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山大学
Sun Yat-sen University
Sun Yat-sen University seal (2007- )
中山大学校徽
校徽主体图案为中山大学发源地“大钟楼”[注 1]
Universitas Sun Yat-sen
老校名国立广东大学、国立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注 2]
创办时间主体 中国13年(1924年)
医学  大清同治5年(1866年)
校庆日公历11月12日
学校类型公立科研型综合大学
党委书记陈春声
校长高松
教师人数4,028(2019年9月)
学生人数53,789(2019年9月)
本科生人数32,160(2019年9月)
研究生人数21,629(2019年9月)
校址 中国广东省
广州校区广州市
南校园 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

北校园 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
东校园 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
珠海校区珠海市
香洲区唐家湾镇大学路2号
深圳校区深圳市
光明区公常路66号
代表色中大绿
昵称中大、双鸭山大学、鸭大[注 3]
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网站www.sysu.edu.cn

中山大学(英语:Sun Yat-sen University缩写SYSU),是一所中国大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深圳市,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

中山大学前身为孙中山于1924年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改称国立中山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模仿法国大学区制度,在全国建立四所中央级“中山大学”,该校改称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注 4],1928年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0年,去除“国立”称谓仅称中山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原中山大学被拆分,众多院系被析出独立建校或并入他校,仅余文理院系与私立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等院校的文理院系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并将校址迁至原岭南大学的校园康乐园。2001年,中山大学与曾经析出的中山医科大学合并,成为现在的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顶尖高校之一,是“双一流A类”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现时13所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之一,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医科多学科厚实基础,被誉为“华南第一学府”。中山大学在201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第4-6名,世界第101-150名[1];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2]、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3]和2020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4]中,均位列中国大陆第8名,并分别位列世界第295名、301-350名与208名,近年排名提升迅猛。

中山大学现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其中,广州校区南校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别名“康乐园”,是中山大学的传统校区;广州校区北校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原中山医科大学的校区;广州校区东校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珠海校区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深圳校区位于深圳市光明区猪公山。此外,中山大学也拥有规模庞大的医院体系,现有十家直属附属医院和多家非直属附属医院。

沿革

中山大学主体部分的前身,为时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孙中山于1924年(民国13年)在广州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该校由广东省三所高校合并而成。建校之后,中山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多次合并其他院校或者部分吸收其院系,并析出部分院系合并组建了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其中,1952年并入中山大学的私立岭南大学、2001年并入的中山医科大学是当前中山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山大学直接继承了原私立岭南大学的校园和文理学科,而且中山医科大学也是由原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两校的医学院于1953年合并组建的。

建校基础

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 1904年(清光绪30年),两广速成师范馆创立
  • 1905年(清光绪31年),更名为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1906年(清光绪32年),更名为两广师范学堂;1908年(清光绪34年),更名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民国元年),更名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广东公立法政大学

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 1909年(清宣统元年),广东农林试验场创立
  • 1911年(清宣统3年),广东农林试验场附设农业、林业讲习所创立;1917年(民国6年),更名为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学校主体(1924年至今)

1948年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舍平面图

岭南大学(1952年并入)

  • 1888年(清光绪14年),美北长老会海外差会于广州设立格致书院
  • 1900年(清光绪26年),因义和团运动爆发,迁校址至澳门荷兰园;1904年(清光绪30年)迁回广州并于海珠康乐园建设新址
  • 1903年(清光绪29年),更名为岭南学堂(;1912年(民国元年),更名为岭南学校;1927年(民国16年),更名为岭南大学
  • 1938年(民国27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迁校至香港并租借香港大学校舍;1945年(民国34年)迁回广州
  •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并入中山大学,其康乐园校址成为中山大学校址

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并入)

博济医学堂

  • 1835年(清道光15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彼得·帕克(Peter Parker)于广州创立眼科医局;1859年(清咸丰9年),更名博济医院[5]
  • 1866年(清同治5年),医院成立博济医学堂1879年(清光绪5年),更名为博济医院南华学校孙中山于1886年(清光绪12年)在该校学医
  • 1930年(民国19年),并入私立岭南大学,更名为私立岭南大学医学院
  • 1934年(民国23年),与私立夏葛医学院合并组建为私立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
  • 1953年8月,与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为华南医学院

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 1909年(清宣统元年),博济医院南华学校毕业生于广州创建广东公医学堂[5]
  • 1915年(民国4年),更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1年(民国10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公医医科大学;1924年(民国13年),更名为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 1925年(民国14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成为国立广东大学医科,后随国立广东大学更名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医科;1931年(民国20年)改制建立为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5]
  • 1953年8月,与私立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合并,组建为华南医学院

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 1908年(清光绪34年),光华医学社成立
  • 1909年(清宣统元年),更名为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1929年(民国18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 1954年,并入华南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

  • 1953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私立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组建为华南医学院
  • 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
  • 1956年9月,更名为广州医学院;1957年3月,更名为中山医学院;1985年6月,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
  • 2001年10月,并入中山大学,组建为中山大学医学部,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等医学学科院系组成。

