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教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初期佛教

九分教(navāṅga),又称九部经,佛教术语,是佛教经藏中其经文体裁、形式的一种分类法,出现在赤铜鍱部的《巴利律藏》,玄奘所译的《本事经》和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说一切有部论藏大乘佛教通行十二分教(dvādaśāṅga)。

分类

赤铜鍱部

巴利经藏》的九分教记在中部《蛇喻经》,另《巴利律藏》亦有记载[1]

  • sutta(契经):长行散文的陈述。
  • geyya(祇夜,应颂):长行散文所附有的诗偈。
  • veyyākaraṇa(记说):解释、阐明、分别教义。
  • gāthā(偈颂):诗偈。
  • udāna(自说):佛陀无问自说的诗偈。
  • itivuttaka(如是语):由优填王王妃Sāmāvatī的侍女久寿多罗Khujjuttarā从世尊听来的法语[2]
  • jātaka(本生):佛陀过去生的故事。
  • abbhutadhamma(未曾有法,稀有法):陈述令人惊奇、不可思议事迹的文句。
  • vedalla(毘陀罗,智解):包括小智解、大智解、正见、帝释问等经。向佛陀提问得到解答,获得知识与喜悦。

大众部

大众部摩诃僧祇律》的九分教[3]

其中祇夜伽他自说都是韵体的偈颂,“偈颂”一词有时专指伽他。vedalla的梵语形式为vaidalya,是vaipulya的另一名称,玄奘译vaipulya为方广,vaidalya为“广破”[4]

无畏山派的《解脱道论》记载为:脩多罗、祇夜、阇柯罗界、伽陀、优陀那、伊底跋多伽、阇多伽、阿浮多达摩、鞞佛略[5]。赤铜鍱部各派分类与大众部相同,但是将未曾有法提到方广之前。

大寺派(南传上座部佛教为其现代承继者)觉音在《一切善见律注序》对九分教解释为:

契经 律藏两分别解释、犍度附随经集之吉祥经、宝经、那罗迦经(Nālaka)、迅速经(Tuvaṭaka),以及其余附有经名的如来语,当知是契经。
祇夜 一切附有偈颂之经,当知是祇夜,如相应部有偈品之全部。
记说 论藏、无偈之经,以及不为其他八分所摄之佛语,当知是记说。
偈颂 法句长老偈长老尼偈、经集中无经名的纯偈颂,当知是偈颂。
自说 (somanassa)(ñana)偈颂相应之八十二经,当知是自说
如是语 “此是世尊所说”(vuttañhetaṁ bhagavatā)的一百一十二经,当知是如是语
本生 无戏论本生(Apannaka jataka)等五百五十本生,当知是本生
稀有法 “诸比丘!阿难有此四不可思议之稀有法”[6]等一切不可思议、稀有法相应诸经,当知是稀有法。
智解 小智解、大智解、正见、帝释所问、行分别、大满月等[7],从问难(pucchita)中得智(veda)与法喜(tuṭṭhi)之诸经,当知是智解。

学术研究

现代佛学研究者如印顺法师认为,九分教中,最早出现的是契经(修多罗),修多罗原意是结集,所有结集出的经文原来都可被称为修多罗。之后,僧团将经典长行散文的部分,称为修多罗,相当于《杂阿含经》中的〈蕴诵〉、〈六处诵〉、〈因诵〉、〈道品诵〉;偈颂部分,称为祇夜,相当于《杂阿含经》中的〈八众诵〉。这是九分教中最基础的部分,包括了最原始的经与律。

随着经、律的数量增加,僧团将固有修多罗之外,针对经、律进行分别、问题解答的长行散文,称为记说。另外随着佛教传播各地,增加许多通俗而易于传诵的颂偈。为了与祗夜区分,僧团将一些感叹、敦促学佛的颂偈,称为优陀那,相当于后世的法句经。其他宣说法要的颂偈,不属于祗夜与优陀那,就归为伽陀,后世巴利藏小部经集中的一些颂偈,如〈义品〉、〈波罗延拏品〉、〈蛇经〉、〈陀尼耶经〉、〈犀角经〉、〈牟尼偈〉等皆属于此。优陀那与伽陀通常被归类于杂藏之中。这五支经典,是一切经教的基础。

在佛教经典继续增加之后,承续记说风格的经典,进一步被分类。其中,传闻是佛如是说的经典,被称为本事。本事进一步区分,传闻是佛说法义的经典,被称说如是语;传闻中,先贤的行事与故事,称为本事;而本事中,佛与其弟子的前世故事,称为本生。经典中,讲述佛及其弟子的希有功德以及故事的部分,称为希法或未曾有法;而讲述深法广义的经典,被称为方广。这些经典原先都被归类在记说之中,但因为它的范围更大,记说原有的定义无法涵盖,因此被独立出来,本事、本生、希法与方广,这四类经典,形成了四阿含中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壹阿含经的基础。

参考条目

注解

  1. 巴利律藏 》:“Bhagavā ca, sāriputta, kakusandho bhagavā ca koṇāgamano bhagavā ca kassapo akilāsuno ahesuṁ sāvakānaṁ vitthārena dhammaṁ desetuṁ. Bahuñca nesaṁ ahosi suttaṁ geyyaṁ veyyākaraṇaṁ gāthā udānaṁ itivuttakaṁ jātakaṁ abbhutadhammaṁ vedallaṁ, paññattaṁ sāvakānaṁ sikkhāpadaṁ, uddiṭṭhaṁ pātimokkhaṁ.”

    (Buddha Kakusandha, Buddha Konāgamana, and Buddha Kassapa were diligent in giving detailed teachings to their disciples. They gave many discourses in prose and in prose and verse, many expositions, verses, inspired exclamations, quotations, birth stories, amazing accounts, and analyses; and they laid down training rules and recited a monastic code.)
  2. 心微笑了——佛陀時代的女性證悟道迹. [2022-03-29]. 
  3. 摩诃僧祇律》:“尔时佛告舍利弗。有如来不为弟子广说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经。舍利弗。诸佛如来不为声闻制戒。不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法不久住。”“舍利弗。以如来广为弟子说九部法。为声闻制戒。立说波罗提木叉法。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教法久住。”“杂藏者。所谓辟支佛阿罗汉自说本行因缘。如是等比诸偈诵。是名杂藏。”
  4. Abhidharmasamuccaya:“vaipulyaṃ katamat / bodhisattvapiṭakasaṃprayuktaṃ bhāṣitam / yaducyate vaipulyaṃ tad vaidalyam apyucyate vaitulyam apyucyate”( 奘译《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作:“何等方广?谓菩萨藏相应言说。如名方广,亦名广破,亦名无比。”)
  5. 《解脱道论》卷9;“复次知法者,所谓脩多罗、祇夜、阇柯罗界、伽陀、优陀那、伊底跋多伽、阇多伽、阿浮多达摩、鞞佛略,此谓法辩。”
  6. 大般涅槃经》(元亨寺译本):“诸比丘!阿难!有此四不可思议之稀有法。四者何耶?……诸比丘!阿难有此四不可思议之稀有法。”
  7. “从问(pucchita)而得到智(veda)及欢喜(tuṭṭhi)的经典,如《Cullavedalla》(MN44)、《Mahāvedalla》(MN43)、《Sammādiṭṭhi》(MN9)、《Sakkapañha》(DN21)、《Saṅkhāra-bhājanīya》(分别解释行蕴,SN41.6?)、以及《Mahāpuṇṇama》 (MN109)等,这叫veda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