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郭沫若
鼎堂
尚武
出生郭開貞
(1892-11-16)1892年11月16日
 大清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
逝世1978年6月12日(1978歲-06-12)(85歲)
 中國北京市北京醫院
國籍 大清 (1892年–1911年)
 中國 (1912年–1928年)
中國(1928年–1949年)
 中國(1949年–1978年)
籍貫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
職業作家歷史學家
活躍時期任期:1949年10月-1978年6月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配偶張瓊華、佐藤富子于立群
兒女8子3女,包括郭世英
父母父親:郭朝沛
母親:杜遨貞
獎項蘇聯列寧和平獎(1951年)
學術工作
主要領域中華文化中國歷史
主要職務
 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任期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任期
1954年9月27日-1978年6月12日
委員長劉少奇 朱德 葉劍英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任期
1949年10月19日-1978年6月12日
總理周恩來 華國鋒
繼任方毅
 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
(排名第三)
(兼任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
任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
任期
1949年10月19日-1954年9月15日
總理周恩來
主席毛澤東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郭沫若足印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鼎堂尚武,筆名高汝鴻麥克昂易坎人谷人愛牟杜荃石沱等,後以家鄉大渡河雅河的別稱「沫水」和「若水」取名沫若,晚年敬稱郭老四川樂山人,客家人,是中國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郭沫若歷經清末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時期之諸多重要的歷史節點。

郭沫若著述頗豐,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他亦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唯物史觀史學的先鋒、甲骨學四堂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後,曾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聯首任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取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

生平

祖籍

樂山《郭氏家譜》所載,郭沫若的祖籍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先祖郭福安為郭子儀之後裔。郭沫若在《德音錄·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前(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閩遷蜀,世居樂山縣銅河沙灣鎮」,「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福建寧化縣閩西客家民系地區,不過郭沫若已是入蜀第六代,是否會客家話,是否自認客家人,有待文獻發掘;後世客家研究有時追認他是客家人。

郭沫若曾祖父郭賢惠之先輩由寧化縣來四川之時「做苧麻生意」,採集寧化野生苧麻,跟隨入川之馬幫,到今日之牛華鎮(即郭家早期之坐房)進行交易,並於後來開拓麻布生意成功後繼而開設13座驛站

早年

郭沫若是四川省樂山縣人,少年曾就讀於成都石室中學。父親郭朝沛經營商業。母親杜遨貞,是一個沒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兒。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1921年1月,還在上學的郭沫若以病假名義休學3個月,以便前往京都帝國大學旁聽文科。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着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與郁達夫等人一同創立文學學社「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這一時期郭沫若的詩作,同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作品,影響了台灣日佔時期的早期新詩創作[1]。郭沫若雖熱衷文學,卻沒放棄自己原本的學業,1923年他獲得了九州帝國大學醫學學士學位。

1926年3月赴廣州市就任廣東大學文科學長,兼任第六屆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員。中共廣東區學生運動委員會書記惲代英代表黨組織建議郭沫若去黃埔軍校做一些宣傳工作,這時北伐戰爭即將開始,郭沫若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行營秘書長。北伐軍攻克武昌後,郭沫若升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中將副主任(主任是鄧演達)。不久赴南昌市兼任總政治部駐贛辦事處主任,郭沫若升任南昌特別黨部執行委員、總司令部行營政治部主任,每月加發200元津貼。1926年到1927年兼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蔣介石着手「清黨」時,郭沫若隱蔽在朱德的家裏,寫下了聲討蔣介石的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發表在《中央日報》副刊,指出「蔣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紳、貪官污吏、賣國軍閥、所有一切反動派——反革命勢力的中心力量」,是「一個比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張宗昌等還要凶頑、還要狠毒、還要狡獪的劊子手」。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郭沫若是武漢國民政府的第二方面軍(司令張發奎)政治部中將主任。

