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佛教)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梵语दुःख罗马化:duḥkha巴利语dukkha),佛教的术语,字面之意义为痛苦、不安、不满足等。这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导意义之一,四圣谛之一。

词义

梵文duḥkha汉传佛教一般译为“苦”,或者“苦谛”(作为四圣谛之一而言),从梵文语义学上来说,是表示“不安的”、“心神不宁”的意思。可对应为现代描述的“痛苦”、“悲伤”、“焦虑”、“不满”、“沮丧”等感情。

概论

,意谓著苦难、不满或痛苦。心生不满是因心兜圈子,兜得无始无终,思想连续不断,想过去、想未来、想现在,因而有如是烦恼。思想被不满唤起,同时也与不满一模一样,经常重复的感到生活当中缺了什么,总是有些地方不太对、不太够,因此老是想要弥补缺陷、整顿现状,以便多得到一点安乐。持续奋斗和心事重重是很令人烦恼与痛苦的,人享乐时,害怕失去乐,而努力求取更多的乐,或试图把乐保住;人受苦时,想逃离苦;人又一直感到不满,而使一切的活动无不始终含有不满和痛苦的成分。

佛教认为,一切生存是苦。生活中当然有苦有乐,但使人难以忍受的是诸行无常。生、老、病是众生所必经的,“我”由五种物质与精神(五蕴)合组而成,只是短暂而偶然的产物,没有持久、常住、永恒的东西。[1]佛陀的教化在于教人如何“离苦得”,他将苦谛作为四圣谛中的第一圣谛[2]。苦圣谛是说我们在三界六道轮转的时候,要观察在三界六道是有苦的,且里里外外都是苦。苦集圣谛要探讨的内容就是苦的来源是什么?苦集灭圣谛,则是观察苦的根源是从贪爱而来,所以要灭苦时,不是把苦直接灭掉,而是要把贪著灭掉之后,因为众生不再贪著于五阴,所以五阴就于未来世不再出生。苦集灭道圣谛就是灭苦的方法,要依著八正道的道理,来过所谓“中道”的生活,最后能够解脱生死流转。

分类

苦在佛教中有许多不同的分类,分成三苦、八苦等。

三苦

  1. 苦苦(Suffering of Pain):有情之五蕴身心,本来即苦,再加上饥渴、疾病、风雨、寒热、刀杖等众缘而生的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5:“复次,苦苦性云何?答诸身所有,由苦苦故苦。所以者何?依身生起老、病、死等种种苦故。”欲界诸境逼迫,苦中复苦,故苦苦相对于欲界[3]
  2. 坏苦(Suffering of Change):诸可意乐之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名坏苦。《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5:“坏苦性云何?答:如世尊说可意朋友、可意眷属、可意境界,若变坏时、若遭毁谤[夌*欠]蔑等时,发生愁叹忧苦悲恼,彼于尔时由坏苦故苦。”对一切贪爱的人事物、自己的身体与一切美好感觉无法恒久持有,终将因物事变化因缘散灭而失去,因而感受到痛苦,不能体会万法皆空反而贪著一切,面临失去时即受坏苦。身体会衰老死亡,即是再好的享受也是片刻即逝不能常有,世间一切事物都会灭坏,故称坏苦。色界天人受禅味之乐,但报尽还于五道受生死苦,故云坏苦相对于色界[4]
  3. 行苦(Pervasive Suffering):“行”是无常,无一时一刻安住之义。除可意不可意的法以外,所剩下的舍受法,是众多因缘所造,难免生、住、异、灭,令身心感到逼恼,就叫行苦;色身的存在,本身就是行苦。身心在世间不能随意常乐安住,因受恶业在六道中往返流离,不得脱出是一种行苦;亦因身心不能调伏,时时贪乐避祸而在时空中来去颠沛,常常担忧亦是行苦。无色界中无质碍、无苦乐境界,但有漏心识仍然是苦,故行苦相对于无色界[5]

六道三界内,欲界所受的苦是三者均有,色界所受的苦是坏苦和行苦,无色界所感受到的是行苦[6]

八苦

八苦为大乘佛教常用[7],它们是:

  1. 生苦,有生必有死,生是一切苦的起源。
  2. 老苦,世事无常,人必然会衰老。
  3. 病苦,四大假合之身体,必然会得病。
  4. 死苦,世事无常,人必然会死亡,即使一生健康无病无灾,也必然会经历最大的无常——死亡。
  5. 爱别离苦,所爱、所欲,总有分别之日。
  6. 怨憎会苦,所憎,所怨,会面、往来,致使心生嗔怒、煎熬之苦。
  7. 求不得苦,欲求而得不到的苦。
  8. 五蕴炽盛苦。五蕴为:。前七苦皆由五蕴领受、聚集,故称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实为其余七苦的根源[8]

十一苦

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也把“苦”分为十一种(“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苦”[9]

