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

这是特色条目,点此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不转换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周朝诸侯国
国君之姬姓
国君之晋氏
爵位侯爵
国都1. 唐
(后称晉,在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西,一说太原市西南)
2. 曲沃
(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
3. 絳
(又称翼,在山西临汾市翼城县东南)
4. 新絳
(原称新田,在山西运城侯马市
始封此國者周成王
创始年前11世纪
始祖姬虞(唐叔虞)
灭亡年前376年
亡国之君晋静公
灭亡原因瓜分
史书记载1. 《史记
(卷三十九晉世家)
2. 《春秋左氏传
(始见于隱公五年)

晋国西周初期为拱卫北方而分封在今山西省境内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因都城(今山西临汾市曲沃翼城交界的曲村—天马遗址,塔儿山之阳)在故都城(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塔儿山之阴)附近,故国号仍为,始封国君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虞,后世称为唐叔虞。虞子燮即位后改国号为,至此历经尧、虞、夏、商的陶唐氏唐国结束。按《春秋左传●昭公元年》,唐叔虞标志陶唐氏唐国之结束 [1]。晉国是周初三大封国之一,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称霸時间最长的一个。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称之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春秋初年,晉国发生小宗曲沃篡夺大宗的曲沃克晉晋献公時又发生骊姬之乱。为避免历史重演,晉文公开始除太子以外,国君其他儿子及兄弟皆要遷离晉国,《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于其他国家。其结果是至晉灵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开始壮大,成公即位后,封异姓卿大夫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渐成为晉国政权的主导力量。晉平公以后,六卿的实力凌駕于国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被灭,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韩氏反戈一擊联合趙氏灭掉最强大的知氏,晉国名存实亡。终于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前376年,晋静公被贬为庶人,晋国公室余地被完全瓜分,晋国彻底灭亡[2]

三家分晋被視为战国時期的开始,宋朝司马光編纂的《资治通鑒》将此事作为开篇。以血緣关係来看,韩国王室是晉国君主的后裔。

名称和地理位置

晉原本叫做唐,是夏朝的故地,称之为夏虛。[3]古唐国在周朝建立前就已存在,属于的后裔。[4]周成王時,将弟弟唐叔虞封于此,当時仍称唐,其子晉侯燮即位后改名改为晉。晉最初只限于今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一带。进入春秋后,于獻公時遷都絳,并开始其擴张进程。最终形成了地跨今天的山西、河北大部,向西发展到黄河西岸,据崤山,西北最遠达到汝水之滨,南方則发展到今河南北部的广大疆域。[5]

国都

晉的国都见諸于史的先后有「唐」、「翼」、「絳」、「新絳」等名字。唐叔虞受封時的都城在唐。春秋史籍《左传》最早記載的晉都是翼。翼、絳之间的关係存在一定争议,根据考古報告,唐和翼可能是一座城市,但翼、絳也可能只是一个城市的不同名称。[6]《晉国史纲要》考證翼、絳是指同一个地方,最初由穆侯從唐遷都于絳,獻公在位期间則对絳进行了擴建[7]。《西周封国考疑》則认为国都自唐叔虞始封到晉侯緡時一直在翼,晉獻公時才遷都絳[8]。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年),景公遷都于絳山之北汾河澮河会合处的新田,称之为新絳,這也是晉国最后的都城[9]。1954年,在侯马市发现的侯马晋国遗址被认为是新绛。不过历代史书记载中,也有唐城在今太原市西南郊晋阳古城遗址之北的记载,但是目前缺乏充足的文物证据和史料证据,不被当代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曲沃也是晉国重要的城市,在晉国分裂時期是曲沃伯的都城,曲沃克晉后,武公在当地建造宗庙,作为祭祀历任国君的地方。[10]

历史

桐叶封弟与早期历史

参见:唐国
位于山西太原的晉祠,又称唐叔虞祠,是后人奉祀他的地方

晉国的始封之君是周武王之子、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早在其母邑姜怀孕之時,曾在夢中看到天帝对她說:“我命你的儿子叫做虞,今后会将唐交給他,他的子孙将会繁盛。”邑姜后来果真生下一子,手中有个“虞”字,因此便取名为虞。武王在克商的两年之后去世,由其子,也就是叔虞的哥哥姬诵即位,即周成王。不久,唐国作亂,被周公所灭。周成王与叔虞嬉戏,把桐叶削成玉珪的形状予叔虞,说:用此物分封你。太史史佚说到: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便要载入史书,按礼仪将它完成,并用乐章来歌颂它,于是请求将叔虞封于唐[11]。周成王隨即封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12],赐与其四件宝物(大路、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沽洗钟),并将殷商“怀姓九宗、職官五正”迁往唐国。[13]叔虞到达唐地后,“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即用夏代的典章治理国家,用戎人的风俗划分疆土,因此唐地得以迅速稳定。唐叔虞之子晋侯燮(又称燮父)時,改国名为晉。[14]燮父与齊丁公衛康伯、鲁公伯禽和楚子熊繹同事周康王,为周室重臣[15]

晋侯鸟尊(西周早期)

自西周初唐叔虞封,經过晉侯燮武侯成侯厲侯四世晋侯,这段时间的事迹和纪年不可考。[16]晋靖侯元年(前858年),晋国始有确切纪年。靖侯十八年(前841年),周朝发生国人暴动,周厉王出奔彘地[17]。靖侯之后再历厘侯獻侯二世到穆侯,從唐遷都于[注 1][18]穆侯之時,正值周宣王在位,北方的戎狄开始做亂,穆侯多次奉王命征讨戎狄,因此也备受宣王器重。晋穆侯七年(前805年),晋师征伐条戎,穆侯夫人姜氏生下长子,取名为“仇”;穆侯十年(前802年),晋师伐千亩之戎,姜氏又生一子,命名为“成师”。此事受到大夫师服的質疑,并料言晉国会因此出现内亂。[19]穆侯二十年(前792年),穆侯随王师伐条戎、奔戎,王师战败[20]

两周之交与曲沃代翼

周宣王四十四年(前785年),穆侯去世,其弟殤叔争位,太子仇流亡国外。周幽王元年(前781年),太子仇率众逐走殤叔,自立为晋侯,是为晋文侯。晋文侯七年(前774年),周幽王因为寵爱褒姒,公然违背周礼,废黜正妻申后和申后之子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文侯十年(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糾合犬戎攻打王室,幽王被殺于骊山之下。之后,申侯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但虢公翰坚持拥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王,是为周携王。后来周平王攜王争位。文侯支持平王,协助他东遷于洛邑[13]文侯二十二年(前750年),晋文侯发兵攻杀周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周桓公感叹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晋文侯三十五年(前746年),文侯卒,其子伯繼位,是为昭侯。昭侯将叔叔成师封于曲沃(今山西聞喜),曲沃是座大城,其規模甚至要超过国都翼(絳)。成师在曲沃当地頗有民望。[13]周平王三十二年(前739年),晉大夫潘父弒殺昭侯,并企图迎桓叔成师为君。但国人不服,趕跑桓叔,共迎昭侯之子平为孝侯[21]过后不久,桓叔去世,其子鲜繼为曲沃庄伯[13]

晉孝侯十五年(前725年),曲沃庄伯攻入翼城,弒孝侯。晉人不滿,仍立孝侯之子郄为君,即鄂侯。鄂侯在位六年而卒,[22]曲沃庄伯又兴兵伐翼。此事甚至驚动了王室,周平王命虢公率兵攻打庄伯,庄伯退回曲沃。晉人再立鄂侯之子光为哀侯。[13][23]

曲沃庄伯在哀侯即位的第二年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立,武公繼續和晉公室争位,先俘虜哀侯,并殺其子小子侯[24]。周桓王再命虢攻打曲沃武公,武公又退回老巢。晉人則立哀侯之弟緡,称晉侯緡[13]

晉侯緡二十八年(前679年),曲沃武公最终灭晉,完全兼并其领地。他以灭晉時所取得的宝器向周天子行賄,令王室列他为諸侯,承认为晉国正式国君[25]。從曲沃桓叔封于曲沃历經庄伯、武公三代,[13]晋国的分裂局面长达六十七年。晉武公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

獻公时期与驪姬之亂

武公之時,齐桓公已經称霸。武公去世后,其子献公即位。曲沃一系本是旁枝取代大宗,獻公上台之后,为免重蹈覆轍,便尽逐桓庄之族,即桓叔庄伯的其他子孙及后代。[13]

当時,对晉国威脅最大的是周边的諸戎狄部落。在西周、春秋之交,北狄的勢力就已延伸至今陕西北部和山西河北之北,他们严重威脅着王室和周边等国的安危。[13]驪戎也是犬戎的一支,原居于今陕西临潼驪山腳下。平王东遷后,逐渐向着东方擴张,将勢力伸延到晉的西境。晉獻公十一年(前666年),獻公在与驪戎的战争中獲勝,并俘獲了骊姬。驪姬深受獻公的寵爱,并決心廢除原来的太子申生,改立驪姬所生的奚齐。于是令太子申生駐守曲沃,攻打山东之戎;又派另两个儿子重耳夷吾分別駐守蒲城(今河北永清)和(今山西吉县)。[26]此举一方面是为清除对驪姬之子的威脅,另一方面也是讓他们防禦戎狄的攻勢。[13]

晉国沒有参加齐桓公发起的“尊王攘夷”活动,而是獨自灭掉了同处汾水流域的(今山西河津)、(今山西霍州)与(山西芮城),并将耿和魏分別封給大夫趙夙和畢万[27]晉獻公十九年(前658年)和獻公二十二年(前655年),獻公又令荀息借道虞国灭掉了虢国。隨后,虞也被灭。虞虢之地的西方是戎狄活动的地方,晉灭這两国也是与抵抗戎族有关。[13]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令晉国领土大为擴张,疆域包含整个汾水领水流域,并将勢力范围延伸到黃河以南。[13]对内方面,献公又吸取历史教训,对同姓宗室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导致从此晋国政治无公族势力的独特局面,以至于日后出现异姓卿大夫专政的局面。[25]

獻公二十一年(前656年),驪姬为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便誣告太子申生,申生被迫逃往新城,并最终自縊。[28]驪姬又向獻公譖言重耳和夷吾两公子,重耳被迫跑到母家狄人之地避難,[29]夷吾則逃往(今陕西韩城)。[13][30]

獻公二十六年(前651年),獻公病重,将奚齊託付予大夫荀息后不久便去世。獻公去世后不久就引起了政變,大夫里克属意重耳为君,并糾集三公子(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之党在獻公新喪之期发難,迫荀息迎重耳,荀息不從,里克便殺奚齊,荀息再立驪姬之妹所生的卓子,仍为里克所殺,荀息也自殺身亡。晉国顿時处于国家无主的混亂狀態中。[31]

惠公、怀公父子

晉国发生内亂后,身在梁国的公子夷吾向秦国救援,并許诺成事后将河西、河南、河东之地八城劃予秦。秦穆公也有意向东发展,便同意了請求,他联合王室和齊国送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晉惠公。惠公一回国就殺迎立有功的里克,又拒绝兌现早已答应的割地约定。不久,晉国内发生饑荒,惠公向秦国求助,秦国便給晋国粮食,命之曰‘泛舟之役’。几年后,秦国也发生饑荒,向晉国救援,晉国不予理睬。秦穆公遂兴兵伐晉,双方在韩原(今山西河津万泉之间)交战,晉军大败,惠公本人也被俘。秦穆公夫人穆姬是晉獻公的女儿,惠公的姐姐,聽說此事后,带著儿女以死要挾秦穆公放惠公回国。周天子獲悉后,以晉是宗室同姓国的緣故,也派人求情。晉大夫陰飴甥会秦穆公于王城,要求释放惠公。形勢之下,秦穆公只得同意。惠公歸国后,将河西地劃給秦,又将太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質。秦穆公将女儿怀嬴嫁給他,并歸還了晉国所獻之地。[32]