郭沫若於1927年8月4日深夜抵達南昌,參加八一南昌起義,這時才知道他已經被推舉為革命委員會委員和七人主席團成員,兼任總政治部主任和宣傳委員會主席。8月5日,按原計劃起義部隊離開南昌南下潮汕地區東江。1927年9月初,南昌起義軍到達瑞金,在一所小學校裏由周恩來李一氓作介紹人,郭沫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時宣誓入黨的還有賀龍。1927年10月初,起義部隊在潮汕被打散,郭沫若等四人在普寧縣隱蔽了10天後,由神泉鎮搭船前往香港,10月下旬抵港。一個月後由香港上海市。1927年12月23日蔣政府發出通緝郭沫若,十年後蔣介石才撤銷通緝令。與周恩來會晤後,周安排郭赴蘇,但郭沫若患上了嚴重的斑疹傷寒,住院治療了一個多月,錯過了航班。這次大病,造成郭一隻耳朵終生全聾。1928年2月,周恩來與郭沫若談話,令其保留黨籍出國前往日本避難,做學術研究積累聲望,將來以公開的無黨派面目做文化圈的領袖。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化名吳誠,從上海乘船赴日。

流亡日本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間,受到日本憲兵和警察的長期監視和騷擾。同時開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通過引用當時的歷史文獻資料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學發展規律的論斷,提出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注 1],郭沫若由此在中國開創了唯物史觀派,該學派在此後佔據了中國大陸學術界的主流地位。此外,郭沫若憑藉這一時期的古文字研究,發表了《古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文字研究》、《金文叢考》、《卜辭通纂》,轟動了學界,成為與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並稱甲骨四堂,並藉此於1948年當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在日期間,郭沫若還翻譯出版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

郭沫若反對國內的夏衍周揚提出的「國防文學」主張,持堅決反蔣的態度。直至看到了中共的《八一宣言》,才轉變態度,認識到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國防文學也是個正確的口號,並說:「好,黨決定了,我就照辦,要我做喇叭,我就做喇叭」。[2]此後郭沫若發表了《在國防的旗幟下》等文章。1937年5月下旬,郁達夫從南京來電,謂「委員長有所借重乞速歸」,郭沫若等了一個多月遲遲不見南京方面有所動靜,給在陝北的李一氓寫信:「二萬八千里的行程,我的肉體未能直接參加,我是十二分抱歉的。但我始終和從前一樣……」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政府加緊了對郭沫若的監視。7月25日,蔣介石允准撤銷對郭沫若之通緝令;是日,流亡的郭沫若,化裝乘加拿大籍「日本皇后號」頭等艙回國;7月27日至上海;7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知照行政院、司法院、軍事委員會,取消對郭沫若通緝令[3]:5518。行前未告知日籍妻子與孩子們。

抗戰和內戰時期

1937年7月27日下午,郭沫若登陸上海,隨後創辦《救亡日報》為淞滬抗戰鼓動宣傳。回國後前往南京拜謁蔣介石,然後發表了一篇《蔣委員長會見記》,對蔣介石進行歌頌,不久拜見汪精衛夏衍回憶:「在這一段時期內,最使我感動的是他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周恩來同志的出自內心的敬愛。有一次對我說:和蔣介石、陳誠這些人見面,在我的感情上是很彆扭的,可是和他們談話之後,我才理解到恩來同志指示的正確。」[4]淞滬會戰失敗後,郭沫若經香港至廣州,於1938年1月1日復刊《救亡日報》。旋即接到在武漢的陳誠電報,請郭沫若立至武漢市,要事相商。1月9日抵漢之後,從黃琪翔處獲悉是陳誠邀請郭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三廳廳長之職。在武漢的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王明博古中共長江局領導勸說郭就職。周恩來說:「有你做第三廳廳長,我才可考慮接受他們的副部長,不然那是毫無意義的。」即指副部長是虛職,而三廳廳長是實職可以做大量實際工作。3月中旬,郭沫若接受了軍委會政治部三廳廳長職務。中共長江局決定把三廳作為抗日統一戰線的機構,動員安排了大量文藝界抗日名流人士入三廳工作,包括:胡愈之陽翰笙郁達夫徐悲鴻沈鈞儒田漢冼星海洪深馮乃超等在三廳任職。1938年4月1日,政治部三廳正式在武漢工作,投入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武漢抗戰文化運動,如「擴大宣傳周」、「七七獻金」等活動,發動歌詠、話劇、電影等各界一同宣傳抗戰。郭沫若特別重視把三廳的文藝宣傳對象擴大到廠礦工人和下層民眾,貫徹中共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原則。這也引起了政治部主任陳誠為首的國民黨一部分人的反感。

