合以上六術,製作樂律律曆。黃帝還讓伶倫製造樂器沮誦倉頡造字,史皇作圖,雍父杵臼夷牟共鼓貨狄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19],她教人民養蠶繅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次妃名嫫母,傳說發明了鏡子,雖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20]。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21]。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據《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西經、大荒東經,北方的北狄、西方的犬戎、東方的東夷都是黃帝后裔。《世本》記載黃帝曾與鬼方聯姻[22]

據《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之子玄囂帝嚳,帝嚳是商、周的神祖。《史記·周本紀》載,帝嚳元妃姜嫄即周人始祖后稷(棄)的母親。《史記·商本紀》載,帝嚳次妃簡狄則是商部落始祖的母親。

黃帝的另一子昌意直接與華夏族有關。據《山海經·海內經》,黃帝娶嫘祖為妻,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即高陽氏)。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瞽叟,瞽叟生。《國語·魯語》載:「殷人帝舜而祖契」。另據《世本》,顓頊生,其形為白馬。天帝派火神祝融殺死鯀後,剖開鯀的腹部,生出一條黃龍,即大禹(據《山海經·海內經》)。大禹是華夏部族的祖神。

歷代神化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史記·孝武本紀》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乃斷斬非鬼神者。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仙登於天」;《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黃帝在道教中被尊為道家開創者之一,有特殊的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劉弘認為黃帝在漢朝時代的地位並不如後世這麼高,其地位低於女媧,可能與伏羲相等[23]

相傳黃帝亦通曉醫術,中醫黃帝內經》是以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問題的問答體裁編著的,分成《素問》與《靈樞》二部。但實際上可能是後人假託黃帝之名的作品[注 3]

黃帝崩,葬橋山(關於橋山的所在地歷來有所爭議,現今學術界較認可的說法是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溫泉屯鄉里虎溝村西南之橋山,其上直至後唐仍有黃帝廟並享有祭祀,直至統治中國北方後,從此斷祀)。而陝西黃帝陵則為衣冠塚,處於中原漢族區域,因此,自秦統一中國後,歷朝歷代每歲祭奠黃帝陵延續不斷,並且被歷代帝王上升為國家大典,被稱爲「天下第一陵」。但實際上,黃帝陵只屬一個衣冠塚,黃帝陵前碑亦表明此事,另外,根據文獻記載,黃帝離世之時在鼎湖鑄鼎,鼎成有飛龍乘彩雲,黃帝駕龍而歸天。

考古證據

河南靈寶西坡遺址被認為可能與黃帝有關。

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河洛古國」被認為是黃帝時代的都城遺址[24]

近代研究

1894年,拉克伯里(法語:Terrien de Lacouperie)在其著作《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sation from 2300 B.C.to 200 A.D),主張黃帝來自兩河流域,經崑崙山進入中國中原地區。這個說法得到章太炎的支持。

關於黃帝、炎帝蚩尤關係的學術討論上,目前結論是中國遠古文化並非來自單一來源,而黃帝、炎帝和蚩尤比較可能代表三種不同地區的遠古文化,和考古學找出的各地的文化系統相符,如遼河文明(紅山文化)與黃河文明(仰韶文化)、長江文明(良渚文化)。因此,蚩尤與黃帝、炎帝榆罔合稱為「中華三祖」。[25][26]

美國學者許靖華認為,在公元前六千多年的氣候變冷,使原居於葉尼塞河流域的漢藏人南下,擊敗了原居於中國的苗族傜族先民,據有中國中原地區,因此形成了黃帝擊敗蚩尤的傳說。黃帝代表了由蒙古葉尼塞河進居中原的漢藏人,而炎帝與蚩尤則代表了原居中國東南的苗族與傜族先民[27]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楊寬認為,黃帝是周人將殷商的上帝觀念加以轉化及利用的傳說[28]

中國台灣省學者徐中舒丁山考據,最早來源為齊威王田因齊所鑄戰國中期銅器中的銘文,是陳侯因敦拓本,銘文第四行第三字起為「高祖黃帝,邇嗣桓文」[29],時間約為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間。在同時期鄒衍著作中也提到黃帝,說明在戰國時期中期,在齊國已有黃帝傳說,田齊君主以黃帝為高祖[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余太山認為,月氏塞種的先祖為允姓之戎。允姓之戎起源自少昊之後,由若水移居至伊洛之間,逐步西遷,後建立貴霜王朝與月氏等。由於月氏與塞種皆具有原始印歐人血統[31][32],他進而推測,與允姓之戎一樣,源自黃帝的氏族,如陶唐氏有虞氏、少昊等,皆可能帶有原始印歐人血統[33],但考古學和基因研究基本否定這一推測。而曾憲法認為塞種人起源於克里米亞半島與黑海北岸,於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間東擴至羅布泊[34]。考古學的研究指出,漢代以前古代印歐人種東進的地理介限位於新疆東部至甘肅西部之間,在此以東的地區不存在具有印歐人種型態的類群[35]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田阡子等人的基因研究指出,漢藏人起源自東亞南部,於4萬至2萬年前間北上至黃河中上游[36]