晉惠公被俘虜后,国勢一時有所衰弱。狄人借機入侵,夺狐廚和受鐸两地,又渡汾水,直取昆都。惠公十三年(前638年),在秦国做人質的太子圉逃回晉国。不久,惠公便去世,由太子圉繼位,是为怀公。怀公忌憚公子重耳,下令跟隨他的大臣和亲属在規定的時间内返回可赦免其罪狀。当時,重耳的外公狐突人在国内,两个儿子狐毛狐偃都追隨重耳在秦国。怀公强迫他召回两子,狐突不從,結果被殺。[33]怀公的作法令人不滿,大夫卜偃從此称病不出。[34]

怀公曾想带怀嬴一同回国,她言辭以绝,表示自己只是從秦穆公之命来服待他的人,若一同返回便是違君命了。[35]重耳在狄国一住就是十二年,并且還娶妻,生下两个儿子[36]。之后,重耳离开狄。先后經过了齊、衛、,最终到达秦国。在流亡各国期间,同姓国对他都不太禮貌,反而受到异姓国的款待。[13][34]在秦期间,秦穆公将五个女子(包含自己的女儿)嫁給他,其中就包括怀公的妻子怀嬴。怀嬴怒斥重耳,重耳則自囚謝罪。[37]

据《左传》,前636年二月,秦穆公送重耳回国争位,秦晉两国大夫于郇地結盟,重耳顺利掌握了军队。隨后直入曲沃,自立为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怀公逃往高梁后,被文公派人所殺。文公即位之后,惠公的旧臣郤芮呂甥担心受到報復,遂先下手为强,放火燒宮殿以期至文公于死地,卻不想为内臣所告发。文公便暗地与秦穆公与会王城,呂甥焚燒晉国宮殿的行为并沒有傷害到他,呂甥又繼續追至黄河边,终为穆公所誘殺。文公則在平息内亂后正式迎夫人文嬴回国,秦穆公以衛士三千相送。文公得政后,原来追隨他的介之推退隱山林,文公几次找尋无果后,仍留給他緜上之田。[34]

公羊传》的记载有所不同。据《公羊传》,前636年底,怀公死后重耳才篡夺了晋国。

孔子为晋文公重耳避讳篡位,并未在《春秋》正文中提及晋文公即位细节。

文公之霸及其霸業的延續

晉文公是名有作为的君主。他的下属狐偃先軫賈佗赵衰等人在他流亡期间就已追隨他。文公之前的君主少有关心华夏諸侯的会盟与战争的,而自文公即位开始,兴起的晉国儼然成为齊桓公霸業的繼承者了。[13]

文公的霸業,以两件大事为主。先是“勤王”。晋文公二年(前635年),時值周襄王在位,王室发生了王子带之亂。他带人进入王城,襄王則被迫出走。当時,秦穆公駐扎于河上,送逃難至郑的襄王回国。狐偃諫文公說:“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38]文公便辭退秦军,自率军至阳樊,又令右军围溫,左军送襄王返回。襄王返王城后,殺王子带。[39][40]隨后,文公朝见襄王,受到了隆重的接待。文公向襄王請求之后能以天子之禮而葬,襄王不許,因为這是王制,周德雖衰,卻仍沒有人可以代周行天子之禮的。襄王賜阳樊、溫、原、欑茅四地,以報勤王之功。晉国因此擴展了在黃河以北的南阳领土。阳樊和原的臣民都是王亲之后,不愿屈從,結果被整体遷往他处。[41][42]

另一件則是发生于文公五年(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当年,宋受楚国的入侵,便向晉求救。其時,文公即位不久,而楚的实力很强,猶豫中的文公在大臣们的建议之下決意救宋。晉军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打败楚军,楚军主帥子玉自殺。從此依附于楚的許多諸侯向晉国靠攏。第二年,文公和諸侯会盟于河阳,并被擁为霸主,当時連天子周襄王也前来会盟。文公的霸業较为重視对人民的教养,以提高公室的威信,并加强国人的战鬥力。相比齊桓公的霸業,文公的霸業在他去世后的晉国仍延續著。[13]以后像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能长期和晋较量的只有楚,但双方互有胜负,形成两强更迭把持中原霸权的局面。

文公九年(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太子欢即位,即襄公。秦穆公想乘晉国新喪之機发兵偷襲郑国,被郑人弦高所識破。在秦军回师的路上,晉国邀其于殽一战,秦军大败,其主将孟明視西乞术白乙丙都被俘虜,隨后又被放回。四年后,秦穆公又令三人攻晉以報殽之役之战,卻也无功而返。從此,秦往西方发展。[13]

晉国兴起后,北狄为避其锋芒便越过太行山,向东方发展,并不断的騷亂齊、鲁、宋、衛等国。在襄公繼位之時,狄已經分裂为赤狄白狄,其中白狄被襄公打败,并俘虜其首领。[13]

襄公七年(前621年),晉襄公卒,太子夷皋尚幼,晉人想立年长的君主。赵盾迎襄公身在秦国的弟弟公子雍賈季則迎在陳国的公子乐。趙盾利用权力廢除賈季的官職。太子的母亲穆嬴不滿,抱著幼小的夷皋日夜在日常上号哭,又带孩子亲自去趙盾家中进行争辯。于是趙盾与諸大夫改迎太子夷皋为灵公。從此,趙盾獨攬权力,這也是晉卿专权的开始。[13]

趙氏弒灵公与霸業中衰

灵公后即位后,因年齡幼小,使得大夫开始掌权,并内鬥不止。掌权的趙盾与齊、宋、衛、陳、郑、許、曹等国在扈結盟,开晉大夫主盟之先河。[43]

灵公二年(前619年),秦国乘晉中衰而接連出兵佔武城(今陕西西华东北)、北徵(今陕西澄城)。在取羈马(今山西永濟南)之時,晉以趙盾帥中军与秦军相持于河曲(山西永濟南)。這次战争中,晉军本佔優勢,但趙盾坚守不出,使得原已連夜逃走的秦军最终取勝,由此可见趙氏掌权后晉国的衰败。[44]

灵公幼年即位,隨著年齡的增长,他變得越发頑劣起来。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趙盾弒灵公,迎襄公异母弟公子黑臀成公。早先在骊姬之乱時,曾立誓不許群公子居于国内,使得晉国长期以来无公族。成公得位之后,以六卿的嫡子組成为异姓公族,任他们做公族大夫。异姓公族的出现,标誌著卿族勢力愈发强大,公室則日益衰败,最终形成日后的“六卿专政”与“三家分晋”的遠因。[45][46]

成公時期的世卿勢大,其中尤以趙氏为最,国君本人也只是他手中的棋子。趙氏首领趙盾的异母弟趙括为公族大族,趙盾之儿趙朔娶成公之女庄姬,并掌握公行。成公八年(前601年),趙盾死后,上军将郤缺升任为中军将,即執政正卿。他为将趙朔塞进六卿行列的,竟以下军佐胥克有蠱疾为借,用趙朔取而代之。一年后,成公卒于伐陳的途中[47],其子獳即位,为晉景公。[48]

遷都新絳与下宮之难

晉景公時期,晉国内部因趙氏弒君专政的行为出现了君臣不睦,人人自危的境況。在景公即位的第三年,晉楚发生邲之战。当時的三军六名将佐中,趙氏佔去三分之一,再加上亲近趙氏的郤氏和韩氏两家族[49],使得晉军主帥荀林父根本指揮不了自己的军队。趙氏集团的轻敵冒进之举,终令晉军大败。[48]

晉国被楚打败后,齊国开始以东方霸主自居,常借故攻打周边国家。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郤克开始執政,鲁衛两国求他伐齊以報復。郤克的腿有殘疾,早前曾在齊受辱,早就想復仇的他借機出兵,与齊军交战与(今山东濟南市西)[注 2]。晉最终取勝,并对齊国提出极苛刻的條件,最终在齊使和鲁衛的求情下,只令齊国退出所佔的汶阳之田了事。[13]在此年,楚申公巫臣夏姬私奔到晉国,导致身在国内的家人被情敵所殺。誓報此仇的巫臣獻上联吳抗楚之計,他亲自去吳国教吳人车战和射术。從此之后,楚的后方便受到吳国的不断侵擾,最终陷入到“疲于奔命以死”的狀態。[50]

景公十二年(前588年),晉国将三军擴充为六军,原有的六卿變成十二个,趙氏則佔去其中四席。当亲趙氏的正卿郤克死后,景公当即令同姓卿族欒书繼任,以打擊趙氏的勢力。就在這年,趙氏内部也发生了内亂。趙盾之弟趙嬰齊与趙朔之妻,同時也是景公姐妹的庄姬通姦事发后,被其兄弟趙同、趙括驅逐而逃往齊国。趙庄姬向景公投訴趙同、趙括欲謀反。景公便于景公十五年(前585年)将国都從世卿勢力强盛的絳遷往新田(今山西侯马),称之为新絳。擺脫世卿勢力圈后,景公著手清除卿族勢力。于二年后,发兵围趙氏老巢下宮,誅殺趙同与趙括,趙氏便一度中衰。這次事件被称作“下宮之难”,是晉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勝利。趙氏专权以后,国君吸取教训改为重用同姓卿族,以此打擊异姓卿族的勢力。[13][48]

厲公復霸

景公于清除趙氏的第三年,即景公十九年(前581年)去世,其子厲公即位。其時,晉楚长期争霸早已不是齊桓公和宋襄公時代以尊王攘夷为主要目的了,双方对夾杂其中的中原諸侯国家争夺得非常激烈。早在景公即位的第二年,楚庄王以郑国亲晉的名义围攻郑都新郑十七天,郑国以龜殼占卜得出的結果是不能求和。郑人群集于宗庙前大哭,并預備遷徙到他处。当時連守城的兵士也連哭了起来,楚军也受到影響,遂暫時撤军。待到郑人都城牆修好之后,楚军又围城长达三月,城破后,郑襄公赤裸上身牽著羊来迎接楚庄王。[51]两年后,楚又攻宋,将宋都商邱包围达九个月之久,弄得城内出现“易而食,折骸以炊”的慘狀。最终,不愿屈服的宋国大夫华元夜入楚營将主将子反挾持,才令楚军撤退议和。[52]如此激烈和頻繁的战争令各国苦不堪言。于是在厲公即位的第二年,在与晉楚執政欒书子重要好的华元的努力下,晉楚两国达成了第一次弭兵之盟[53]

但好景不长,才过了三年,亲晉的郑国在楚军的攻伐下再次投入其怀抱[53]。于是短短的和平時期终結了,厲公在第二年亲率兵伐郑,与援郑的楚共王战于鄢陵。在战争中,厲公部下呂錡一箭射中楚共王眼睛,共王手下的神射手养由基還射一箭,正中呂錡之項。在战争中,晉郤至每次遇到共王的战车,总会停下以示敬意。韩厥在追趕郑成公之時,主动停了下来,同样是表示对国君的尊重。战争是激烈的,此次晉勝而楚败,但是交战双方仍保持著传统的禮儀。[13]

鄢陵之战大勝后,郑国仍然心向楚国。厲公旋于同年邀請鲁、齊、衛、宋、邾于沙隨(今河南宁陵北)相会,共商攻郑事宜[54]。在会上,鲁成公因大夫叔孙僑如誣告的原因,令厲公沒有和他会面。以至鲁军停滯于郑国东面,不敢越过郑国同联军会师于郑西,后派使者請求要晉军过去接应,才令諸侯军会齊。厲公联合諸侯之军直入郑境,包围郑都新郑。郑国讓太子髡頑侯獳到楚国做人質,楚則派公子成公子寅协助郑国[55]。双方激战数回,无分勝负。正相持之下之時,晉国卻发生了内亂。[56]

文公以来,先后形成了狐氏先氏胥氏栾氏郤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智氏中行氏等世卿。自灵公以后,赵盾杀君更立他人,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卿大夫的势力愈来愈大。在厲公時代,公族中以郤氏最强,有郤錡郤犨、郤至三人为卿,時称三郤。卿大夫勢力的膨脹导致了与公室的巨大矛盾。由于在景公、厲公時代先后在鞍之战中败齊,在麻隧之战中败秦,在鄢陵之战中败楚,晉国对外方面十分强勢,齊、秦两强都歸服于己方。在這种外敵俱服的情形下,厲公決意对内下手,除去那些专橫的世卿家族,改用自己的亲信[57]。在厲公的授意下,胥童夷羊五长鱼矯誅除了三郤[58]。当胥童等人再劫持并欲殺掉欒书和中行偃時,厲公心軟了。[59]然而,厲公本人卻于不久后在游玩之時被欒书和中行偃劫持,[60]并于第二年,即厲公八年(前573年)被弒。[56][61]