郭沫若在武漢、重慶期間,已經秘密恢復了黨員身份,與周恩來、鄧穎超在一個黨小組中開會。郭沫若還與鄧穎超一起作為入黨介紹人,發展於立群入黨。

1938年胡風指出當時的文化界「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一聲號召可以波動世界的大作家。」周恩來認為郭沫若適合扮演這個角色。於是周向中共中央提出這個建議。1938年夏天,中共中央黨內決定:郭沫若為魯迅的繼承者、中國革命文化界的領袖。[5]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前夕,郭沫若隨周恩來撤離武漢,輾轉來到重慶市。1940年1月11日,郭沫若在創刊兩周年的《新華日報》上批評蔣政府「連話都不如老百姓說,那是很危險的。反之,能代表老百姓說話的,那力量是比長江大河還要大」。1940年9月,蔣介石突然下令免去郭沫若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職務,調任政治部設計委員閒職,並明文要求軍委會工作人員一律加入國民黨。郭沫若以及三廳內的大批文藝界人士遞交辭呈。周恩來找到信任政治部主任的張治中勸說。蔣介石召見郭沫若、陽翰笙等人宣佈成立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安置以郭沫若為首的這批人,並可以不加入國民黨。中共中央南方局決定同意此項決定,借政府機關招牌開展有理有利有節鬥爭,擴大抗日統一陣線影響。1940年12月7日,文化工作委員會成立,明文規定:文工會只能潛心研究文化,不能對外從事政治工作。郭沫若任文工會主任委員,陽翰笙、謝仁釗為副主任委員,周恩來為指導委員,除原三廳的近40人參加外,還邀請了沈雁冰翦伯贊胡風陶行知侯外廬王崑崙等任委員。文工會經常舉辦文藝講座、文化講座、國際問題講座、國際問題座談會和各種形式的報告會。

不久,發生皖南事變。中共南方局為預防四一二政變重演,疏散在重慶的一批左翼文化人赴延安桂林昆明、香港等地,郭沫若奉命留在重慶,繼續主持文工會。周恩來指示文工會「勤業、勤學、勤交友」,在活動的方式上注意了有所節制,以保存力量。1941年為慶祝郭沫若五十誕辰和創作二十五周年紀念,周恩來安排陽翰笙把慶祝搞成全國性的政治活動,以振奮文化界自皖南事變與蘇德戰爭慘敗以來的士氣。陽翰笙約請了孫科邵力子陳布雷、張治中、張道藩馮玉祥沈鈞儒黃炎培鄧初民、翦伯贊、章伯鈞羅隆基、王崑崙、屈武、黃琪翔等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四十名為慶祝活動的發起人,周恩來亦在列。1941年11月16日下午,在重慶的中蘇文化協會餐廳和院子裏舉行茶話會,參加者兩千餘人,由馮玉祥主持,老舍、張道藩、黃炎培、張申府、周恩來、沈鈞儒等大會發言;並展覽郭沫若25年來專著、譯本、手稿八十多種約兩千餘萬字,以及郭沫若各個時期的工作和生活照片。當天,昆明、延安、桂林、香港、新加坡等地也舉辦了文化界的慶祝活動。紀念文章陸續刊載了半年。慶祝活動期間,重慶上演了郭早年的話劇《棠棣之花》,周恩來建議採取「全明星」制,配角都由第一流演員擔任,郭沫若親身參加排演與修改劇本。公映後在重慶引起轟動,周恩來觀看了七場。劇中插曲《湘纍》成為經得起歷史考驗流傳下來的歌曲。周恩來安排《新華日報》出專刊評論對《棠棣之花》和歷史劇創作。也激發了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熱情,1942年1月上旬僅用9天完成五幕話劇《屈原》的劇本。再次由重慶話劇界全明星制排演《屈原》,劇本還全文連載於《屈原》連載於1942年1月24日至2月7日的《中央日報》副刊。 1942年2月上旬郭沫若又僅用9天創作了五幕歷史劇《虎符》。1942年五、六月,創作了五幕歷史劇《高漸離》。1942年9月上旬,僅用5天創作了歷史劇《孔雀膽》,這是郭沫若歷史劇中唯一沒有影射當時政治的作品。1943年三、四月,創作了寫夏完淳的歷史劇《南冠草》。這六齣歷史悲劇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歡迎。台大歷史系教授王遠義認為郭沫若等人這一時期的作品,開創了一條大眾形式與精英創作結合,現代性與傳統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學與文化道路。 [6]

