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建筑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国佛教建筑指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与佛教有关的建筑。最早记载的佛教传入汉地的时间是汉朝,朝廷命建白马寺供僧安居。原是朝廷的政事管理机构,共有九个,称为九寺;佛教传入后,渐渐将“”作为了佛寺的代名词,也称寺院。中国传统上将供奉佛菩萨、神祇、先祖的宗教场所均称为寺庙,甚至有的方言中还有“庙子”的称谓,实际上佛寺不应该称寺庙,因为寺专用于佛寺,而的本意是供奉祖宗先贤,如祖庙、太庙孔庙,这些庙宇也不该称为“寺”。汉传寺院一般有山门(有的供有哼哈二将)、天王殿、弥勒殿(供奉据传为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的造像)、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为汉地佛寺的主殿),有些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且安放亡人骨灰)、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药师佛殿(供奉药师佛)、后殿(供释迦牟尼佛)、舍利塔、藏经阁、讲堂、钟楼鼓楼等。

在中国云南南部地区(北泰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聚居地),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也被称为奘房缅寺

常规功能

历史

格局样式

山门

山门名称由来有多种说法;包含无稽之谈,穿凿附会:

第一种说法认为山门之名是因三武之祸而形成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还有唐武宗都实施过灭佛。因和尚都要剃度,他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另外,由于佛教是从印度传进中国,并非中国的原始宗教,所以他们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和尚听到皇上要灭了他们,于是纷纷逃往山上,待风波平息后,和尚们便在山腰或山脚下建立一座山门,借此引领香客们使他们知道山上有座庙,可以让他们去供奉。

第二种说法认为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门”。

第三种说法认为正确名称应是“三门”,“三门”可指信心门、智慧门、慈悲门,或意含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义,或为三烦解脱境界之门,或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通之门;“三”亦可指信、解、行三者。

放生池

大智度论》记载:“建德六年(577年),齐地佛门遭劫。闻率僧众四十余循海路奔建康。辄遇大风波,楫折船沉。忽现巨龟,负众僧出水,须臾抵健康。闻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龟对曰:师父曾记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龟也。闻恍然大悟。奏闻宣帝,帝大悦,敕建报恩寺,香火祀之。”[1]

放生池最早的建立者是天台宗的建立者智𫖮[1]759年,唐肃宗下令所有佛寺建立放生池。《多宝名经》记载当时81所佛寺在皇帝的命令下建立了放生池。[1]

天王殿

天王殿通常都是位列山门殿或者山门之后,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第一重殿堂。[2]天王殿前后都有门,因此天王殿就成了过殿,信徒常常从前门进入,后门走出来。[2]天王殿前面供奉弥勒佛,弥勒佛后门是韦驮天,四周是四大天王。[3]

天王殿主要供奉四大天王、弥勒佛和韦驮天。[2][3]

佛教中,弥勒佛是释迦摩尼的接任者,是未来佛,早起形象是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结佛印,相貌俊朗。[3]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浙江奉化有名僧人叫“契此”,体态丰腴,大肚子,肩挑布袋,经常嬉笑着在街市上行乞,人称“布袋和尚”,他圆寂时留下一首佛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4]后来人们逐渐把弥勒佛塑造成肥头大耳、咧嘴大笑、坦胸露乳、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4]

韦驮天是佛寺的守护神,在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他已经演变成武将形象,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英俊威武。[4]

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居须弥山,穿白衣,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居须弥山琉璃宫,穿青衣,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居须弥山向银宫,穿红衣,手上握着一条蛇或者一条龙;北方多闻天王,居须弥山水晶宫,穿绿衣,右手持宝伞,左手持银鼠。[2]长阿含经》曰:“东方天王为护佛菩提人;南方天王为护阎浮提人;西方天王为瞿耶尼人;北方天王为护国单越人。”[2]

弥勒殿

弥勒殿主祀弥勒佛

大雄宝殿

在佛教中,以大雄作为释迦牟尼的称号之一,因为佛陀具备十力,降伏四魔,无有畏惧,故称大雄[5]。在《妙法莲华经》中,也以大雄的称号,来称呼释迦牟尼[6][7][8][9]。寺院中,供奉释迦牟尼的主殿,因此也被称为大雄宝殿。