此時距灵公被弒已有三十多年,晉公室在這三十多年间与世卿鬥争的結果,是两位国君被弒,狐、箕、伯、先、郤等卿族灭亡,趙氏一度被灭,胥氏已經沉淪,文公時期形成的大卿只餘欒、韩两家,再加上后起的中行氏和其支系智氏等家族,此后国君的勢力已是要弱于长期把持朝政的他们了。[62]

悼公再霸

厲公被弒后,欒书及中行偃迎身在周室的襄公曾孙周为君,是为悼公。悼公時年僅十四歲,卻已是聰慧异常。在被迎立之時,他就提出臣下应服從国君,否則“立而不従,将安用君?”,獲得臣下首肯并結盟后才进入国都。在朝见大臣之時,悼公又当场逐出七名不臣之人,以樹立国君的绝对权威。[63]

悼公之前的灵公、成公、景公、厲公四代是晉国实力最为强盛的時代,但其统治阶層自恃其强,对内橫征暴斂令人民不滿;对外則索求无度,諸侯稍有貳心便以武力相加,令諸侯离心。以上种种令晉国的霸業已顯危機,楚国于成公在位晚期復兴后再度北上与晉国争霸。老牌强国齊国和西方的霸主秦国也先后挑战晉国的权威。晉国在三十年内与之多次暴发大战,除邲之战外,晉国雖取得多数勝利,但对外军事、外交方面已顯疲態。[64]

悼公即位后便著手调整内外各項政策。对内方面,他整顿朝政,命百官、任賢良、寬刑減賦、并濟貧救災。用魏相士魴魏颉趙武为卿。不同于厲公時的激进,悼公以荀家荀会欒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令他们教育世卿子弟。悼公的治政被《左传》所讚譽,称之为:“凡六官之长,皆民誉也。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31]

不僅在内政成就出色,在对外军事方面,悼公也不忘对外擴张。早前,楚乘晉国内亂灭掉了舒庸(今安徽舒城一带),又联合郑国伐宋,破彭城(今江苏徐州),并以三百乘军力戍守,以壓制宋国并切断晉与吳之间的联繫通道。宋国向晉救兵,悼公亲率大军駐于台谷(山西晋城),楚便撤军。悼公又和鲁、宋、衛、邾、齊等国会盟于虛朾(今山东泗水),繼續探討援宋事宜。第二年,联军围彭城,守军投降。同年,晉国以齊不参与彭城之会为由,兴兵伐齊,齊迫以太子光为人質。此年夏天,韩厥荀偃以諸侯之师攻入新郑外城,并借道郑境攻楚国的焦和夷(都在今安徽亳州一带),并一直打到陈国。在联军多次威壓之下,郑被迫向晉国屈服。此后,悼公又多次邀諸侯相会,以打擊楚国的勢力。[31]

悼公八年(前565年),亲晉的郑国败蔡国,并俘其司马公子燮。悼公便再邀郑、齊、宋、衛、邾等国会于邢丘(今河南温县)。会上,悼公規定了各国朝聘的数字,又要諸侯大夫聽众。郑简公亲自獻上蔡国俘虜,以示聽命。這次会盟可以算是悼公霸業达到頂峰的标志。[65][66]

晉楚争霸的同時,东方的齊国也銳意擴张,在灭掉莱国后,又积极与王室通婚,并联合周边的等国,有同晉国争霸的野心。悼公十五年(前558年),齊军围鲁国的成,又遣邾国從鲁国南面进攻。在收到鲁国的救援后,晉国準備召諸侯会盟,但悼公在此期间生病,并于這年冬季去世。会盟的計劃也被取消。[31]

总的来說悼公时君权曾有所加强,并一度再霸,但晉国内部已經因卿大夫勢力的壮大而有些分裂,英年早逝的他终究也未能扭转大局。[31]

六卿专政与第二次弭兵之盟

悼公去世后,太子彪即位为平公。当時晉楚的长期争霸,双方勢力此消彼长,夾在其中的諸侯国時而亲晉,時而近楚,令他们苦不堪言。春秋后期,晉、鲁、齊等国的君权衰弱,而大夫勢力逐渐上升,双方之间矛盾重重。为了专注于内部的鬥争,中原諸侯国家希望能有一个太平的国际关係。而楚国为了全力对付日益强大的吳国也有意同晉国会盟。[67]

终于在平公九年(前548年),晉国的趙武开始執政。宋国的執政向戌和趙武及楚国令尹子木关係良好,向戌決意促成晉楚两国的会盟,便至两国游說趙武,子木,两国都同意会盟。于是在平公十一年(前546年)夏,晉、楚、鲁、蔡、衛、陳、郑、許、曹等国前往宋国会盟,第二次弭兵之盟得以成功。[32]

弭兵之盟的成功,终于結束了晉楚两强的长期军事对峙,從此中原六十多年间沒有出现大的战事。在会盟中,内部矛盾重重的晉国对楚国一再讓步,任由楚以盟主自居,目的就是以对外犧牲来換得良機来进行内部鬥争。会盟后,晉国已是退出争霸的行列了。当十二年后楚灵王灭陳時,晉国对此无动于衷。從此争霸的战场轉向南方的楚之间。[32][53]

平公二十五年(前533年),平公邀齊、宋、衛、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会盟于澶淵(今河南濮阳西北),這也是繼悼公之后的最大一次会盟,也是晉国实力的頂端。但第二年后,晉国就发生了内亂。[68]

平公時期与公室关係最好的世卿是出于靖侯,且擁立悼公有功的欒氏。家主欒书去世后,繼承人欒黡“骄橫汰虐”,因此樹敵甚多,但仇敵们憚于其父餘威并未有所行动。欒黡去世后,災難终降临于其子欒盈身上。不久,欒盈之母向其父士匄誣告,终令欒盈被殺,欒氏之族被殺殆尽,僅剩欒魴逃往宋国。欒氏被灭后,与欒盈交好的官员也受到波及,同为晉室支脈的羊舌氏成员一人被殺,二人被囚。[69]欒氏被灭后,晉国大的卿族剩下還六家,即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剛好一家佔一个卿位,從此晉国君权不振,取而代之的是六卿专权時代。[68]

晉的衰落

平公在位后期,六卿勢大,公室不振,国勢也是日益衰落。平公在卿大夫荀盈去世后,想除去荀氏(智氏),以亲信为卿,但在卿族强大的勢力重壓之下只得以荀盈之子荀躒繼任。從此平公便只知飲酒作乐,假裝不知公室的衰败[70]。在諸侯事务方面,楚灵王誘殺蔡灵侯后,兴兵围蔡。晉国不敢出兵救援,只派使臣向楚求情,但被楚灵王拒绝,徑直灭蔡并殺其太子。[71]

平公二十六年(前532年)平公去世,其子昭公即位。此時,齊景公开始不把晉国放在眼中,有代其为盟主的企图。昭公繼位的第二年,楚国发生政變,公子棄疾自立为楚平王。昭公想借機鞏固盟主地位,便在平丘召集諸侯会盟,但諸侯只是敷衍了事。会后,齊两次單獨和徐、莒、邾、杞等国結盟。甚至宋国也在与其他諸侯会盟。[71]

六卿内鬥与三家分晉

在昭公之子頃公在位期间,六卿借頃公之手消灭了祁氏和羊舌氏這两家公室最后的支脈和擁护者,将其封地尽数瓜分,從此公室便再沒有可倚仗的勢力了。[72]当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之時,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便更加激烈。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齊、衛于郹氏(今山东巨野附近)相会,攻晉的河内,第二次弭兵之盟至此完全破裂。從此出现了以齊为主的东方联盟与晉之间的对峙,晉的盟主地位已只是个擺設。[73]

也就是宋衛攻晉的当年,晉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同其餘四家不和,两国联合鲁国支持两家意图借機獲利。這次内亂最终被晉国平亂,范氏中行氏被驅逐,其封地被另外四卿瓜分,至此晉卿還剩下知、韩、魏、趙四家。[74]

在定公之子出公時期,卿族之间的鬥争更加剧烈,晉的土地持續向北擴展著。知氏灭仇由(今山西盂县东北)后,又于定公十六年(前459年)取中山国的窮鱼之邱,勢力发展到河北定州一带。趙襄子于出公十七年(前458年)成了趙氏首领后,誘殺其姐夫代王,尽取代地。四年后,四卿首领趙襄子魏桓子韩虎知伯瑶将直属公室的原范氏中行氏剩餘领土全数瓜分,出公不滿,想借齊鲁两国军队逐四卿,反被四卿趕跑。[75]

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知氏联合韩、魏两家围趙氏的晉阳,但在关鍵時刻,韩、魏反过来同趙氏合力灭掉了最强大的知氏,并三分其地,至此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76][77]

此后名义上的晉国還繼續存在。哀公十八年(前434年),晋哀公卒,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十八年后,幽公为“盜”所殺,其子烈公繼任。烈公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烈公后又传孝公靜公两代。赵敬侯十一年(前376年),赵敬侯、韩哀侯魏武侯瓜分晋国残余领土,晋国宗室绝祀,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徹底灭亡。赵成侯十六年(前359年),赵封晋静公于端氏。赵肃侯元年(前349年),夺取端氏,徙静公于屯留[78],此后再无晋国宗室的记载。

重要事件

  • 前11世纪,唐叔虞受封于唐。其子唐叔子燮更国名为晋,是为晋侯。
  • 前858年,晋靖侯元年,晋国开始有确切纪年。
  • 前746年,晋昭侯曲沃封给其叔父(晋文侯的弟弟)曲沃桓叔成师,晋内乱开始。翼与曲沃争夺晋国统治权。
  • 前679年,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周僖王接受賄賂之后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君主,列为诸侯
  • 前661年,晋国灭耿国霍国魏国
  •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申生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灭虞国虢国
  • 前651年,晋献公薨,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 前646年,因为晋惠公拒绝向秦国卖粮食赈济饥荒,秦穆公大怒,在韩之战攻打并打败晋国。
  • 前636年,重耳(晋文公)即位。
  • 前632年,晋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晋国称霸中原。
  • 前628年,晋文公薨,其子晋襄公即位。
  • 前627年,晋殽之战,晋国打败秦国。
  • 前621年,晋襄公薨,其子晋灵公尚幼,赵盾掌握政权。
  • 前607年,晋灵公被杀,其叔晋成公即位。
  • 前600年, 晋成公薨,其子晋景公即位。
  • 前597年,邲之战,晋国败于楚国
  • 前578年,晋厉公联合等十二国伐秦,在麻隧大败秦军,虏秦国大将成差。
  • 前575年,焉陵之战,晋国击败郑楚联军,虏楚国王子茷。
  • 前557年,与楚国战于湛阪(今平顶山),楚师受挫,攻楚至楚长城,又回师攻许国。同年攻齐至临淄
  • 前546年,第二次弭兵之盟,晋国开始陷入六卿内斗。
  • 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料言晋国政权要落到三家(赵魏韩)手中。
  • 前490年, 范氏中行氏逃亡齐国,晋国只剩下赵氏、魏氏、韩氏、智氏四卿。
  • 前453年,韩、趙、魏三家灭智氏。
  • 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土地,只有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 前403年,周天子封韩、趙、魏三家为諸侯,三晋正式建国,战国時代开始。
  • 前376年,韩、趙、魏瓜分晉国残余领土,晋国宗室绝祀,最终灭亡。