文工會期間,郭沫若繼續從事歷史研究。1942年4月發表《殷周是奴隸社會考》、《墨子的思想》、《述吳起》、《秦漢之際的儒者》、《公孫尼子與其音樂理論》、《呂不韋與秦代政治》、《青銅時代》和《十批判書》等。1943年與林語堂沈從文施蟄存展開論戰。

1945年3月30日,政治部文藝工作委員會被張治中予以解散。1945年6月,郭沫若由重慶乘美國軍用運輸機,轉道印度伊朗,赴蘇參見蘇聯科學院二百二十周年紀念大會。6月29日出席克里姆林宮夜宴,莫洛托夫斯大林布爾加寧到場。還參觀了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的戰爭浩劫後的城市廢墟。日本宣佈投降後,郭沫若於8月16日登機回國,在在蘇聯作訪客五十天。8月20日抵重慶。9月3日,與文化界人士拜會參加重慶談判的毛澤東。郭沫若看到毛澤東用舊懷錶,便把自己手上的表送給了毛澤東。此後毛澤東長期戴這塊手錶。此間,參加了圍繞剛公開發表的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的論戰,用毛澤東原韻填詞兩闋,稱讚原詞「開生面,是堂堂大雅,謝絕妖嬈」,「何足道!縱漫天迷霧,無損晴朝」。

1946年1月10日,作為社會賢達代表出席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5月8日,全家乘飛機去上海。1947年11月,按照中共安排,舉家搬到香港,擔負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香港分會的領導工作。1948年8月25日,香港《華商報》副刊《茶亭》開始連載郭的《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曲》)持續3個月。郭沫若在日本的前妻安娜看到《華商報》後,帶兩個兒女到香港。由馮乃超出面與安娜懇談,最後安娜接受了黨組織的安排,帶着她的兒女們去解放區大連定居。

1948年11月23日,乘船離開香港,12月1日抵達遼東的安東石城島上岸。12月6日抵瀋陽。1949年2月25日乘火車進京。

解放戰爭期間,因為考古學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郭沫若在未出席中央研究院議的情況下,當選為第一屆院士[7]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

郭沫若在中國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1950年《人民畫報》。
1952年郭沫若領取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沫若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聯主席兩職位,並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等職。在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一次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在第一至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均被選為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並任全國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四屆常務委員,第二、三、五屆副主席。

1951年郭沫若獲頒蘇聯國際斯大林獎。1951年7月28日,中國史學會正式在北京成立,郭沫若做主旨發言。1954年,中國史學會公佈第一屆理事會名單,郭沫若擔任主席,吳玉章范文瀾擔任副主席[8],同時產生43名理事、7名常委理事[9][10]

