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四聲漢語音韻學的概念,指中古漢語的四個聲調及其演變聲調。四聲在各種漢語變體以及其他借用了漢語詞彙的語言(如壯語越南語)有着不同演變,而現今各種漢語標記聲調仍然沿用平、上、去、入四類聲調。

四聲可能在上古漢語中已經存在,即「古四聲」。但提出四聲概念則始於南朝士子周顒沈約等。《梁書·沈約傳》記載沈約寫了一本《四聲譜》,專門討論此問題。梁武帝蕭衍周舍何謂四聲,周舍答:「天子聖哲。」「天子聖哲」分別對應「平上去」四個聲調。

日本遣唐僧人空海《文鏡秘府論》(804年)有言:「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日本的安然《悉曇藏》(990年)卷五則云:「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平中怒聲,與重無別。上中重音,與去不分。」明朝僧人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提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中古漢語聲調

參見:中古漢語

隋朝陸法言著《切韻》,原本久已散佚,僅存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韻》原書(傳寫本)的片斷和一些增訂本,但根據陸續發現的殘本及該書的增訂本《廣韻》可以看出其輪廓。全書按韻目編排,而韻又按聲編排,因此一部《切韻》,可以分為平、上、去、入四部分。再參考現代方言材料,不難得出結論,中古漢語即有這四個聲調。至於具體調值,現已難於確考。近代學者陳寅恪在著作《四聲三問》中,認為平、上、去「實依據及摹擬中國當日轉讀佛經之三聲」歸納得來。有學者根據梵漢對音,推測平聲應為中平調,上聲為高平調,去聲為低平調,入聲為促調。

有學者質疑入聲應該歸類為聲調,還是一系列以塞音(p、t、k)收尾的韻母的統稱。因為只有這類韻母發入聲,相對地,以元音鼻音收尾的韻母只發平、上、去三聲。於是韻書就拿塞音和同部位的鼻音相配,組成一個完備的系統。比如說,寒韻收鼻音韻尾,只有平上去三聲(分別為寒、旱、翰),韻書就配以同部位的入聲曷韻,使之四聲齊全。亦有學者反對使其歸類聲調,如平上去聲為ng對應軟顎塞音kn對應齦塞音tm對應雙唇塞音p,乃完整相對關係。未有需要以純粹西洋語言學進行分類,而西洋語言學亦非唯一解釋一切語言方法。

四聲流變

四聲在方音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變化包括平分陰陽、全濁上變去、官話失去入聲。

平分陰陽

四聲根據聲紐(開頭輔音)的清濁,各分裂為兩聲,清者為陰,濁者為陽。年代在唐朝的日本《悉曇藏》說:「承和之末,正法師來……聲勢太奇,四聲之中,各有輕重。」可證其時四聲已發生了分化。但是分化的程度在不同的現代方言中程度不一,四聲都分陰陽的有大部分粵語吳語閩南語廈門話台灣話是平去入分陰陽,上聲不分。客家語梅縣話是平入分陰陽,上去不分。官話北京話只有平聲分陰陽。煙臺話全不分陰陽。有些漢語變體,例如廣州話、平話更根據主元音的長短等因素將入聲進一步細分,於是出現了高陰入、低陰入、高陽入、低陽入等聲調。

廣州話為例。壇,《廣韻》徒干切,壇、干同為平聲。但壇今讀陽平(調值|11|),干今讀陰平(調值|55|),這就是分化的結果。

全濁上變去

全濁音是指中古漢語中的濁塞音、濁擦音、濁塞擦音。全濁上變去就是指以這些輔音開頭的上聲字(如淡、道)轉入去聲,和次濁上字(如老、腦)聲調不同。北部(北方話)和中部方言(湘語贛語)中極少例外,南部方言則很少如此。此一音變據考也發生在唐朝末年。

入聲消失

有些漢語變體,如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中古漢語的入聲系統(閩南語的文讀系統保留有完整的入聲,但白讀系統中部分退化為喉塞音韻尾[ʔ])。但對大多數漢語變體來說,塞音韻尾均有不同程度的脫落。中古漢語原有的p、t、k三個塞音韻尾,有些漢語變體,如閩語客家語的一些方言,歸併剩一或兩個,有些同時發展出一個喉塞音韻尾[ʔ]。有些只保留韻尾[ʔ],如吳語晉語江淮官話等。有些塞音韻尾完全脫落,入聲只作為聲調存在,如溫州話湘語閩北語閩中語、多數四川岷江話等。