行政区劃

制度

晉国早期的地方行政为都、邑两种。“都”是指有宗庙的城市,沒有宗庙的都称为邑。[79]隨晉国土地的不断增长,到春秋初期又兴起一种名为“”的行政單位。县是通过灭亡其他小国而形成的,国君将其封給大夫作为世襲的封地。县都是由新佔领的封地而設置,所以常位于国境边緣[80],属于军政合一的單位。隨著灭国的增加,令得县要比都和邑发展的得更快。而由于公室的衰微和世卿家族的兴起,卿大夫们不断兼併公室的领地,到悼公以后,連旧都絳也被置为县了[81]。晉国在春秋后期已經有四十九县[82][83],并且都是“成县”,也就是大县。除此之外,還有为数不少的自大县中分出的小县[84][85]。晉国的县不同于楚国,其长官叫做县大夫,也是可以世袭的,其权力几乎和普通的邑大夫沒有区別。[83]

在春秋末期,又出现了新的單位——。当時,郡的地位不如县,[86]原本是卿大夫控制新佔的封地而設置的。郡的地位雖然次于县,但其辖域卻遠大于县,主要为军事單位。后来,隨著郡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郡便会分成数个县,從此地位也凌駕于县之上了,這也是战国普通实施的郡县制[83]

区劃

据《中国行政区劃史·总论、先秦卷》中的晉县考的考證,晉县最早为武公時所設的荀县,再为獻公時的耿、魏两县,其餘各县則为文公、灵公、平公和頃公時所置。這些县主要分布在黃河(古称河水)与汾河流域,并遠离都城,处于边地。[87]

名称 設置時间 設置原因 所在位置 備註
武公三十九年(前676年) 荀本为姬姓諸侯国,为晉武公所灭,其地賜給大夫原氏黯。 山西省新絳县东北 荀亦作郇
獻公十六年(前661年) 原为姬姓諸侯国,为晉獻公所灭,其地賜給趙夙 山西省河津县东南
原为姬姓諸侯国,为晉獻公所灭,其地賜給畢万 山西省芮城县北
阳樊 文公三年(前635年) 本皆为周的畿内邑,因晉文公有功于王室而受賜,后皆置以为县 河南省濟源市西南 又作樊或阳
河南省溫县西南
河南省濟源市西北
欑茅 河南省修武县北
河南省溫县东北
河南省沁阳市西北
河南省沁阳市西南
河南省滑县东
先茅之县 文公九年(前628年) 晉文公于此年置有“先茅之县”。第二年,晉将卻缺在箕大败白狄,俘白狄子,晉襄公賜“先茅之县”予胥臣 晉国最早有記載的县
瑕县 灵公七年(前614年) 本为郑国城邑,后入晉,詹嘉为县大夫。 河南省灵宝市西北
陰地县 约灵公十四年(前607年) 河南省盧氏县东北的陰地城 其长官不同于普通的县大夫,而称为命大夫
瓜衍县 约景公七年(前594年) 山西省孝义市北 景公将其賜給士貞子
邢丘县 景公十二年(前589年) 河南省溫县东北 申公巫臣于此年奔晉,景公封其为邢丘大夫。
原县 景公誅趙同,原县收为公室所有。
长子县 平公三年(前555年) 山西省长子县
屯留县 山西省屯留县东南
絳县 约平公十二年(前546年) 山西省侯马市东南
任县 平公十五年(前543年) 此年置任县,由郑国人羽頡任县大夫 河北省任县东南
中牟县 河南省中牟县东,或說在河南省鶴壁市西
閻县 约平公二十五年(前533年)
州县 平公十九年(前539年) 当年将州县赐给郑公孙段,他去世回收由温县管辖,后又分出赐给郤称
原县 原为宋县,州县在平公二十三年()归晋后,由韩起用其换取宋大夫乐大心的原县。
鄔县 頃公十三年時,公室最后力量祁氏和羊舌氏领地被掌权的世卿瓜分,祁氏之田被置为七县,羊舌氏之田則分为三县。 山西省介休市东北
祁县 山西省祁县东南
平陵县 山西省文水县东北
梗阳县 山西省清徐县
凃水县 山西省榆次市西南
马首县 山西省壽阳县东南
盂县 山西省阳曲县东北
铜鞮县 山西省沁县南
平阳县 山西省临汾市西南
杨氏县 山西省洪洞县东南 又作揚,或杨
邯鄲县 定公十三年(前500年) 河北省邯鄲市

外交

在西周時代,晉国是周朝北部重要封国,为抵禦戎狄的重要屏障。进入春秋以后,晉国不断併吞周围的諸侯小国与戎狄领地,实力大增。齊桓公去世,晉国进入争霸行列,文公時在城濮之战中擊败楚国,躍升为諸侯霸主,开始长期主导华夏諸侯的政治。

晉国王室与赤狄通婚,曾被視为狄的同族。如晉伐鲜虞之役,《穀梁传》批评晉为狄,认为這是夷狄攻打中国[88]

齊国

齐国是周朝的母舅之国,其始封君姜太公之女邑姜便是武王正妃,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在西周時,晉齊君主曾同担任周康王[15]大臣。双方不僅是同僚,也經常通婚,獻公時的太子申生穆姬之母就是齊女;文公流亡齊国期间,齊桓公对他禮遇有加,并将女儿嫁給他。齊桓公去世后,齊国出现君位之争,其霸業衰落,從此进入到晉楚争霸時代。此后的齊国雖然为晉的盟国,但又欲挑战晉国的霸权,双方最终在晋景公(齐顷公)時期发生鞌之战,齊国战败。此战之后,身处海滨的齊国雖然表面亲晉,私下卻极力擴张其在东方的勢力。晉国自平公以后,内部卿大夫鬥争激烈,齊国便开始以东方霸主自居,并多次与周边小国盟会。[71]

秦国

秦国在东周才立国,其始祖因助平王有功而封为諸侯,獲賜周室故地。到獻公時期,晉国向西用兵取驪戎之地后,两国领地有所接觸,并开始互相交流。一方面两国长期通婚,成语“秦晉之好”就是形容双方的联姻。惠公、文公則是由因秦穆公的幫助才得以即位;另一方面,隨著两国领土的擴张,也面临著衝突。文公去世后,一心求霸的秦穆公乘晉国国喪伐郑不成,被晉国先后在殽之战令狐之战中擊败。两国自此由原本的友邦變成敵对,秦国开始联楚及勾結北狄来打擊晉国。在景公和厲公時代,晉国多次被秦、楚合擊。忍无可忍的厲公派呂相出使秦国,送出著名的呂相《绝秦书》为战书[89],联合齊、宋、衛、郑、曹、邾和滕共八国之师伐秦,在麻隧之战中大败秦国[90]。秦經此一役,几世不振,元氣大傷,從此不再对形成晉国西部威脅。两国对峙了八十多年后,到平公十一年(前547年),才在长期居于晉国的秦景公之弟后子鍼的调解下恢復关係。[91]

楚国

晉、楚在西周時也曾为同僚[15]。进入春秋后,楚国积极向北擴张,两国因为利益而发生战争已是不可避免。但文公流亡国外時,曾在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禮遇,文公沒有好的理由和楚国开战。直到宋国亲晉叛楚后,楚国发兵攻宋,晉国便以救宋的名义同楚国交战,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晉国從此确立了霸权,原来亲楚的郑、鲁等国都选择了和晉国結盟。此后的百多年间,晉楚两国多数爆发大战,但两国实力相差不大,双方都沒有辦法完全壓过另一方。到春秋后期,晉国内部的鬥争激烈,无暇对外争霸,便与楚国簽訂第二次弭兵之盟,自此退出争霸的舞台。

由于晉楚长期对峙,双国那些在政治鬥争中失败的大夫或家族往往会选择逃往敵对国家,以保存自己,成语“楚材晉用”就是指楚国的人才为晉国所用的典故。[92]比如晉国的伯宗被三郤所害后,其子伯州犁便逃往楚国为官;而仕晉的苗賁皇、申公巫臣原本都是楚臣,因为家族被灭或与权贵不睦才出走他国。

与戎狄的关係

晉国与北方的戎狄毗鄰。戎狄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当時对非华夏族群体的通称。這些戎狄部落有些很早就已居于晉国周边,有些則是受平王东遷的影響遷徙而至。[93]

條戎、奔戎及北戎

位于晉国和王室之间,活动于今山西绛县夏县中条山附近的條戎奔戎是最早和晉国接觸的。晋穆侯七年(前805年),晋师伐条戎,这是晋国与戎狄最早的交战记录。晋穆侯十年(前802年),晋师伐千亩之戎,取胜。周宣王三十六年(前792年),晉穆侯隨王师伐條戎、奔戎并最终獲勝。[93][94]

北戎則是活动于今山西和河北北方的山戎,其最大的一部又称无终。晉穆侯在位期间曾大败北戎。穆侯以后,齊桓公率諸侯将多次侵犯北燕、邢、衛的北戎擊潰,北戎至此衰落,并服于太行山一带的赤狄。北戎在悼公時一度与晉国和談并达成近三十年的和平,直到无终联合狄戎各部攻擊晉国为止。這次战争中,晉国改用步兵大败联军。[93]

白狄

对晉国最有威脅的要数白狄,這支狄族散布于今陕西境内的黃河沿岸一带,是曾摧毀西周的犬戎別部。春秋以后,白狄逐渐分为两部:一支仍居原地;一支則越过黃河进入河北正定一带。自晉獻公以来,晉国多次与坚守故地的白狄发生战争[95][96][97]。晉成公以后,在晉秦两国的夾擊下,這支白狄不得不一時服晉。[93]

向东发展的白狄后来又分为鲜虞三部。其中以鲜虞最强,其餘两部都臣服于它。第二次弭兵之盟以后,中原战事告于平息,控制晉国的政权的六卿便向东北擴张以增强各自实力。肥国首当其沖的被中行氏所灭,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间,又多次围攻鲜虞并迫降鼓国。鲜虞由此羽翼尽去,但其实力仍强,晉国多次被其攻擊,損兵折将不在少数。鲜虞甚至于定公六年(前506年)仿中原制度建立的中山国,受到范鞅与衛国联军的攻打[98]。十年后,晉六卿内亂,中山国参加了齊、鲁、衛三国攻晉的行动以救范氏、中行氏。进入战国以后,中山成为除战国七雄以外的北方强国之一,并持續对三晉形成威脅。[93]

晉国和白狄雖曾多次发生战争,但双方的关係也一度良好。驪姬之亂后,晉文公流亡白狄部落达十二年之久。厲公時期,白狄受到秦景公的欺騙,憤而之下选择与晉国結盟。[93][99]

赤狄

赤狄是除白狄以外较有实力的一支,主要分布于今山西东南的方山盂县昔阳武乡一带。它们在晉獻公時又称“东山皋落氏”,一度严峻威脅著晉国。晉文公時先后在勤王成功后獲得天子所賜的南阳之地,再加上通过战争獲得的五鹿,对赤狄形成了包围之勢。晉襄公以后,赤狄便分裂为潞氏甲氏留吁鐸辰啬咎如五部,其中以潞氏最强。晉成公還将女儿伯姬嫁給潞氏君主嬰儿为夫人。由于嬰儿性格懦弱,大臣鄷舒擅权,他不僅弄傷嬰儿眼睛,還将伯姬殺害。晉景公大怒,命荀林父灭潞氏,嬰儿也被俘虜。[100]第二年,晉国又連接灭掉了赤狄餘下四部[101]。赤狄灭亡后,其殘餘一部分华夏化,另一部分則北奔,后来形成了汉朝時的高车族[93]

狐氏戎

狐氏戎主要活动于今山西太原以西的呂梁山,是晉国始祖唐叔虞流落到戎人地区所出的后代,狐氏大戎与晉国的关係较好,晉文公的母亲大戎狐姬便是狐氏戎女子,狐突狐毛狐偃父子都在晉国为官,是文公、襄公時期有影響力的家族。[93]

驪戎

位于今陕西临潼一带的驪戎跟晉国并不接壤,但晉国在獻公即位的第五年就灭驪戎,取驪姬而歸。驪戎由此成为晉国的飞地,直到十多数年后,獻公灭掉虞、虢、耿、魏等国才将晉国本土和驪戎之地相連。[93]

