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佛教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佛教术语,在佛教史中,是指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从上座部大众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兴起前的时期与发展阶段,也是这个时期佛教僧团所形成的各个部派的合称。

上座部大众部的分裂,被称为根本分裂;此前的阶段,通常被称为原始佛教根本佛教初期佛教;此后佛教进一步分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传统与学说。对于根本分裂的原因和确切时间,目前仍有争论。

历史

所有部派共同传说,各部派皆源自于释迦牟尼的初期僧团。在各种文献中,有最初分裂为两大部,即上座部与大众部;又有最初分成三众或四众,后来分裂为十八部、二十余部的种种说法。在上座部与大众部根本分裂之后,在其中因地域、教义看法等等不同因素,在其下又分裂出不同的僧团(又称为“枝叶分裂”)。在根本分裂之后的时期,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期。部派分化的另一个标准,是以传承的律藏来分别,传统上有律分五部的说法。

佛教文献中,有一些对各部派分化的历史记载,由于各部派都想强调自己是嫡传正脉,许多内容都可能是后世主观臆想。进行历史研究的资料来源绝大多数仍是佛教文献,这些文献的写作时间与所记述事件相隔都很久远,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又经过不断更改,存在很多相互矛盾、自相矛盾之处,现代学术研究也难以建立客观、中立、纯粹的早期佛教历史。学者认为,部派分化可以分成四个时期:根本分裂后,僧团分成二部(上座部、大众部)。在阿育王在位初期,分别说部已从上座部中分化出来,形成先上座部分别说部大众部三个主要派系。稍后先上座部又分化为说一切有部犊子部,形成四大部主流。最后,分化出十八部或二十余部等不同的小派系。

至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各部派已成熟发展,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教义,也各自传承了不尽相同的经典。各部派在西元一世纪前大乘佛教成为印度佛教主流之后,仍然继续发展,与大乘佛教各有擅场。

初期僧伽

所有律藏一致记载,佛陀灭度之后,大迦叶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结(又称为王舍城集结),优婆离诵出律藏阿难诵出经藏(即后世传承的五部《阿含经》),结集了佛教的基本经典与僧团戒律。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关于大众部结集的传说,无法参与第一次结集的大众,在距第一次结集地点二十余里处发起了数百千人大结集,因参与者广泛而称大众部结集[1]。《三论玄义》记载婆师波尊者在第一次结集的界外发起了大众部万人大结集,称为界外结集[2]。《大唐西域记》称大众部大结集所产生的经典,除三藏外还有杂集藏和禁咒藏。《增一阿含经·序品》声称杂藏中的方广经[3]是玄邃的大乘法义[4],学者将方广部归为大众部末派。

根本分裂

各部派经典中,都记载了佛教僧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二者,这个事件被称为根本分裂,成为部派佛教的开端。根本分裂的时间与原因有许多不同的传说,现代学者多数支持,根本分裂的原因与戒律上的分歧有关。

上座部律藏一致记载,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南传佛教记载此时摩揭陀国黑阿育王在位),僧团因为对于戒律的态度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摩偷罗国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至毗舍离Vaiśālī)举行第二次集结(称为七百集结或毗舍离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毗舍离僧团所行的十事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

南传佛教《岛史》传说,东方比丘拒绝七百集结结论,自行进行大结集,成为根本分裂的开始。但在大众部《摩诃僧祇律》中,七百结集只因求乞金钱一事,当时与会者请优波离尊者的弟子陀娑婆罗尊者诵出律藏,他重申了求乞金钱非法[5],没有记载其他九事,此时两派观点虽有分歧但仍未彻底决裂。因此根本分裂应是在七百集结之后才发生。

此外又有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提出的因大天五事而分裂的传说。

三众与四众分化

姚秦时译《十八部论》记载,佛教僧团因诤论三比丘提出五事异说,而分裂为根本二部[6];藏传清辨《异部精释》中也提到类似的说法[7]。到了陈朝时译《部执异论》,修改为四众诤论外道提出的五事,而分裂为根本二部[8];到了唐朝时译《异部宗轮论》,再修改为四众诤论大天五事,而分裂为根本二部[9]。学者认为,这显示早期的传说是先分为三众,但至后期时则被改为分成四众。