1958年,郭沫若恢復中國共產黨黨籍。「文革」初期,郭沫若被批判,很快就得到了特別保護[注 2]。儘管毛澤東下令保護郭沫若,但郭沫若和妻子於立群的處境還是日趨惡化。1967年,在中國音樂學院學習的兒子郭民英自殺。1968年,在北京大學學習的兒子郭世英被北京農業大學的紅衛兵抓去毆打致死。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據其遺囑,郭的骨灰灑在山西省昔陽縣大寨人民公社梯田中。妻子於立群則於1979年2月25日自縊身亡。

影響及評價

郭沫若紀念塑像

郭沫若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和中國歷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學方面,被列為「魯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11];在史學方面,被列為「馬克思主義史學五老」之一[12]。郭沫若曾以歌德自況並被大陸文化界廣泛認可,如周揚曾對郭說「你是歌德,但你是社會主義時代新中國的歌德。」[13]

筆名和別名

郭沫若使用過的筆名和別名超過五十個,有: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汾陽主人、竹君主人、定甫、夏社、沫、愛牟、鼎堂、高浩然、吳誠、林守仁、杜頑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生、陳啟修、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維、郭愛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楊伯勉、杜衍、白圭、戎馬書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龍子、克拉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貞吉、郭麥弱、高鳴、於碩等。[14][15]

文學成就

郭沫若的新詩在語言上有所突破,其處女作《女神》寫作時間和胡適的《嘗試集》是同一時期,即便論發表時間也是緊隨着胡適的《嘗試集》,所以一般認為郭沫若和胡適是漢語新詩的開創者。[16]有些後輩詩人更進一步,例如聞一多在《〈女神〉之時代精神》中,認為郭沫若的詩歌創作大大超過了胡適,「若講新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新呢!」[17]但也有某些研究者認為郭的這些詩歌往往不耐細讀,虛浮叫囂,浪漫濫情。[18]其名作《女神》一詩,受19世紀美國詩人惠特曼的影響。惠特曼的自由詩句子長而口語化,《女神》一詩亦着重詩句節奏,每行重複特定的字詞以帶出節奏,而不用押韻。[19]

  • 女神》1921上海泰東書局
  • 《星空》(詩、散文)1923上海泰東書局
  • 《卷耳集》1923上海泰東書局,詩經國風今譯
  • 《瓶》1926上海創造月刊
  • 《前茅》1921-1928創造叢書
  • 《恢復》1928創造叢書
  • 《戰聲集》1938廣州戰時出版社
  • 《蜩螗集》1948上海群益出版社
  • 《潮汐集》1959作家出版社
  • 《新華頌》1953人民文學出版社
  • 《百花齊放》1958人民日報社
  • 《長春集》1959人民日報社
  • 《駱駝集》1959人民文學出版社
  • 《東風集》1963作家出版社
  • 《屈原賦譯》1953人民文學出版社
  • 《沫若詩詞選》1977人民文學出版社

散文

  • 《三葉集》1920上海亞東出版社、
  • 《文藝論集》1925上海光華書局、
  • 《文藝論集續集》1931上海光華書局、
  • 《羽書集》1941香港孟夏書店、
  • 《盲腸集》1947上海群益出版社、
  • 《蒲劍集》1947重慶文學書店、
  • 《今昔集》1947重慶東方書社、
  • 《沸羹集》1947上海大浮出版公司、
  • 《天地玄黃》1947上海大浮出版公司、
  • 《斷斷集》1958、
  • 《雄雞集》1959北京出版社、
  • 《讀隨園詩話札記》1962作家出版社
  • 《山中雜記》
  • 《南京印象》

小說

  • 《殘春及其他》1923
  • 《落葉》1925上海創造社出版部
  • 《塔》(小說、戲劇)1926上海商務印書館
  • 《橄欖》(小說、散文)《漂流三部曲》1926上海創造社出版部
  • 《水平線下》(小說、散文)《地下的笑聲》1928上海創造社出版部
  • 《豕蹄》