陆渾之戎

陆渾之戎也是一度强大的戎部落,原居于今甘肃敦煌一带的他们在西周時与周宣王所率的南国之师战于千畝,周师損失甚大。晉惠公被秦国打败后,使計誘其东遷于伊川(河南嵩县),因伊川位于晉国境内黃河之南,故又称“陰戎”。东遷的陆渾之戎從此成为了晉国附庸,其后又分裂为居于西部的“姜姓之戎”和居于东部的“允姓之戎”。晉国自平公以后,霸权日衰,陆渾之戎改与楚国亲近,最终被晉荀吴所灭。[93]

其他

其他较常见的戎狄部落還有居于今山西平陆一带的茅戎、居于河南伊水、洛水附近的伊洛之戎。這些戎狄除鲜虞所建的中山国以外,剩下都被晉国所灭,其部众成为了晉国的人民。[93]

制度

宗法

宗法制度是周朝封建制的基礎。宗法規定,国君的繼承者必須是嫡长子,其餘的儿子都称为別子。別子要另立宗族,并作为宗族的始祖。別子的宗族也是由嫡长子繼承,称之为大宗,其餘的儿子要新立为小宗。大宗历代都以最初分出的別子为祖,称之为“百世不遷之宗”,而小宗則每过五世就要和大宗脫离,這即是“五世則遷之宗”。春秋以后,晉国經过曲沃代晉与獻公時的尽除公族和驪姬之亂后,破坏了传统的宗法制度,使得宗法制在晉国无法完全貫徹。武公以后的国君只尊始祖唐叔虞为祖,武公为宗,而唐叔至武公之间的各代君主都不再接受祭祀。獻公以后,嫡长子繼承制度也有所松动。惠公、文公、成公、悼公都是以庶子的身份繼位,由于宗法约束力的下降,令禮的影響也有所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法制。[102]

官制

晉国在文公以前的官職有司徒司空司马太师太傅。司徒在西周時为執政,后为因晉厘侯名为司徒,为避諱便被廢置。司空为掌管军法的官员,司空則主要管理军營和后勤。文公以后,晉国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文公時設卿,卿又称将军,他既是文職,也是三军的长官。六卿也称六正或六将军,其中中军长官为众卿之长,称为正卿中军将或者元帥[103][104]

卿之下的官職又通称大夫,大夫不僅是官職,同样也是爵位。大夫也分上、中、下三种。并可以其司職而存在其他名称。司空在西周本属三公之一,卿制出现后,反倒成为了卿的手下,成为专司制造和刑法的大夫[105]。晉国的司空多由世掌刑法的士氏担任。[103]

在教育方面,国君会委派一个大夫为太子的老师,称之为,或太傅太师师保等。如晉平公为太子時,悼公以叔向为傅。[103]成公得位后,将卿大夫的子弟列为公族,并設置公族大夫进行管理。在地方行政区劃方面,晉国实行邑、县两种形式,其长官通称邑大夫、或县大夫。[103]

晉国執掌刑法的大夫又称士、理或司寇。六卿中的士氏(后称范氏)也是以職务为氏。晉国的司寇士氏是世掌刑律的家族,原本是为在王室任職,西周末期因内亂而逃至晉国为官。由于晉在春秋時为諸侯盟主,司寇也会常为諸侯判案,有時連王室也会請士氏幫忙。[103]

管理宗族事务与典籍的大夫一般叫做祝、宗、卜、史等。祝主要为祈福和禳災。宗也称宗人,主要是管理国君的卿大夫的家庭事务。史則为記事书言,也兼觀察天象和整理宗族资料。史官中還有一个分支,称为卜,是专事占卜一事。而专门管理和整理收藏典籍的史官又叫做籍。[103]

在古代,宴請宾客或进行祭祀活动中总少不了音乐,晉国司職音職的大夫称之为“师”。[103]而外交方面的人才,又通称“行李”或“行人”,因为重要的会盟和朝聘活动都是由国君或卿大夫亲自参加,故而行人主要是处理一般性質的外交活动。[103]

根据周制,諸侯的亲衛军称做“公乘”和“公行”。其主管呼为“七輿大夫”,春秋后期,由于国君勢衰,七輿大夫遂不见于史。[103]

军制

周朝的军制是天子六军,諸侯大国三军,次等諸侯国二军,小国則只有一军。曲沃庄伯時期獲周釐王命为侯,擁有一军。曲沃代晉之后的獻公時期,开始作二军,并以太子申生将下军,自己将上军。文公在位之后,于被廬作上、中、下三军,此为三军制之始。之后又于清原新增新上军和新下军,使军制擴充为五军。晉襄公時,因一批老臣相繼去世,便又恢復为三军制。晉厲公時又擴充为六军,以提拔新人。悼公在位后,再度恢復为三军,至此直接春秋末年,晉国一直保持三军制不變。三军的长官是由執政担任,每一军都有一将一佐。其中以中军将为最高军事长官,同時也是執政正卿。[74][104][106]

在文公以前,军队的最高统帥是国君,每逢战事,国君多会亲自迎战,为国君駕车的人立于战车之左,称之为“御戎”;国君本人居中,主要指揮军队;在国君右边,還会有一名“戎右”執长兵器打擊敵方战车。從城濮之战后,国君一般不会亲自出战了,而是由正卿取而代之。[106]

兵种

晉国的军队又分车兵和徙(步)兵两种。车战是春秋時期主要的作战方式,晉国的车兵皆为甲士。甲士,也称为士。他们都是国人組成,国人都居于国都周围,是下層贵族的一种。士的職责就是“執干戈以衛社稷”,由于是子孙相繼的世襲军人,所以他们不会直接参与作。士在出征時需要自带裝備和補給,并会用数名家丁做后勤。[106]

车兵雖为晉的主要武裝力量,但由于甲车耗费甚大,而甲士人数有限,为了擴展军力,不得不征集庶人入伍,称之为卒伍。庶人本是自由耕种的,他们時要自己耕作,閒時則应徵入伍,作为徒兵或做杂役。[106]

由于位处北方,为了与戎狄对抗,晉于獻公時一度設置步兵,当初僅左、右二行。文公新加中行,形成中、右、左三行,并以荀林父为中行主将[107]。但三行存在時间甚短,三年后,就将三行改制为上、下两新军。之后,晉便再也沒有設置过步兵了。[106]

土地

按周朝的封建制原則,晉国将土地劃分成若干份邑和县分給公室和各级贵族。這些封地又会分为两部分,一半是为公田,由擁有者派出人员經營;另一半則由庶民耕种,称之为私田或份地。從春秋后期开始,由于社会的變革,大量的公田都无人耕种,传统的制度便逐渐被改變。擁有土地的卿大夫们一反原本單一的畝制,紛紛自行規定畝制,将公田分給普通人民,再依私田的方式收稅,這也是春秋战国之交的一大變革。[108]

法制

由于晉国的宗法制度影響不强,所以變得格外重視法制,晉位于夏虛,常引用夏书来判案。晉也是成文法产生的故乡。[109]

文公四年(前633年),文公作“執秩之法”,這是第一步變革。襄公去世后,大权落于趙氏之手,執政的趙盾将文公所作的法制修改为“趙宣子之法”,其目的是为保持私家的利益。景公時期,景公不滿趙氏专权,特命士会到王室学习周禮,回国后,依周禮制定了“范武子之法”,這部法律旨在加公室而抵制卿族勢力。不久,景公就依這部法律誅趙氏。悼公時期,为表示友好,令士渥濁修改范武子之法,以緩和公室和卿族的关係。這五部法律内容都十分龐杂,类似于今天的憲法[106]

春秋后期,晉的卿族十分强橫,在消灭欒氏后,六卿執政的局面已經形成。为了保持自身的权益,和打壓公室。執政正卿范宣子将刑法從总法用分出,單獨而成“范宣子刑书”,這部法律廢除了贵族特权。起初,這部刑法只是私藏于府,并沒有公开。待到四十年后的頃公十三年(前513年),六卿家族已經不能相容,趙鞅荀寅才首次于大鼎上刻上這部刑书。[106][110]

婚姻

晉为姬姓国,是黄帝的后裔,有和姜姓通婚的传统。晉的始封君唐叔虞的母亲邑姜便是姜太公呂尚的女儿,后代国君也常与姜姓女子为妻。文侯的母亲和夫人都出于姜姓;武公的妾为齊姜,獻公繼位后又娶她为妻并生穆姬和太子申生;文公流亡齊国后,齊桓公将女儿嫁給他;后期的平公也多次娶齊女。[111]

因地处北方,其境和戎狄連接。從獻公即位后打破了“同姓不婚”的規則,先娶同姓贾国女子,后又娶唐叔虞流落在狄人部落的后代所出的狐氏女子,生文公;平公在位期间,其宮中就有四名姬姓女子。不僅于此,晉国還大量和狄人通婚,獻公所娶的大戎狐姬骊姬都是姬姓戎女;之后的国君和卿大夫也常与戎人通婚。[77]

文化

哲学与宗教

周朝实行“以德配天”的“天命觀”思想,這也是晉国在西周時期的主要意識形態。唐叔虞受封不久,在晉国发现了一种“异畝同穎”的嘉禾,便将它獻給成王,成王又要他轉交給东方的周公,周公特作《嘉禾》以示上天对周朝的眷顾。[112]周室东遷后,平王作《女侯之命》勉励扶立有功的晉文侯,其中就提到了“奉天”、“敬祖”、“明德”和“惠民”的思想。[113]在文侯之后的晉国分裂時期,由于内战的頻繁,令普通人民对“天命觀”产生了动搖,他们不再相信變化无常的上天。在《詩經·唐风》中有一首《鴇羽》就提出了“悠悠葵,曷其有常”的疑問。于是原本的“敬天保民”思想向著“重民”轉變[114]。重民思想在春秋后期进一步发展为“爱民”,大臣师曠就勸諫平公要懂得节制和減轻国民的负担[115],這样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而在与世卿的鬥争中佔得優勢。[116]

晉国深信占卜,并有“卜”、“筮”、“占星”、“原夢”、“看相”和“音兆”等多种形式,其中又以最为常见。《左传》所載的各国卜筮活动约八十多次,而晉国就佔去一大半。獻公晚年欲立驪姬为夫人,就先后运用卜和筮两种方法[117]。但隨著時间的推移,卜筮在春秋后期已淪为一种形式,人的意志已盖过“神”的意志。趙鞅在同范氏、齊、郑联军作战之前占卜,便出的結果是不吉,但他甘愿違卜作战;另一次在攻打衛国時,形勢对己方不利,他就以占卜不吉为由班师回国。[116]

文字

晉国所使用的文字多见于甲骨青铜器、陶器和貨幣等材料上,其中以春秋時的作品最为常见。從山西洪洞出土的春秋晚期甲骨中的文字笔画纖細,与殷墟发现的商朝甲骨文的字体不同,而和春秋战国時的青铜銘文接近。[118]

二十世紀以来已經多次出土了晉国的盟誓載书,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于晉都新絳所在的山西侯马东周古城出土的《侯马盟书》,這批盟书都是由毛笔用朱红墨水寫就于玉石片上,從书中嫻熟的笔法可看出笔墨在当時已使用了很长時间,其文字的整体风格一致,字形和楚国文字相似[119]。书中的文字是研究古代文字书法的珍贵材料。盟书中的文字的特点有:

  1. 一字多形。其中又分以精简笔画形成如“從”字,或因偏旁易位而形成的,如“助”,通常都有三种寫法。從盟书文字可知這种情況十分常见,如“敢”有九十餘种寫法,“嘉”的寫法更多达一百多种。像“亟”這种可以組字的部首本身也有十餘种寫法,当它用来做部首組成其他文字時,会顯示更加复杂[120]
  2. 通假字。汉時成书的《說文解字》雖然认为通假是造字六义之一,但其并非是造字的原則,而是在现成文字不足的情況下採取的权宜之計,如“是”与“氏”,“俞”和“偷”的通假都是如此。從现成的盟书中整理的文字中,本字有三百八十一个,存疑的四十六字,加再上一部分现已殘缺的文字,由此可知当時的日常文字数量已頗为丰富;
  3. 合字。除上述两点外,盟书文字還保存有不少合字,像“子孙”寫为“”、“大夫”寫为“”等等。合字通常是不会造成誤解的专名。另外,盟书中還发现了作者特意而加的标点符号约四十七处。[118]