佛教部派的分化,与地域、民族、语言、文化造成的隔阂有关。四众之中,能比丘,可能是龙比丘之误,即长老龙、龙象众,一个说法是指大天[10],另一个说法是指优婆离传承的律师[11],即分别说部。因缘众,即坚意、外边众、边鄙众,传说为大天弟子,即大众部[12]。多闻众,传说为阿难传承的经师[13]。大德众,传说为阿毘达磨论师,属富楼那传承的论师[14]。学者认为,这个传说显示了佛教僧团因为传承不同,对经、律、论的偏重不同,而产生分裂。

学者认为,三众分化,可对应到分别说部大众部先上座部;稍后,因为先上座部分裂为说一切有部犊子部,形成四众传说。《布顿佛教史》中引用调伏天莲花生的说法,将四众解释为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大众部与分别说部四者,并且认为以不同语言诵戒,造成四众的分化。其中,说一切有部使用雅语(古梵文,又称阐陀、天语),正量部使用杂语,南方大众部与分别说部使用俗语(阿槃提语、阿布兰迦语),西印度分别说部使用鬼语(毘舍遮语、土语,可能是巴利语前身)。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将诸多部派归结为大众部、上座部、根本说一切有部、正量部等四部[15],藏传多罗那他也有相似记载。

有关文献

现存五部律藏的第二次结集犍度是研究根本分裂、“律分五部”说法以及初期佛教历史的关键资料来源。公元489年译赤铜鍱部善见律毘婆沙》记载到了第三次结集前后的历史,南传佛教《岛史》和《大史》引述加工了律藏注释的有关历史内容,这二部编年史以及现在版本的《一切善见律注》强调了自己是“上座部”。

上座部后续分化的主要标志性文献是提婆设摩识身论》,此论先批判沙门目连为“诽谤、违越、拒逆世尊所说契经”,再自称“性空论者[16]而批判了“补特伽罗论者”,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分歧。《大毘婆沙论》和《舍利弗问经[17]最早提出“上座部”这个概念,特别是《大毘婆沙论》记载了早期主要部派的论点,是研究早期部派分化的重要资料来源。

赤铜鍱部论事》记载了大量部派观点,并有据信是觉音论师所做的注释指明了各观点所归属的部派。后世的《异部宗轮论》是研究部派宗义和历史的常用资料,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和藏传清辩异部精释》是对它的注释。《异部宗轮论》以旁观者的角度[18],记载了三支根本宗义,即大众部、说一切有部、化地部三支根本宗义,其他部派在其一基础上再有自己独特宗义,在其追溯出来的根本上座部的支派中含有以这三支为基础的部派,而根本大众部支派中也出现了以说一切有部为基础的部派。

部派列表

在早期佛教中一般梗概的称有十八个部派或二十个部派。下面列出来自不同来源的部派列表。

南传记载

下表取自斯里兰卡《岛史》和《大史》关于第三次结集前情况的记载[19]。因赤铜鍱部善见律毘婆沙》记载第三次结集前僧伽不合是混入的“外道”引起的,而在此前后佛陀弟子本身是一味和合的[20],此部派分裂说法的更确切来源不明。

  • 大众部Mahāsaṃghika
    • 一说部Ekavyahārikas)- 第一次分裂
    • 鸡胤部Kaukutika)- 第一次分裂
      • 说假部Prajñaptivāda)- 第二次分裂
      • 多闻部Bahuśrutīya)- 第二次分裂
    • 制多部Caitika)- 第三次分裂(依据岛史,大史称源出于说假和多闻)

此外,在《岛史》列出下列六个起源不明的部派:

北传记载

下表来自世友菩萨的《异部宗轮论[21]。因为有人认为本论作者世友菩萨[22]说一切有部世友尊者是同一人,此说法被认为源自说一切有部;本论将“本上座部”这个有“根本”含义的称呼给予了雪山部,而后世将“根本”这个评价赋予说一切有部而形成根本说一切有部这个新说法。

义净三藏南海寄归内法传》:

并记述四部分布情况为:

  • 摩揭陀。则四部通习。有部最盛。
  • 罗荼、信度(西印度国名)则少兼三部。乃正量尤多。
  • 北方皆全有部。时逢大众。
  • 南面则咸遵上座。余部少存。
  • 东裔诸国杂行四部。
  • 师子洲并皆上座。而大众斥焉。
  • 南海诸洲有十余国。纯唯根本有部。正量时钦。近日已来。少兼余二。

汉译《舍利弗问经》也对部派分化有所记载[24]

现代佛学

因为印度佛教在史料上的缺乏,各佛教部派传承之间的关系,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中,各有不同说法,直到现代学者中仍然有所争议。按现代佛教研究者的看法,大众部分派按上座部记载,上座部分派按大众部记载[25],对各部派做如下简单整理:

有关诤论

一部分部派不认可大乘佛教的来源传承[27][28] “诸天所传授、从梦中得来、从他方佛闻、从三昧中见佛闻法、自然呈现在心中、[29]得自龙宫、得自南天铁塔、来自窟外集结”,认为这些经典皆非释迦牟尼佛所说,将非《阿含经》来源的教法称为“非法说法”;而大乘佛教则贬称他们为“小乘佛法”。

引用

  1. 《大唐西域记》卷第九(一国):“大迦叶波结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难受僧诃责,不预结集,至此宴坐,证罗汉果。证果之后,方乃预焉。阿难证果西行二十余里,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大众部结集之处。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而来至此,更相谓曰:‘如来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简异我曹。欲报佛恩,当集法藏。’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毘柰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
  2. 吉藏三论玄义》:“言二部者。如来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诸圣弟子。四月十五日。于王舍城祇阇崛山中。结集三藏。尔时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谓迦叶为上座。迦叶上陈如一夏。为佛以法付属迦叶。名上座部也。迦叶所领但有五百人。依《智度论》则有千人。二大众部。即界外大众。乃有万数。婆师波罗汉为主。此云泪出。常悲苦众生而泪堕也。即五比丘中之一人而年大迦叶。教授界外大众。所以有二众。迦叶有五百罗汉。前入界内结集三藏。后多人来结集三藏。迦叶并不许之。有二因缘。一者五百皆聪明人故。二者已羯磨竟故。依《智度论》。阿阇世王但设千人食。故余人来不得。”
  3. 大毘婆沙论》:“方广云何。谓诸经中。广说种种甚深法义。如《五三经》、《梵网》、《幻网》、《五蕴》、《六处》、《大因缘》等。胁尊者言。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事用大故。”
  4. 增一阿含经·序品》:“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
  5. 摩诃僧祇律·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法》:“佛告诸比丘。汝等当如是学。不得畜金银。我无有方便得畜金银。”
    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七百集法藏》:“乃至诸长老。是中须钵者求钵、须衣者求衣、须药者求药。无有方便得金银及钱。如是诸长老应当随顺学。”
  6. 《十八部论》:“佛灭度后百一十六年,城名巴连弗。时阿育王,王阎浮提,匡于天下。尔时大僧别部异法,时有比丘,一名能,二名因缘,三名多闻。说有五处,以教众生。所谓从他饶益无知,疑由观察言说得道。此是佛从始生二部,一谓摩诃僧祇。二谓他鞞罗(秦言上座部也)。”
  7. 《异部精释》:“僧伽诤论大起,长老龙及坚意等多闻者,宣扬根本五事。……由是分为二部。”
  8. 《部执异论》:“如是所闻,佛世尊灭后,满一百年,譬如朗日隐頞悉多山。过百年后更十六年,有一大国名波吒梨弗多罗,王名阿输柯,王阎浮提,有大白盖,覆一天下。如是时中,大众破散。破散大众凡有四种:一大国众,二外边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此四大众,共说外道所立五种因缘。五因缘者,如彼偈说:‘余人染污衣,无明疑他度。圣道言所显,是诸佛正教。’思择此五处,分成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弟子部。”
  9. 《异部宗轮论》:“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百有余年。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感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四众者何?一龙象众,二边鄙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其五事者,如彼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10. 《异部宗轮论述记》:“象众者喻大天之流。”