自傳

《沫若自傳》4卷

  • 《少年時代》1947上海海燕書店
  • 《學生時代》1942年起,1958年集結
  • 《革命春秋》1936年起,1958年集結
  • 《洪波曲》1946年起,1959年集結

戲劇

  • 《三個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聶嫈)1926創造叢書
  • 《棠棣之花》1938
  • 屈原》1942重慶文林出版社
  • 《虎符》1942重慶群益出版社
  • 《孔雀膽》1943重慶群益出版社
  • 《南冠草》1944重慶群益出版社
  • 《高漸離》1946上海群益出版社
  • 蔡文姬》1959文物出版社
  • 武則天》1962中國戲劇出版社
  • 鄭成功》1979上海文藝出版社

譯作

其他

史學成就

歷史

郭沫若對中國早期社會的觀點,「主導」了其後中國的史學;他對「封建社會」重新下的定義,既與中世紀歐洲社會不同,甚至不關乎於馬克思的理論,卻成為日後中國史學界對「封建社會」一詞的公認定義。[21]

  •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1930上海聯合書店
  • 青銅時代》1945重慶文治出版社
  • 十批判書》1945重慶群益出版社
  • 《歷史人物》1947上海海燕書店
  • 甲申三百年祭》1944
  • 《奴隸制時代》1952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 《管子集校》1956科學出版社
  • 《鹽鐵論讀本》1957科學出版社
  • 《李白與杜甫》1971人民文學出版社
  • 《中國史稿》(主持編寫)
  •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
  • 《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
  • 翻譯河上肇原著《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

考古

在1930年代中期,郭沫若從理論問題轉向考證,着重考古材料而非古代文獻,也不太引用馬克思主義典籍,出版了《卜辭通纂》、《兩周金文辭大系》、《甲骨文字研究》、《青銅器研究要篆》等著作,使他成為甲骨文金文最重要的專家之一。[22]

  • 《甲骨文字研究》1931年上海出版
  • 《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1931年上海印行
  • 《商周古文字類纂》1931年上海印行
  • 《卜辭通纂》1933年日本東京印行
  • 《殷契粹編》1934年
  • 《石鼓文研究》1939商務印書館
  • 《金文叢考》*《金文叢考補錄》1940年代發表
  • 《詛楚文考釋》1947發表
  •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
  • 《考古論集》

書法

郭沫若以書法聞名,風格獨具特色,有「郭體」之稱。在中國許多名勝地點的招牌和學校校名都採用郭沫若的題字,如故宮博物院北京四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瀋陽四中遂寧中學浙江省桐廬縣中學中國銀行香島中學榮寶齋中國書店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瀋陽故宮華清池黃帝陵半坡遺址吉林大學福州大學牡丹江醫學院西南師範學院重慶師範學院成都武侯祠濟南李清照紀念堂承德一中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州白雲山、峨嵋山《峨嵋天下秀》、都江堰《天府源》、陝西韓城《司馬遷祠》等

著作文集

郭沫若生平著作超過百萬字,集結為《郭沫若全集》38卷,分為文學編、歷史編、考古編,然仍有大量佚文未能收錄。

  • 《郭沫若全集》文學編,共20卷,1982-199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 《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共8卷,1982-1985年,人民出版社,
  •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共10卷,1982-1992年,科學出版社。

此外《郭沫若全集補編》主要包括《翻譯編》、《書信編》和《集外編》共計26卷,其中《翻譯編》14卷,《書信編》4卷,《集外編》8卷,從2014年起動還在編輯過程之中。

家庭

張瓊華

1912年,郭沫若與張瓊華(1890年-1980年)在父母的包辦下結婚,五天後郭沫若離家,兩人沒有離異,以後68年張瓊華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還鄉時向還在守活寡的張瓊華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張病逝於樂山,沒有留下子女。