而從《左传》的記載還可看出当時的人们已經初步形成文字学,师服所說的“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和史趙的“亥有二首六身”都被认为是对文字的研究。[118]

史学

晉国的史书称《》,[121]乘是取載之意。世掌典籍的大夫家族称为“籍氏”。而太史則主要記載言行,其中较为知名的人有董狐,時称“良史”[122]。当時史与籍有所不同,分司記載和收藏。《乘》在战国初期還存在,諸子典籍也多有引用,但晉乘中的記載不见于孔子所刪採的《春秋》和其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晉乘》被視为“百国春秋”而被付之一炬。而汉武帝之后,又罷百家,尊儒术,《晉乘》從此散佚,后世的《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經籍志》均无任何記載。现存的《晉乘》四十二則是为后人偶獲,每則只記一事,并且不記年月,都为晉文公時期的事跡,内容多为採自《韩非子》等书。[123]

由于史官司職不同,在春秋時发展出以記言为主的題材。《国语》就是本記言的史书,其中的《晉语》有九篇,佔全书的二分之一。[123]

史官另一个重要職责是整理的記錄国君及贵族阶级的世系,六卿中知氏的成员知果預言家族将灭,就在太史处登記,從知氏中分出,新立輔氏。后知氏被灭,輔氏得以幸免。另一方面,卿大夫家族也有自己的私人史官,主要記載自家家史,战国成书的《世本》就多数引用了家史。[123]

天文和曆法

早在西周時期,晉国就对行星的运动及二十八星宿有所了解。《诗经·国风·唐风·綢繆》中就出现了“三星在天”、“三星在隅”等記載,這当中的三星即是指参星。西周時,中国已經用歲星进行纪年,人们又将黄道附近一周天自西向东分为十二个等分的星域,称为“十二次”,每一次以二十八宿中鄰近的几顆为界域,歲星(即木星)每年约运行一次,十二年就运行一周,如果歲星在星紀就称为“歲在星紀”。歲星一方法用来调整曆法并指导事;另一方面也用作占卜。[124]

繼“十二次”之后,当時人们還創造出“分野說”,将天上的十二次同地面联繫起来。如实沈就是晉星[12]。卜官還会依据星域中的异常来推测其对应国家的吉祥,這就是占星术[124]

晉位于夏虛,啟夏政,故而曆法不用周历,而是使用夏朝的夏曆。夏曆正月为建寅之月,相比周曆,其在物方面更加科学。当時雖還未形成“二十四节氣”,目前已知晉国人是用“分”、“至”、“啟”、“閉”八个节氣来对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124]

夏历是一种陰阳历,歲差是以置閏来调整的。在西周時,人们已經知道调整置閏的適当時期。邁入春秋后,又懂得了十九年七閏法。此外,晉国人還以月相来記日,用“朔”表示每月的初一,以“朏”表示初二或初三。[124]

发源于商朝干支紀日法在晉国已經非常普及,广泛运用于社会各阶層[125]。在記時方面,則以“雞鸣”、“眛爽”、“旦”(日出)、“大昕”、“日中”、“日昃”、“夕”(日入)、“昏”、“宵”与“夜中”(夜半)共十時为表記。這种記時方法一直使用到南北朝時期。[124]

数学

是春秋時期手工業者常用的工具,《周髀算經》記載的勾股定理就是人们在运用規的过程发现的。目前并不曾见晉国运用勾股定理的直接記載,但根据史书所載的記錄来看,他们实际是懂得勾股定理的。[126]

珠算的前身“”在春秋時的晉国也獲得广泛运用。平公在位時期,其母晉悼夫人賜予参加修筑杞国城墙的工人酒飯,絳县一位沒有儿子而只好亲自去建城的老人也参加了酒席。有人怀疑他的年紀,老人以干支紀日做答:“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官吏将答案回饋到朝廷,师曠、史趙和士文伯根据一年约等于个甲子心算出答案,师曠认为是“七十三年矣”,运用的方法类似:...约于等于445;士文伯得出“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天”,是以癸未距甲子四十日,採用;史趙的答案“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比较特別,[127]杜預认为這是“亥字二劃在上,併三六为身,如算之六”,史趙採用的实际就是籌算。[126]

定公二年(前510年),晉国联合諸侯大夫为王室修繕成周[注 3],晉国世襲司空的士氏成员士弥牟主持了這項有晉、鲁、齊、宋、衛、郑、曹、莒、薛、杞和小邾共十一个諸侯国参加的浩大工程。這項工程在三十天就告竣工,士弥牟在修建过程过不僅进行土方計算,而且還运用物理学中的求功原理,并連同工程所需的材料和工人口糧都一一列出,交給各个諸侯工程队。[128]從這項工程可看出当時的人们在建筑工程运籌方面的成就,這也是先秦土木工程的一大傑作。[126]

医学

由于传统天命觀和巫术的普及,以至晉国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并不出色,国君或大臣生病通常是請其他諸侯国的医生幫助。晉景公病重期间,首先是請桑田巫进行驅癘祈福,在他无能为力的情況下才請秦国的医緩来医治[129],病入膏肓的景公终因錯失医治良機不久后就去世了;后来晉平公生病,仍然是先採用占卜的方式,最后才又向秦国求医。秦国派医和前来医治,直言是因縱欲所致。[130]直到春秋末期,晉国才擺脫巫术对医学的干涉。趙鞅生病后,下属直接請扁鵲来治療,三天后就已康復。[131]

晉国雖因巫术的盛行阻礙了医学和发展,但在藥物的运用、常见疾病的預防与治療以及人体健康和環境之间的关係仍有了解。晉景公原本想遷都到郇瑕之地,大夫韩厥认为当地“土薄水浅”居住在那种地方容易患上风濕和关节炎之类的病癥。在他的建议下,景公最终改遷于“土厚水深、居之不疾”的新田[131][132]

由于春秋后期的氣候反常,传染病在各諸侯国较为流行。疾病的传播也時常影響到国家的军事行动,各国为了人民的健康都以各种方式預防疾病的传染和擴散,但都沒有好的治療方式,只能消极的預防。晉国曾因預防不力受到郑国子产的指责[133]。直到《山海經》成书后,人们才已初步掌握一些传染病的治療方法。[131]

藥物学

晉国对藥物的知識也很丰富。驪姬之亂時,驪姬欲謀害太子申生,暗中在申生祭祀的食物中放入和堇,這两种剧毒之物导致“祭地,地墳,与犬,犬斃,与小臣,小臣亦毙”,令晉獻公对申生大为不滿。此外,晉国在藥量方面也有經驗。晉文公令医衍毒殺衛成公時,医衍因接受成公大臣衛宁俞的賄賂,便減小藥量,终令成公能保全性命[134]。不僅于此,当時還懂得了用偏方治病。趙鞅家臣胥渠的病情需要食用騾肝才可以痊癒,趙鞅殺掉自己的白騾作藥方为他医治,最终取得顯著療效[135][131]

音乐与詩歌

在西周時,各地的諸侯每逢冬天都会去朝见天子。天子也会于此時在宗庙主持对祖先的祭祀,諸侯則会助祭。在祭祀过程所演唱的便是《詩經》中的雅頌。[136]而国风則是由天子委派的史官在各地蒐集的民歌,再由乐师加工并配乐。《詩經·国风》中收有的晉国民歌都集結于魏风和唐风。其中《魏风》有七篇,分別是:《葛屨》、《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畝之间》、《伐檀》、《碩鼠》;《唐风》为十二篇:《蟋蟀》、《山有樞》、《揚之水》、《椒卿》、《綢繆》、《杕杜》、《羔裘》、《鴇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和《採苓》。以上詩歌的内容丰富,題材也极广泛,在描寫手法上採用鋪陳、比、兴等多段手段。這些詩歌中,有的描述军队生活,如《伐檀》和《鴇羽》;有的描寫普通民的生活,如《十畝之间》和《採苓》;有些是反映新婚生活的爱情詩,如《綢繆》、《葛生》;而像《伐檀》与《碩鼠》則属于政治諷刺。此外還有許多不见于现存《詩經》的詩歌,常常被《左传》所引用。[137]

《詩經》在春秋以后的晉国也佔有重要地位,不僅是日常必讀物[138];另一方面也是各国卿大夫在外活动委婉的表达意见的方式[139]。《左传》記載的类似活动中,《詩經》被引用达二百三十五次,其中又以晉国所佔比例最高。除被官方收集的以外,普通人民自編的多数詩歌早已湮沒于历史长河中无法倖存。[137]

古代的詩歌多为以乐器伴奏,称之为弦歌;而普通人民在事、狩獵、捕漁和伐木時即兴演唱的詩歌,因沒有乐器伴奏,便叫做徒歌,又称“謠”[140]。晉国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并按种类分为八音。分別是:

种类 乐器
柷敔

由于晉国在春秋是盟主,对外活动甚多,所以備有一种規模龐大的乐工团队。同時因对外战争的勝利,战败方常以乐器、乐师为賄賂,其中以“郑衛新聲”聞名的郑国就多次賂賄以大量的乐器和乐师[141]。原本按周朝禮制,天子才可以享受一列八人的舞蹈、諸侯为一列六人、大夫則为四人一列[142]。而到春秋后期,不止諸侯开始僭越用天子之禮,甚至連普通的卿大夫也能光明正大的使用八倄了[15]。而作为音乐人才交匯处的晉国,還出现了师曠這位馳名列国的音乐家。[137]

乐理

孟子·离婁上》中說:“师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這五音就是指“宮”、“商”、“角”、“徵”和“羽”,是由音的高低而制訂的。六律又分阳律和陰律,阳律原本是指用作确定音调的六根竹管,分为“黃鐘”、“太簇”、“姑洗”、“蕤宾”、“夷則”及“无射”,陰律則为“大呂”、“夾鐘”、“中呂”、“林鐘”、“南呂”与“应鍾”,又称“六呂”,阳律和陰律可合称为十二律。晉国当時已經懂得用三分損益法来确定六律,师曠還常将五行学說和五音六律相結合,用以勸导平公。[137]

经济

农业

晉国本是建于夏虛,即夏朝的故地,为中华文明发祥地。当地在晉国立国前便存在了已发展很长時间的古唐国。而晉国又为善的周人所建,周人的祖先是后稷,其善播百谷,为唐虞時代的官之长,故而晉国在农业发面甚有經驗。由于西周時代的晉国地域狹小,发展不大。至晉文公時代,由于领地的不断擴张,以及諸侯霸主的地位獲得了大量贡賦,令境内农业規模迅速发展和繁榮起来。[143]

据古籍《世本》的記載,古人最早使用的农业工具是神农及堯舜時代所发明的(lěi)和(sì)。[144]所謂耒,是木制的尖刃,形似一端被削尖的木棒;耜則为木、骨等材料打磨而成的平刃具,狀如大。由于技术的革新,到商周之际,原为其材料为木、骨的耜头也便改以青铜所制造,這即是现代所称的鏟,当時則叫做“錢”。与此同時,耒則演變成为[145]到春秋后,当時的主要具還有鋤[注 4][146],這些当時社会所常见的器物也反映于当時人们的命名风格上,如晉大夫伯宗之子伯州犁;甚至莒国還有国君为莒犁比公,其本名又做买朱鉏。除此之外,晉国所见的具尚有和夯錘。[147]

由于犁的出现,农业技术也就逐渐從原始的刀耕火种向著深耕細作发展。最初,人们還只是用人力来挽犁,在春秋中后期晉国早出现了耕。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在政治较量中失勢后,其原用作祭祀的牲牛[注 5]也被迫成为從事耕的役畜[148]

手工業

西周時代晉国的手工业发展如何目前還所知甚少。进入春秋時期后,社会有所變革。晉文公即位后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手工業由官營为主,其主管为大司空。政府直接控制手工業的生产,而工人則是以世襲的方式来传承。[149]官營的手工業以生产兵器、战车、鎧甲等战争用具和社会上層必需的禮器、食品、服飾和錢幣为主。而建筑领域則以庶人为主体,再輔之专业的工匠。