  11. 《异部宗轮论述记》:“又有释言,若凡若圣,持戒清高,善闲律部,众中无畏,譬如龙象,即持律者,名龙象众,尊者近执之学徒也。”
  12. 《异部宗轮论述记》:“边鄙众者,大天之门徒等也。”
  13. 《异部宗轮论述记》:“若凡若圣,广诵众经,善持佛语,诸经师等,名多闻众,尊者庆喜之学徒也。”
  14. 《异部宗轮论述记》:“若凡若圣,妙解玄理,深悟幽宗,有道可称,名大德众,即阿毗达摩诸大论师,尊者满慈之学徒也。”
  15.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承,大纲唯四(一阿离耶莫诃僧祇尼迦耶,唐云圣大众部,分出七部,三藏各有十万颂,唐译可成千卷。二阿离耶悉他陛[打-丁+罗]尼迦耶,唐云圣上座部,分出三部,三藏多少同前。三阿离耶慕[打-丁+罗]萨婆悉底婆拖尼迦耶。唐云圣根本说一切有部,分出四部,三藏多少同前。四阿离耶三蜜栗底尼迦耶,唐云圣正量部。分出四部,三藏三十万颂。然而部执所传,多有同异。且依现事言其十八,分为五部。不闻于西国耳)。”
  16. 增一阿含经·六重品·七经》:“世尊告曰。彼云何为名第一最空之法。若眼起时则起。亦不见来处。灭时则灭。亦不见灭处。除假号法、因缘法。……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起时则起。亦不知来处。灭时则灭。亦不知灭处。除其假号之法。彼假号法者。此起则起。此灭则灭。此六入亦无人造作。亦名色、六入法。六入亦无人造作。由父母而有胎者亦无。因缘而有。此亦假号。要前有对。然后乃有。犹如钻木求火。以前有对。然后火生。火亦不从木出。亦不离木。若复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缘合会。然后有火。此六情起病亦复如是。皆由缘会于中起病。此六入起时则起。亦不见来。灭时则灭。亦不见灭。除其假号之法。因由父母合会而有。”
  17. 舍利弗问经》:“文殊师利。白佛言。……又言。当何名斯经。佛言。当名《菩萨问喻》。以广大故。又名《舍利弗问》。”
  18. 文殊师利问经·分部品》:“佛告文殊师利。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文殊师利。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出。声闻缘觉诸佛悉从般若波罗蜜出。”
  19. 大史》第五章第三次结集:初始,以摩诃迦叶为首的大长老们进行的正确结集,被称为上座部结集。在最初的一百年中,只有上座部一派,以后才逐渐产生了其他的学派。被参加第二次结集的长老们谴责的恶比丘,共有一万人。他们建立了名为大众部的学派,以后又产生出牛家部(鸡胤部)和一说部。从牛家部产生出说假部和多闻部,它们当中又产生出制多山部,加上大众部,共六部。又从上座部产生出化地部比丘和犊子部比丘两派。又从犊子部比丘当中产生出法上部、贤胄部比丘,以及六城部(密林山部)和正量部。又从化地部比丘中产生出说一切有部比丘和法藏部比丘两派。从说一切有部产生出迦叶遗部,后又生出说转部比丘,再生出经量部。加上上座部,共有十二部。算上前述六部,共满十八部。在第二个百年中,复产生了十七部,而后又产生了另外的学派。如雪山部、王山部,以及义成部、东山部比丘和西山部、金刚部(西王山部)。这六部是在赡部洲分出来的,法喜部(无畏山派)和海部(祗陀林派)是在楞伽岛分出来的。
  20. 公元489年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毘婆沙》:“如是大德帝须。方便令王知已。七日在园林中。帝须教。是律是非律。是法是非法。是佛说是非佛说。七日竟。王敕。以步障作隔。所见同者集一隔中。不同见者各集异隔。处处隔中出一比丘。王自问言。大德。佛法云何。有比丘答。言。或言。或言非想。或言非想非非想。或言世间涅槃。王闻诸比丘言已。此非比丘。即是外道也。王既知已。王即以白衣服与诸外道。驱令罢道。其余隔中六万比丘。王复更问。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诸比丘如是说已。王更问大德帝须。佛分别说不。答言。如是大王。知佛法净已。”
  21. 异部宗轮论》: 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百有余年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感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四众者何。一龙象众。二边鄙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其五事者。如彼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后即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多闻部。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说假部。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居制多山。