  1.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还有五蕴中的显现,还有等所感受、获得的内容等,都为“生”[10]。生是许多苦的基础。
  2.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变质、六根的成熟等各种现象[11]。由于有情的衰老,死亡已进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带来的种种苦痛也将生起[12]
  3.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死亡、灭亡、五蕴的分离等[13]
  4. 愁,是指由于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忧愁、哀愁、悲伤等[14]。因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称为苦苦[15]
  5. 悲,是指因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欢、悲哀、悲痛等[16]
  6. 苦,是指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不适等[17]
  7. 忧,是指心身的不愉快[18]
  8. 恼,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气、憔悴、绝望等[19]
  9. 怨憎会,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20]
  10. 爱别离,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的、快乐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产生的痛苦[21],总说为生离死别之苦。
  11.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众生,对于以上的各种苦而生的诉求,希望它们不要来到、却无法实现,从此而生的痛苦[22]

佛陀把以上这些苦归纳为“五取蕴即苦”,即五阴盛苦、五蕴炽盛苦,即指这些苦是因为五取蕴而生的[23]。这五法称为“取蕴”,组成了执取的目标[24]。这五取蕴的共相就是“无常无我[25][26]。此外,病苦是指四大五蕴之身,一旦“四大不调”,就会生出种种疾病。

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的苦,可以指身躯死后投生的某个地方,也可以指此时此地某种业力状况中止,另一种业力状况生起的心境,感受到如同在某一轮回道的痛苦。

天道的苦

欲界天的神祇,耽于快乐的生活,因此不会想到佛法。在祂们临命终前的七天,祂们会看到五种死的征兆(天人五衰[27],并且会看到下一世出生在地狱或其他地方。祂们会经验堕落的苦,像在热沙上翻滚。当善业受报完了以后,即使是四禅天[28]无色界天的神祇也会感到三摩地减弱而逐渐堕落。

阿修罗道的苦

由于阿修罗一生下来就忌妒羡慕天神的荣耀,他们只知道与天神争斗。最后在战争中被打败,被屠杀时痛苦异常。

人道常有的苦有八种,称为八苦

一、生苦──众生出生时所受之苦。生苦有六:

  1. 未生:人死时,不知趋向何道,未得生处并受中阴形,至父母和合,便来受胎。
  2. 受胎:在母胎中,窄隘不净。
  3. 受精卵:随母气息出入。
  4. 增长时:母啖一热汤,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如寒冰切体。
  5. 出胎:整个色身在出离产门阶段,被长时间挤压而极为难过,初生下,风一吹,衣物一碰到,如被物刺,如履刀剑,失声大哭。
  6. 种类:残缺妍丑,富贵贫贱,个个有别。

二、老苦──众生衰老时所受之身心苦恼。老,五根渐渐毁坏而趋熟烂,肌肉萎缩,皮肤松垮,原来盛壮的色力日渐衰弱,身体弯曲,脚不听使唤,身体粗重、气息上扬、身体不稳,只能拄著拐杖走路,身心全面感受到老的痛苦。《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老苦?当知亦由五相,谓于五处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寿量衰退故。”。

三、病苦──生病时所受之苦恼。之所以为苦乃因“病”能损坏可爱安适的感受[29]

四、死苦──五阴坏时,寿命尽时所受之苦[30]。死有三种,1.自然死:少小死、青壮死、中年死、耄耋死、饿死、病死。2.意外死。3.未生即死:堕胎、死产、药伤害、母横死。

五、怨憎会──怨仇憎恶之人事物聚集。有内有外,内者即三恶道报,外即刀杖等缘,如仇人、丑人、无缘人狭路相逢,无赖借贷,债主逼债,讨厌的环境无力更换……等。《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怨憎会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与彼会生忧苦故。二、治罚畏所依止故。三、恶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

六、爱别离──即别离爱境,或与所爱者别离时所感受之苦,总说为生离死别。所别有二,一内二外,内者自身,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样聚合在一起,或与地、水、火、风、空、识界分离;外者所谓亲戚眷属及余资生,别离六尘可爱境,如出国旅游,倒数几天,心情会不好[31]

七、求不得──世间一切人物,心所乐求而不能得到满足。所谓恶法求离不得,善法求欲不得;苦事求离不得,乐事求欲不得;三涂苦报求离不得,人天乐果求欲不得;刀杖之苦求离不得,资生眷属求欲不得。

八、五蕴炽盛苦──五蕴如器[32],能盛受众苦,前七苦皆由五蕴领受、聚集,故称五蕴炽盛苦。世人因执著五蕴、时时长养五蕴,无不思藉五蕴“享乐”,然所谓的乐仅只是在某一条件下才叫乐,离开这一条件就不乐了;如酷暑吃冰淇淋很快乐,连续吃数小时还是乐吗?其实乐是相对于苦而存在的,乐也是苦因,乐中有苦,因为乐依附于五蕴而存在。执著、长养五蕴而产生五蕴炽盛的结果,使得众生轮回三界,不得解脱。

畜生道的苦

海洋动物靠着互相吞食而活下去,在恐惧的折磨下,他们被海浪冲着到处游荡。飞禽走兽总是担心自己地盘被入侵而互相残杀。被人畜养的牲畜就只能等着被宰杀,而因为痴愚的缘故,无法以人类智慧能理解的语言讲出自己的痛苦而获得援助。