佐藤富子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與佐藤富子(1893年-1994年)同居。佐藤富子外祖父佐藤昌介是日本北海道大名伊達氏的家臣,高級貴族武士,男爵,日本第一代現代農學家,留美農學博士,北海道帝國大學首任校長。佐藤昌介的女兒佐藤初嫁給了宮城縣黑川郡大衡村大衡字中山三十四番地士族傳道士卯右衛門(入贅後改名佐藤右衛門)。卯右衛門與佐藤初的長女就是佐藤富子。佐藤富子是二人的長女。由於佐藤富子父母極力反對與郭沫若的關係,佐藤富子為此斷絕了與父母的關係,郭沫若為其取名「安娜」。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郭沫若不辭而別離開日本,與安娜斷絕了聯繫。1948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佐藤富子帶着孩子來到香港見到郭沫若,當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後選擇離開。1949年後,佐藤富子幾次去北京找郭沫若協議離婚後權責問題,郭都是避而不見或藉故推脫。後來周恩來親自出面,表示歡迎她和五個孩子都到中國來工作。此後佐藤富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大連,改名郭安娜,跟兒子郭和夫住在一起。郭安娜曾被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爆發後,受到一定影響。在此間她還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歲的母親,但在很長時間內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歲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國她處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過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當時已住院的郭,這也成為他們最後一次見面。

郭沫若與安娜生有五個子女:

  • 長子郭和夫(1917年-1994年)是中國科學院的化學家。
  • 次子郭博(1920年-)是建築家和攝影家,任上海市政府參事室參事、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理事、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等職。
  • 三子郭復生(亦叫佛生,1923年-)是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工程師。
  • 女兒郭淑瑀(1925年-)。郭淑瑀後來與林愛信結婚,生一女林叢。林叢後留學日本,歸化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現任日本國士館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教授,參與創立日本郭沫若研究會[23][24]
  • 四子郭志鴻(1932年-)是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

于立群

1934年,在東京的郭沫若結識岑春煊的外孫女《大公報》記者于立忱並關係親密。1937年于立忱回到中國不久自縊身亡。同年因中日戰爭郭沫若回中國,結識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1916年-1979年)。1938年,郭沫若與于立群同居,並於1939年夏補辦婚禮。1979年,於立群也自縊身亡。

兩人共生四男二女:

其他

郭沫若還有多位情人,包括彭漪蘭于立忱(1912年-1937年,于立群的胞姊)、黃定慧(黃慕蘭,1907年- 2017年)等。

參見

註釋

  1. 「四階段論」後來遭到黃現璠等人的質疑。黃曾於1979年著文提出,認為中國沒有奴隸社會,而「中國未經歷奴隸制社會」是目前中國歷史學界的主流觀點。
  2. 在周恩來的提議下,毛澤東批准了一個「一份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主要包括「高級民主人士」,郭沫若被列為第二位。完整名單如下:宋慶齡郭沫若章士釗程潛何香凝傅作義張治中邵力子蔣光鼐蔡廷鍇沙千里張奚若李宗仁