校史

《孙中山像》 1921年 李铁夫 画布油画

筹备设立

1924年(民国13年)2月6日,孙中山下达总统令,任命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邹鲁为主任,筹建国立广东大学。邹鲁2月21日到任,即函聘王星拱傅斯年邓植仪何春帆梁龙、程天固等35人为筹备委员,成立筹备处,封准向广东各机关挪借开办经费。具体筹备委员如表:

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筹备委员(1924年2月21日)[6]
政界人士
姓名 身份背景 姓名 身份背景
胡汉民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伍朝枢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外交部部长
汪精卫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孙科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市长
廖仲恺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省长
李大钊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北京支部总干事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程天固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吴敬恒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李石曾 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杨庶堪 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易培基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顾问 黄昌谷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会计司长、秘书
马君武 广西省原省长 范源濂 中华民国政府教育总长(未到职)
熊希龄 中华民国国务总理 陈树人 广东省政府政务厅厅长
陈耀祖 广东省政府建设厅代厅长 何春帆 广东省政府教育厅秘书
教育界人士
姓名 身份背景 姓名 身份背景
蒋梦麟 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兼代校长 胡适 国立北京大学教授
顾孟余 国立北京大学教授 王星拱 国立北京大学教授
王世杰 国立北京大学教授 周鲠生 国立北京大学教授
皮宗石 国立北京大学教授 郭秉文 国立东南大学校长
任鸿隽 东南大学教授 杨杏佛 国立东南大学教授
胡敦复 大同大学校长 梁  龙 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校长
石瑛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校长 许崇清 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徐甘棠 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邓植仪 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教授
关恩助 不详

5月9日,筹备工作完成。6月9日,孙中山以大元帅令任命邹鲁为校长,令“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升格为国立广东大学。学校于9月19日开始上课,11月11日补行成立典礼,孙中山亲临典礼现场讲话,并题写校训。

国立广东大学时期

1924年(民国13年)6月21日,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暨原学校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国立广东大学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时至今日,在中山大学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也需要恭读此训词。

1924年(民国13年)11月12日,国立广东大学正式成立,以邹鲁为校长。[7]按照当时《国立广东大学规程》,国立广东大学宗旨为:“以灌输及研究高深学理与技术,并因应国情,为图推广其应用为宗旨。”学校设校长1人,并设秘书长1人协助校务,下设图书主任、仪器主任、会计主任、学院院长等。设校务会议,由校长、各分科学长、预科主任以及全校教授互选若干人组成,评议、计划重要校务。国立广东大学成立时,文科学长为杨寿昌,理科学长为郜重魁。不少知名学者被聘来校任教,如文科的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成仿吾等;理科的何衍睿张云陈宗南等。

当时国立广东大学分处广州四个地方,惟校本部和文理两学院、图书馆及附属学校在文明路原高师所在地(今广东贡院旧址)。该址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和孙中山演讲三民主义的场所。

国立中山大学时期

1932年至1949年期间的国立中山大学校徽
File:文明路中山大学校门.jpg
国立中山大学文明路旧址校门,现属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文学院楼(现华南理工大学5号楼)奠基石,校内几乎所有石刻碑文都由首任校长邹鲁书写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体育馆(现华南理工大学保卫处)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是中华民国第二座正式命名的天文台(1929年)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校训石(位于现华南理工大学主校区五山校区校园)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法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2号楼)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教室(现华南农业大学5号楼)
国立中山大学医科学院,现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北校园(曾命名中山医科大学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西门牌坊 正面的“国立中山大学”字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涂抹上的英泥,牌坊上亦被涂上“为人民服务”、“伟大的中国……”及“伟大的领袖……”等文字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西门牌坊正面 已修复 还原为曾被涂抹的第一任校长邹鲁手书的“国立中山大学”字样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西门牌坊背面 已修复 还原为曾被涂抹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字样

1925年(民国14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并入,国立广东大学增设医科。

1926年(民国15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郭沫若到任后对文科开始进行整顿,辞退了15名教授。4月,秘书处开始出版不定期杂志《学艺丛刊》,进行学术文艺讨论、社会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评、东西方名著介绍等。

1926年(民国15年)7月17日,国立广东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同月,“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增设为工业部。10月[8],国立中山大学改组,撤消工业部,交回广东省教育厅办理,重新设校,任丘琛为校长[9]。同年,国立中山大学举行“广东台湾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主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台湾民族革命

1927年(民国16年)1月,鲁迅私立厦门大学被聘至国立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天文台在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岗上建成。3月1日,国立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英国语言文学系,史学、哲学、教育学仍沿用旧式,与前两者合称为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科。理科一度改称自然科学科,仍设数理化、生物、地质五系,后数学系改为算学天文系,增加天文课程,筹建天文台,并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

国立广东大学更名后,戴传贤为国立中山大学首任校长,时逢戴传贤患病,暂由教育家经亨颐代职。此时,国立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中华民国国内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各学院建设也力图规范化。学校早期校领导人力图将国立中山大学医科办为德国式,把农科办为美国式,把文科办成北大式。当时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为副校长朱家骅,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与社会的沟通。