影響

2021年4月5日 海峽兩岸同步舉行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黃帝被尊奉為「中華始祖」。柳翼謀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歷年雖無確數,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千年。故合而觀其製作,則驚古聖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犧、農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至黃帝時,諸聖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曆、算數始並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

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後裔逐漸形成漢族,因而他們被視為漢民族共同的祖先,故華人(包括部分海外華人)自稱「炎黃子孫」。

早在春秋戰國時,新鄭就有三月三風後頂拜軒轅的習俗。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據史書記載,軒轅黃帝故里在河南新鄭[37]。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由民間自辦,一直如此[38]。此外在陝西黃帝陵浙江縉雲縣也有舉行祭祀或拜祖活動。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下屬的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於每年中國農曆三月初三在黃帝故里河南省新鄭市舉辦的祭拜性活動。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新黨主席鬱慕明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中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余秋雨,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著名演員唐國強[39]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周鐵農等等各界優秀的炎黃子孫出席歷屆大典[40]

2006年5月20日,黃帝陵祭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國務院確定新鄭黃帝拜祖祭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編號480Ⅹ-32)。

家庭

  • 父母
    • 少典(《史記·五帝本紀》、《國語·晉語四》)
    • 附寶(《帝王世紀》)
  • 兄弟
    • 炎帝(《國語·晉語四》)
  • 妻妾
    • 嫘祖(《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
    • 女節(《帝王世紀》)
    • 彤魚氏(《路史·黃帝紀》、《帝王世紀》,《漢書·古今人表》作「肜魚氏」,《雲笈七籤·軒轅本紀》作「費修」)
    • 嫫母(《漢書·古今人表》、《路史·黃帝紀》、《帝王世紀》)
  • 子女
    • 玄囂,己姓。(《史記·五帝本紀》、《國語·晉語四》)
    • 昌意(《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
    • 青陽,姬姓。(《國語·晉語四》、《帝王世紀》)
    • (《路史·黃帝紀》)
    • 夷鼓,己姓。(《國語·晉語四》、《漢書·古今人表》、《帝王世紀》,《路史·黃帝紀》作「夷彭」)
    • 蒼林,姬姓。(《國語·晉語四》、《漢書·古今人表》、《路史·黃帝紀》)
    • 禺陽,任姓。(《路史·黃帝紀》)
    • (《路史·黃帝紀》)
    • (《路史·黃帝紀》)
    • 苗龍(《山海經·大荒北經》)
    • 駱明(《山海經·海內經》)
    • 禺虢(《山海經·大荒東經》)

影視形象

注釋

  1. 此干支日有誤,在六十甲子中,陽干需配上陽支,陰干亦同,戊為陽干,巳為陰支,不符天干地支記日規則。
  2. 清水縣三門鄉三皇溝
  3. 中國典籍書名冠以「黃帝」二字者,《漢書·藝文志》著錄15種,《隋書·經籍志》著錄26種,《舊唐書·藝文志》著錄18種,《新唐書·藝文志》著錄30種,共89種。