临济寺大雄宝殿内佛像

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其姿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结跏趺坐,左手横置于左足,为“定印”,释义“禅定”,右手则自然下垂,名“触地印”;另一种为结跏趺坐,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为“说法印”,表示佛陀说法姿势。

大雄宝殿有时也会供奉华严三圣释迦文殊普贤)、娑婆三圣释迦观音地藏)或三宝佛(中央释迦、西方弥陀、东方药师或者阿閦)不等,视乎佛寺的宗派和宗教观而定。有时佛像旁会兼奉尊者,比如阿难迦叶舍利弗目犍连十八罗汉不等。

法堂

法堂的建筑形式和其他佛殿类似,但是室内更加宽敞明亮。[10]法堂内中部靠后一般建有高台,台中放置一张座椅和讲桌,桌上放着佛像,台后放置一张屏风或者挂着一幅狮子图,因为佛教讲经说法又称“狮子吼”。[11]台两侧布置听讲席位,钟鼓,以便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时鸣响。[11]法座两侧布置听讲席位,以便僧侣和俗家信徒聆听讲座。[11]

祖师殿

禅宗寺院中,祖师殿中间供奉达摩祖师,左边是六祖慧能,右边是百丈怀海[12]达摩祖师从古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后人追认他是禅宗的初祖。[12]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建立者,他之后的禅宗改变了中国佛教面貌,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像极其深远。[12]百丈怀海是六祖慧能的三传弟子,他把禅宗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同时建立了一整套清规戒律,对禅宗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12]

伽蓝殿

在中国的汉传佛教中,伽蓝殿主要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13]传说,隋朝天台宗建立者智𫖮在今湖北省玉泉山时,夜晚遇到一个怪物,有位生有长髯的大神现身和他交谈,自称汉将军关羽,智𫖮给他讲经说法,他皈依佛教,誓愿作佛教的护法。[13]把关羽列入佛教护法神,使得佛教在中国民间更加广泛传播。[13]

罗汉堂

罗汉,是“阿罗汉”是简称,意译是“杀贼”、“不生”,即“自觉者”。[14][15]大乘佛教中,罗汉地位低于菩萨,位列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14]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脱离生死轮回。[14]

罗汉堂一般供奉的是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14][15]

中国汉传佛教寺院建有罗汉堂,有时候称五百罗汉殿、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院,叫法不尽相同。一些寺院还举行供养五百罗汉的法会,一年一次。[16]

地藏殿

根据佛经记载,“地藏”来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和《地藏十轮经》。[17]《地藏十轮经》记载:“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17]地藏菩萨受释迦摩尼的嘱托,在释迦摩尼圆寂之后,弥勒佛到来之前,教化众生,拯救一切苦难,他曾发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因此地藏菩萨号称“愿力第一”。[17]

地藏菩萨一般是出家比丘形象,身披袈裟,光头或者戴着毗卢帽,结跏跌坐,左手持锡杖,代表爱护众生,戒修精严,右手持如意宝珠,代表满足众生愿望。[18]有的寺院地藏菩萨是立像,两旁分别立着一比丘和一长者,比丘是道明,长者是悯公。[18]一些规模较大的寺院,地藏殿里两侧还有幽冥地府十位阎罗王的像。[18]

观音殿

观世音,又译作“光世音”、“观世自在”、“观自在”等,是阿弥陀佛的左协侍,西方三圣之一,以“大慈大悲”的品德著名。[19]根据佛经记载,遇难者只要念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其解脱。[19]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很多,中国各地佛寺供奉各不相同,常见的有圣观音、自在观音、千手观音。[20]

  • 圣观音,形象是结跏跌坐,手持莲花或者玉净瓶,身上有璎珞项钏等装饰,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坐像,这一形象是观世音菩萨的主要标志。[20]
  • 自在观音,观世音菩萨一腿盘膝而坐,一腿下垂,旁边有一个盛满甘露的玉净瓶,瓶中有柳枝,象征观世音菩萨以大悲甘露遍洒人间,身旁有一童男和童女,男童是善财童子,女童是龙女[20]
  • 千手观音,又名“千手千眼观音”,身体两侧伸出千条手臂,一般以42根手臂象征千手,各手掌中一只眼睛,除中央两手合掌外,其他手臂分别持有金刚杵、宝剑、宝印等法器,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21]

