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一袋伊面

伊面,是一种油炸蛋面粤菜经典主食,中国著名面食之一,因在民间广泛的流传与改良,传至世界各地。由于伊面与现代的方便面有相似之处,至今仍有厂家将自家快餐面产品命名为“伊面”。

起源

两广、香港

相传伊面为清朝官员伊秉绶发明。因他为官“有政声”,加上书法成就颇高,故与他交游的文人墨客不少。为此伊府上常常是宾客接踵而至,就连负责准备宴饮的厨师也跟着忙碌。伊秉绶为了给家中的厨师减轻负担,命人把面粉和鸡蛋掺水和匀,擀成面条状后卷曲成团,晾干后再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捞起。这样的鸡蛋面因含水量极低,可保存较长时间不变质。而客人一到,便可随时取用。食用时只需用开水冲,加上炒制好的香菇、瘦肉等佐料即可。后来为纪念伊秉绶,此种面食得名“伊府面”[1]

台湾省

相传明郑时期天兴县大龟肉庄垦殖的福州籍伙房兵引入,故多称盐水伊面或福州伊面,明朝气候变迁,台湾气候也较为寒冷,所以能种植小麦,荷西时期就有记载大员人卖1200袋小麦给热兰遮城缺粮的荷兰人[2],所以台湾自产小麦制面,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可能的,据盐水区公所的官方说法是“由于在擀面时必须出力,随之发出“噫”的声音,因此而称为伊面”。而另一说则是从闽南语的“幼面”转音而成,由于面条外观比阳春面还单薄,因此以“幼(细小)面”称之[3]。伊面也称为“薏面”,早期多半由鸭蛋制作,惟品质较不稳定,故转添加鸡蛋,日据时期薏面通常作为宴席的菜,很少人能食用[4],替代进口后期,台湾已种植小麦面积2万5千公顷,薏面亦进入平民化餐饮。

地方工艺

传统的伊府面,是用生蛋和面粉来制作的。江浙一带多为鸡蛋面;而由于广东人喜好柔韧口感,所以当地餐厅会用鸭蛋来做面,因为鸭蛋偏碱性,可以让面条更筋道。据广州宝华路“渔皇餐厅”主厨透露,做伊府面要想柔韧耐泡,需用高筋面粉,与鸭蛋糅合后,面条即使在汤里久煮,也不会绵软糊烂[5]

伊府面要想好吃,必须每天鲜炸,而且要选用颜色清亮的上好花生油,一旦油色变深,就要另换新油,否则炸出来的伊府面会带上油嗌味,炸伊府面的油温不宜超过200摄氏度,不然面条会失去蛋香。

经过炸制后的伊府面,可以保存半个多月。吃的时候,只需投入沸水里烫三四分钟即可。如果是制作上汤伊面的话,最好在面汤尚未达到沸点前下面条,这样伊面才能更加吸收汤味。

相关食法

伊面

参考资料

  1. 客家伊面:方便面的鼻祖. [2015-09-21]. 
  2. 热兰遮城日志》1631年九月五日
  3. 南投特刊编辑群. 旅食南投 從小吃到國宴. 远见特刊《仰投23.5°N─在台湾中心找自己》. 远见杂志. 2017-10-26.  参数|magazine=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website=) (帮助)
  4. 黄淑津. 〈台南地區中式麵類之飲食文化研究〉 (硕士论文). 台南大学: 页19. 2012年. 
  5. 5.0 5.1 伊府面坚守传统是王道 ,网易 2014-10-11(简体中文)