參考文獻

引用

  1. 馮慧瑛,《日據時期台灣新詩的發展與中國五四新詩革命的關係》:當我們閱讀比較中國五四時期與台灣日佔時期的新詩時,即會發現早期詩人如張我軍、楊雲萍、或賴和等的詩作都深深受到五四詩人的影響,尤其是郭沫若以及胡適的影響,無論是詩作中吶喊的口吻,或是如「呀、喔、哎、喲」等情感助詞以及注音符號的運用,都可見到影響的痕跡。
  2. 劉茂林、葉桂生等著:《郭沫若新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21頁。
  3.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华民国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4. [見夏衍:《知公此去無遺恨》原載《人民文學》1978年7月號。]
  5. 曹應旺,《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周恩來與郭沫若》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6. 王遠義,《文學思潮與文化革命》:郭沫若他們開始將偉大的文學改編成歷史劇。……事實上當時的許多作品是為了尋求一種民族形式,既是大眾形式又是現代化的,大眾的同時不會摧殘精英,現代的同時不會拋棄傳統,民族化的同時不會盲目地反對西方變成義和團。因此三四零年代的文學作品是最重要的文學實驗,是最有個性,最講究創造力,最具有革命的火焰,最反對定於一尊的,但是海峽兩岸都看不到。
  7. 潘光哲)(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知識場域的桂冠:從第一屆中研院院士的選舉談起》:「學者之間,對於誰可以榮膺這頂知識場域的桂冠,各有想法,各有所見;更令人驚異的是,『政治立場』居然也可以成為『封殺』某人如郭沫若列居院士候選人的理由。「知場域」里的權力關係,於此思過半矣。還好,有夏鼐的「臨門一腳」外加那十三位中研院評議員的學術理性,政治/學術的「異端」,也可以找到他們的生存空間,乃至於揚名立世(當然,郭沫若大概對此榮銜「不屑一顧」罷?他並未出席第一屆中研院院士會議)。從第一屆中研院院士的選舉來看,中央研究院作為當時的學術界裏的一方學術淨土,還是自有其學術獨立自主運作的空間。待得一九四九年之後,以郭沫若為院長的中國科學院,卻顯然不是這樣學術傳統的繼承者。誰可以榮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知識場域的桂冠(及隨之而來的高級生活待遇),只有以政治為標準;至於其中轉折,那則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8. 錢蓉主編. 观点 历史2004.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06: 6. ISBN 7-211-05020-9. 
  9. 戴學稷,徐如編. 邵循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续编. 2009.11: 301. 
  10. 張蓬舟張儀鄭編輯. 1955人民手册. 大公報社. 1955.01: 417. 
  11. 中國現代文學史教科書中的「魯郭茅巴老曹」由來
  12.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2017-04-18]. 
  13. 吳東平. 走近现代名人的后代.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03-01 (簡體中文). 
  14. 彭放. 郭沫若的笔名和别名. 社會科學戰線. 1979, (04) [2019-11-28]. ISSN 0257-0246. 
  15. 李文遂, 王澤君. 郭沫若笔名、别名、化名汇释. 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專題資料匯編. 1998 [2019-11-28]. 
  16. 姜濤:《「新詩集」與中國新詩的發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https://www.douban.com/note/358594686/
  17. 聞一多:《〈女神〉之時代精神》,《創造周報》第4號,1923年6月2日。
  18.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頁19。
  19.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頁17。
  20. 青年郭沫若的烦闷 2018-11-06陈闯 读书订阅 2018年11期. 
  21. Dirlik:《革命與歷史》,頁137。
  22. Dirlik:《革命與歷史》,頁135、147。
  23. 教員紹介|国士舘大学 文学部
  24. [藤田梨那 自己紹介. [2009-09-29].  藤田梨那 自己紹介]

來源

書籍
  • Arif Dirlik 著,翁賀凱 譯:《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 余英時:〈談郭沫若的古史研究〉,《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第103-123頁.
  • 郭沫若:《沫若自傳》第一至四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郭沫若:《德音錄·先考膏儒府君行述》,1939年.
  • 崔榮昌:《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外部連結

甲骨學四堂
羅雪堂 | 王觀堂 | 董彥堂 | 郭鼎堂
馬克思主義史學五老
郭沫若 | 范文瀾 | 翦伯贊 | 呂振羽 | 侯外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前任:
羅榮桓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一副委員長
第二屆
1963年12月-1965年1月
繼任:
彭真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職務
新頭銜 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
1949年10月-1954年9月
機構撤銷
學術機關職務
新頭銜 中國科學院院長
1949年10月-1978年6月
繼任:
方毅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
1949年-1978年6月
繼任:
周揚
中國史學會主席
1951年7月-1978年6月
繼任:
由主席團共同擔任
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
1955年-1977年11月
末任
原因:改組為中國社科院
教育職務
新頭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1958年9月-1978年6月
繼任:
嚴濟慈
民事職務
新頭銜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1950年3月-1958年7月
繼任:
郭沫若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主席
前任:
郭沫若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主席
1958年7月-1966年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