时逢中国北方战事频繁,军阀混战,一批优秀教授纷纷南下。而位于华南的广州则相对安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立中山大学开始出现一个教学与科研的繁荣时期。其中,文史科的加强最为明显,除去原有教授,又相继来了许寿裳、孙伏园孙福熙何思敬江绍原顾颉刚罗常培刘奇峰俞平伯赵元任杨振声等人。傅斯年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史科主任,孙伏园任史学系主任。

与此同时,中大办学规模也大幅扩大。1931年(民国20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同年3月,重提成立工学院事宜,并定于下半年筹建。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1934年(民国23年)许崇清继任校长后,将工学院的土木、化学两系与理科合并,改称理工学院。1935年(民国24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1937年(民国26年),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并入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增设为建筑工程系。1938年(民国27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截止至广州沦陷之前,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科。

抗战之前也是国立中山大学医科最兴旺的发展时期,并呈现全盘德国的特点。作为成立初期锐意经营的学科,中大着重引进德国先进医学人才,招生教学、学校管理与医疗活动也均以德语进行。当时,中大培养出一批当时中国一流的医学人才,如杨简王典羲叶少芙罗潜张梦石曾宪文等。中山大学的医学教学与研究在日后享有盛誉,“中山医”的声望就是在该时期奠定的。

在广州尚未沦陷之前,国立中山大学就已经屡遭日本飞机轰炸。1938年(民国27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前夕,国立中山大学仓促西迁。1939年(民国28年)2月下旬,中大师生陆续到达云南澄江[10]。3月1日,国立中山大学在澄江恢复教学[10]。各学院散布在各个村寨,以寺庙、祠堂当教室。1940年(民国29年)10月,学校迁返粤北乐昌县坪石镇,各学院分散在各村办学。1945年(民国34年)1月16日,由于坪石被日军包围,中大紧急迁校乐昌县。一部分师生由校长金曾澄率领,于梅县设立校本部;另一部分由总务长何春帆率领,在连县三江镇成立国立中山大学连县分教处。日本投降后,中大师生开始陆续从粤北各地返回广州。1946年1月,国立中山大学正式在广州旧址复校,各学院先后开课。

1949年(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广东战役。13日,中华民国政府自广州紧急疏散至重庆,部分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员工随同政府转移,后辗转至台湾,成为1980年国立中山大学在台复校的重要推动者。

中山大学时期

1951年中山大学校徽

1949年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委员会正式接管国立中山大学;1950年9月9日,国立中山大学去掉校名中的“国立”二字仅直称为中山大学[11]

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开始。10月,广州区高校调整委员会发文《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做好院系调整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广东高校院系调整正式启动。

原中山大学的工、农、医、师等学院分别与私立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及其他院校相关学科学院合并为四所专门学院。原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中山大学,并将原广东及中南地区部分高校的有关系科调入,由原来的文法理工农医师7学院和1个研究院共31个学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拆分重组为只有文理双科的综合大学。学校仅设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8个系,全面按照苏联模式建立教学体系,以教研室(组)为教师活动的基础。

同时,中山大学校址也由当时广州东北郊的五山镇迁至私立岭南大学原址康乐园(现为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私立岭南大学被调入中山大学。原国立中大的工学院和农学院在原校园分别建立了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学院(今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仍为许崇清,原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为副校长。此次调整经历一年多,调整后的中山大学有教职工700多人,其中教授100多人,副教授40多人,讲师近60人;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5人,专修科生40余人;图书馆藏书达200万册。

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珠海市唐家湾建成;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原中山医科大学校址成为中山大学的广州校区北校园;2004年9月,中山大学在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的新校园落成,成为该校广州校区东校园。至此,中山大学由单一校园发展为多个校园,传统校区康乐园也因此改名为广州校区南校园

2005年5月,中山大学与广东东宝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办独立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址在广州市天河区和东莞市麻涌镇;2006年10月,与广东珠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办独立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校址在广州市从化区。经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分别于2020年12月[12]和2021年2月[13]脱离中山大学,转设为广州新华学院广州南方学院

从2009年秋季开始,中山大学开始在大一实行一学年三学期的制度。实行三学期制后,将有两个长学期和一个短学期,共三个学期。其中,秋、春两个学期各为十八周,夏季学期为四周半,寒暑假不变;新生军训安排在夏季学期。另外,改革后,每节课的时间将增加5分钟,从40分钟延长到45分钟。因此,实际教学总时间长短不变。[14]自2016学年开始,中山大学取消“三学期”制度,恢复“两学期”制度。[15]

2015年,中山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在短时间内更名、撤销、恢复、整合近二十个院系,个别学院成立仅半年即撤销[16]

2015年11月3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在广州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校区选址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圳美附近,公常路以北、广深港客运专线以东的猪公山周边。深圳校区预计将分三期完工:第一期校舍主要容纳医学相关学科,共150.82公顷,预计2019年8月完工;第二期校舍主要容纳其馀非医学学科,预计2021年8月完工招生;而第三期提升工程,将于2024年8月完工。2020年8月24日,深圳校区正式启用。

精神与传统

文校中大,武校黄埔

1924年,“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陆海军大元帅”孙中山为应国民革命之需要,因而在广州手创“文校”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武校”黄埔军校(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分别培育国家建设国民革命专门之政治和军事人才,对中华民国历史具有深远影响。[注 5]