除官營的外,晉国還存在著由勢大贵族私營的手工業,通用于其家族来建宗庙和鑄祭器。贵族掌握的手工業雖然在性質上与国營的手工業相差无几,但不可以称为“官營”。此外則還有民间以家庭为單位的手工業生产,主要是种桑採麻与养蠶織帛。到春秋后期,社会繼續變革,伴隨贵族私營手工業兴起的則是官營手工業的衰落。于是晉悼公实行“公无禁利”的政策,從此庶人也可以棄家從工,到战国初期便有了以鹽铁致富的工场主。[150]

战国的《考工记》所載的手工業有三十餘个工种,自文獻与出土文物来看,晉国的手工業是分为金属冶煉紡織染色、制革制陶、车船、制鹽、營業和玉石漆器加工八种。[150]

商業

在春秋早期之前,实行的是“工商食官”,商人工人都属于政府管理,并且是一种世襲的制度,居住于市井之中,不得隨意改變職業和遷徙[151][152]。春秋以后,已經开始出现私營商業,那些成功的商人的政治地位也较高,能像外交人员一样到处活动。[153][154]商業的发展对旧有制度的衝突也是巨大的。其中最为突出的便为土地成为了商品。晉悼公時期的魏絳勸悼公与北戎談和的建议中就一條是“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155]”。到三家分晉之际,則又出现了私人间的封地交易[156]

貨幣

晉国使用的貨幣主要为海贝。贝的單位为“朋”,一般要十枚贝为一朋。由于贝产于海滨,处于内地原晉国并不易獲得,隨著经济的发展,貨幣的流通量也增多,海贝已經供应不足了。于是改用骨或仿制成贝的形狀。另一种布幣实际就是种名叫鏟的具,西周時又称之为錢或鎛,布即是鎛字的假借。[157]

晋国君主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于翼城以和与曲沃之东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遺址中部偏北发现了晉侯墓地群。目前共发现九組,共十九座墓葬,其中十一座完好,另八座則被盜掘。该墓葬群可分三排,分別是北排四組,中排二組和南排三組。每組的东方都有一座车马坑。墓地的年代上起西周早期晚段,下至春秋初期。[158]

晉侯墓地的分布特点是墓葬方向大致相同,基本为东北-西南向,其排列如下表,每組的顺序是自东往西:[158]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M9-M13 M6-M7 M33-M32 M93-M102
M114-M113 M91-M92
M1-M2 M8-M31 M64-M62-M63

以上九組墓地除M114-M113組和M9-M13是侯墓居右(西),夫人人墓居左(东)外,其餘皆为侯左,夫人右。[158]

考古学家张长壽认为晉侯墓地的顺序为:[158]

序号 铭文
M9-M13 晋侯燮
M1-M2 晋侯□
M6-M7 晋侯
M8-M31 晋侯苏
M33-M32 晋侯僰马
M91-M92 晋侯喜父
M62-M62-M64 晋侯邦父
M93-M102 晋侯家父

從中发现的出土铜器銘文中共发现有六位晉侯的名字,他们为晉侯僰马、晉侯喜父、晉侯对、晉侯苏、晉侯和晉侯邦父。根据銘文来和編号及相关资料相綜合,得到墓主排列为:[158]

序号 墓主
M33 晋侯僰马
M91 晋侯喜父
M1 晉侯对
M8 晉侯苏
M64 晋侯邦父
M93 晋侯家父或晉侯邦父之子?
墓号 史记·晋世家》的记载 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青铜器铭文记载 墓葬推定年代
唐叔虞 叔虞
M114 晋侯燮 晋侯 西周早期偏晚
武侯宁族 晋侯喜父
成侯服人
厉侯福 晋侯僰马
靖侯宜臼 晋侯对
M1 釐侯司徒 晋侯 西周晚期中葉
M8 献侯籍 (苏) 晋侯稣、叔钊父
M64 穆侯费王 晋侯邦父、休、伯盍父、伯降父 西周晚期末葉
M93 文侯仇 晋侯家父 春秋初期
昭侯伯

晋国君主在位时间

君主 谥号 国君本名 在位年数 在位時间 世系关系
1 唐叔虞     前1042年—? 周武王之子
2 晋侯燮   唐叔虞之子
3 晋武侯 武侯 宁族 晉侯燮之子
4 晋成侯 成侯 服人 武侯之子
5 晋厉侯 厉侯 ?—前859年 成侯之子
6 晋靖侯 靖侯 宜臼 18年 前858年—前841年 厲侯之子
7 晉釐侯 釐侯、
僖侯
司徒 18年 前840年—前823年 靖侯之子
8 晋献侯 献侯 11年 前822年—前812年 釐侯之子
9 晋穆侯 穆侯 费王 27年 前811年—前785年 獻侯之子
10 晋殇叔 殤叔 4年 前784年—前781年 穆侯之弟
11 晉文侯 文侯 35年 前780年—前746年 穆侯之子
12 晋昭侯 昭侯 6年 前745年—前740年 文侯之子
13 晋孝侯 孝侯 16年 前739年—前724年 昭侯之子
14 晋鄂侯 鄂侯 6年 前723年—前718年 孝侯之弟
15 晋哀侯 哀侯 9年 前717年—前709年 鄂侯之子
16 晋小子侯   4年 前708年—前705年 哀侯之子
17 晉侯緡   26年 前704年—前679年 小子侯之叔
曲沃君主
曲沃桓叔 桓叔 成师 14年 前744年—前731年 昭侯之叔
曲沃庄伯 荘伯 15年 前730年—前716年 桓叔之子
18 曲沃武公[注 6] 武公 39年 前715年—前677年 庄伯之子
19 晋献公 献公 诡诸 26年 前676年—前651年 武公之子
奚齐 奚齐 未及即位就被殺 献公之子
卓子 卓子 未及即位就被殺 献公之子
20 晋惠公 惠公 夷吾 14年 前650年—前637年 獻公之子
21 晋怀公 怀公 未及改元就被殺 前637年—前637年 惠公之子
22 晋文公 文公 重耳 9年 前636年—前628年 怀公伯父
23 晋襄公 襄公 7年 前627年—前621年 文公之子
24 晋灵公 灵公 夷皋 14年 前620年—前607年 襄公之子
25 晋成公 成公 黑臀 7年 前606年—前600年 灵公之叔
26 晋景公 景公 左传作
史記作
19年 前599年—前581年 成公之子
27 晉厲公 厉公 左传作州蒲
史記作寿曼
7年 前580年—前574年 景公之子
28 晋悼公 悼公 16年 前573年—前558年 厲公堂侄
29 晋平公 平公 26年 前557年—前532年 悼公之子
30 晋昭公 昭公 06年 前531年—前526年 平公之子
31 晋頃公 頃公 弃疾 14年 前525年—前512年 昭公之子
32 晋定公 定公 37年 前511年—前475年 頃公之子
33 晋出公 出公 23年 前474年—前452年 定公之子
34 晋哀公 哀公、
懿公、
敬公
18年 前451年—前434年 出公堂兄弟
35 晋幽公 幽公 18年 前433年—前416年 哀公之子
36 晋烈公 烈公 27年 前415年—前389年 幽公之子
37 晋孝公 孝公、
桓公
20年 前388年—前369年 烈公之子
38 晋静公 静公、
、靖公、
悼公
俱酒 8年 前356年—前349年 孝公之子

历代正卿中军将

晋国自晋文公之后,逐渐形成了六卿,即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家。春秋后期,晋国之政由六卿把持,晋君反要朝于六卿。

正卿 谥号 执政时间 家族関係
郤縠 前633年—前632年
先轸 先、原 前632年—前627年
先且居 先、原 前627年—前622年  先轸之子
狐射姑 狐  前622年—前621年 狐偃之子
赵盾 赵宣子 赵  前621年—前601年 赵衰之子
郤缺 郤成子 前601年—前597年 郤芮之子
荀林父 中行桓子 荀、中行 前597年—前594年 荀息之孙
士会 范武子 士、范 前594年—前592年 士蒍之孙,成伯缺之子
郤克 郤献子 前592年—前587年  郤缺之子
栾书 栾武子 前587年—前573年 栾枝之孙,栾盾之子。晋国公族之一
韩厥 韩献子  前573年—前566年 韩简之孙,出自曲沃桓叔之子韩万
荀罃 智武子 荀、智 前566年—前560年 荀首之子,荀林父之侄
荀偃 中行献子  荀、中行 前560年—前554年 荀林父之孙
士匄 范宣子 前554年—前548年 士会之孙
赵武 赵文子 前548年—前541年 赵盾之孙
韩起 韩宣子 前541年—前514年 韩厥之子
魏舒 魏献子 前514年—前509年 魏犨曾孙,魏绛之子
士鞅 范献子 前509年—前501年 士匄之子
荀跞 智文子 智、荀 前501年—前493年 荀罃曾孙。荀林父之弟荀首之后。
赵鞅 赵简子 前493年—前475年 赵武之孙
荀瑶 智襄子 智、荀 前475年—前453年  荀跞之孙

相关条目

註腳

注释

  1. 一說是到晉獻公才遷都
  2. 鞍之战为春秋五大战争之一,其餘四大战争为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和殽之战
  3. 平王东遷后在成王建造的成周之旁新建王城,景王崩后,王子朝敬王争位,带人佔据王城,于是諸侯修繕破旧的成周供敬王居住。
  4. 春秋之前称“銚”、“鎛”、《易經》中称耨。
  5. 称作太牢
  6. 前678年受王命称晋武公,纪年沿用曲沃武公纪年