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乖诤分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如是大众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别说合成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后即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称我袭采菽氏师。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自称我以庆喜为师。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说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饮光部。十一经量部。
  22. 道安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序》:“婆须蜜菩萨大士。次继弥勒作佛。名师子如来也。”
  23.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其本共大众部之时。传承迦叶之教上座部者。转名雪山部。上座弟子本弘经教。说因部起多弘对法。既闲义理。能伏上座部僧说。因时遂大强。上座于斯乃弱。说因据旧住处。上座移入雪山。从所住处为名称雪山部。若从远所袭以名上座部。又西域之言呼冬分时为雪风。雪山中风。流行于世号为冬分。故言雪风今此上座。贤圣渐少。宗义微弱。人不流通。说一切有圣者转多。理趣强盛。人皆学习。上座废之不行。如雪风相似。言其微弱也。又上座既是根本。应在说因之前。但以圣少义弱。所以列之于后。”
  24. 舍利弗问经》:
    • 摩诃僧祇部(大众部
      • 鞞婆诃罗部(一说部)- 二百年中
      • 卢迦尉多罗部(说出世部)- 二百年中
      • 拘拘罗部(鸡胤部)- 二百年中
      • 婆收娄多柯部(多闻部)- 二百年中
      • 钵蜡若帝婆耶那部(说假部)- 二百年中
      • 摩诃提婆部(大天部)- 三百年中
      • 质多罗部 - 三百年中
      • 末多利部(北山部)- 三百年中
  25. 印顺《印度之佛教》,第六章“学派之分裂”。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二章“圣典结集与部派分化”,第二节“部派分化与论书”。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六章“部派分化与大乘”,第一节“部派分化的过程”:第二项“部派分裂的谱系”:“依众多异说而加以研究,有关十八部的分立,主要的不过四说。一、上座部所传;二、大众部所传;三、正量部Saṃmatīya所传。这三说,出于清辨Bhavya的‘异部精释’。四、铜鍱部Tāmraśāṭīya所传。此外,还有说一切有部 Sarvāstivādin所传,与上座部所传的大致相同。”;第三项“部派本末分立的推定”:“这样,上座部的分派,以大众说最妥当。大众部的分派,反而以上座部三派的传说为好。这就是身居局外,没有“自尊己宗”的心理因素,所以说得更近于实际。”。
  26. 26.0 26.1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在汉译‘根有律’的论书中,可以明白的看出,‘根有律’的组织,是近于‘十诵律’的(如本书第六章说)。‘根有律’就是‘八十部律’,与‘十诵律’为同一原本,只是流传不同而有所变化。起初,‘十诵律’从摩偷罗Madhurā而传入罽宾──健陀罗Gandhāra、乌仗那Udyāna一带,为旧阿毘达磨论师所承用。如‘十诵律’说的结集论藏,为:“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与‘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学处品”相合。其后,‘根有律’又从摩偷罗传到北方,为迦湿弥罗Kaśmīra阿毘达磨“毘婆沙师”所承用。例如‘大毘婆沙论’解说“譬喻”为:“如大涅槃持律者说。所说大涅槃譬喻,出于‘根有律杂事’。又如‘顺正理论’,说结集论藏为“摩呾理迦”;也与‘根有律杂事’相合。流行于北方的说一切有部,源远流长,化区极广,随时随地而有多少不同。这二部广律,不全为广略的差别,实为同一原典而流传不同。
  27. 般舟三昧经》卷上:其人闻是三昧已。不乐不信。不入中。反作轻戏语。佛亦有深经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间亦有比丘如阿难乎。佛言。其人从持是三昧者。所去两两三三。相与语云。是语是何等说乎。是何从所得是语乎。是为自合会作是语耳。是经非佛所说
  28. 道行般若经》卷第六:若前从我所闻受者,今悉弃舍,是皆不可用也。若自悔过,受疾悔之。随我言者,我日来问讯汝,不用我言者,终不复来视汝。若莫复说是事,我不复欲闻,是故说是皆非佛所说,余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语,我所说皆佛语。
  29.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五章初期大乘经之集出和持宏,第二项法门传出的实况

外部链接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