一文一武两大学府
创校 复校
中山大学 1924年,广州文明路[注 6] 1980年,高雄鼓山
黄埔军校 1924年,广州黄埔 1950年,高雄凤山

中山大学模式

由于多所以中山大学为名的学校皆为列宁式党国所创,在建校时均以为国家革命和建设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基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党化教育(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17]美国华裔历史学家叶文心将这种模式概括为“中山大学模式”[18]

国立中山大学在成立之初有较为明显的“中山大学模式”。由于中大为孙中山为革命所创,多数早期中大学生皆加入中国国民党,服膺三民主义党纲,为广东革命政府服务。孙中山本人对此特点也予以首肯[注 7]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遂模仿法国大学区制度,在全国多地设立中央级或地方级的”中山大学“,希望以此强化国民政府和中国国民党训政合法性[18]

创建 首任校长 教育背景
广州中山大学 1924年 邹鲁 仿苏联模式创建而成,培育国民革命政工干部与国家建设人才。
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5年 卡尔·拉狄克 苏联共产党的党团组织,培育国共两党、中苏两国的布尔什维克
高雄中山大学 1980年 李焕 始于智库学者,培育中华民国的国家建设人才。

不过,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政治化的高等教育成为各高校的共同特征,”中山大学模式“也因此不再为中山大学独有。特别地,进入21世纪之后,中山大学思想言论和学术讨论空间逐渐宽松,校园自治活跃[19][20],中大师生也成为多场平权运动[21]市民社会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中山大学的这一特点,也其被戏称为“离北京太远,离香港太近的自由”[22]。不过,中山大学的该状况也被中国共产党察觉。2017年中共中央第三巡视组专项巡视中山大学,其反馈意见称中山大学“政治站位不够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全面,办学方向有偏差,意识形态领域问题较多”。[23]

校训

1924年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时孙中山亲笔题写了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校训原文出自《礼记·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校训一直为中山大学及国立中山大学所沿用。

校歌

怀士堂南面的校训

国立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陈洪作曲,第一任校长邹鲁作词。现对原歌词作了少量修改,将原歌词“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三民主义 仪行四方 民国基础 大同梯航”四句改为“博学审问 慎思不惘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最后两句“懿欤勉旃 勿堕勿忘”改为“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今日校歌为:

中山大学校歌
邹鲁 原词;陈洪 曲;集体 改词

在台复校国立中山大学因为已经不在广州,故在原歌词基础上将首两句歌词改为“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校友之歌

中国著名音乐家、中山大学中文系1978级本科校友陈小奇于1999年为母校75周年校庆创作了《山高水长》,因乐曲优美、歌词温馨,表达出校友对母校的感激和怀念,一经发布就在海内外中大校友中引起强烈共鸣,被广为传唱和公认为中山大学的第二校歌。2009年,中山大学校友总会正式确认《山高水长》为中山大学校友之歌。

校区与建筑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正门牌坊,校名由首任校长邹鲁题写。题字在文革时被水泥覆盖,重写为毛泽东题字的“为人民服务”,直至2014年初才被修复。修复前的照片见此
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北门牌坊,是原国立中大石牌校址正门牌坊的放大复制品。

校区

目前,中山大学共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总面积9.188平方公里,分布在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深圳市。中山大学实施“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发展战略[24],根据学科集群将各个院系分布在不同校区(园),各校区(园)均为中山大学组成部分,并非分校或独立校区。

广州校区

广州校区由南校园、北校园和东校园三个校园组成,共有院系32个,主要为中山大学传统优势学科和基础学科。

珠海校区

珠海校区位于珠海市唐家湾镇,占地3.571平方公里,由中山大学和珠海市人民政府于1999年9月合作建设,现主要发展中山大学的“深空、深海、深地、核科学”等学科群[25]。中山大学在珠海市还拥有“中大金融中心”一幢,目前尚处于建设中,位于横琴汇通三路,由中山大学附属公司发展。[26]

深圳校区

深圳校区位于深圳市光明区,占地3.217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医学、工学及农学学科,目前尚在建设中,2019年9月先行启用医学相关科系教学设施[27]

建筑

文明路校址

国立中山大学建校之初,位于今广州市文明路。此校址旧时为广东贡院,废除科举之后改建为两广师范学堂,后更名为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与其他两所高校合并组建国立广东大学之后,该址成为国立广东大学校址。

主要建筑有:

  • 大钟楼,是学校主礼堂。1932年至1949年间国立中山大学的校徽和现今中山大学的校徽,中心图案皆为大钟楼。此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大钟楼礼堂所召开。
  • 东堂,又称东讲堂,是学校教学楼,抗战期间被日军炸毁。
  • 西堂,又称西讲堂,为文学院教学楼,是四角带镶嵌欧式浮雕的角楼,中间天井为花园。

东西堂合占地过千方,原带有内外回廊,两层楼高,风格是西方古典主义建筑

在国立中山大学迁往石牌后,文明路校址成为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广州后,国立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改为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及小学,东堂的原址被兴建了广东省博物馆,西堂成为中山大学教职员宿舍,在西堂大院长大的孩子被称为“西堂仔”。