參考文獻

  1.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2018-04-18 18:38]. 
  2. 黃帝陵: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3. 李學勤《古史、考古學與炎黃二帝》中說:「《大戴禮記·帝系》詳細地載了黃帝二子的後裔譜系,……既然各種古書都記有基本相同的記載,意義是不容抹殺的。」
  4. Chi Li; Ji Li.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 anthropological inquiry. Russell & Russell. 1928. 
  5. 任憲寶主編. 中国通史 中国上下五千年 上. 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2017.05: 43. ISBN 7-5044-9125-1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6. 陳杰,石榮傳編著. 考古图说原始社会、夏、商、西周.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8.06: 35. ISBN 978-7-5539-5994-8. 
  7. 《左傳》昭公17年:「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
  8. 《史記封禪書》:「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9. 路史》:神農之同母弟勖,其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
  10. 《國語·晉語四》: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 其得姓者十四人爲十二姓, 姬酉祁巳滕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唯青陽與倉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爲姬姓,同德之難也如是。 昔少典娶於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11. 《崔東壁遺書·補上古考信錄之上·黃帝氏》:按國語云黃帝姓姬,且公孫者,公之孫也,公族未及三世則無氏,氏之以公孫,非姓也,況上古之時安有是哉!
  12. 許進雄《古事雜談》〈黃帝為什麼服戴玉珮?〉:「歷來以為黃帝的取名來自其順應土德而崇尚黃色。……但五帝中,只有黃帝是以顏色命名的。在鄒衍創演五德相勝學說之前,其名字已出現於銅器銘文,而且戰國之前,中國也不見有尚黃的習俗。因為根據考古資料,中國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普遍喜愛鮮明的紅色及黑色,並以之為尊貴者的裝飾色。戰國時代的人大概根據周代尚赤的事實,應用五行相生相勝的新理論,附會黃帝的名字,推算上古各帝王所應崇尚的顏色,才得出黃帝應土德這種不正確結論。商代的甲骨文顯示,黃是一組玉珮的象形字,……所以黃帝很可能便是以璜珮來取名字的。……玉珮是帶上的懸掛物,很可能黃帝所創衣制就是以璜珮增飾並用以表示階級。……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後人命名這創建人為制度的君王為黃帝,是因為他以璜珮來表示不戰的用心,並以之區分階級,強固社會的秩序。」,台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二版。
  13. 水經注》載:「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
  14. 《史記·五帝本紀》:「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15.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16. 《史記·五帝本紀》:「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17. 太平御覽》卷七九引《蔣子萬機論》說:「黃帝之初,養民,不好戰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稱號,交共謀之,邊城驚,介胃不釋,黃帝……於是遂好營壘,以滅四帝。」
  18. 《史記·五帝本紀》:「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19.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
  20.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21. 國語·晉語四》載:「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衣是也。」
  22. 《竹書記年》:「武丁三十有二祀,伐鬼方。」《集註》:「世本:『黃帝娶於鬼方氏。』」
  23. 劉弘〈漢畫像石上所見太一神考〉:「在漢代典籍中,黃帝的地位要低於女媧,而至多與伏羲(太皞)相捋。」,發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7月第4期。
  24. “河洛古国”和黄帝到底什么关系?首席科学家为您揭秘. 央視網. 
  25. 紅山文化玉器與黃帝圖騰對應?
  26. Kong, The Editorial Committe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 Source Book,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China: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K Press. 2007-04-01: 23–. ISBN 978-962-937-140-1 (英語). 
  27. 甘錫安譯,許靖華著《氣候創造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28.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29. 《中國古代歷史圖譜·原始社會卷》
  30. 徐中舒〈陳侯四器考釋〉:「陳侯因資鎬當為元前375年頃所作器,其銘文稱黃帝為其高祖,此即黃帝傳說已流傳於當時之確證;然此種傳說在此時以前或時代稍後之著述中,仍不多見。……西周或春秋時代以前之著作,……其涉前代之史事,僅溯殷之高宗,帝乙,夏禹為止。……《論語》、《孟子》、《墨子》三書,惟以堯舜禹稷為最古之君王。……《荀子》書屢屢稱述堯舜而不及黃帝一詞。《山海經》、《管子》、《莊子》、《國語》、《左傳》皆有關於黃帝之傳說,然其著述之年代不明,且多經後人殽亂偽作,故不具論。黃帝傳說見於記載可考者,當以陳侯因資鎬為最早,再次則為鄒衍之《終始五德》。鄒衍齊人,其年代據《史記》當齊威宣之世,與陳侯因資鎬之年代相當,或稍後。」,發表於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卷4期,1933年。
  31. 余太山,〈貴霜的族名、族源和族屬〉,發表於《文史》第38輯,1994年。
  32. 余太山《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頁138-141。
  33.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
  34. 曾憲法《先秦時期塞種人之族源及其東漸問題》
  35. 《山東臨淄周-漢朝人骨種族屬性的討論》
  36. 田阡子、孫宏開、江荻《漢藏語數據與東亞人類的淵源》:「漢藏語群體的祖先最初來源於東亞的南部,在約20000到40000年前,一個攜帶Y染色體m122突變的群體最終到達了黃河中上游盆地,在這裏約10000年前發展起了新石器文化」
  37. 新郑的黄帝考古学文化. 河南省人民政府. 
  38.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騰訊 大豫網. 
  39. 参会人物. 丁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40. 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隆重举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外部連結

參見

前任:
炎帝
中國中原地區君主 繼任:
長子少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