在大部分官話方言中,入聲甚至已歸併至其他調類。如多數西南官話的入聲歸入陽平調,北京官話的入聲派入其他三調,被稱作「入派三聲」。例如,「屋、曷、乙、沒」均為《切韻》入聲韻,但在標準官話則分別作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官話各方言入聲消失的進程並不一致,但總體來說,是先歸併,再變成喉塞音,嗣後喉塞音脫落,最後併入其他調。這一過程始於唐末宋初之間的中原北部(詳見燕雲十六州),元朝官話已無入聲。不過,入聲未有隨南宋滅亡而消失,至今仍廣泛流傳在華南地區。由於部分原來屬於仄聲一員的入聲被派進平聲,所以往後官話各方言的使用者較難判斷唐詩宋詞中的平仄韻律。

方音聲調對照

表格內的數字為五度標記法

方音聲調對照表
方音 地區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聲調數
次濁 全濁 次濁 全濁 次濁 全濁 次濁 全濁
官話 北京官話 北京 陰平

55

陽平

35

上聲

214

去聲

51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去聲 陽平 4
東北官話 瀋陽 陰平

33

上聲

213

去聲

41

陰陽上去 4
膠遼官話 青島 平聲

24

上聲

213

去聲

42

上聲

去聲

去聲 3
冀魯官話 濟南 陰平

213[1]

陽平

42

上聲

55

去聲

21

陰平 去聲 陽平 4
中原官話 西安 陰平

21

陽平

24

上聲

53

去聲

44

陰平 陽平 4
甘肅

東干語

平聲

24

上聲

51

去聲

44

平聲 3
蘭銀官話 蘭州 陰平

31

陽平

53

上聲

442

去聲

13

陽平 4
西南官話 成都 陰平

45

陽平

32

上聲

52

去聲

213

陽平 4
樂山 陰平

55

陽平

21

上聲

52

去聲

224

入聲

3

5
漢口 陰平

55

陽平

213

上聲

42

去聲

35

陽平 4
江淮官話 南京 陰平

31

陽平

13

上聲

212

去聲

44

入聲

5

5
晉語 太原 平聲

11

上聲

53

去聲

45

陰入

2

陽入

54

5
吳語 蘇州 陰平

44

陽平

24

陰上

52

陽上

31

陰去

412

陽去 陰入

4

陽入

23

7
上海 陰平

52

陽去

113

陰去

334

陽去 陰去 陽去 陰入

5

5
紹興 陰平

51

陽平

231

陰上

535

陽上

113

陰去

33

陽去

11

陰入

45

8
湘語 長沙 陰平

33

陽平

13

上聲

41

陽去 陰去

55

陽去

21

入聲

24

6
贛語 南昌 陰平

42

陰去 陽平

24

上聲

213

陽去 陰去

55

陽去

21

陰入

5

陽入

21

7
客家話 梅州

惠州

陰平

44

陽平

11

上聲

31

去聲

52

陰入

21

陽入

4

6
閩語 福州 陰平

44

陽平

52

上聲

31

陽去 陰去

213

陽去

242

陰入

23

陽入

4

7
廈門

台北

陰平

55

陽平

24

上聲

51

陽去 陰去

21

陽去

33

陰入

32

陽入

5

7
泉州 陰平

33

陽平

24

陰上

44

陽上

22

陰去

41

陽去

41

陰入

5

陽入

24

8
潮州 陰平

33

陽平

55

陰上

53

陽上

35

陰去

213

陽去

11

陰入

2

陽入

5

8
粵語 廣州 陰平
55/53
陽平

21

陰上

35

陽上

13

陰去

33

陽去

22

高陰入

5

低陰入

3

陽入

2

9
香港 陰平

55

台山 陰平

33

陽平

11/22

陰上

55

陽上

21

陰去

33

陽去

32

高陽入

21

低陽入

32

10
陽江 陽平

43

上聲

21

陰去

24

陽去

54

高陰入

24

低陰入

21

高陽入

54

低陽入

43

9
平話 南寧 陰平

41

陽平

52

陰上

33

陽上

24

陰去

55

陽去

22

高陰入

5

低陰入

3

高陽入

24

低陽入

2

10
壯語 陰平
24
陽平

31

陰上

55

陽上

42

陰去

35

陽去

33

短陰入

5

長陰入

35

陽入

3

9
越南語 河內 平聲

33

玄聲

21

問聲

313

跌聲

3ʔ5

重聲 銳聲

35

重聲

21ʔ

銳聲 重聲 6
方音 地區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聲調數
次濁 全濁 次濁 全濁 次濁 全濁 次濁 全濁

註釋

  1. 關於濟南話的音值,詳見:錢曾怡 山東大學文學院. 谈谈音类和音值问题. [2017-07-28]. 

參考文獻

延伸閲讀

  • Branner, David Prager (ed.). The Chinese Rime Tables: Linguistic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Comparative Phonology. Studies i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Linguistic Science, Series IV: 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27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6. ISBN 90-272-4785-4. 

參閲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