1960年代后,原校址北面被划作广东实验学校,西侧为西堂,东边有景堂院、华侨堂(由泰国华侨张成捐建,故又名张成楼),东南面是广东省博物馆,南面正中是大钟楼及绿茵大操场,大院中间有昔日贡院的明远楼(红楼)和中山大学教工宿舍南轩、北轩、中斋、北斋、教园等建筑群。其中北斋是广州历史唯一的大型四合院围屋建筑,其余三是一字形连排屋宇。

1959年,指挥广东工作的陶铸曾提出继续保留钟楼及门前广场,并以钟楼为中心建成“东博西图”的文化区,即东面为博物馆,西面将西堂及附近的中斋等宿舍改建成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新馆。但由于经济极端困难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此建设计划没有实行。而且,西堂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楼,在1986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兴建新馆时被清拆。[28][29]

石牌校址

南校区的怀士堂,孙中山曾于1923年12月21日在此发表演讲,提出“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当时这里尚为岭南大学。[30]
马应彪招待室,现为岭南(大学)学院中的博雅学院。
惺亭,为纪念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师生而建。
黑石屋,最初是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在校宿舍,现为贵宾接待室。
荣光堂,最初是岭南大学学生宿舍,现今是餐厅。
十友堂,现今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所在地。

陈济棠主粤时依循孙中山遗愿,西南政务委员会于1931年确定开展工程[31],分三期历时六年完工,利用五山官地和石牌乡的地皮建筑,时与石牌村还有补偿协议[32]。石牌校园及其建筑群的规划建设,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也是天河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民国时期大型建筑群。共和国后石牌校址被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分割使用,2016年时获广州市规委会通过的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的扩容规划,有计划推动两校合力拆墙,恢复石牌校址整体历史风貌[33]

校门

粤汉路与广东路交汇处(现五山路广深铁路北)的原国立中大的南校门(正门)现今还保存有原来的校门牌坊,但前门额刻的“国立中山大学”和内门额“格致 诚正 修齐 治平”均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涂抹,内门额上所有字都被水泥覆盖,前门额由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覆盖,2014年初恢复历史原貌。西校门位于当时的长江路及崑仑南路之间,是区国良、林仁椿先生捐资兴建。与南校门一样,西门也内用钢筋三合土(混凝土),外砌花冈白石。高30英尺(9.15米),宽50英尺(15.25米),共分三门。前门额刻校名“国立中山大学”,内门额刻“忠孝 仁爱 信义 和平”等字,2003年5月被列作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当局保护不当,任由车辆在中间通过而出现构件损坏。[34] 经媒体多次报导后,西门牌坊在2013年开始修复工程,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涂抹在“国立中山大学”(正面)及“忠孝 仁爱 信义 和平”(背面)字体上的英泥移除,并且清洗牌坊上被涂上的“为人民服务”、“伟大的中国...”及“伟大的领袖...”字迹。而正门牌坊也已于2014年1月修复完成。现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北门广场、东校区和南方学院均建有按五山牌坊仿造的牌坊,是放大版。


康乐园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24年
编号4-110
登录2002年
马丁堂的门楣被涂抹。
格兰堂门前的灯座底部,原有的英文已被凿去,灯座上半部分也不存。
孙中山铜像,其身后的怀士堂外墙,窗户上下之间是菱形图案。

今康乐园校园(广州校区南校园)内有不少建筑是属于西洋古典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应属建于清朝的马丁堂。1970年代中期,因堤岸崩塌,由红砖砌就、外批水坭的华表式牌坊随之倒塌。岭南大学的风雨亭也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而被清拆。

有关这些建筑物的原来用途、建筑年份及英文名等详细资料,请见岭南大学 (广州)#校园

主要建筑物如下:

  • 怀士堂:小礼堂;
  • 马丁堂:人类学大楼;
  • 格兰堂:即大钟楼,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本科招生办、校友会、教学评估中心等行政部门办公所在地。而国立中大原大钟楼,位于石牌旧址建筑群;
  • 十友堂: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办公楼;
  • 哲生堂:基础物理实验室(原电子系);
  • 陆佑堂:电子系大楼;
  • 爪哇堂:力学系楼;
  • 荣光堂:现为西餐厅和招待所;新的岭南(大学)学院成立后,校友及学者到访每感时间仓促未能多作停留,董事会决定于1998年发起重修荣光堂,并改建为宾馆与岭南堂配合而成会议配套。建筑在1970年代曾被加建一层;
  • 张弼士堂:学校档案馆;
  • 黑石屋:招待所,现主要用于学校接待贵宾之用;
  • 马应彪招待室:现为岭南(大学)学院中的博雅学院;
  • 八角亭:电介质物理实验室;
  • 永芳堂:首层是图书馆、阅览室,二楼是办公室,三楼是孙中山纪念馆,四楼是林则徐黄遵宪展览厅和中大校史展览厅。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1千万元人民币兴建。建筑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著国家的发展进步。室外向东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
  • 十八先贤铜像广场:位于永芳堂前,由姚美良捐资100万元兴建,十八先贤两边布局,以历史顺序为序。两组铜像分别以林则徐和洪秀全为首,以孙中山和黄兴为后;
  • 梁𨱇琚堂‍(The Kau Kui Leung Hall):由慈善家梁𨱇琚于1982年捐资兴建,1984年竣工。是一座集大中小型会议室和娱乐、文艺汇演舞台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内设一个能容纳1900人的大会场和三个多功能的中小型会议室,是召开会议、举行演出的场所;
  • 曾宪梓堂:1990年秋落成,由中大校友曾宪梓先生赠建,共六层,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叶选平为其题词;
  • 熊德龙学生活动中心:于1994年落成,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是学生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场地。中心有舞厅、多功能投影厅、桌球室、画室等娱乐和课外活动设施;
  • 新图书馆;
  • 岭南堂;
  • 马文辉堂(生物博物馆),2000年成立。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817年;
  • 逸夫文化艺术中心(简称逸夫楼):由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先生捐资修建。共五层,每层课室都备有空调和多媒体,逸夫楼和第一教学楼现已成为南校大部分课程的上课地点。另外,逸夫楼也经常作为学校宣讲活动、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等活动的举办场所;
  • 陈寅恪故居(原名麻金墨屋):王季思、杨国荣、容庚、商承祚等教授曾在此居住过。1950年代开始,陈寅恪教授一直居于此楼的二楼;
  • 广寒宫:女研究生宿舍。
  • 乙丑进士坊:原是中华中路四牌楼的其中一座,原位于格兰堂西侧,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再于1999年由香港岭南大学校友捐资修复,至今历史已超过370年;
  • 惺亭:东对图书馆,西对乙丑进士坊,南迎孙中山雕像,现牌匾是中大教授、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于1981年所写。现每周三晚是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
  • 中山大学墓园:现位于蒲园区北海岗(674号北面),占地约3亩,原为岭南大学墓园,现有坟墓274个(包括独葬及合葬),所葬人士有教授、教士、学生、工人甚至是无名人士,大部分为岭南大学师生员工。1952年后下葬的有中国经济史专家梁方仲教授之父;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陈树人的女儿陈美魂;中国文学史专家王起教授夫人徐碧霞、续弦姜海燕;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夏书章教授儿子夏纪善以及中山大学原副校长胡守为的先人等。坟场内有中式坟穴,也有基督教天主教墓葬,墓碑或墓身多有十字架标志,但很多标记均在文革时遭毁坏,但至今仍可见昔日痕迹。1980年代以前,西区还较为荒凉,墓地与家属区相连,面积较现在稍大。1980年代,西区开始建设,几十个墓地被迁到新墓园。1508名人士的合葬墓在那时被迁移到现墓园。1992年12月,校方鉴于场地有限,不再收葬骨灰

在中大占用岭南大学后,校内不少原有建筑的外部立面被校方按照当局的意思进行涂抹,其中包括:

  • 马丁堂,北门门楣的“MARTIN HALL”被毁,后被涂抹成费孝通题写的“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北门楣原标有“EAST HALL”,已同样被毁。南间立面左下角墙体里嵌著凿有“AD1905”字样的岩石。落成之时有六个壁炉烟囱伸出屋顶,现在亦被拆卸;
  • 格兰堂,大门玻璃上的“GH”窗花被拆下,近年装修又再装上,门前两侧的石柱被毁一半,上半部分完全消失,原有“格兰堂”中文三字,现存底座原有“GRANT HALL”英文。门前原有日晷,也已被毁。另外,整栋建筑在1960年代被加建了一层;
  • 怀士堂(小礼堂),外侧立面上的多个小十字架图案被换成菱形图案。

至于民国时期的“岭南大学”牌坊,就仍然被堆放在中山大学新图书馆东北角的树丛里。[35]

孙中山铜像

现在位于广州校区南校园的孙中山铜像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所赠。于1931年1月14日运抵天字码头,中大师生到码头将其运至石牌校园的农场暂置。在1933年11月11日国立中大建校9周年时,在石牌举行孙中山铜像揭幕暨新校奠基典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4年春,广州市人民政府把这尊铜像移动到中山纪念堂的广场上。195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中山大学建校32周年,铜像又由纪念堂移到中大新校园康乐园内。座基的碑记是:“此铜像为中山先生故友日人梅屋庄吉所赠。1933年冬奉置于我校石牌旧址,1954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复由我校迎置于此。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谨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孙铜像被认为是“封资修”的产物。当时一批来自北京的红卫兵,认为孙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极力要推倒其铜像。为保卫铜像,中大学生日夜守护,才令铜像免遭劫难。

学术

师资

截止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学现有全校专任教师402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55人、副高职称1643人;研究生导师 5857人(含兼职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2687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20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5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6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55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国内高校前列。

学科

截止至2019年底,中山大学有1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入选学科领域数量仅次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并列国内高校第3位。其中有15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在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50个学科参评,A类学科数(A+、A、A-)14个。

研究

截止至2019年底,中山大学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高端智库、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P3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及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正在建设天琴中心、南海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子谱仪等重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2018年共获得31亿元科研经费,位列全国高校第六位。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第二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获资助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

排名声誉

大学 排名
中山大学
全球排名
《泰晤士》世界排名[36]251–300名(2022)
《QS》世界排名[37]260名(2022)
《US NEWS》世界排名[38]159名(2022)
《ARWU》世界排名[39]89名(2021)

