焗麪包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多士
多士(切片後),左為原貌,右為焗多士。
菲律賓早餐上的多士及其它配料
夾式焗多士
煎蛋和火腿多士
「焗麪包」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內地吐司
中國台灣吐司、土司、sio̍k-pháng
港澳多士、方包

中國廣州  方包

吐司(英語:toast),也稱焗麪包片,或者譯為多士,指使用小麥烘焗的麪包,是最常見的一種西式麪包。通常為長條形,切片時呈方形,故又名方包。在歐式早餐中常見,配以牛奶、豆漿適合早餐食用。主要由高筋麵粉酵母牛油食鹽製作而成。經由攝氏約190度的焗爐,焗約30分鐘,出爐後冷卻切片。麪包經過加熱後,表面逐漸變成褐色。這種變化過程稱為美拉德反應。溫度高時較為鬆軟好吃,低溫的狀態下會變硬,風味口感會差很多。因此市售的常溫軟多士,必須加入食品添加劑以維持其口感,而且多士屬於高gi值的食物,所以會越吃越餓,對減肥的人來說應儘量避免。

名稱

中文「多士」源自英語 toast[1],但英語的 toast 指任何焗過的麪包片[2]。在中文裏「多士」可以指任何長條形、可切片的麪包。另外,如果用了其他材料如全麥麵粉、雜糧、葡萄乾,在中文裏也同樣稱為多士。

在台灣,閩南語的多士稱為「sio̍k-pháng」(台羅國際音標:/ɕi̯ŏk̚˧ pʰaŋ˥˩/[3]),雖音同「俗pháng」,但並非指便宜的麪包,而是以日語的「食パン」(shokupan,指長條麪包)讀音於日本時代傳入台灣演變而成的辭彙。其中,日語中所的「パン」(pan)源自於葡萄牙語的「pão」。大約是在17世紀,到日本葡萄牙人把麪包及其名稱帶入日本。台灣自日佔時代傳入麪包,但在1930年之前一般人少有吃過麪包,而名稱則是經由日語的「パン」(pan)再流傳成為台灣話「pháng」並沿用至今。

食用方式

常見的食用方式是在焗之過後塗抹料,如果醬、咖椰醬、花生醬,或是搭配蔬菜、蛋、肉片、芝士做成各種三文治。另外還有沾蛋汁做成法國多士、或是把中間挖空後填入食材後拿去炸,如棺材板

各地多士

台式多士

興起於1980年代的台式泡沫紅茶店,早餐店提供的常見麪包有:椰香多士、藍莓多士、士多啤梨多士、花生多士、朱古力多士、煙肉蛋多士、火腿蛋多士、豬扒三文治、香雞扒三文治等,搭配種類繁多。而在香港的台灣餐廳,通常把多士稱為吐司。另外有人會把多士拿來炸,如台灣小食棺材板

港式多士

香港稱吐司為「多士」。將切片的麪包放在多士炉焗至表面香脆後取出,再於多士的一邊抹上煉奶牛油果醬蛋黃醬等配料,用兩塊多士夾起來熱食。多士因為有多種變化,所以有各種名稱。

種類

依烘焗前混入的製作材料命名

參考資料

  1. 现代汉语辞海. 印刷工業出版社. 2002: 1715. ISBN 978-7-80000-410-0 (中文). 
  2. 慢享烘焙好时光. 樂享生活.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9: 95. ISBN 978-7-5578-5056-2 (中文). 
  3. 台湾閩南语常用词辭典>附錄>外来词. 教育部. [2014-07-08]. 
  4. Buyer, G. 香港百道經典美食 2013-2014. 香港百道經典美食. 團購家有限公司. 2014: 50. ISBN 978-988-12863-0-7 (中文). 
  5. 在地.餐桌.小旅行. 非凡出版. 2021: 116. ISBN 978-988-8675-93-7 (中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