药师殿

在药师佛殿是祀奉药师佛

药师佛雕像坐在莲花基座的中央,通常举止庄重,体态庄重,身体蓝黑。他大耳朵贴在肩膀上,穿着佛陀的衣服,露出胸部和右臂。在药师佛的左边是日光菩萨,手里拿着一个太阳轮,代表着光线;右边是月光菩萨,与月亮在他的手轮,代表凉意。他们被称为“ 药师三尊”或“东方三圣”。许多中国人认为,奉行斋教者能够治愈一切疾病,减轻各种疾病和痛苦,抵御不幸和延年益寿,因此自古以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崇拜斋教者。

后殿

供奉释迦牟尼佛。

藏经阁

藏经阁主要收藏《大藏经》,古时候称作“一切经”,共有4000多种,内容包括三部分。[22]经是佛陀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陀为佛教徒制定的日常生活的规则,论是佛教徒阐明经理的著述。[22]

藏经阁内常供奉南朝梁傅大士及其二子普建、普成像[a],他发明了“轮藏”,即立有中柱、共八面、可转动之经书架,并认为具信心者转动轮藏功德与诵经相同。[23][24][25]此外藏经阁一般还供奉释迦牟尼及二位胁侍菩萨像,[23]日本的藏经阁则还供奉日本天台宗建立者最澄大师像。[23]

藏经阁一般在整个寺院中轴线最后端、地势最高的地方,常有两层,顶层叫“千佛阁”。[22]

画廊

注解

  1. 傅大士又称“善慧大士”,二童子则俗称“笑佛”[24]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张驭寰 (2014),第115–116页.
  2. 2.0 2.1 2.2 2.3 2.4 张驭寰 2012a,第76页.
  3. 3.0 3.1 3.2 梓岩 2012,第27页.
  4. 4.0 4.1 4.2 梓岩 2012,第28页.
  5. 《相应部》〈第四 恶魔相应〉:“时,恶魔波旬诣世尊处。诣已,以偈言世尊曰:‘任何大众前,敢如是无畏,作师子吼耶。此处角力士,乃汝之敌手。既胜汝曾思。’[世尊:]‘大雄众会前,欢善依无畏,如来得十力,超离世爱著。’时,恶魔波旬苦恼以:‘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萎身没形于其处。”
  6. 《妙法莲华经》卷3〈授记品第六〉:“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7. 《妙法莲华经》卷5〈从地踊出品第十五〉:“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8. 《正法华经》卷3:“时大迦叶则说颂曰:‘……大雄导师,教化我等,睹见下劣,乐喜小乘,度脱我辈,使得安隐,便复授决,当成佛道。’”
  9. 《佛说金毘罗童子威德经》:“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欲自决疑,及观四众咸悉疑惑,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大雄猛世尊,师子奋迅王,神光遍十方,天宫诸龙宫,参辰日月天,并此三千界,咸悉作金色,自身及他身,威德自隐没,天人阿修罗,四众大怖畏。唯愿天中天,为我显斯法’”
  10. 梓岩 2012,第35页.
  11. 11.0 11.1 11.2 梓岩 2012,第36页.
  12. 12.0 12.1 12.2 12.3 梓岩 2012,第39–40页.
  13. 13.0 13.1 13.2 梓岩 2012,第36–37页.
  14. 14.0 14.1 14.2 14.3 梓岩 2012,第47页.
  15. 15.0 15.1 张驭寰 2012a,第97页.
  16. 张驭寰 2012a,第98页.
  17. 17.0 17.1 17.2 梓岩 (2012),第41页.
  18. 18.0 18.1 18.2 梓岩 (2012),第42页.
  19. 19.0 19.1 梓岩 2012,第44页.
  20. 20.0 20.1 20.2 梓岩 2012,第45页.
  21. 梓岩 2012,第46页.
  22. 22.0 22.1 22.2 梓岩 2012,第48–49页.
  23. 23.0 23.1 23.2 张驭寰 2012,第80–81页.
  24. 24.0 24.1 丁福保 2002.
  25. 慈怡法师 1988.

来源书目

参见

汉字文化圈各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