中山大学在201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第4-6名,世界第101-150名[1];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2]、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3]和2020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4]中,均位列中国大陆第8名,并分别位列世界第295名、301-350名与208名,近年排名提升迅猛。

此外,中山大学普遍被认为是广东省排名第一的公办大学(若不计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其他院校在粤分校)。

教研单位

院系

广州校区

格兰堂
东校区图书馆前地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系
    • 日语系
    • 法语系
    • 德语系
  • 历史学系
  • 哲学系
  • 博雅学院
  •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 人类学系
  •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 政治科学系
    • 公共管理学系
  • 岭南(大学)学院
    • 经济学系
    • 金融学系
    • 商务管理系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系
    • 会计学系
    • 旅游酒店管理系
    • 市场学系
    • 财务与投资系
    • 管理科学系
  •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国际海事法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心理学系
  • 传播与设计学院
    • 新闻学系
    • 公共传播学系
    • 创意媒体设计系
  • 信息管理学院
  • 艺术学院
  • 逸仙学院
  • 数学学院
    • 数学系
    • 统计科学系
    • 科学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
  • 物理学院
    • 物理学系
    • 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 化学学院
    • 化学系
    • 高分子科学系
    • 应用化学系
  •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 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
    • 国土资源与环境系
    • 水资源与环境系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工程系
    • 环境科学系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 生物化学系
    • 生态学系
  • 工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
    • 材料化学系
    • 材料物理系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 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
  • 国家保密学院
  • 网络安全学院
  • 中山医学院
    • 临床医学一系
    • 临床医学二系
    • 麻醉学系
    • 医学影像学系
    • 康复治疗学系
    • 医学检验学系
    • 眼科视光学系
    • 法医学系
    • 生物医学工程系
    • 麻醉学系(附属第一医院代管)
    • 检验学系(附属第一医院代管)
    • 影像医学系(附属第一医院代管)
    • 康复运动医学系(附属第一医院代管)
  • 光华口腔医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系
    • 营养学系
    • 妇幼卫生学系
    • 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系
    • 卫生管理学系
  • 药学院
    • 药物化学系
    • 药理学系
    • 药剂学系
    • 生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系
    •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系
    • 药物分析学系
  • 护理学院

珠海校区

珠海校区的主教学楼
  •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 历史学系(珠海)
  • 哲学系(珠海)
  • 国际金融学院
    • 应用经济学系
    • 企业管理系
  • 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与规划系
    • 酒店与俱乐部管理系
    • 会展经济与管理系
  • 国际翻译学院
    • 英语(翻译)系
    • 英语(商务外语)系
    • 英语(对外汉语)系
    • 英语(国际事务)系
    • 阿拉伯语系
    • 朝鲜语系
    • 俄语系
    • 西班牙语系
  • 国际关系学院
  • 数学学院(珠海)
    • 数学与应用数学系
    •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 物理与天文学院
  • 大气科学学院
  • 海洋科学学院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 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 土木工程学院
  •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深圳校区

  • 医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 药学院(深圳)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 航空航天学院
  • 农学院
  • 生态学院
  • 材料学院
  •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 智能工程学院

附属医院

直属附属医院

各直属附属医院由中山大学医院管理处负责管理。

附属医院 创办日期 院本部位置 等级 其他院区/分院 分院区位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910年 广东省 广州市越秀区 三级甲等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
广东省 广州市越秀区
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市南沙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835年 广州市越秀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
广州市海珠区
汕尾市城区
广州市花都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1971年 广州市天河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院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
广州市黄埔区
梅州市梅县区
肇庆市鼎湖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992年 珠海市香洲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
1964年 广州市天河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北院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智慧城院区
广州市天河区
广州市天河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2018年 深圳市光明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
(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
深圳市福田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九医院 规划中 深圳市宝安区
中山大学附属第十医院
南昌市第一医院
建设中[40] 江西省 南昌市东湖区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1965年 广东省 广州市越秀区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珠江新城院区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
广东省
海南省
广州市天河区
海口市秀英区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1964年 广州市越秀区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新知识城院区 广东省 广州市黄埔区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广州市越秀区

非直属附属医院

师生概况

历任校长

著名校友

历史名师

陈寅恪朱家骅史禄国、金应熙、冯友兰傅斯年鲁迅郭沫若赵元任顾颉刚阎宗临李达周谷城俞平伯李金发张江树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陈序经商承祚王季思茅盾王力詹安泰钟敬文黄现璠朱谦之丁颖蒲蛰龙高齐云袁伟时朱熹平艾晓明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注释