参考资料

  1. 《春秋左传●昭公元年》:(尧)迁实沈大夏,主,唐人是因,服事夏、商,其季世日唐叔虞
  2. 《史记•晋世家》孝公卒,子静公俱酒立,是岁,齐威王元年也。静公二年,晋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而三分其地。
  3. 《左传·定公四年》: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4. 《晉国史纲要》第一章 西周的晉国
  5. 《晉国史纲要》第163頁
  6. 1982年第7期《文物》 北京大学聲威专业商周組《晉豫鄂三省考古调查简報》
  7. 《左传·庄公二十六年》:夏,士蒍城绛,以深其宫。
  8. 《西周封国考疑》晉国分封都問題与晉侯墓地研究 第115頁
  9. 《晉国史纲要》第一章 三、遷都絳邑 第9-10頁
  10. 《晉国史纲要》第十二章 五、城市的兴起 第207頁
  11. 《史记•晋世家》
  12. 12.0 12.1 《左传·昭公元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其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
  13.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13.17 13.18 13.19 13.20 13.21 白壽彝版《中国通史》第03卷 上古時代 第五章 晉、郑
  14. 《正义》:“唐叔虞子燮父徒居晉水旁,今并理故唐城。”
  15. 15.0 15.1 15.2 15.3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子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级、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
  16. 《史記·晉世家》:“自唐叔至靖五世,无其年数”
  17.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作靖侯十八年,《史记•晋世家》作靖侯十七年,以此推断,靖侯元年为前857年。
  18. 《晉国史纲要》第一章 西周的晉国 三、遷都絳邑
  19. 《左传·桓公二年》: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20. 《古本竹书纪年》:(周宣王)三十八年,王师及晋穆侯伐条戎、奔戎,王师败逋。
  21. 《左传·桓公二年》: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立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
  22. 《左传·桓公二年》: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
  23. 《左传·隱公五年》: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
  24. 《左传·桓公七年》: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
  25. 25.0 25.1 张蔭麟《中国史纲》第三章霸国与霸業 第61頁
  26.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嬖,欲立其子,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晋侯说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二五卒与骊姬谮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耦。
  27. 《左传·閔公元年》: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28. 《左传·僖公四年》: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29. 《左传·僖公五年》: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遂出奔翟。
  30. 《左传·僖公六年》: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31. 31.0 31.1 31.2 31.3 31.4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晉秦的崛起,晉国的霸業 一、晉国的统一和发展 第8.9頁-90頁
  32. 32.0 32.1 32.2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晉秦的崛起,晉国的霸業 一、晉国的统一和发展 第91頁-92頁
  33.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惠公卒。怀公命无従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狐突之子毛及偃従重耳在秦,弗召。冬,怀公执狐突曰:“子来则免。”对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臣闻命矣。”乃杀之。卜偃称疾不出
  34. 34.0 34.1 34.2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五、晉由亂而治,晉文公得政 95頁-96頁
  35.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大子圉为质于秦,将逃归,谓嬴氏曰:“与子归乎?”对曰:“子,晋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归,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従子而归,弃君命也。不敢従,亦不敢言。”遂逃归。
  36.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従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啬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37.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也活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38.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
  39.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辞秦师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
  40. 《左传·僖公十一年》:夏,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秋,晋侯平戎于王。
  41.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与之阳樊、温、原、欑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阳樊不服,围之。苍葛呼曰:“德以柔中国,邢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42.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晉秦的崛起,晉国的霸業 六、城濮之战,晉文公称霸 第97頁
  43.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晉秦的崛起,晉国的霸業 九、晉趙氏掌权,霸業的中衰 第107頁
  44.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晉秦的崛起,晉国的霸業 二、晉秦河曲之战,秦召新城之盟 第108頁-109頁
  45.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章 諸侯的改革与大国的争霸 第二节 晉秦的崛起,晉国的霸業 五晉趙氏“弒”君,公卿始专政 第113頁-114頁
  46. 《晉国史纲要》第五章 一 趙氏专政 第69頁
  47. 《左传·宣公九年》:晋荀林父以诸侯之师伐陈。晋侯卒于扈,乃还。
  48. 48.0 48.1 48.2 《晉国史纲要》第五章 二 下宮之役与欒氏为政 第70-71頁
  49. 《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救郑。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
  50. 《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二子书,曰:“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巫臣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于吴。吴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马陵之会,吴入州来。子重自郑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
  51.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宫,且巷出车,吉。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师,郑人修城,进复围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门,至于逵路。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52. 《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従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
  53. 53.0 53.1 53.2 张蔭麟《中国史纲》第三章霸国与霸業 第63-66頁
  54. 《左传·成公十六年》:会于沙随,谋伐郑也。
  55. 《左传·成公十七年》:郑大子髡顽、侯孺为质于楚,楚公子成、公子寅戍郑。
  56. 56.0 56.1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晉秦的崛起,晉国的霸業 四、首次弭兵的破裂,晉楚鄢陵之战 第129頁-131頁
  57. 《左传·成公十七年》:反自鄢陵,欲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
  58. 《左传·成公十七年》:晋杀其大夫郤锜、郤犨、郤至。
  59. 《左传·成公十七年》:胥童以甲劫栾书、中行偃于朝。矫曰:“不杀二子,忧必及君。”公曰:“一朝而尸三卿,余不忍益也。”
  60. 《左传·成公十七年》: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遂执公焉。”
  61. 《左传·成公十八年年》:晋栾书、中行偃使程滑弑厉公,葬之于翼东门之外,以车一乘。”
  62. 《晉国史纲要》第五章 三 车轅之役与厲公被殺 第72-76頁
  63.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晉秦的崛起,晉国的霸業 五、晉悼公復霸,晉吳与楚秦相持 第131頁
  64. 《晉国史纲要》第六章 晉国霸業的危機 第80頁
  65. 《左传·襄公八年》: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会于邢丘,以命朝聘之数,使诸侯之大夫听命。季孙宿、齐高厚、宋向戌、卫宁殖、邾大夫会之。郑伯献捷于会,故亲听命。大夫不书,尊晋侯也。”
  66.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晉秦的崛起,晉国的霸業 五、晉悼公復霸,晉吳与楚秦相持
  67.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晉秦的崛起,晉国的霸業 八、宋向戌弭兵,晉楚二次盟成
  68. 68.0 68.1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二节 晉秦的崛起,晉国的霸業 七、郑晉齊的内變,晉吳与楚齊的争衡
  69. 《晉国史纲要》第八章 第-109110頁
  70. 《左传·昭公三年》:君日不悛,以乐慆忧
  71. 71.0 71.1 71.2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五节 晉楚相繼衰落,吳越先后争霸 二、晉国霸主地位的衰落
  72. 《晉国史纲要》第八章 第111頁
  73.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五节 晉楚相繼衰落,吳越先后争霸 四、齊景公復霸,晉齊东方争衡
  74. 74.0 74.1 白壽彝版《中国通史》第03卷 上古時代 第五章 晉、郑 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晉
  75. 《晉国史纲要》第九章 三家分晉 四、韩趙魏共灭智氏——三家分晉 第137-138頁
  76. 《古本竹书紀年》:出公“二十二年、趙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殺知伯,尽并其地”
  77. 77.0 77.1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第六章 春秋時代的社会构成和阶级鬥争 第三节 各国新旧勢力的鬥争,国家政权的封建化 一、晉国由卿大夫专权到“三家分晉”
  78. 《史记•赵世家》
  79.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80. 《淮南子·主术》高誘注:“县,遠也”
  81. 《左传·襄公三十年》:以为绛县师,而废其舆尉。
  82. 《左传·昭公五年》:……韩赋七邑,皆成县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晋人若丧韩起、杨肸,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
  83. 83.0 83.1 83.2 《晉国史纲要》第八章 六、县郡制的形成和发展
  84. 《左传·昭公三年》:“晉之別县不唯州”
  85. 《中国行政区劃史》总论、先秦卷 第274頁
  86. 《左传·哀公二年》: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87. 《《中国行政区劃史·总论、先秦卷》》第287頁
  88. 《穀梁传》:「晉伐鲜虞,其曰晉,狄之也,其狄之何也?不正其与夷狄交伐中国也。」
  89. 《左传·成公十七年》晋侯使吕相绝秦
  90. 《左传·成公十七年》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
  91. 《晉国史纲要》 第四章 晉秦战争 二 殽之战 第59頁
  92.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才,晉实用之。”
  93. 93.00 93.01 93.02 93.03 93.04 93.05 93.06 93.07 93.08 93.09 93.10 《晉国史纲要》
  94. “三伐條戎、奔戎”
  95. 《左传·僖公八年》:晋里克帅师,梁由靡御。虢射为右,以败狄于采桑。……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
  96. 《左传·僖公十六年》:秋,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涉汾,及昆都,因晋败也。
  97.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
  98. 《左传·定公四年》:晋士鞅、卫孔围帅师伐鲜虞……晋荀寅求货于蔡侯,弗得。言于范献子曰:“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
  99. 《左传·成公十三年》呂相《绝秦书》
  100.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
  101. 《左传·宣公十六年》: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
  102. 《晉国史纲要》第十四章 晉国的各种制度 一、宗法制度
  103. 103.0 103.1 103.2 103.3 103.4 103.5 103.6 103.7 103.8 《晉国史纲要》第十四章 晉国的各种制度 二、職官和军制
  104. 104.0 104.1 《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晉国官制 第293-294頁
  105. 《考工記》郑注:“司空掌營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宮室、车服、器械、监百工者。”
  106.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106.5 106.6 《晉国史纲要》第十四章 晉国的各种制度 二、職官和军制 (二)军制
  107.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
  108. 《晉国史纲要》 第十章 晉国的农业和畜牧業 四 晉国的封地制度 第153-156頁
  109. 《晉国史纲要》第十四章 晉国的各种制度 三、法律制度
  110. 《左传·宣公二十九年》: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111. 《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婚姻制度 第243-245頁
  112. 《书·微子之命》:“ 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 ,归 周公于东,作《归禾》。 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113. 《晉国史纲要》第262-263頁
  114. 《左传·庄公二十七年》:晋侯将伐虢,士蒍曰:“不可,虢公骄,若骤得胜于我,必弃其民。
  115. 《左传·襄公十四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従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116. 116.0 116.1 《晉国史纲要》第264頁
  117. 《左传·僖公四年》: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従筮。
  118. 118.0 118.1 118.2 《晉国史纲要》第十六章 思想发展和文化成就 七、文字 第278-282頁
  119. 《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型系统研究》第二节 五国“文字异形”的内容 第45頁
  120. 《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型系统研究》第三章 关于五国“文字异形”的討论 第41頁
  121. 《孟子·离婁下》:“晉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
  122. 《左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
  123. 123.0 123.1 123.2 《晉国史纲要》第十六章 思想发展和文化成就 三、萌芽狀態的史学
  124. 124.0 124.1 124.2 124.3 124.4 《晉国史纲要》第十六章 思想发展和文化成就 四、天文曆法
  125. 《左传·襄公三十年》: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
  126. 126.0 126.1 126.2 《晉国史纲要》第十六章 思想发展和文化成就 五、数学 第275-276頁
  127. 《左传·襄公三十年》: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于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师旷曰:“鲁叔仲惠伯会郤成子于承匡之岁也。是岁也,狄伐鲁。叔孙庄叔于是乎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七十三年矣。”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士文伯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
  128. 《左传·襄公三十二年》: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恤,物土方,议远迩,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属役赋丈,书以授帅,而效诸刘子。韩简子临之,以为成命。
  129.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
  130. 《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有疾,郑伯使公孙侨如晋聘,且问疾。叔向问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沈、台骀为祟。’……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巨将死,天命不佑’”
  131. 131.0 131.1 131.2 131.3 《晉国史纲要》第十六章 思想发展和文化成就 六、医藥学 第277-278頁
  132. 《左传·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公揖而入。献子従。公立于寝庭,谓献子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従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泽、林、盬,国之宝也。国饶,则民骄佚。近宝,公室乃贫,不可谓乐。”公说,従之。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
  133.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曰:“而天厉不戒……
  134. 《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使医衍鸩卫侯。宁俞货医,使薄其鸩,不死。
  135. 《呂氏春秋·紀·卷第八》:趙简子有两白騾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謁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騾之肝病則止,不得則死。」」謁者入通。董安于御于側,慍曰:「譆!胥渠也,期吾君騾,請即刑焉。」简子曰:「夫殺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殺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殺白騾,取肝以与阳城胥渠。
  136. 錢穆《中国史学名著》
  137. 137.0 137.1 137.2 137.3 《晉国史纲要》第十六章 思想发展和文化成就 八、詩歌音乐 第282-285頁
  138. 《论语》:“不学詩,无以言”
  139.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従。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140. 《詩經·魏风·园有桃》郑箋:“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謠”
  141. 《左传·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軘车淳十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鏄磐,女乐二八。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
  142. 《左传·隱公五年》:“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
  143. 《晉国史纲要》第十章 晉国农业和畜牧業 第140頁
  144. 《世本·作篇》雷学淇校輯本
  145. 《晉国史纲要》第十章 晉国农业和畜牧業 第141頁
  146. 《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
  147. 《晉国史纲要》第十章 晉国农业和畜牧業 第143頁
  148. 《国语·晉语》:“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 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149. 《晉国史纲要》第十一章 手工業的发展 第160頁
  150. 150.0 150.1 《晉国史纲要》第十一章 手工業的发展 第161頁
  151. 《国语·晉语四》:商、工、皂、隸不知遷業
  152.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
  153. 《国语·晉国八》:“夫绛之富商,韦藩木楗以过于朝,唯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154. 《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三
  155. 《左传·襄公四年》
  156. 《晉国史纲要》 第十二章商業的繁榮和城市的兴起 第204頁
  157. 《晉国史纲要》 第十二章 商業的繁榮和城市的兴起 二、金属貨幣的鑄行
  158. 158.0 158.1 158.2 158.3 158.4 《西周封国考疑》,任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中国北京,2004年8月,ISBN 7-80190-238-6

参考文献

  1. 左丘明左传
  2. 国语
  3. 古本竹书紀年
  4. 世本
  5. 白壽彝主編《中国通史》
  6. 顾德融、朱顺龙 著《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7-208-03612-8
  7. 李孟存 常金倉 著《晉国史纲要》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 7-203-00844-4
  8. 任偉 著《西周封国考疑》 社会科学文獻出版社 ISBN 7-80190-238-6
  9. 张蔭麟 撰 《中国史纲》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7-5325-2674-7
  10. 《中国历史大辭典》附錄二 中国历史紀年表
  11. 錢穆《中国史学名著》
  12. 趙学清 《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型系统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 7-5320-9758-7
  13. 周振鶴主編 周振鶴、李曉杰著 《中国行政区劃通史·总论、先秦卷》 復旦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9-05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