饿鬼道的苦

饿鬼业力的缘故,只能吃秽物维生,并因找寻饮食而筋疲力尽。它们没有衣服穿,夏天火烤,冬天冰冻。下雨时,雨如同燃烧的煤灼伤他们。它们所看到的水都是脓汁,食物都是烧红的铁块,火焰从它们的关节中喷出。它们不停的互斗,视他者为敌。饿鬼可以活一万五千年之久。最有名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

地狱道的苦

阿鼻地狱的众生最为痛苦,即使薄伽梵[33]也不忍提到它的悲惨。只要佛一提到阿鼻地狱,众菩萨们听了就会伤心呕血,悲痛欲绝。 八热地狱里,山谷都是烈火熊熊的红,河流是熔化的,树木发出如雨般的,众生不停遭受野兽和厉鬼的杀戮,得不到片刻的休息。 八寒地狱里,是一片冰天雪地,刺骨的冷风暴使众生全身龟裂。在他们十亿年的生命结束前,时时刻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不断受同样的苦。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Arvon:《佛教》,页33-34。
  2. 《中阿含经》卷7:“诸贤!无量善法,彼一切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云何为四?谓苦圣谛、苦习、苦灭、苦灭道圣谛。”
  3.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五:“苦苦性云何?答:欲界诸行由苦苦,故苦。”
  4.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五:“坏苦性云何?答:色界诸行由坏苦,故苦。”
  5.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五:“行苦性云何?答:无色界诸行由行苦,故苦。”
  6.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7. 增壹阿含经·四谛品》:“彼云何名为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名为苦谛。”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云何苦圣谛?谓生苦、病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若略说者,谓五趣蕴苦,是名为苦。”
  8. 中阿含经》(卷七):“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此说何因?谓色盛阴,觉、想、行、识盛,诸贤!说略五盛蕴苦者,因此故说。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于如(如表示灭尽五蕴而入涅槃以后不是断灭空),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
  9. 长部》(卷25):“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
  10. 长部》(卷25):“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诸比丘,这称为生。”
  11. 长部》(卷22):“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斑白、皮肤变皱、寿命减损、诸根成熟。诸比丘,这称为老。”
  12. 清净道论》第十六品
  13.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死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于其有情的部类中,死亡、灭殁、破坏、消失、逝世、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断绝。诸比丘,这称为死。”
  14.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愁呢?诸比丘,若是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愁虑、忧愁、哀愁、内〔心〕忧愁、内〔心〕悲哀。诸比丘,这称为愁。”
  15. 《清净道论》第十六品:“身心的苦受,因为自性及名称都是苦的,故说‘苦苦’。”
  16.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悲呢?诸比丘,若是由于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哭泣、悲叹、悲泣、悲哀、哀号、悲痛。诸比丘,这称为悲。”
  17.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苦呢?诸比丘,身体的苦,身体的不适,由身触而生的痛苦、不适感受。诸比丘,这称为苦。”
  18.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忧呢?诸比丘,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触而生的痛。”
  19.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恼呢?诸比丘,若是由于具足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郁恼、忧恼、憔悴、绝望。诸比丘,这称为恼。”
  20.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怨憎会苦呢?于此,凡是那些不可喜的、不可爱的、不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意图不利者、意图无益者、意图不安乐者、意图不安稳者,若与他们一起交往、会合、共聚、结合。诸比丘,这称为怨憎会苦。”
  21. 长部》(卷22):“诸比丘,什么是爱别离苦呢?于此,凡是那些可喜的、可爱的、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希望有利者、希望有益者、希望安乐者、希望安稳者,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血亲,若不能与他们一起交往、会合、共聚、结合。诸比丘,这称为爱别离苦。”
  22. 长部》(卷22):“那些有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悲、苦、忧、恼诸法的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这种种的苦法,希望它们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是所求不得苦。”
  23. 长部》(卷22):“诸比丘,何谓‘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呢?这就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这些称为‘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
  24. 巴利三藏·相应部》(22卷):“无论是哪一类与漏有关及会被执取的色,是过去、未来、现在等,这一切都称为色取蕴。”
  25. 巴利三藏·相应部》(36卷,5章):“诸比丘!比丘之乐受者,当应见为苦。苦受者,当见为箭。非苦非乐受者,当常见为无常。”
  26. 巴利三藏·相应部》(22卷,15章):“无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
  27. 又称为五衰相,即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
  28. 色界天
  29. 《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病苦?当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变坏故。二忧苦增长多住故。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强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离坏故。”
  30. 《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离别所爱  盛财宝故。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四、离别所爱盛自身故。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
  31.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第四:“若爱喜适意,若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若亲厚诸臣眷属,适意色声香味触法。众生若不共彼居,不亲近,独不杂异,不相应别离。”
  32. 《瑜伽师地论》卷61:“云何五取蕴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谓生苦器故,依生苦器故,苦苦器故,坏苦器故,行苦性故。”
  33. 薄伽梵,Bhagavan,意译为征服者,即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