  1. 即原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现广东省博物馆内)。大钟楼还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出自《礼记·中庸》。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孙中山将其浓缩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十字并以此亲笔提写成立训词。此十字后被中山大学尊为校训。
  3. 孙逸仙(孙中山)的粤语拼音“Sun Yat-sen”发音与普通话中的“双鸭山”相似,故“中山大学”在网络上又被戏称为“双鸭山大学”。该戏称出自中国公民张永铭藏南旅行记录《惊心动魄的17天》,其解释称“由于我伪造身份方可进入藏南地区游览,因此我就编了如下身世:1984年出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父母是双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的老师。”此后,“双鸭山大学”及其简称“鸭大”在中山大学校内外迅速流行,遂成为中山大学的昵称。
  4. 除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外,其余三所国立中山大学分别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1926年12月由国立武昌大学等六所学校合并组建,1927年12月解散,192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国立武汉大学”,今武汉大学前身;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7年在求是书院基础上组建,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今浙江大学前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7年6月由国立东南大学等八所学校合并组建,1928年2月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同年4月直称“江苏大学”,1928年5月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学校前身。此外,原计划在中州大学基础上组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但1927年7月建校时正式定名为河南省立中山大学,1930年9月改名为“省立河南大学”,今河南大学前身。
  5. 两大学府实现了孙氏早年《上李鸿章书》所言:“为文官者,其途必由仕学院;为武官者,其途必由武学堂”。
  6. 国立中山大学前身国立广东大学建校时主校区(包括校本部和文理两学院、天文台图书馆及附属学校)在原高师所在地(广东贡院旧址),校门开在文明路上。直至1932年,国立中山大学才迁往石牌新校址。
  7. 孙中山:“……而该校学生亦多已加入国民党,为主义上奋斗,其前途尤未可量。”

参考文献

  1. 1.0 1.1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8. Quacquarelli Symonds. 
  2. 2.0 2.1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 Top Universities. 2018-05-29 [2018-09-29] (英语). 
  3. 3.0 3.1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 
  4. 4.0 4.1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5. 5.0 5.1 5.2 母校历史-中山医科大学香港校友会. www.sums.hk. [2019-10-19]. 
  6. 1944年国立中山大学毕业证书 华侨华人历史文献档案馆
  7. 广州近百年教育史料 第五章 高等教育 p. 1 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32/200808/t20080816_1152.htm
  8. 广州近百年教育史料 第五章 高等教育 p. 2 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32/200808/t20080816_1152_2.htm
  9. 广州近百年教育史料 第五章 高等教育 p. 9 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32/200808/t20080816_1152_9.htm
  10. 10.0 10.1 蒋梅. 辗转滇粤续弦歌——记抗战时期中山大学的内迁. 中国档案资讯网. 2020-07-24 [2021-03-11]. 
  11. 我所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山大学. www.gzzxws.gov.cn. [2019-12-01]. 
  12.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转设为广州南方学院的函(教发函〔2020〕12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北京). [2021-01-14] (简体中文).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转设为广州新华学院的函(教发函〔2021〕2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北京). [2021-02-09] (简体中文). 
  14. 中山大学正式启动三学期制 8000名新生尝鲜. 腾讯网. 2009-09-10 [2010-05-31]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15. 中山大学明年起取消三学期制:调整为两学期制-搜狐新闻. news.sohu.com. [2017-07-26]. 
  16. 徐笛薇. 中山大学一年拆并整合近二十院系,有学院成立半年又撤销. 澎湃新闻. 2015-12-11 [2015-12-11]. 
  17. 余敏玲,〈国际主义在莫斯科中山大学,1925-193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1996年12月。
  18. 18.0 18.1 叶文心,《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第五章。
  19. 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直选阵势犹如美国大选. 新浪. 2008-11-13 [2021-03-05]. 
  20. Momo. 让彩虹旗在校园飘扬:一个高校同志小组十二年纪实. Matters. 2017-05. 
  21. 女大学生广州上演“占领男厕所”行为艺术. 中国新闻网. 2012-02-19 [2021-03-05]. 
  22. 走进广州中山大学:离北京太远,离香港太近的自由. 搜狐. 2018-01-02 [2021-03-07]. 
  23. 中央第三巡视组向中山大学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 人民网. 2017-06-21 [2017-07-27]. 
  24.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简介. 中山大学广州校区管理委员会. 
  25. 校区简介. 中山大学珠海州校区管理委员会. 
  26. 高楼迷论壇-中大金融中心. [2017-07-23]. 
  27. 中山大学新闻中心. 中山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 市校开启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 中山大学新闻网. 2015-11-03 [2015-11-03]. 
  28. 情怀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2013-07-16]. 
  29. 老城印记:西堂之忆. 羊城晚报. [2013-07-16]. 
  30. 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中山大学. [2011-01-18]. 
  31. 广州市政建设几项重点工程忆述-中山大学石牌新校舍的建设 林克明
  32. 中大昔日石牌办学为村里子弟留学位 华东财经网 2018-11-08
  33. 华工华农拟拆围墙恢复历史校园 信息时报 2016-01-22
  34. 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 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信息网. 2007-12-11 [2013-07-13]. 
  35. 汤国华:牌坊有历史意义应出台保护措施. 羊城晚报. 2012-10-11 [2013-06-19]. 
  36.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37.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2021. QS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1 [2018-08-15]. 
  38.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39.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40. 中山大学附属第十医院(南昌)2021年招聘启事. 硕博招聘在线. 2021-02-04 [2021-03-05]. 
  41. 市妇儿医疗中心被认定为中山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 www.gzfezx.com. [2021-06-13]. 
  42. 存档副本. [2019-06-08]. 
  43. 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揭牌仪式在喀什举行 - 中山大学新闻网. news2.sysu.edu.cn. [2018-09-26]. 

外部链接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